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甜玉米新品种‘沪甜1号’的选育
2016-07-02孙萍东潘玲玲徐声宇周美华孙大鹏于典司郑洪建林金元
孙萍东,潘玲玲,徐声宇,周美华,王 慧,孙大鹏,于典司,郑洪建*,林金元*
(1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上海201403;2上海农科种子种苗有限公司,上海201106)
超甜玉米新品种‘沪甜1号’的选育
孙萍东1,2,潘玲玲2,徐声宇2,周美华1,王 慧1,孙大鹏1,于典司1,郑洪建1*,林金元1*
(1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上海201403;2上海农科种子种苗有限公司,上海201106)
摘 要:‘沪甜1号’是由上海农科种子种苗有限公司和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合作,通过品种间连续自交选育亲本自交系,再由自交系杂交后选育出的超甜玉米新品种。‘沪甜1号’综合了父母本的优势,具有籽粒饱满、无秃顶、风味好、甜度高、果皮薄和适应性广等特点。在鉴定试验中,产量14 969.3 kg/hm2,较对照‘金菲’增产9.8%;品比试验中,产量15 252.7 kg/hm2,较对照‘金菲’增产8.6%;2014年上海市鲜食甜玉米区域试验中,平均产量12 008.4 kg/hm2,较对照‘金菲’增产6.7%;该品种生育期87 d左右,品尝品质综合评分87分,适合上海及周边地区种植。
关键词:甜玉米;选育;自交系;‘沪甜1号’
如今甜玉米因其具有甜度高,口感鲜脆,风味独特的特点,作为一种新型果蔬型食品越来越受到人们青睐。因此选用口感佳、产量高、抗性强、综合农艺性状优良的超甜玉米新品种是必然趋势[1-4]。‘沪甜1号’是以自交系N204为母本,NXK68为父本杂交育成的超甜玉米新品种,于2015年6月通过上海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具有籽粒饱满、无秃顶、甜度高、果皮薄和适应性广等特点,在生产试种和示范应用中表现较好。
1 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组合材料为N204×NXK68。母本N204为黄粒超甜玉米自交系,于2005年春季从美国引进的超甜玉米材料GM383作为选系基础材料,经六代严格套袋自交分离而育成。父本NXK68为黄粒超甜玉米自交系,2005年冬在海南三亚将从美国引进的10个超甜玉米杂交种混粉选择,在混粉群体中选择优良单株杂交,经连续六代选优育成。
1.2 选育过程 2011年冬以自交系N204为母本,NXK68为父本在海南配置组合N204×NXK68。经2012年、2013年在上海市青浦、奉贤等地进行鉴定试验及品比试验;2014年参加上海市区域试验(图1)。2012至2014三年间多点试验表明,‘沪甜1号’为优质、高产、多抗、商品性佳的黄色超甜玉米新品种。
图1 超甜玉米新品种‘沪甜1号’的选育经过Fig.1 Breeding procedure of new super sweet corn cultivar‘Hutian 1’
1.3项目调查与方法 按照国家、上海玉米区试试验标准对产量、植株、果穗和抗病性等性状进行鉴定。
1.4品质测定与方法 鲜食品质测定按国家玉米区域试验统一标准进行。采用套袋自花授粉方法,相同条件下采收品尝与评分。
2 结果与分析
2.1产量表现
2.1.1比较试验产量 2012年春在公司玉米试验基地进行玉米鉴定试验,该组合在试验中鲜穗产量达14 969.3 kg/hm2,较对照‘金菲’增产9.8%,增产达显著水平。2013年春、秋季分别开展新组合品比试验,该组合在试验中平均鲜穗产量15 252.7 kg/hm2,比对照‘金菲’增产8.6%,增产达显著水平。2014年春‘沪甜1号’参加上海市鲜食玉米区域试验,平均产量12 008.4 kg/hm2,比对照‘金菲’增产6.7%。在连续三年的试验结果表明,与对照‘金菲’相比,‘沪甜1号’在产量上的优势具有持续性和稳定性(表1)。
表1 ‘沪甜1号’比较试验产量表现Table 1 Yield performance of‘Hutian 1’in comparison trials
2.1.2上海市异地多点试验产量 为了解‘沪甜1号’在生产上的适应性,2012—2014年连续三年在上海市奉贤、松江、青浦、金山等开展多点试验,‘沪甜1号’带苞叶鲜穗平均产量为13 414.7 kg/hm2,比对照金菲增产8.3%。2012—2014年,‘沪甜1号’在上海各点产量表现稳定。在奉贤,和对照‘金菲’相比,‘沪甜1号’产量平均增长率为9.4%;在青浦,和对照‘金菲’相比,‘沪甜1号’产量平均增长率为8.7%。‘沪甜1号’在奉贤和青浦两地其产量优势明显(表2)。
