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沪郊家庭农场适度规模测度探究

2016-07-02佳,马

上海农业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数据包络分析家庭农场

马 佳,马 莹

(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农业科技信息研究所,上海201403)



沪郊家庭农场适度规模测度探究

马 佳,马 莹*

(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农业科技信息研究所,上海201403)

摘 要:根据规模经济理论,基于数据包络分析方法,构建2个产出变量及8个投入变量的沪郊家庭农场适度规模测度模型,并选用上海农业经营主体信息管理系统、上海松江区农经站相关数据以及2014年、2015年调研获得的40户家庭农场(包括29户种粮家庭农场、11户种养结合家庭农场)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在目前条件下,按单位面积净收入最大化的目标,种粮家庭农场适度规模为6.3—8.0 hm2,种养结合家庭农场适度规模是5.3—10.3 hm2;按单位面积粮食产量最大化的目标,种粮家庭农场适度规模为5.3—8.0 hm2,种养结合家庭农场适度规模6.3—10.3 hm2。研究结果可为家庭农场经营效益的提高提供决策参考。该研究方法可以应用于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类型家庭农场的研究,以提供理论参考和提出指导生产实践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家庭农场;适度规模;规模经济理论;数据包络分析;上海郊区

家庭农场是在稳定和完善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并以农业为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在宏观管理主体(政府)重视粮食安全和微观生产主体(农户)不断追求收入增长的背景下,上海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效形式之一。按照经营内容划分,上海家庭农场主要有种粮家庭农场、种养结合家庭农场、机农一体家庭农场、粮经结合家庭农场、林果种植家庭农场、蔬菜种植家庭农场、从事其他行业家庭农场等类型。近年来,家庭农场规模经营效益凸显,2014年底,全市2 787个以粮食生产为主的家庭农场水稻种植面积2.69万hm2,比2013年增加77.2%,粮食生产水平明显提高,农民经营性收入显著增加,种粮家庭农场户均年收入11万元(人民币,下同),机农一体家庭农场和种养结合家庭农场的户均年收入达到了15万元,按户均2—3个劳动力计算,远远高于同期本市农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21 192元,生态环境得到有益改善。

然而,家庭农场规模是不是越大越好?从农业效益看,在一定时期和范围内,家庭农场经营效益会随着规模扩大而增加,但根据规模经济理论,经营规模一旦超过一定阈值,效益反而会下降,造成资源浪费,因此,家庭农场经营获得规模效益的关键在于解决“度”的问题,即家庭农场的“适度规模”究竟是多大?目前,现有材料一致认为上海松江家庭农场适度规模为6.7—10.0 hm2,主要依据是基于劳均生产能力和机会成本等的综合考量,缺乏系统、扎实的理论支撑。

已有相关研究认为适度规模经营的制约因素包括农业基础设施投入、自然资源条件、农业非农就业市场、农业科技进步、农业从业人员经营意愿与能力、目标收入、农业保险保障水平、信贷市场、政府对农业土地流转的政策支持等[1-3],适度规模经营的重点不在“规模”而应注重“度”。衡量“度”关键指标一是生产要素的配置是否合理,二是定量的分析,根据投入产出法[4-6]、计量经济分析[7-8]等技术经济分析方法,来测算盈亏风险和适合当地情况的合理规模。也有一些学者构建了测算农地适度经营规模的最优线性规划模型,采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模型分析我国粮食生产的适度规模[9-10]。这些研究成果给家庭农场适度规模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对本研究有重要借鉴意义。然而,“适度规模”是动态的,随着经营目标、经营内容、社会经济条件、生产力水平、生产环境、经营主体、农业科技进步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应用等的变化,适度的规模也不同。从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看,针对沪郊家庭农场这一新兴规模经营模式,多以规范研究和定性分析为主,尚未见进行适度规模系统性定量研究。

本研究采用数据包络分析计量模型,结合微观的家庭农场调查数据,对不同类型家庭农场的不同经营目标进行定量分析,测算沪郊不同类型家庭农场适度规模,可为政府宏观决策和家庭农场主的经营生产提供科学决策依据。对微观主体——家庭农场主而言,对适度经营规模目标有清晰的认识,就会减少任意扩大规模的盲目性,同时也不会只在没有效率的小规模下从事无效劳动;对宏观主体政府而言,政府会据此制定相应方针政策引导家庭农场在适度规模下经营,以避免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1 理论分析框架

