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读为本 凸显主体意识
2016-07-02金丽
金丽
【摘要】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重视学生主体参与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本文就读中感悟,融身体验,激发学生的情感;读中质疑,渗透学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读中想象,多读精练,促进学生知能转换几方面加以探讨,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树立学生的主体意识,从而使他们在教学实践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
【关键词】 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主体意识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6)06-001-01
读,是学生接受语言文字信息最直接最基础的手段,也是阅读教学中最重要、最经常的训练。读,引发和连接着所有语言文字基本功训练,是阅读教学的切入口和启动点。因此,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如何抓住读这个重要环节,把握自身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调动学生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以读为读出发,逐步延伸,发展为以读促练,以读促思,以读促悟,达到语言顺畅,过渡自然,使之成为语言文字训练的核心和根本。我在把握以读为本的训练中,就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方面作了以下的尝试。
一、读中感悟,融身体验, 激发学生的情感
在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准备教学环节,特别注意抓住感情朗读这一环节,这是激发学生情感的重要手段之一。同时要通过配画、配乐等电教手段,烘托课堂气氛,创设氛围,以达到尽早进入角色,感受文章中所蕴含着的思想情怀。
1. 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在语文教材中,许多含义深刻的文章都有只能意会,难以言传的情况。这就要求教师创设能为学生提供图文音像并茂的、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为学生实现探索式、发现式学习创造有利条件,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意义、实现自己获取知识,达到披文入情的目的。
2. 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在学习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精心设计一些对理解课文有帮助,又有情趣的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从而提高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和能力。
二、读中质疑,渗透学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行成于思,思成于惑。疑问是激发学生探索欲望的原始动力。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不断生疑、大胆发问,从而拓展学生思维。但由于小学生的阅读经历有限,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材特点,抓住训练时机,巧设思维情境,渗透学法指导,让学生主动而又生动活泼地学习,积极发挥其主体作用。
1. 重视学生质疑,扩展学生的思维。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为他们质疑创设条件,激发他们的创造情绪。让他们积极思维,教会学生质疑方法,让学生通过读去发现疑问,提出疑问,带着解决“疑”去深入地读,最终在读中释疑,促使学生主体参与意识的培养。
在教学课外读物古诗《暮江吟》时第一句“一道残阳铺水中”的铺,字典的解释为“把东西散开放置、平摆”。但学生通过再读课文,就会产生疑问。我引导学生细读课文联系下一句“半江瑟瑟半江红”所描写的意境,使学生明白不是把夕阳铺水中,而是夕阳快下山了,光线斜照在江面上,使整个江面洒满了夕阳的余辉。学生还能体会到用“铺”比用“照、射”更为准确、生动,使我们更能理解了暮江绚丽多彩的景物。这样,多读并且结合上下读就能使学生正确地理解意思。
2. 注重学法指导, 促进自主学习。《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使学生明确学习语文的目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给学习方法,培养自学能力。”由此可见,重视学法指导,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形成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这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改革阅读教学的着力点。事实证明,在课堂上安排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读书,并通过不同形式的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领会作者遣词造句、表情达意以及写法上的精妙。尽管这种读的层次和基本套路并非金科玉律,但为学生的读书能力搭桥铺路,穿针引线,逐步培养他们基本的自读能力,对同类型的学习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三、读中想象,多读精练,促进学生知能转换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的任务一方面要教会学生听、说、读、写,另一方面要挖掘学生的潜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因此教师要多措并举,不断训练。训练时要以质量为主,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引导学生养成思维想象习惯,提高学生的想象力。
1. 运用教材,丰富学生的想象力。马克思说过:“想象是促进人类发展的伟大天赋。”语文教材中精选了许多语言生动、感情充沛、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的文质兼美的课文。教学中,要使学生能真正把握字里行间洋溢的思想感情,就要学习抓住想象的点,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边读边思考。
2. 读中渗练,促进学生内化。能力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展示出来。训练是一切学科都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只有通过问题的训练,才可以使所学知识得以巩固和强化。读本身就是一种训练,老师除了对学生进行读正确、读通顺、读出感情等方面的训练外,还要对学生进行听、说、写的训练,使听、说、读、写的能力有机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总而言之,主体意识是相对于教师的主导地位而言的,是相互依存,相互转换的关系。这种主体意识很大程度上依靠学生自身潜能的挖掘,必须是以读为中心的语言文字训练体系的建立为技术保证,使读成为学生自身能力训练的需要和保证听、说、写训练过渡的需要。同时,听、说、读的训练反过来会促进读的提高,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只有在语文教学中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鼓励他们大胆参与,才能实现真正的教学相长,更有效地提升学习质量。
[参考文献]
[1] 蔡元.主体意识的生成与扩张[D].吉林大学,2005年.
[2] 董建中.谈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主体意识.新校园.理论版,2011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