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协同平台基础上的中小微企业科技创新对策研究

2016-07-04李海兰张岩周晓梅

关键词:中小微企业协同创新对策

李海兰++张岩++周晓梅

[摘 要]青岛市中小微企业因规模偏小等原因,在科技创新过程中存在着创新能力、创新投入、科技创新团队结构等方面的不足,且面临着不利的科技成果转化内外部环境,自主知识产权成果少、科技信息获取手段落后等困境。为解除中小微企业科技创新困境,一方面,在研究中小微企业创新驱动因素的基础上,构建青岛市中小微企业创新驱动层次关系模型,为企业有效组织科技创新提供理论依据;另一方面,建立政、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协同创新云平台,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智力支撑和科技依托作用,以及中小微企业的主体作用。

[关键词]蓝色经济区;中小微企业;协同创新;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372(2016)02-0062-04

近年来,在蓝色经济区建设、环湾保护、拥湾发展的背景下,青岛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的利好政策,中小微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取得了快速发展和进步。自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笔者一直跟踪青岛市中小微企业发展动态。经过一轮金融危机洗礼,青岛市中小微企业应对风浪的能力不断加强,规模扩张,产值增加,就业吸纳能力增强,利税提高,一大批中小微企业转型升级,其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集群化分工明显。但中小微企业面临的各方面的挑战和不利因素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与其他经济发达地区相比,青岛市中小微企业在创新驱动发展中的自主创新和竞争能力仍有很大差距。

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中小微企业科技创新已成为抑制经济衰退、维持社会经济均衡发展、实现体制顺利转轨的重要保障。为便于研究和比较,我们以青岛市261家中小微企业作为有效调查样本,以提升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中小微企业创新驱动发展为主线,从企业外部创新驱动、内部创新驱动和人力资源创新驱动三个方面入手进行调查和分析。

一、青岛市中小微企业科技创新面临的困境

尽管青岛市不同区(市)不同企业的状况各不相同,科技创新能力强弱不同,但其面临的创新困境是有共性的。

(一)企业规模偏小,创新能力不足

一般而言,事物的稳定性和创新性是成反比的,稳定性越强创新性越弱。但中小微企业的稳定性和创新性却恰恰成正比例关系。青岛市中小微企业人数少、规模小、资金少、创新投入明显不足、要素整合能力差,创新的物质基础不牢固,创新能力不强(见图1)。

(二)创新投入不足

青岛市中小微企业创新投入普遍不足,其科技创新投入只占其经营收入的0.38%(见图2、图3)。与国家提出的到“十二五”末把研发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75%提高到2.2%的要求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近年来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都从定向融资、重点扶持等角度,出台了很多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和办法,但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局面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这直接导致了企业创新投入不足。

(三)缺少结构合理的科技创新团队

青岛市中小微企业的科技创新团队普遍存在工程技术人员少、中高级技术职称人员少、大学本科及以上人员占比低、创新管理人员少、人员流动性大等问题(见图4、图5)。同时,调查发现,企业人员学历层次结构与企业对研发重视程度、研发投入、在研项目数量、产学研合作的广度和深度、科技成果转化数量等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这体现了创新团队在中小微企业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中小微企业科技创新团队的现状不仅限制了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也严重影响了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大企业的科技成果转移和承接。

(四)面临着不利的科技成果转化内外部环境

融资难、融资贵,新技术产品的市场风险承载能力差,缺乏成熟的技术成果转让机制,法律、法规不配套,创新支持配套政策不到位等是中小微企业创新乏力的外部因素(见图6)。资金短缺、投入不足,科技创新队伍结构不合理,企业自身抗风险能力缺失,承接科技成果转移能力不足等是构成中小微企业科技创新障碍的内部因素(见图7)。

(五)自主知识产权成果少,专利少,创新产品少,科技信息获取手段落后、能力偏低

中小微企业中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少之又少,为数不多的专利申请、专利授权中,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居多,发明专利比例较低(见表1)。在信息获取方面,中小微企业普遍没有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固定的信息交流机制和渠道,从市场获取信息也存在着明显的时滞。

二、中小微企业创新驱动要素和对策分析

本研究问卷调查了青岛市规模化中小微企业的主管科技研发的经理、技术总监等主要技术负责人,对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进行了统计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目前青岛市中小微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相对薄弱;技术创新的主导地位不够突出,吸引高素质技术人才的客观条件欠佳。

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构建青岛市中小微企业创新驱动层次关系模型(见图8)。

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调查结果相关指标进行分析,并结合专家意见和建议,形成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评价指标体系(见表2)。通过该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计算中小微企业创新能力各项指标的权重,进而全面评价中小微企业创新能力,为企业有效组织创新活动提供理论依据。

