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融合职业指导思想的高校学生培养模式的思考
2016-07-04肖强于江波
肖强++于江波
[摘 要]就业质量是检验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依据。近年来,高校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加,存在毕业即失业的现象,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在分析高校职业指导的功能和现状的基础上,提出构建融合职业指导思想的社会、高校、家庭和学生“四位一体”的协同培养新模式。认为提高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是促进大学生更高质量就业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职业指导;大学生就业;协同培养
[中图分类号]G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372(2016)02-0106-04
近年来,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不断攀升,2015年达到749万人,比上一年增加22万人,创历史新高。201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预计765万,再加上往年未就业的大学生和每年留学回国的30万左右的学生,预计将有1000万高校毕业生进入就业大军。面对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就业形势更加复杂严峻。当前,虽然高校大力加强招生、培养、就业联动,但是很多情况不尽如人意,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尚未真正融合职业指导思想,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多是专业教师调研商讨制定,有的甚至是闭门造车,没有紧密结合就业实际的反馈进行修正,造成了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相脱节等问题。所以如何促使大学生顺利步入职场以及能有更好的职业发展是摆在高校乃至全社会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高校职业指导的功能和作用
职业指导面向求职者和用人单位,一在于帮助求职者实现就业、就业稳定和职业发展,二在于指导和帮助用人单位合理用人,并为其提供咨询[1]。所以职业指导在促进高校学生的就业工作中具有重要的功能和作用。
(一)职业准备的引领功能,可促进学生能力素质的全面提升
本专科生在学校中要度过四年或三年的大学生活,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在学校的时间更长。漫长的大学生活只有最后一年才正式进入求职环节。大学生由于缺乏全面具体的职业生涯规划,导致其就业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如不能顺利就业或者不能更高质量地就业。因此,职业指导对于社会的和谐进步与个人的成才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在职业准备中,大学生可以通过校友介绍和大众媒体报道,对所学专业的发展前景及相关行业和岗位有所了解,对将来实现就业和职业发展所应该具备的能力和素质要求有初步认知。大学生可以利用在校期间的各种平台,充分地锻炼自己,提升自己,练就过硬的综合素质,以迎接未来的激烈挑战。基本能力诸如交际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等是推动未来职业发展的重要保障。而大学生在校期间担任学生会或班级的学生干部,在服务广大同学的同时,也锻炼了自己的基本能力。这也是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对有学生干部工作经历的学生比较青睐的重要原因。在专业能力方面,学生通过更加主动地掌握专业知识,更加积极地参与实习实训实践,对专业知识会有更深的理解和领会。当前,社会上很多工作对计算机和英语等工具的应用都有一定的要求,大学生在毕业前应该对此有所准备。
(二)择业定向功能,可增强学生目标职业的预测分析
大学毕业生的出口一般有两个:一是选择就业创业,二是继续攻读深造。无论怎样,最后都要实现就业。大学生所学专业适合从事的职业岗位非常多,而所学专业对应的行业基本上是固定的。行业中涵盖众多的岗位,通过职业指导,大学生能够更加全面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性格特质,可以更好地选择与专业相关的工作或者是自己喜欢且能实现就业的工作。迈尔斯布里格斯类型指标(MBTI)、霍兰德兴趣类型、九型人格等,都可以给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借鉴作用,并可在其职业选择过程中发挥良好的定向作用。通过职业指导,大学生能够明确一个相对清晰的努力方向,从而调整好自己的就业心理,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通过自我剖析,全面地了解自己的优势、劣势、机会和挑战,在职业选择时,能够实现自身条件与职业要求的匹配,取长补短,有针对性地学习和锻炼,做到全面发展,顺利实现就业。
(三)提供求职信息的功能,可提升学生高效就业的匹配程度
职业指导可以帮助大学生在求职阶段更好地掌握和收集就业信息,从而系统全面地掌握用人单位对所招聘工作人员的具体要求。职业指导给大学生不仅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就业信息,而且带给求职者一种创新性的思维方式,增加应聘和面试成功的几率。大学生在求职时,不仅要对自身的才能、优点、弱点、家庭期望、国家需要、个人所受教育和职业选择作出判断,同时还要更好地了解应聘的企业,对企业的概况、文化、发展前景和招聘工作人员的培养目标等有全面的认知。在求职环节,大学生可以根据用人单位的要求,结合自己的特点,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求职方案,并且在求职过程中不断地进行完善。每次应聘结束后,不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要进行认真细致的总结,找出应聘中的问题和不足,以形成一个PDCA的内循环,持续进行完善和改进。
