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就业:当代大学生不得不面临的痛

2016-07-04余西妮

经营管理者·下旬刊 2016年8期
关键词:就业难

余西妮

摘 要:2014年毕业生达727万,加上前一年未就业的人,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学生就业是我国就业问题中带有战略性的核心问题。我国大学生的就业现状到底如何?是什么因素导致我国大学生由改革开放时的“吃香”到现在的就业难的局面?就业各方应该怎样做才能提升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呢?本文将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就业难 结构性矛盾 就业观念

一、我国大学生2016年就业现状

1.大学生就业的整体特点。

1.1政府高度重视。習近平总书记在天津考察时,勉励当代大学生志存高远、脚踏实地,转变择业观念,坚持从实际出发,勇于到基层一线和艰苦地方去,把人生的路一步步走稳走实,善于在平凡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他要求有关部门加大对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支持力度,对就业困难毕业生进行帮扶。李克强总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实施大学生就业促进计划,应届高校毕业生绝大部分实现就业。

1.2各类高校就业率不同。数据表明,全国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率排在第一位的是985高校,第二位是高职院校,第三位是211大学,第四位是独立学院,第五位是科研院所,第六位才是地方普通高校。

1.3本科生就业率高于研究生。就业率并非与学历成正比,而要看具体的求职岗位和要求。对于很多研究机构和专业性较强的岗位来说,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成了准入的门槛。而对于专业性要求不是很高而对经验积累要求较高的职业来说,高学历在就业中并不构成加分项。大学生在即将毕业时,是否选择继续读研要慎重。如果只是出于延迟就业方面的考虑,现实表明,读研未必就能顺利解决就业问题。但是这并不仅仅代表读研增加就业难度,而是可能因为研究生学业完成后,个人的视野和对工作的要求上升,因此增加了找到匹配工作的难度。

1.4热门专业非就业热门。毕业半年后,本科专业的平均就业率是91.2%,但是很多热门专业的就业率并没有达到这个水平。就业率高的专业少人报,就业率低的“热门”专业扎堆报。从就业情况来看,“冷”与“热”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才需求状况每年都在发生变化,再好的专业也有可能出现人才饱和的现象。

2.2016年我国大学生就业新特点。

2.1就业人数持续上涨,但总体依然较大。2014实际的就业压力并没有在2013年的基础上随就业人数的增加而水涨船高,相反还出现了明显的回落。

2.2工作月薪的期望值日渐理性。过高的期望往往会带来更大的压力,合理的期望反而会降低压力。 有调查数据显示,从2011年到2016年的六年期间,每一年的平均期望月薪分别是2657元、3057元、5537元、4592元、3683元、3680元,相对于前一年的水平,这一平稳的期望月薪走势或许也是今年就业压力回落的一个原因之一。

2.3工作地点更多的倾向在二线城市。在选择期望工作地点时,大学生求职者对省会城市与计划单列市这样的二线城市的选择比例每年都在50%上下,其次选择的工作地点是地级市,而直辖市仅排在第三位。 相对于排在前三位的工作地点来说,选择以县级市以及乡镇为工作地点的人数则少的很多。因为一线城市虽然有各种丰富的吸引力条件,

2.4基层引力不够。大学毕业生人数在年年增加,整个社会所拥有的大学生比例也在随之增加,但是仍然有许多的企事业单位难以招到足够的大学毕业生,尤其是基层岗位。一些鼓励措施对大学生的实际吸引力还没有充分显现出来。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1.国家在就业结构方面矛盾突出,有关就业服务不到位。

1.1结构性矛盾突出。“就业难”不是供给大于需求,而是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造成的一种阶段性社会现象。主要表现在横向和纵向上,我国高校专业设置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错位,四年一个周期的高校专业设置决定着专业人才的产出量,大学生就业与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地区经济发展周期有较大的关联。我国人才结构失衡,供求矛盾加大,技术型劳动力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东部与西部、沿海地区与偏远山区、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大学生比例不协调。

1.2人才市场等服务部门的服务不到位。我国大中城市人才市场运营分析证明,大学生进市场的总量每年都在递增,而人才市场的服务手段、服务方式以及社会各中介服务部门为大学生就业的服务还处于初级阶段,与日趋增长的总量配置需求和个性化服务需要还有差距。

2.企业在选人用人的标准上存在偏差。目前,我国中小企业中严重缺乏现代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更是缺少。企业没有人力资源发展规划。组织架构设置及岗位的科学设定、岗位需求计划都属空白,这种现象的存在,影响了选择人才的成功率,在我国现阶段有一种现象,越是小企业越不愿意选大学生,不注重自己培养和储备人才。而外企,特别是500强企业,企业发展中愿意选择大学生进企业,从头培养。

3.大学生自身的观念和能力无法与市场相匹配。

3.1错误的就业观念阻碍大学生就业。学生就业理念受社会各种价值取向的影响,指导就业理念也存在几大误区:一是“宁愿出国带光环,不在国内做职员”二是“宁到外企做职员,不到中小企业做骨干”,三是“创业不如就业”,四是“就业难不如再考研” 。

3.2大学生自身能力和知识生产率与市场脱节。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生产率已逐步替代了劳动生产率,不少大学生在大学里的学习和市场需求脱节,知识的更新速度也更不上时代的步伐。

3.3大学生对就业准备不足,对自我定位不清晰。大学生对市场变化、社会变化关心度较低,对职业目标相对模糊,生涯模糊与准备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市场配置成功率。当代大学生在就业期间即缺少社会、校方的指导服务,更缺乏对就业、择业的自身研讨。