1.1理论假设

根据亚当斯密的理性经济人理论,假设家庭农场经营者是理性经济人,农业生产要素是稀缺的,农业生产存在规模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家庭农场经营者不仅追求满足自己的生存需要,还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随着农村市场经济条件的愈发完善,理性的家庭农场经营者通过对农业生产适度规模的合理选择来追求最大的经济利益。在这些假设的前提下,根据规模经济理论,从理论上构建模型,用于对家庭农场经营适度规模的理论分析。

1.2模型构建

DEA方法是利用线性规划的方法,将决策单元投影到DEA的前沿生产面上,通过比较决策单元偏离前沿面的程度来评价各决策单元的相对有效性。可以优化每一个决策单元(Decision Making Unit,以下简称DMU),通过判断决策单元投入的规模是否最优,判别各决策单元调整投入规模的正确方向和大小程度,投入要素是应该扩大还是应减少,以及增加或减少的量。本研究主要利用规模报酬不变的CCR模型、规模报酬可变的BCC模型,将家庭农场作为同类决策单元,对其投入产出进行相对效率分析。

DMU是指通过输入和输出过程中的决策来达到目标的个体或组织。其原理是保持DMU的输入或输出不变,借助数学的规划与统计,从而确定相对有效的前沿效率面,并将各个决策单元投影到DEA的前言效率面上。对于所有决策单元,通过线性规划求解,建立对偶模型并引入松弛变量s+和剩余变量s-,则有:

设上述问题的最优解为λ*、s*-、θ*,则有如下结论与经济含义:①当θ*=1,且s*+=0,s*-=0时,决策单元DMUj0的生产活动同时满足技术有效和规模有效;②当θ*<1时,决策单元DMUj0不是DEA有效,其生产活动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都不是最佳;③λj的最优值可用来判别DMU的规模收益情况。若存在成立,则DMUj0为规模效益不变;反之不存在1成立,且为规模效益递增为规模效益递减。

2 实证分析

2.1数据和指标

实证分析中主要依据于2014年底上海市农业经营主体信息管理系统和上海市松江区农经站相关数据以及2014年、2015年相关调研数据,将宏观统计数据与微观调研数据相结合,以提高数据的精准性。其中,调研数据主要是结合上海家庭农场发展成熟度与数据的可获得性,选取了数据条件较好的松江区40户家庭农场进行调查,包括29户种粮家庭农场、11户种养结合家庭农场。根据数据的可得性、准确性、代表性等原则,选取8个投入变量、2个产出变量(表1)。

每个投入产出变量必须符合假设前提,即当投入增加时,产出不会减少。所有的投入变量都经过皮尔森相关性检验,且符合假设前提。

表1 家庭农场投入产出指标汇总Table 1 Input and output indicators of family farms

经营面积是家庭农场在一年中实际耕种水稻的面积,其余7项是家庭农场在经营过程中投入的相应费用。粮食产量是家庭农场全年在耕地上种植水稻收获的单位面积产量,大小体现了土地产出效率的大小及各种投入要素的利用程度。净收入是家庭农场全年单位面积生产净收入,综合反映家庭农场经营效率,其大小决定了家庭农场经营的积极性。

2.2结果和分析

2.2.1样本家庭基本情况分析

在被调查的40个家庭农场样本中,从家庭农场经营者年龄结构来看,从事家庭农场经营的大部分在51—60岁,35岁以下的年轻人只占10%;从家庭劳动力人数来看,基本为夫妻二人经营;从教育水平看,多为初中文化水平,高中以上的文化水平只有20%;从人均年收入看,高于10万元(表2)。

表2 被调查的家庭农场基本情况Table 2 Basic data of family farms surveyed

2.2.2单位面积净收入最大化目标下的家庭农场经营效率实证分析

2.2.2.1种粮家庭农场

将家庭农场的投入产出指标值代入DEA模型,运用DEAP 2.1版本软件对29个种粮家庭农场样本的数据进行计量,通过分别用规模报酬不变的CCR模型、规模报酬可变的BCC模型计算,分别可以运算得到以单位面积净收入最大化为产出目标的综合效率、技术效率、规模效率等。

从决策单元的计量结果(表3)可以看出,种粮家庭农场综合效率达到最优的有8个,分别为5、6、7、8、18、21、22、28号家庭农场,其适度规模区间为6.3—8.0 hm2,其余种粮家庭农场综合效率为非效率最优。综合效率等于1,说明在该规模经营情况下,家庭农场在既定的单位面积净收入最大化目标下,农业生产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投入资源没有闲置,各种农业生产要素的配置也比较合理,家庭农场同时实现了生产的技术效率和资源配置规模最优。综合效率值不等于1,即综合效率为非有效,说明生产要素的潜力和配置效率没有得到最佳利用,还存在调整空间,通过家庭农场经营的适当调整能够提高经济利润。针对综合效率非有效的决策单元,根据计量结果,可以对其不同投入要素进行相应调整,从而达到经营目标。