(四)职业生涯的促进发展功能,可激发学生自我完善的内驱动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预。“预”是什么?在个人职业生涯中,就是为达成职业发展目标而进行的规划。清晰的职业发展目标是人生的灯塔,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前进的航道,唯有如此,个人的职业发展才能驶向远方。一个系统的生涯规划从觉知与承诺开始,一个人只有真正地觉知了,其内在的动力才能被激活,才会有进一步改变与发展的承诺[2]。职业指导有助于大学生发现内心深处的最看重的原则和品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揭示,只有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后,个人才能进行下一层次的需求,这些需求是强大的内在驱动力。由此可见,在不同发展阶段促进个人发展的需求内动力是不同的,而个人所有的需求层次能够为后续的发展指明方向。生涯大师舒伯认为,职业价值观是个人追求的与工作有关的目标。大学生应该逐渐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则起着重要的思想引领作用。只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才能更好地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社会的需要相结合,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的同时,个人才会乐此不疲,更加有利于职业胜任力的提升。
(五)就业规范功能,可形成独具特色的就业指导品牌
职业指导是一门科学,有着内在的指导规律,能够促使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更加科学、系统、规范。高校职业指导工作已经开展多年,起到了岗位信息提供和向用人单位推荐学生的作用。在长期的工作积累中,高校逐渐摸索出一套适合本校学生就业的工作方式或流程。面对不同届次毕业生所呈现出的不同的群体特点,毕业时所面临的不同的供求关系以及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因素,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必然会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应充分贯彻职业指导思想,积极探索,整合资源,优化流程,突出特色,大胆创新,以求设计出一套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和高效性的就业指导方法。同时还应充分利用互联网思维并通过长期实践不断完善和发展,最终形成富有特色的就业指导品牌。
二、高校职业指导的现状
(一)重视程度不足,有待提高
高校各专业都制定了《人才培养方案》,其中对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和就业领域等做了基本说明。在招生、培养环节中,人才培养方案起到了引领性作用。但是方案存在制定时间过早,更新周期较长等问题。例如,有的专业从设立专业到办学至今,一直没有大的更新,再如方案中人才培养方向与社会需求存在较大的差异等等。目前,高校职业指导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尚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出现偏重专业技能传授而忽视或弱化职业指导的现象。而缺乏职业指导和就业反馈容易导致高校所设专业与实际应用结合不紧密甚至脱节,容易导致高校培养出的人才与社会职业需求不相匹配。当前,部分高校尤其是公办本科院校招生压力相对较小,致使高校改革缺乏动力。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基本处于自觉阶段,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以自查自纠为主,缺乏针对性的监管和就业反馈机制。职业指导有着科学系统的规律,把握其内在规律,并融会到人才培养全过程中,及时反馈毕业生职业生涯发展状况,可以更好地促进人才培养和大学生就业,可以更好地指导毕业生就业,从而促使高校不断适应社会需求,及时完善和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二)队伍建设有待加强,需要加大培训力度
职业指导师的工作性质要求其在工作中不但具备多门学科的知识储备还需具有综合把控好各因素关系的能力。学生在职业探索中遇到阻碍而受挫,职业指导师就应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探索并确立职业发展目标,这就需要职业指导师既要有深厚的理论知识,又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并不断加强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目前,高校职业指导工作主要由就业指导中心负责,高校职业指导人员一般由就业指导中心教师和辅导员组成,辅导员在高校职业指导师中占比很大。专职辅导员在高校中配备不足,并且日常工作繁重,很难抽出多余的精力对学生进行更加细致有效的职业指导。所以,一方面,高校需要做好有利于职业指导队伍建设的顶层设计,加强专业教师对大学生职业指导的力度,通过对辅导员的专业培训和工作实践,培养一批热爱职业指导的教师,同时提高其自身专业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高校还需要加大经费投入,完善职业指导的软硬件配备,为职业指导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根本保障,进一步满足学生个性化指导的需求。
(三)指导形式有待创新,内容需要充实
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已开设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有关课程,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课程的教学效果有待进一步提高。主要原因有:一是引入职业指导较晚,部分高校重视不够,既不是必修课,也不是选修课,而仅作为辅修课来对待,没有相应的学分,这样该课程就主要是依靠学生的自觉性或兴趣进行辅修;二是大学生对职业指导课缺乏了解,对课程内容知之甚少,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很难吸引所有在校学生的参与;三是国内职业指导起步较晚,校园文化中没有相应的映射,缺乏培育关注和支持职业指导的氛围;四是职业指导课程设计内容空泛,形式老套,需要进一步充实和创新;五是职业指导的部分课程需要互动和生涯探索的沙盘模拟,并且要求人数不宜过多,部分高校很难满足此类教学条件。
三、构建融合职业指导思想的高校学生培养模式的几点思考