三、各方如何做以提高大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1.国家和政府从宏观上促进大学生就业。

1.1鼓励多元化就业,完善相关政策法规。把知识和才能物化为真正的行为才是真正的人才。大学生就业问题应以市场化视角来认识,并鼓励支持多元化就业。如:非单位就业、非组织就业、隐形就业,随着产权多元化、社会生活日趋复杂化,评价大学生就业的指标体系也应不断创新和完善。

1.2是整合就业信息资源,加强毕业生服务工作。形成全国统一的就业发布渠道,在全国真正形成就业代码规范,就业信息统一开放,就业指导科学合理,区域性就业信息与全国就业信息互動,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定期由专门机构发布大学生就业资源和相关政策,把大学生就业工作做细、做深、做好。

2.企业加强责任意识,提升大学生的职业能力。

2.1加强责任意识。用人单位总是在随着新人的加入而发展壮大并伴随新人的成长而成长,因此,用人单位、尤其是企业性质的用人单位,应该具有更强的责任意识,适当减少功利性,以帮助高校毕业生顺利走上工作岗位,以成功实现就业的总体目标。

2.2加强培训,提升大学生的职业能力。目前我国大学教育还处于知识型教育,四年的大学缺少能力培养和技术的培训,从校门到厂门还有一段距离,这段路要由专业化的公司为大学生设立不同职业的能力模型,通过测试、咨询、培训来提高大学生的上岗前的职业能力,以快速适应岗位需求。

3.学校加快教育转型,适应市场需求。

3.1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高校职能是向社会输送各类人才,尤其是实践型或应用型人才。因此,高校的教学与培养模式应该面向社会,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适当调整专业与课程设置。可以采用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尝试进行一定程度的开放式教学,同时,加强课程的实用性改革。

3.2加强高校转型的节奏步伐,突出教育的层次性。在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持续增高的形势下,教育部党组提出引导全国1999年以来升本的640多所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占全国高校总数的一半左右。其中给出了三种路径建议:一是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二是向文理学院方向发展,三是办成城市大学。

4.个人应提升自我素质,积极应对就业。

4.1大学生应做好职业规划。大学生入学前就应做生涯规划,在确定所学专业前,进行自我评估 → 生涯评估 → 职业选择 → 职业生涯 → 路线选择 → 确定目标 → 行动计划与目标 → 执行 → 评估与反馈,在校期间进行不间断的完善和补充。

4.2学习知识,提升自我素质。农业经济时代人们就业靠体力,工业经济时代就业靠技能,知识经济时代人们就业靠知识转化率的高低,当代大学生要学会鉴别知识,敢于抛弃知识,善于转化知识,用智慧统帅知识才能在现实社会中靠自己的实力生活,用自己的能力赢得胜利。

4.3提高就业所需要的软实力。适应需求,自我完善 每一个求职者只有在满足社会的需求之后才能更好地体现个人的社会价值,因此,了解用人单位以及具体岗位的实际需求,求职者需要提前具备相应的基本素质,提升个人发展所应该具备的深层能力。

5.其他国家的有关经验借鉴。

5.1加拿大:“合作教育课程”。“合作教育课程”是加拿大高等院校普遍实行的一种企业和学校合作的教育模式。 对于参加“合作教育课程”的学生来说,到企业去不仅仅是“带薪实习”,它还是一门重要课程,只有经企业和学校考核合格,才能取得学分。每期“合作教育课程”结束,学校都要组织专门教师对学生进行考核,考核合格的学生将获得相关证明,以备找工作时使用。

5.2法国:进大学即开始就业准备。法国的大学生在走入大学校门的那一刻就已开始为将来的就业做准备,从而打足了迈入社会的“提前量”。学校与政府机关和企业建立密切联系,尽可能多地为大学生安排实习机会。法国设有500多个就业信息和指导中心,免费为大学生提供就业指导。 法国政府也采取一些优惠措施鼓励企业聘用应届大学毕业生,对那些聘用大学毕业生的企业,政府在一定期限内免收其社会福利分摊金及一些税收,且按聘用大学毕业生人数给予一定补贴。

5.3日本:从提高大学生质量入手。首先,加大了大学改革力度。在大学课程设置上采取多样化标准,对于以科研为主的大学和以教育、地方人才培养为主的大学分别设置不同的授课内容;为消除用人企业对大学生在校成绩的不信任感,严格了大学毕业标准,对于学习成绩不合格的学生一律不予毕业。其次,通过产学合作充实任职教育。日本各高校不断提高对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纷纷建立了设施齐全、技术一流的实践基地,为学生打下扎实的实践技能基础。此外,学校还着力加强与企业的合作,组织学生到企业研修,借以增加学生的职业经验并培养企业需要的应变能力。此外,各高校均成立了负责毕业生就业指导和咨询服务的部门,加强对毕业生职业意识和就业观的教育。

参考文献:

[1]姚裕群. 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演变与近期发展趋势[J]. 人口学刊, 2008(1):10-14.

[2]张进. 提升就业能力: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选择[J]. 高等教育研究, 2007(12):37-41.

[3]姚裕群, 彭思舟. 关于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讨论综述[J]. 人口与经济, 2008(3):36-40.

猜你喜欢

就业难
就业难背景下历史学课堂教学的新任务
浅析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影响
对我国大学生“就业难”和“民工荒”现象并存的分析
关于师范类计算机专业“就业难”问题的原因探析
新型校企合作模式对大学生就业的推动作用
关于“用工荒”与“就业难”问题的思考
农村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三维分析
当代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从就业难看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