表3 单位面积净收入最大化目标下的种粮家庭农场经营效率值Table 3 Management efficiencies of grain-planting family farms under maximizing net income per unit area

技术效率用来说明家庭农场经营过程中的投入产出关系,如果技术效率达到最优,说明生产投入的各种生产要素得到了充分利用,发挥了生产要素的最大潜能,各生产要素的组合达到最优,同时产出也达到了最大化。有21个决策单元的技术效率为非有效状态。总体来看,种粮家庭农场生产的技术有待进一步提高。

2.2.2.2种养结合家庭农场

从决策单元的计量结果可以得出,11个种养家庭农场样本中有8个综合效率达到最优,其适度规模区间为5.3—10.3 hm2,其余种养家庭农场综合效率为非效率最优。

2.2.3单位面积粮食产量最大化目标下的家庭农场经营效率实证分析

与家庭农场经营者主要从经济效益角度考虑经营规模及各项生产要素的投入不同,政府部门重视粮食实物数量供给的充足。政府部门对家庭农场适度规模的充分认知,有利于政策的制定实施。

2.2.3.1种粮家庭农场

从决策单元的计量结果(表4)可以看出,种粮家庭农场综合效率达到最优的有13个,其适度规模区间为5.3—8.0 hm2,其余种粮家庭农场综合效率为非效率最优。与单位面积净收入最大化目标下的比较看,宏观角度实现单位面积粮食产量最大化目标综合效率有效的范围区间要广一些,这说明种粮家庭农场实物产量生产比净收入更有效率,目标更容易实现。

2.2.3.2种养结合家庭农场

从决策单元的计量结果可以得出,11个种养家庭农场样本中有7个综合效率达到最优,其适度规模区间为6.3—10.3 hm2,其余种养家庭农场综合效率为非效率最优。

表4 单位面积粮食产量最大化目标下的种粮家庭农场经营效率值Table 4 Management efficiencies of grain-planting family farms under maximizing grain yield per unit area

3 结论与讨论

家庭农场经营规模的大小不同,其对生产要素的利用程度不同,表现出的生产效率也不同,而各种生产要素的组合比例协调与否也导致经营主体的规模效率大小不同。

分别以种粮家庭农场、种养结合家庭农场为研究样本,运用DEA方法,对不同规模家庭农场的效率进行计量测度,结果表明,在目前条件下,以单位面积净收入最大化为目标,种粮家庭农场适度规模为6.3—8.0 hm2、种养结合家庭农场适度规模5.3—10.3 hm2;以单位面积粮食产量最大化为目标,种粮家庭农场适度规模为5.3—8.0 hm2、种养结合家庭农场适度规模6.3—10.3 hm2。宏观角度实现粮食产量目标综合效率有效的范围区间要广一些,这也从一定程度上说明,对种粮家庭农场而言,单位面积粮食产量最大化比单位面积净收入最大化的目标更容易实现,即在当前条件下,稳定粮食生产问题较家庭农场经营者的增收问题更易解决。

通过DEA方法对不同规模家庭农场的效率进行测算,测度其适度规模,通过引导综合效率非有效的家庭农场,适当调整经营规模、生产要素的投入比例和配置组合,就能实现最优效率,有利于指导家庭农场适度规模发展。对微观主体——家庭农场经营者而言,其对适度经营规模目标有清晰的认识,就会减少任意扩大规模的盲目性,同时也不会只在没有效率的小规模下从事无效劳动;对宏观主体政府而言,政府会据此制定相应方针政策引导家庭农场在适度规模下经营,以避免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根据计量结果,可以对家庭农场不同投入要素进行相应调整,从而达到经营目标。以某个非有效的决策单元为例,经营面积最优为8.0 hm2,实际经营面积8.7 hm2,可以节省8%左右,也就是经营面积中有近0.7 hm2存在浪费现象。这个家庭农场对农药、化肥等生产要素投入过多,特别是农药投入,生产经营管理上的不科学,使部分要素不能发挥最佳的潜力,造成一定的浪费。通过测度,精确分析不同非有效决策单元与相对有效决策单元的方向与距离,可以有的放矢地进行调整。对于家庭农场经营效率非最优,家庭农场经营者和政府都应采取措施,促进生产朝适度规模经营的方向发展。政府通过适度补贴,使得家庭农场经营者在以收入最大化为经营目标的前提下,也能实现土地生产率的最优化。

