APP下载

企业合同风险管理相关问题的探讨

2016-07-04谢妮

经营管理者·下旬刊 2016年8期
关键词:问题管理

谢妮

摘 要:合同作为企业进行经济往来及各种业务的一种有效法律凭证,对企业利益具有重要的保障性作用,是防范合同风险和合同欺诈,维护企业合法权益的依据。随着社会的发展,合同的管理风险变得越来越大,本文主要就合同风险管理相关问题进行探讨,望有所帮助。

关键词:合同风险 管理 问题

合同风险主要存在于企业所签订的各项合同中,而企业合同的风险通常是指企业合同管理过程中所存在的风险,包括对合同进行拟定、审查等管理型工作,企业合同风险将对企业未来的经济决策及走向、能否持续经营、能否保证所有者权益等实质性问题产生较为重要的影响,因此,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应加强合同风险管理,保障自身的经济效益,实现可持续经营。

一、目前在企业合同管理过程中存在问题

1.合同本质违反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合同的签订应以我国的法律法规为依据,不得违背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目前,在签订企业合同的过程当中,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无效合同,主要分为以下几类:(1)用合法的手段或形式对非法合同进行掩盖,混淆其真实性。这种合同在本质上多为虚假合同,其目的主要是为了套取大量的现金,用虚假的合同掩饰其非法的行为,故其违反国家行政法律法规,为无效合同;(2)严重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合同。这类合同的签订,多与当下我国的国情及未来发展规划相违背,对国家的经济效益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故此类合同为无效合同;(3)其他违反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合同。一切与国家利益冲突、与现行国家经济发展相违背的合同及实质上并未发生任何业务往来的合同,均为无效合同。

2.合同的管理模式风险性较大。通常情况下,我国的企业均设有独立的法务部门对合同进行管理,因此,合同的管理权主要掌握在公司的法务部门,由此可见,法务部门对合同的风险管理具有重要影响,而在当前的合同管理模式中,法务部门大多将合同的审查工作交由几个专门负责的审查的工作人员,对合同进行综合审查,在审查时,如遇工作量较大的情况,一个审查人员一天审查合同数量较多,工作难度及工作量加大,极有可能导致审查质量下降,潜在风险未被识别,对企业的经济利益产生极大负面影响,因此,当前合同管理模式风险性较大。

3.存在合同诈骗现象。根据我国的法律法规要求,签订合同的主体本身应具有一定的合法性,若签订合同的对方使用不合法的资质作为合同的主体,那么此项行为即可定性为诈骗,目前,这种诈骗现象主要分为以下几点:(1)使用过期或吊销及正在审查中的营业执照作为签订合同的主体,向合同的另一方进行诈骗;(2)使用未授权的委托书或超出代理权限的委托书作为合同主体签订合同,进行诈骗行为;(3)使用未经法人授权的分支机构及经营机构作为签订合同的主体,欺瞒对方签订合同;(4)某些必须获得生产许可证或经营许可证的企业,在并未取得这些证明之前签订的合同,均属于主体不健全的一种欺诈行为。

4.合同中的条款规定不够清晰完整。合同的签订应在签订双方意识清醒的状态下进行签订,若其中一方意识不清醒,则所需签订的合同为无效合同,同时,目前大多数企业对合同条款的细节不够重视,因此,合同的条款所涉及到的内容不够完善,条例不够清晰,合同的甲乙双方的权责并未进行严密的划分,除此之外,有些合同的书写格式不正确,对于违约后的處理方式也并未进行详细论述,因此,在后期遇到解约时将会对签订合同的双方造成加大的困扰,延长纠纷的解决时间,产生较大的人力成本、物力成本及精神成本,严重时将会成为影响企业倒闭的直接因素。

二、企业合同风险管理的具体措施

1.合同的签订应符合我国的法律法规要求。前文提到企业所签订的合同应符合我国的法律法规要求,如不符合法律法规要求则视为无效合同,因此相关的合同管理人员及审核人员,应对我国的法律法规进行深入的了解,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参考相关的合同纠纷案例来有效地学习合同法,此外,还应通过对相关案例的学习、研究,对合同中所存在的隐性风险进行合理规避,提高企业合同风险的防范意识,以减少合同签订过程中因对相关法律法规了解不够全面所带来的风险。