2.2籽粒品质 ‘沪甜1号’商品性好,籽粒饱满,排列整齐,粒色黄色有光泽。在2014年上海区域试验中,‘沪甜1号’的感官品质得分为26.8分,位居该组参加区试品种第一位。‘沪甜1号’风味好、色泽佳、甜度高、果皮薄、蒸煮品质得分60.4分,分别为气味14.9分、色5.6分、甜度15.7分、皮的薄厚15.9分、柔嫩8.3分,其中较为突出的性状是是柔嫩性,位居该组参加区试品种第二位。‘沪甜1号’籽粒品质综合得分87.2分,高于对照‘金菲’(表3)。‘沪甜1号’在感官品质和甜度、柔嫩性、皮厚度等方面有突出表现,籽粒综合品质高于对照。
表2 ‘沪甜1号’示范试种产量表现Table 2 Yield performance of‘Hutian 1’in demonstration trials
表3 ‘沪甜1号’的品质评价Table 3 Quality evaluation of‘Hutian 1’
2.3主要特征特性
2.3.1植株及果穗性状 ‘沪甜1号’株高210 cm左右,穗位高约60 cm,株型半紧凑,幼苗、成株叶片和叶鞘均为绿色,颖壳绿色,花丝淡绿色,籽粒黄色且有光泽,果穗筒型,穗长20 cm左右,基本不秃顶,行数以16行为主,穗轴白轴,平均单穗连苞叶重400 g,籽粒排列整齐,籽粒果皮薄、甜度高、风味好(表4)。
表4 ‘沪甜1号’植株及果穗性状测定表Table 4 Plant and ear traits of‘Hutian 1’
2.3.2生育期表现 ‘沪甜1号’上海地区春播生育期(从出苗到采摘天数)约87 d,属中、早熟品种(表5)。
表5 ‘沪甜1号’生育期测定表Table 5 Growth period of‘Hutian 1’
2.3.3抗性表现 ‘沪甜1号’田间植株未发现大斑病、黑穗病,小斑病、茎腐病、锈病轻度发生。
表6 ‘沪甜1号’抗性表现Table 6 Disease resistance of‘Hutian 1’
2.4栽培技术要点及适宜地区
2.4.1 栽培技术要点 (1)生产地环境要求。种植地要求空气新鲜,土壤肥沃,耕作层深厚,土壤保肥保水能力强,农业污染源少,灌排方便的田块种植。
(2)需隔离种植。由于该组合受隐性基因Sh2控制,为避免与其他玉米串粉而影响品质,栽培上应严格隔离,一般采用空间隔离500 m或时间隔离花期相差20 d以上。
(3)科学用肥、抓苗攻穗。一般生产条件下,每666.7 m2施入纯氮8—10 kg、五氧化二磷5—6 kg、氧化钾7—8 kg,可获得较高的产量和较好的品质。尤其要注意基肥、追肥的比例。有机肥、磷肥和钾肥宜全部用作基肥,但氮素肥料作基肥多了容易引起烧种,通常只能将全部施氮量的25%—30%用作基肥,且要注意种肥隔离。追肥的时间,应根据甜玉米的需肥规律分两期进行,苗肥于幼苗3—4叶时追施,用量占20%—25%;穗肥应于7—8叶重施,施用量占45%—55%[5-6],以促进穗分化主攻大穗。
(4)加强管理,及时防治病虫,适时间苗、定苗。间苗的作用是避免苗与苗相互拥挤,从而促进个体发育壮实。定苗实际上是最后一次间苗,它对密度、壮苗都有影响,一般4—5片叶时间苗,6—7片叶时定苗,667 m2栽3 000—3 500株为宜。
(5)绿色防控病虫,保证玉米品质。上海市甜玉米病害主要有玉米大斑病、小斑病、锈病、穗腐病等,虫害主要有地下害虫、蚜虫、玉米螟、斜纹夜蛾、甜菜夜蛾等。为了确保甜玉米正常生长与产量品质,必须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牢固树立绿色植保的病虫害防控理念,甜玉米授粉后尽量用生物农药防治,不用或少用化学农药,决不能用残留期长的剧毒农药。采取各项有效生产管理措施,严格控制甜玉米病虫害的发生危害。
(6)保证品质,适时收获。甜玉米的收获时期与普通玉米截然不同,在上海,甜玉米以籽粒含水量为65%—70%、授粉后22 d左右采收为宜。播期不同,适宜采收时间也不一样,春播采收期在授粉后20—22 d,秋播的在22—24 d收获为宜。
2.4.2 适宜种植地区 上海及周边相同生态区。
3 结论
‘沪甜1号’是由母本N204自交系和父本NXK68自交系杂交选育出的超甜新玉米品种,并综合了父母本的优势。通过多年多点试验,超甜玉米新品种‘沪甜1号’比对照‘金菲’在产量上有明显优势。‘沪甜1号’带苞叶鲜穗平均产量为13 414.7 kg/hm2,比对照金菲增产8.3%。在籽粒品质方面‘沪甜1号’也凭借良好的风味、感官、柔嫩性等,比对照‘金菲’评分要高。‘沪甜1号’属中早熟品种,上海地区春播从出苗到采收约87 d,生育期相对较短,可较早收获并出售,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穗行数16行,行粒数约38粒以上,籽粒黄色,穗轴白色。但是由于甜度高,其受玉米螟危害较重,所以种植时需要增加针对抗病虫的管理。超甜玉米新品种‘沪甜1号’因其高产量、高品质等特点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应用空间。
随着市场的发展,超甜玉米的育种目标也在做更多的细分,培育出更适合市场需求的超甜玉米,在以高品质、高产量、多抗病虫害[7]为培育目标的基础上,挖掘玉米新的商品性,以满足市场需求,提高鲜食玉米的社会、经济价值[8]。
参 考 文 献
[1]赵久然,滕海涛,张丽萍,等.国内外甜玉米产业现状及发展前景[J].农民科技培训,2003(F7):98-100.