与家庭农场经营者主要从经济效益角度考虑经营规模及各项生产要素的投入不同,政府部门更加重视粮食实物数量供给的充足程度,通过政策引导家庭农场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相关主管部门应建立家庭农场适度规模测度机制,准确把握适度规模大小,适时引导调整经营规模的政策,精准扶持家庭农场健康发展。

总体来看,种粮家庭农场生产的技术有待进一步提高。应加大家庭农场科技应用与推广的政策扶持力度,有效引导种粮家庭农场经营者重视并适时应用农业新技术,提高生产经营效率。在农业生产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通过生产技术的不断创新与应用,提高技术效率,对家庭农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适度规模的测度必须建立在精准数据的基础上。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完善家庭农场经营信息统计工作,特别是跟踪家庭农场经营中投入产出的明细统计,并在信息化技术的支撑下确保数据的准确性,为适度规模的测度分析奠定坚实基础。

考虑样本数据的准确性和获得的有效性,本研究只选取了松江区的两类家庭农场中数据较可靠的部分家庭农场作为样本。今后在有效数据的支撑下,可将研究拓展到更广区域范围内,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农业生产条件下,不同经营目标下家庭农场的适度规模测度,同时,可作时间序列数据分析,研究家庭农场适度规模的演变轨迹,为同类地区家庭农场的发展提供借鉴。

参 考 文 献

[1]农业部经营司,经管总站研究组.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稳步推进适度规模经营[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3(6):38-47.

[2]王战.家庭农场发展应有系统的制度设计[J].上海农村经济,2013(10):13-17.

[3]蒋和平.适度规模经营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J].农经,2013(2):11.

[4]张海亮,吴楚材.江浙农业规模经营条件和适度规模确定[J].经济地理,1998(1):85-90.

[5]张眠.利津县土地适度规模经营[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1994(5):46-48.

[6]郑少锋.土地规模经营适度的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1998(11):8-12.

[7]钱贵霞.粮食生产经营规模与粮农收入的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6(6):17-23.

[8]齐城.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实证分析:以河南省信阳市为例[J].农业经济问题,2008(4):43-47.

[9]周宏,范英.基于改进DEA模型的江苏省种植业效率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09(5):67-72.

[10]孟令杰,张红梅.中国小麦生产的技术效率地区差异[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2):13-16.

(责任编辑:程智强)

Estimation of the appropriate scale of family farms in Shanghai suburbs

MA Jia,MA Ying*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hangha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Shanghai 201403,China)

Abstract:In order to estimate the appropriate scale of family farms in Shanghai suburbs,a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model containing 8 input variables and 2 output variables was established according to economics of scale theory,and the empirical analysis was made by using the data from related management departments and the data of 40 family farms(29 grain-planting family farms and 11 planting-breeding family farms)surveyed in 2014—2015.The results show that in the current conditions the appropriate scales of grain-planting family farms and planting-breeding family farms are respectively 6.3—8.0 hm2and 5.3—10.3 hm2so as to maximize the net income per unit area,while to reach the maximum grain yield per unit area,the appropriate scales of them are respectively 5.3—8.0 hm2and 6.3—10.3 hm2.The above results can provide decision-making reference for family farms to increase the operation benefit.This analytic method can be applied to research on different-region and different-type family farms at different stages so as to provide theoretical reference and guidance for the production practice.

Key words:Family farm;Appropriate scale;Economies of scale theory;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Shanghai suburbs

中图分类号:F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3924(2016)03-120-06

DOI:10.15955/j.issn1000-3924.2016.03.24

收稿日期:2016-03-02

基金项目:上海市市级农口系统青年人才成长计划项目“沪郊家庭农场适度规模测度研究”[沪农青字(2014)第1-12号]

作者简介:马佳(1981—),女,博士,副研究员,研究方向:农业资源经济,都市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E-mail:majia@saas.sh.cn

*通信作者,E-mail:18918162313@163.com

猜你喜欢

数据包络分析家庭农场
战略性新兴产业金融支持效率分析
战略性新兴产业金融支持效率研究
长株潭地区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办学效率研究
中国地区农业技术效率和技术差距研究
陕西省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评价
基于DEA模型的沈阳市城市土地利用效益分析
家庭农场规模经济效率
沂源县家庭农场发展现状及对策
家庭农场经营模式下参与主体目标取向及社会效益分析
家庭农场法律属性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