近年来,青岛市为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规划和政策,在增强中小微企业创新活力、提高中小微企业就业吸纳能力,推进中小微企业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提高中小微企业专业化、特色化、精细化、新颖化水平,提升中小微企业管理水平,完善中小微企业服务体系等方面都做了详尽的规定和要求。尽管如此,青岛市中小微企业在创新驱动方面仍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压力,其人员素质、创新能力、经费投入等诸方面还难以满足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的需要,与实施国家创新战略的要求有很大差距。为加快企业科技创新步伐,中小微企业不仅要利用好国家供给侧改革的大好机遇,更要利用好现代化的科技手段。我们认为,可以建立科技创新平台来解决中小微企业创新能力不足问题,解除中小微企业科技创新困境。该平台为“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政、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协同创新云平台”。在平台内部,将克服单位和部门之间各自为政、相互脱节之弊端,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的工作性质和角色基本没有太大的变化,而工作特点和内容却产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各主体间借助云平台,获得对方大量的基础数据,特别是政府、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掌握着企业的大量基础信息,可以方便地诊断企业创新中存在的问题。这个平台使信息获取更加快捷,工作互动更加频繁,相互联系更加紧密。通过协作,真正实现各主体间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既发挥各单元的能动作用,又发挥系统的整合能力,使企业真正成为落实国家创新战略的主体(见图9)。

(一)发挥政府在创新平台中的主导作用

一是成立以政府牵头、行业企业参与的多元筹资的“创客”基金或政府主导的“政府种子基金”,扶持中小微企业科技创新。2002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微企业促进法》对成立中小微企业科技创新基金作了详细规定,但从十几年的施行情况来看,效果并不理想。加之该法是从国家层面考虑问题,基层中小微企业往往难以享受到国家的政策优惠。《青岛市“十二五”中小微企业成长规划》《青岛市科技创新促进条例》等科技创新管理办法也对中小微企业科技创新活动作了详尽规定。这些办法、政策往往考虑“阳春白雪”多,顾及“下里巴人”少,“马太效益”明显。为了真正解决中小微企业科技创新驱动问题,必须根据青岛市中小微企业的实际,成立多元筹资的“青岛市中小微企业科技创新‘创客基金”或成立“青岛市政府种子基金”,助力青岛市中小微企业创新发展。二是通过税收减免支持中小微企业科技开发和技术改造。政府对中小微企业的税收减免不是面上的减免而是点上的减免,是定向减免,是针对中小微企业科技开发和技术改造所需费用的税费减免。三是加强立法,通过法律强化中小微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扶持中小微企业科技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移和产业化步伐。

(二)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为中小微企业的创新发展提供重要的智力支撑和科技依托

以促进中小微企业科技进步为目标,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针对性极强的中小微企业科技创新平台。一是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设立中小微企业行业中心,加强行业信息收集和全方位技术指导;开展对中小微企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理论培训,提高企业科技队伍和管理队伍的素质和能力。二是建立行业企业产品检测中心或测试中心,不断提高企业产品质量和科技含量。三是在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定向设立面向中小微企业科技驱动的专业研究机构。一方面承接中小微企业提出的专项课题和技术革新任务,有针对性地解决企业技术难题;另一方面将非定向研究成果向中小微企业转移,提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成果转化率,促进中小微企业的技术引进。引导中小微企业围绕市场需求和长远发展,建立企业主导的产学研合作研发机构。

(三)中小微企业在协同创新平台中发挥主体作用

一是中小微企业要夯实基础,练好内功。抢抓国家供给侧改革的良好机遇,强化企业内部管理,不断完善企业治理体系、提高企业治理能力;加强队伍建设,优化技术队伍和管理队伍结构,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加强创新文化建设,形成企业内部良好的创新氛围。二是中小微企业科技创新要走优势嫁接、错位发展的道路。在“双创”环境中,中小微企业既有自身不足,也有其明显优势。与大企业相比,其体量小、适应快、机制灵活、应变能力强、科技投入产出比高等优势突出。在科技创新过程中,中小微企业要借力使力,与大企业形成技术、产品互补,避开大企业传统优势领域,进军大企业不愿涉及的创新领域,形成博弈论中的“智猪博弈”模式,达成小猪“搭便车”的优势格局。正因为优势嫁接、错位发展,才可能形成大小企业各得其所、共同发展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薛永玲,等.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障碍分析[J].市场营销导刊,2000(4):34-35.

山东社科院课题组.山东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现状分析与对策思考[J].理论学习,2007(1):27-29.

孙健,等.阻碍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因素分析[J].山东经济,2001(1):72-74.

李忠林.山东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现状分析与对策思考[J].东岳论丛,2007(1):176-179.

庞坤.民营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难点及对策[J].非公有制经济论坛,2012(1):53-58.

[责任编辑 王艳芳]

猜你喜欢

中小微企业协同创新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浅析中小企业财务压力及策略
试论中小微企业知识产权保护
我国民营银行发展的风险及防范研究
云服务环境下的高校协同创新研究
中小微企业在四板市场的融资方式分析
校企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