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泥鳅的人工繁殖和苗种培育技术总结

2016-07-01张桂莲

水产养殖 2016年5期
关键词:宁化县催产全池

张桂莲

(宁化县水产技术推广站,福建 宁化 365400)



泥鳅的人工繁殖和苗种培育技术总结

张桂莲

(宁化县水产技术推广站,福建宁化365400)

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是一种小型名贵的经济鱼类,属鲤形目,鲤亚科,鳅亚种,泥鳅属,在中国各地均有分布。泥鳅被称为“水中人参”,是广大人民群众喜食的优质鱼类之一,在国内外市场走俏,国内泥鳅供应多以捕捞野生鳅为主,造成泥鳅自然资源日趋枯竭。究其原因,主要是泥鳅苗种供应不足,繁殖技术落后,而真正人工养殖还未形成规模,为此笔者于2015年6月8日在福建省宁化县水参水产养殖场内开展了泥鳅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试验,并试验了泥鳅人工繁殖新的操作程序,以期能对泥鳅的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提供参考。现将试验情况总结如下。

1 基本设施

2013—2014年在宁化县水参水产养殖场内建设泥鳅亲本精养池8 670 m2(其中水泥精养池1 380 m2,土池7 290 m2)。在保温棚内建设泥鳅产卵池230 m2和建设泥鳅孵化池26个,208 m2。建设育苗池10口,6 670 m2。建设泥鳅开口饵料和泥鳅生物饵料培育池4个,面积共1 400 m2。

2 泥鳅的人工繁殖

2.1条件与方法

2015年6月8日进行人工催产试验。试验地点在宁化县水参水产养殖场。

2.2亲鳅的来源与挑选

2015年5月28日从广东揭阳购进亲鳅700 kg,雌鳅490 kg、雄鳅210 kg,亲鳅2~3龄,体型端正、体质健康、黏液较多、健康无伤。雌鳅体长在18 cm以上、体质量在60~70 g,腹部膨大柔软,富有弹性;雄鳅体长在16 cm以上、体质量在40~50 g,要求胸鳍追星明显。

2.3亲鳅的培育

购进的雌、雄亲鳅用20×10-6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5 min后,分别暂养于水泥亲本精养池内,投喂蛋白质含量42%以上的蝌蚪配合饲料。

2.4人工催产

6月8日21:00进行人工催产试验,催产水温23℃,试验泥鳅200组,催产药物: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促黄体素释放激素A2、多潘酮。用法:绒毛膜促性腺激素10万单位、促黄体素释放激素A21 250 μg、多潘酮1 000 mg混合后用0.9%的生理盐水100 mL配制成溶液,采用背部肌肉注射或腹腔注射方法,注射前先进行麻醉,雌鳅每尾注射0.3 mL溶液,雄鳅每尾注射0.1 mL溶液,插针深度0.2~0.3 cm。注射后的雌、雄亲鳅分别放入培育池中的两个网箱(2.0 m×2.0 m×0.5 m,网目0.5 cm)内,待其发情时再捞出进行人工授精。

2.5人工授精

注射催产剂的亲鳅经过18~20 h即可发情产卵,6月9日17:00进行人工授精,先对亲鳅进行麻醉,然后用手从前向后轻压雌体将卵子挤入塑料碗中,并立即进行雄鳅取精,该次试验是采取抽精法,精子抽出后盛到塑料碗中并加入0.7%的生理盐水,用羽毛搅拌稀释,随即轻轻倒入盛有卵子的碗中,每2尾雌鳅卵配1尾雄鳅精液,用羽毛轻轻搅拌3 min,使卵子充分接触精液受精。静置5 min后,加入清水漂洗几遍,洗去血水和污物,然后将受精卵用羽毛轻轻划入事先在孵化池中架好的40目的网箱(2.0 m×4.0 m×0.3 m)中进行网箱微流水孵化,每个网箱投放30万~40万粒卵。

2.6人工孵化

使用前3 d,将安放网箱的水泥池和网箱用10×10-6的高锰酸钾消毒,曝晒24 h,将网箱拉绳安装于池中,催产前一天将井水抽入池中,网箱入水深度30 cm,每个网箱配备增氧设备,曝气增氧12 h后即可投入受精卵。孵化池的水流量由阀门控制,并及时开启增氧机增氧以提高孵化率,受精卵经过37 h孵化后于6月11日凌晨6:00开始出膜,当鳅苗开始出膜时,可让流速稍微加大些,当鳅苗全部孵化后,水流可适当减缓,当鳅苗可以平游时应再次减小。鳅苗开始出膜时关闭增氧机。