2.建立健全的合同风险管理体系。企业应建立健全的合同风险管理体系,最大限度的规避合同法律风险。首先,企业应制定良好的管理模式,对合同进行统一管理;其次,应对管理级别及权限进行合理分工,将责任制融入到合同管理工作过程当中,建立起一级责任人为具体承办人员,二级责任人为专职法律主管人员,三级责任人为企业法人代表的管理系统;再次,提高各个管理级别的协同性与合作性,提高其严谨性与默契性,以提高其整体工作效率与质量;最后,制定合理的奖惩制度,以有效地激发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整个合同管理部门的向心力,使员工能够将公司作为自己的家来看待,转变其工作态度,使其提高工作的质量,减少工作中的纰漏。

3.对签订合同的另一方的资质进行充分调查。在合同的签订过程中,如果签订合同的双方当中,有一方的主体不具有合法性,如营业执照过期或已被吊销、授权书或委托书已超出实际范围、分支机构或经营机构未经过法人授权、某些需要证件的特殊行业证件不齐全的企业作为签订合同的法律主体,则所签订的合同可视为带有欺诈性的无效合同,这种合同将会对被欺骗的一方造成非常重大的影响,因此,在签订合同之前,企业的法务人员及相关工作人员,应对对方的签约主体进行细致的了解,如对其三证(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进行检查,(由于部分企业已对实行三证合一,其三证编号实际为一个编号,并有防伪二维码,所以此项工作实际可合并为一项工作),此外,还应对其法人身份证明、授权书、委托书、中标通知书等材料进行核实,以保证其主体资质的真实性,如果情况较为特殊,或合同所涉及到的金额较大,应对对方进行实地考察,以确保合同主体的真实性,避免合同主体不真实、不合法的现象发生,减少合同主体不真实对自身企业所带来的伤害,同时,防止对方利用假的合同主体进行诈骗,造成人力成本、经济成本、精神成本的增加,使企业进入恶性循环当中。

4.完善合同条款中所规定的内容。企业在签订合同时,应保证签订的双方均处于清醒的状态,这是因为,在醉酒或行事能力不健全的情况下所签订的合同是不受法律保护的,属于无效的合同,因此在签订之前,应保证对方是否清醒,以免在日后遇到纠纷时,对方谎称自己当时处于并不清醒的状态,使合同被定性为无效合同,对自身企业造成损失。此外,在签订合同时,应按照标准的格式来进行书写,不应随意更改合同的格式,对合同中所涉及到的各项条款,也应阐述清晰,尤其是对双方权责及违约后的处理方式,应在合同中予以明确规定,以减少日后因违约或解约所带来的不必要的麻烦,在合同的签订过程当中,如果遇到合同数额较大的情况,应按照相应的法律法规来办理必要的手续,如签证手续等,以保证合同签订的合法性、规范性,降低合同隐性风险。

三、结语

目前,随着经济业务种类的增加,合同内容及其所涉及到的细节问题变得越来越多,其风险性也变得越来越大,由于企业合同的风险将会对企业的稳定性及所有者权益等产生较为直接的影响,因此,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应加大对合同风险的控制力度,建立健全防范意识,以保证自身企业的经济效益,使其实现可持续经营。

参考文献:

[1]祁光明. 企业合同风险管理相关问题的探讨[J]. 才智,2015,32:215.

[2]朱江伟. 企业合同管理中的风险防范问题探讨[J]. 中国外资,2014,01:132.

[3]张凤青. 企业合同管理中的风险防范问题[J]. 现代经济信息,2016,08:14.

猜你喜欢

问题管理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加强土木工程造价的控制与管理
如何加强土木工程造价的控制与管理
避开“问题”银行股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
人本管理在我国国企中的应用
管理的另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