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活?书法

2016-07-04晁亚洲

阳光 2016年7期
关键词:古意二王书家

晁亚洲

人的一生,或富贵,或贫穷;或平安顺利,或坎坷多舛;或声名显赫,或卑微低贱;或满腹经纶,或只字不识……但是在时间的意义上,人都是经历一个过程,既然活着就要做些事情,让人生有点儿意义。前几天,一位书友问我,你天天都临帖写字吗?我说,不写字怎么过!他愕然,继而大笑。

关于传统。没有书家说自己的作品是与传统没有关系的或反传统的,所以,继承传统是书界的公理。从甲骨文到近代的作品,都可视为传统,传统有优秀和不优秀之分。我们说的传统,通常指优秀的传统,而且称钟繇、“二王”以来的书法大师的作品为经典作品。

经典是一个可以扩展的领域,随着书家的开拓,这个领域越来越大。在郑谷口、邓石如的努力下,汉碑被开发出来,成为经典。康有为使《石门铭》声名大振,齐白石让《秦诏版》书坛瞩目……可以预见,随着后人的努力,还会有更多的碑帖被打磨出倾城之貌,确立其经典地位。

经典作品的技法含量总是达到无瑕可指的完美程度。技法包括笔法、墨法、章法,而以笔法为核心,笔法以“二王”为高峰。楷、行和草书的笔法来源于“二王”。“二王”的书法没有力不从心和鼓努为力的地方,当然这不完全是手上的功夫所致,仅以手上功夫而论,后世书家鲜能达到这种境界。金石碑版的笔法,皆是后人揣度,有任意发挥的空间,成功者就是自我作古,不成功者就是师心自用。

传统不只是能“指而视之”的作品,它还包括作品背后的人,人的品格、修养和阅历等等。既然能成为传统经典,绝非浪得虚名,偶然而至。成名有偶然性,而大师绝没有偶然性,若无大境界、大才气、大毅力者,焉能幸至。

关于创新。苟日新,日日新,新是人们追求的永恒目标。书法也是这样,哪一个时代没有创新,哪一个时代就会在书法史上黯然失色。我认为创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

以经典为新,而格调境界胜于经典。这是一般学书者必走的道路,迷恋经典,贯穿终生。以复古为己任,在复古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实现了超越,这种超越是积累造成的,在这个过程中,融入了自己的感受、体验。这种创新,是在集大成的基础上,在某一方面比古人多走了一步。米芾、赵孟、王铎是这类的典范。

取法范围前无古人,完成创新。这是指取法前人没有注意到的传统,吸取精华,打造自己的风格面目。如颜真卿取法篆隶,北碑和民间书法造就他全新的艺术世界。清代书家取法北魏,前无古人,所以别开生面。近代书家对简帛、章草、甲骨文的学习,也取得了一定成就。

以心造境,看不出师承。这类书家一般无意做书家,只是因为其才情、学问、气质达到了一般人不可企及的境界,如弘一大师,晚年书作空寂、淡宕,有人说那是“禅字”,不过是对其身世的联想而已。谢无量的字自称学“二王”,但仔细看和“二王”没有多大关系,英雄欺世。品高学富艺乃精,先完成人的修炼,创新才有可能。出于对艺术的狂热也好,急功近利也罢,但无论何时不要忘记文化的根本,坚守经典的尊严。

关于古意。怀古、尚古、崇古,是一种普遍的情愫。“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孔子的态度,影响至今。

书法以古意为贵,古意是判断书法有无价值的主要标准。而追求古意最直接、最有效、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学习古代经典法帖,读书、实践、修炼等等只是为了更能够体会其中的古意,掌握追求古意的方法和途径。欣赏和评价书作时,就是看其有多少经典继承,通俗言之,就是看该作品和经典有无血缘关系,有无血源关系就是有无古意。如果作品古典含量甚少,则必系闭门造车,师心自用,卑俗幼稚。

追寻古意的过程中,常犯两个错误。其一是只学其表面,故步自封。这一错误是对古典不了解,不知所临碑帖的来龙去脉,得其皮毛,而自认为得到了书法真谛,并以此评论书法,造成严重的偏执,浅陋!其二是专学所谓成功的今人,投机取巧,不直取经典法帖,得到的是二手、三手古意,看似学古,其实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比如读古文,不谈文言文,而看白话文,或更甚者只听“超男超女”的讲座,造成对古意的茫无所知,看似煞有介事,其实是个“山寨货”。追寻古意并不是保守,创新也不是对经典的彻底否定。

关于展览。这是一个展览的时代,书法的成就与不良影响皆源于展览。书者追求成为名家、大家的梦想,就要面对“现代科举”——展览。不应对展览,永远成不了“大家”。我们说隐士有很高的修养和人生境界,然而想成为隐士,在归隐之前要先证明你有过人之才,不然,普天下渔樵岂不都是隐士?书法也一样,你只有入展、获奖证明你的书法天赋、才能,不然你永远都不是“过来人”。

要想入展获奖,必须通过评审裁判,首先要求书者本人要具备继承经典的能力,避免作品有“硬伤”。然而,具备经典法帖面目的书写,不是件容易的事,高妙的技术和高妙的心性修为是相互表里的,从某种意义上讲,没有文化品位的作品,技术含量也不会多高。入展、获奖还受客观投稿量的影响。投稿量少的书体有优势,反之是劣势。如近年行草书体尽管入展量很大,但是相对于它的投稿量来说,入选的可能性还是很小。

展览可能给书家一个晋身之阶,但不能给你“终生荣誉”。就像古代科举,只能给读书人一个入仕机会,但不能给你济世之才。同样,一个大型书展的作品集,尽管华美,展览过后,几乎不再翻阅,这说明作品中的艺术含量很少,流传的可能性就小。这就像时装、车展等,只考虑当下的成功,无法考量其长远的价值。

猜你喜欢

古意二王书家
文人匪事
中正平和——王栋山水画中的古意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明拓二王帖》(下册)
寻找古意的配色
古意流转——评改琦《红楼梦》画的艺术风格
王献之完善了“二王”书法体系
杂说书家之性灵
揭秘共和国首张A级悬赏通缉令始末
化古意而为今声
父子如“二王”——以《奉橘》《送梨》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