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经济增长与城市化响应的实证研究
2016-07-04王晓玲
王晓玲
[摘 要]经济增长和城市化之间是否具有响应关系,是促进经济增长和推动城市化发展的理论前提。采用协整模型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法,对吉林省1972—2013年人均GDP和城市化的响应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吉林省经济增长和城市化之间存在双向互动关系,城市化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要强于经济增长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但是,吉林省经济增长在近两年呈下行之势,城市化速度较为缓慢,这种互动作用将趋缓甚至消失。吉林省应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重新形成经济增长和城市化的互动之势。
[关键词]经济增长;城市化;实证研究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372(2016)02-0001-06
经济增长对城市化水平提高所起的推动作用已得到广泛认可,但城市化对经济增长是否具有同样的作用,还在持续探讨之中。城市化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热点问题,被政界、学界寄予厚望,“城市化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强大引擎”“城市化是中国最大内需”等论断不断出现。依照这些论断的内在逻辑,城市化和经济增长间具有明显的因果关系,不断推进城市化,就能保证经济稳步增长,城市化将为经济增长提供不竭动力。在全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后,东北三省经济出现整体性大幅下滑,2014、2015年,吉林省经济增长速度不仅下降幅度较大,而且低于全国经济增长平均水平,在各省排名中居于倒数。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研究吉林省经济增长和城市化间的互动关系,即经济增长与城市化之间的响应机理,对经济增长和城市化水平提高均有现实意义。
一、经济增长与城市化关系相关理论
城市化是伴随着工业化发生的自然历史过程[1]。从世界范围来看,前工业化时代虽然出现了城市,城市也进行贸易活动,但总体上仍处于农业社会,城市化进程缓慢,水平较低。工业化开启了城市化时代的大门,工业和服务业是城市化的内部拉力;同时农村劳动生产率提高产生的大量剩余劳动力,成为城市化的外部推力。在拉力和推力的共同作用下,城市化的历史进程不可避免地发生和发展着[2]。
在城市化推进过程中,更多的企业集聚于城市,交易成本的降低、信息的共享、知识的外溢等因素使企业实现规模报酬递增,城市中形成了集聚经济,对劳动力产生更大需求[3]。当本城市的劳动力供给不足时,需要有源源不断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补充需求缺口,在实现充分就业的前提下,意味着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另外,政府利用获得的更多税收,进行城市基础设施等公共物品的投资,城市硬件条件不断得到改善,使企业进一步节约了成本,从而吸引更多的企业集聚于城市,形成一种经济增长对城市化水平提高的正向促进作用。也就是说,在经济增长和城市化水平的关系中,经济增长是因,城市化是果。经济增长(人均GDP)与城市化水平之间的高度正相关关系已经被国内外学者所证明[4]。
经济增长对城市化的促进作用并不是单向的,城市化反过来也促进经济增长。在城市化产生的集聚经济中,企业和个人需求又带动了相关行业的发展。其一,由于企业的集聚,对金融、保险、物流、信息等服务业的需求增加,促进了这些行业的发展。其二,由于大量人口集聚于城市,对消费品、服务产生多元需求,与此相应的商贸业和服务业发展起来,形成一种城市化对经济的反作用。综上所述,城市化与经济增长具有双向互动关系:经济增长促进城市化水平提高,城市化的推进反作用于经济增长,在这两种作用的累积循环中,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经济持续增长。需要保持清醒认识的是,在这种双向互动关系中,经济增长首先是因,城市化是果,如果没有企业集聚带来的规模效应,就不会产生对劳动力的持续需求,更不会产生对商贸和服务业的拉动。如果将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倒置,可能会出现城市化与经济增长脱节的现象,如拉美国家曾经经历的过度城市化,并由城市贫民滋生各种经济社会问题。因此,城市化促进经济增长有着严格的前提条件,即首先要有企业在城市集聚,形成原始动力,才可以“发动”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的互动循环。否则,单纯的“造城”,不仅不能带来经济增长,还会出现“空城”“鬼城”,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潜在风险。
二、吉林省经济增长和城市化概况
吉林省作为国家老工业基地,拥有雄厚的工业基础,装备制造业是其重要的传统产业,特别是汽车、石化产业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目前,吉林省已经形成以高速动车组、轨道客车、农机装备制造、换热设备制造、煤矿采选设备制造、石油机械、起重运输、电力设备等为主导的装备制造业体系,产业基础较为稳固[5]。20世纪90年代初,包括吉林省在内的整个东北地区出现经济增长乏力现象,吉林省的经济增长出现较大波动,一些年份的经济增长速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03年,国家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以来,吉林省经济稳步上升,2003—2013年的经济增长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特别是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的2008年,吉林省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全国6.4个百分点。2011年开始,吉林省经济增速出现快速回落,到2013年仅比全国平均水平高0.6个百分点,2014年已低于全国平均增长率(见图1),2015年依然如此。
吉林省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就构建了较为完备的工业体系,工业化在当时处于全国较高水平。工业的发展增加了对从业人口的需求,从而带动了城市化的发展。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吉林省早期的城市化水平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996年,吉林省城镇人口占比达到46.9%,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6.5个百分点。此后,吉林省的城镇人口占比提高相对缓慢,特别是在2004—2014年,城镇人口占比仅提高2.5个百分点,2014年被全国平均水平追平,城镇人口占比达到54.8%(如图2)。以目前发展速度来估算,吉林省的城市化水平将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再从户籍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来看,吉林省在2011年达到48.0%的阶段高点,2012年下降为46.9%,2013年略有回升,达47.0%,2014年又下降为4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