[2]胡建广,王子明,李余良,等.我国甜玉米育种研究概况与发展方向[J].玉米科学,2004,12(1):12-15.
[3]赵守光,宋占平,徐勋志,等.超甜玉米新品种广甜2号的选育[J].广东农业科学,2004(2):20-22.
[4]戴惠学,熊元忠,牛海建.甜玉米品质性状遗传研究进展[J].长江蔬菜,2007(10):28-31.
[5]黎杰强,吴爱梅,吴伟光.超甜玉米新品种甜丰6号的选育[J].广东农业科学,2012,39(18):40-42.
[6]林金元,王慧,潘玲玲,等.超甜玉米新品种‘金银898’的选育[J].上海农业学报,2015,31(3):94-97.
[7]姚文华,韩学莉,汪燕芬,等.我国甜玉米育种研究现状与发展对策[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1,13(2):1-8.
[8]李祥艳,唐海涛,张彪,等.我国鲜食甜糯玉米产业现状及前景分析[J].农业科技通讯,2014(4):219-221.
(责任编辑:张睿)
Breeding of a new super sweet corn cultivar‘Hutian 1’
SUN Ping-dong1,2,PAN Ling-ling2,XU Sheng-yu2,ZHOU Mei-hua1,WANG Hui1,SUN Da-peng1,YU Dian-si1,ZHENG Hong-jian1*,LIN Jin-yuan1*
(1Crop Breeding and cultivation Research Institute,Shangha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Shanghai 201403,
China;2Shanghai Nongke Seeds and Seeldings Company Limited,Shanghai 201106,China)
Abstract:‘Hutian 1’,a new super sweet corn cultivar,was bred by Shanghai Nongke Seeds and Seedlings Company Limited and Shanghai Academy of Agricultral Sciences through intervariental continuous selfing and cross breeding of inbred lines,which had such characteristics as full grain,no baldness,good taste,good color,high sweetness and thin pericarp and wide adaptability.In the identity test,its yield was 14 969.3 kg/hm2,being 9.8%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cultivar‘Jinfei’;In the varietal yield test,its yield was 15 252.7 kg/hm2,increasing by 8.6%over that of‘Jinfei’;And in Shanghai regional test of corn in 2014,its yield was 12 008.4 kg/hm2,increasing by 6.7%over that of‘Jinfei’.Its growth period was about 87 d,and its taste quality score was 87;The cultivar was suitable for planting in Shanghai and its surrounding area.
Key words:Sweet corn;Selective breeding;Inbred line;‘Hutian 1’
中图分类号:S5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3924(2016)03-164-04
DOI:10.15955/j.issn1000-3924.2016.03.32
收稿日期:2016-03-24
基金项目:闵行区科委项目(2015MH168);上海市科委项目(15391912500);上海市农委种业发展项目[沪农科种字(2015)第4号];上海市科委星火富民项目(14391917400)
作者简介:孙萍东(1989—),女,硕士,实习研究员,主要从事玉米遗传育种。E-mail:pdsworking@sina.com,Tel:021-52230256
*通信作者:郑洪建,E-mail:hjzh6188@163.com;林金元,E-mail:nkseed2010@aliyu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