(一)高度重视职业指导工作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3],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高等教育的中心任务。高校可通过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密切关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个性化需求,因材施教,分类指导,培养出国家和社会的可用之才。所谓培养什么人,就是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备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本领的人。至于如何培养人,就是高校除了传授专业知识技能之外,还应创造性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心理健康素养。当前,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的价值观多元化、思想多样化日益突出,部分大学生还存在职业发展困惑现象。高校通过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心理辅导,已取得良好的效果。高校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不论对大学生自身及其家庭生活,还是对社会稳定和教育发展都会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这种现象促使我们重新审视现在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高校在进行人才培养时,往往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虽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上做了很多努力,但依然存在毕业就业难的问题,这就说明高校的学生培养模式存在不足。高校需要在关键时间节点将职业指导内容嵌入相应的能力素质提升模块,以形成一套科学系统的育人模式。对高校而言,有责任也有义务承担起此项任务,这是高校为其学生应尽的职责。
(二)构建“四位一体”的协同培养模式
青年大学生是国家的希望和未来,其思想政治素质、道德品质、科学文化素质与心理素质,会起到引领未来中华民族素质的作用,事关国家和民族的发展。然而,目前存在的不少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讲,不能实现就业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不能实现就业的大学生很难成为人才。社会、家庭、学生都对高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高校所培养的大学生不仅要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还应具备生存发展所需的专业知识技能。因此,探索融合职业指导思想的学生培养新模式非常紧迫,也很必要。应该建立社会、高校、家庭和学生“四位一体”的协同培养模式,即,职业指导为高校全员参与的基础性工作,学生家庭积极参与,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贯穿大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涯,从而培养具有“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品质、专业知识技能合格的大学生,为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持。
融合职业指导思想的学生培养模式具有鲜明的特点和优势,不但需要充分发挥职业指导在大学各阶段重要时间节点的导向作用,还应该厘清社会、高校、家庭和学生四者的关系,探索四者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发挥的联动机制作用,从而实现学生全面成长成才的培养目标。社会既是人才培养的蓄水池,也是人才培养的动力源,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触感是最敏锐的,它是形成正确的人才培养观最为重要的一环。所以社会应该将人才培养的动态信息及时反馈给高校,并营造良好的人才培养环境,以促使社会大众自觉关注和认可正确的人才培养观的价值。高校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承担着培养高质量高素质人才的使命,这就需要高校既要做好与社会层面的对接,又要做好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并以自我革新的勇气全面深化综合改革,构建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全员育人机制,从而树立高质量学生就业是高校教育生命线的意识。所以高校应在教师队伍中大力开展职业指导培训,帮助教师掌握职业指导思想和理论,并能够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灵活应用。以往的家庭作用在学生培养过程中一直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职业指导思想落实在家庭中发挥作用的体现是,家长在尊重学生意愿的前提下,加强双方沟通,实现学生就业目标与家长期望的统一。避免学生入校前,有的家长不顾学生的兴趣和意愿,强行给学生填报志愿,导致录取专业与个人意愿不一致,严重影响学生的职业发展;有的家长在学生择业阶段,替代学生选择职业,造成学生所学专业的知识能力与职业技能要求不匹配的情况。还有的家长在学生入校后彻底放弃关注,对学生的成长发展状况缺乏了解。实际上学生入校前和毕业前,家庭在信息提供和职业发展前景预测等方面都能发挥重要作用,而在校期间的情感关爱和生活关怀,对学生健康成长十分必要。对学生而言,要提高自我管理能力,不断进行自我探索和职业探索,树立职业发展目标意识和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将自身职业发展紧密结合社会需求,充分利用高校、社会资源进行素质拓展,提升职业发展能力。
构建融合职业指导思想的社会、家庭、学校和学生“四位一体”的协同培养模式,对于促进大学生更高质量就业具有重要作用。这就要求高校要根据社会需求不断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科学合理地设置专业、确定培养目标,以培养更多符合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从而解决高等教育结构性失衡等问题。同时要求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坚持人职匹配的职业发展理念,并且让学生家长切身感到高校为学生成长成才及就业所提供的真诚有效的服务,更多地与高校互动交流,积极自觉地参与学生培养和就业工作。社会用人单位要给毕业生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客观看待毕业生身上存在的问题,帮助新入职人员尽快适应职场生活。总之,培养出社会需要、家庭满意与个人期望匹配的高素质大学生,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都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田光哲,李祥伟.创新职业指导—新理念[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
钟谷兰,杨开.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 祁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