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课堂,让学生“灵动”起来
2016-07-02李小华
李小华
【摘要】 古语有云:“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人的生命很多时候便如同这无华之水,无火之石,只有在经历了荡涤和激发之后,才会焕发出生命的美丽和灵动。生本教育就是激扬生命的教育。它既是一种方式,更是一种理念。
【关键词】 生本课堂 学生 灵动
【中图分类号】 G62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6)06-076-01
在教学中我深深地体会到,生本教育确实让我们老师和同学以及课堂都有了很大的改变,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老师真正成为学生的引路人,学生也“灵动”起来了。以下从几方面谈谈我在尝试生本教育教学中的点滴做法。
一、营造师生和谐的课堂氛围
师生应是平等的,要彼此尊重、互相信赖,只有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师生之间才能形成互动、交流的对话平台,学生才能轻松愉快、兴致盎然地发挥想象力,以最佳状态进入语文学习,焕发出语文课堂独有的活力。怎样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呢?
1.用激励性语言激发学生的动力。生本教育课堂,我在引导学生解决新问题时,常用期待的目光和信任的表情提问:“谁愿意来读一读?”“谁愿意来试一试?”“谁有和他不一样的想法?”等,这些激励性的语言创设了思维的氛围,给学生以自信感,从而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在反馈练习中,当学生圆满地回答教师的问题时,我就用恳切的语言和赞赏的目光对学生说:“真不错,解法妙极了!”“你真棒!”“很好,你真会动脑筋!”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还让学生更加充满信心,努力去探究新的知识。
2.用尊重的态度理解学生的观点。在生本教育的课堂看到的只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意见不一,没有错对。当学生回答“错误”时,我不是简单粗暴地告诉学生或者批评学生,而是用鼓励的话语和信任的眼神告诉学生:“不要紧张,想好再慢慢说。”“你的想法很新颖。”“你的表达很清晰。”“你的见解与众不同。”同时让“正确”回答的同学讲解他的思路、理解。对比之下,回答“错误”的同学在听同学的讲解中自然的就明白真正的答案了,在反复练习中,学生就能更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
二、合理安排前置性的作业
在教学活动中深深体会到,生本教育不是不要教师,而是使教师变得更加高级、潜在和有力量,通过学生的力量来显示教师的力量。没有教师,学生自发的自学难以取得优质和高效。教师要从组织教学转向组织学生的学习;从设计教学转到设计学习。教师更大的作用在于“帮学”。教师的“帮学”,很大程度体现在“前置性学习”的设计和规划上。所以说,没有“前置性学习”,就体现不了生本课堂。
生本教育下的前置性学习不同于以往传统的“预习”。生本教育下的前置性学习则是为新课做预备,做铺垫、做指引。前置性学习它在传统的预习的基础上,拓展了内容,更具科学性和趣味性。学生通过先做后学,对新知识有了初步感受和浅层理解,从而更有目的性地进行课堂的学习,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前置性学习必须是对学生的预习、“先学”有导向作用。因此,我设计了语文课堂前置性作业的基本模式:1.读通课文;2.自学生字词;3.我读懂了(_________),(_______)我没读懂;4.我收集的相关资料有_________。这样的作业设计照顾了不同层面的学生,由于孩子们的语文基础不一样,在完成作业时对课文中的内容知识点的掌握和理解也不一样。我不强求学生去完成一定的量,而是鼓励学生知道多少是多少,让学生“各有说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话可说”,这样,全班同学的学习的积极性才会增强,才能积极完成前置性作业,课堂也就自然变得高效。
三、巧妙地引导学生融进课堂
传统的教学课堂是:老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学生在座位上本本分分地听。生本教育,却大力提倡学生滔滔不绝地讲,还要动手展示做给同学们看。事实上,在参与生本课堂后,你会发现教师的确只是一个组织者、引领者、指导者角色。学生才是学习活动的主角。教师只有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才能真正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我在教学《孔子》一课时,我是这样设计教学的:
(一)布置前置性作业:1. 熟读课文;2. 自学生字;3. 说一说“我读懂了_________”;4. 查找有关孔子的名言。
(二)读文感悟:1. 小组交流前置性作业;2. 理解感悟:从孔子说的话,做的事中,我觉得孔子是_________的人;3. 有感情朗读课文。
(三)拓展延伸:背诵有关孔子的名言。
这样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在预习时主动去读课文,学生字,课堂上,我让学生大胆发言,说一说“我从孔子的语言,行为中,读出了_________的孔子”,“讲讲孔子的故事”,“背背孔子的名言”。整节课下来,学生在“读读”、“讲讲”、“背背”中,积极主动并愉快地参与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结合文本合理性拓展延伸
课堂教学拓展延伸不外乎有两种模式:把课外资源引入课堂,把课堂学习引向课外。
(一)把课外资源引入课堂。文学作品最大的特点,就是作者通过用文字来表达对人、事、景、物的爱憎、褒贬、取舍、抑扬等情感。许多时候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都得靠我们老师在课堂中积极创设情境,方能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如在教学《虎门销烟》一课,我播放了电影《林则徐》的部分片段,从而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场面描写的的理解,增强了学生民族自豪感。
(二)把课堂学习引向课外。“生活就是语文,语文就是生活”,所以也就决定了语文的学习不一定局限于课堂,局限于学校,它可以向生活延伸,可以接触更多的,更贴近生活中的学习资料。
我们相信,在尊重生命的前提下,让一个个鲜活、充满蓬勃朝气的生命,沐浴在生本课堂的阳光雨露中,必定会更加灵动!
[参考文献]
[1] 教育激扬生命.郭思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