2.7鳅苗的开口

当鳅苗开始出膜时注入催产前一天在泥鳅开口饵料池培育好的肥水,在进水口用40目的网片过滤,一是可以调节孵化池的水环境和育苗池相似,让鳅苗有一个适应过程,减少移苗后的应激反应;二是为鳅苗提供充足的饵料。出膜后3 d于6 月14日上午开始投喂开口饵料,试验中投喂的是人工微粒虾苗饲料,将饲料装在300目绢袋中,在水盆中捏洗出悬浮液,然后全池泼洒,4~6 h投喂1次,以1 h内吃完为度。鳅苗开口后容易缺氧,应每小时观察1次。投喂48 h后,鳅苗体长可达6 mm左右,鳅苗的体色由黑变为淡黄色,此时就可转入育苗池进行培育。

3 泥鳅苗种培育

3.1时间和地点

2015年6月16日在宁化县水参水产养殖场苗种培育池中进行。7月11日夏花培育结束,培育时间共25 d。

3.2培育池的要求

培育池要选择在避风向阳、光照充足的地方,要求排灌方便、水源充足、水质良好。培育池面积不宜太大,667 m2左右,池深1 m、水深30~40 cm为宜,前期要进行整理,清除杂草,平整池底,修好塘基,填补漏洞,以防鳅苗逃逸。

3.3育苗前准备

用尼龙网(围网网目0.3 cm、盖网网目5 cm)将育苗池整个围起来,用于防青蛙、蜻蜓、蛇等有害生物。投放鳅苗前10 d,保留池水10~15 cm,用4.5%的高效氯氰菊酯溶液,每立方米水体0.02~0.03 mL 用2 000倍水稀释后全池泼洒,用于杀死水体中的蝌蚪、蜻蜓等敌害生物,2 d后,每667 m2用生石灰75 kg化浆后全池泼洒消毒,清塘2 d后注入40 cm左右过滤的水。

3.4肥水

在放鳅苗前施肥,每667 m2投放经过发酵熟透的猪粪150 kg,并全池泼洒豆浆,用量:每667 m2用1.5~2.5 kg黄豆制成的豆浆,施肥1 d后就会产生大量的藻类,鳅苗下塘后开口就能摄食到适口的生物饵料,4~5 d后枝角类繁盛,这时的鳅苗已经长到1 cm左右,枝角类恰好是鳅苗的适口的饵料。

3.5鳅苗放养

3.5.1鳅苗来源2015年6月8日在宁化县水参水产养殖场人工繁殖泥鳅苗,6月16日获水花苗238万尾,以此来进行该次试验。

3.5.2育苗池试水鱼苗投放前,必须经过2 d时间的试水,确保水质、水温没有问题。

3.5.3鱼苗放养试水后选择在气温稳定、晴朗无风的上午进行移苗,同时调控好孵化池和育苗池间的水温,以免鳅苗出现应激反应造成大量死亡。移苗时用塑料桶带水一起移入育苗池中,倒苗时将桶口倾斜贴近水面让育苗池中的水慢慢与桶中的水混合,直至整个桶没入池中,让鳅苗游出并慢慢取出桶。放养密度为80万~100万尾/667 m2。

3.6饵料投喂

鳅苗下塘后48 h就可以全池泼洒豆浆,用量为0.5 kg/667 m2黄豆制成的豆浆,1天1次,豆浆不仅是鳅苗的饵料,还可以培育水体中的饵料生物。一星期后就可投喂粉状的配合饲料,该次试验投喂蝌蚪配合饲料。将饲料装在60目绢袋中,在水桶中捏洗出悬浮液,然后全池泼洒,每667 m2投喂2.5 kg,1天2次,上午、下午各1次。投喂量可根据池中的饵料生物的多少适当增加或减少。

3.7日常管理

每天坚持频繁巡塘,观察水色变化和鳅苗的活动情况,在整个培育阶段水深保持在30~40 cm,2~3 d注排水1次,每次不超过5 cm,培育池水以黄绿色为好,透明度要保持在20~30 cm。日常要注意观察水质变化,要及时追肥,每星期施农家肥或光合细菌,全塘泼洒1次,防止水质变清,如果水质过肥就及时加注新水,使池内水质达到“肥、活、爽”。

3.8鱼病防治

鳅苗下塘半个月后,用2.5%“利健灭虫精”清除池中敌害生物,用量:用水稀释1 000倍后全池泼洒,每667 m21 m水深施用15~20 mL,连用2 d,每天1次。该次试验中水质一直保持良好,没有发生鱼病,平时的预防工作主要是做好水质调控。

经过25 d的培育,泥鳅苗体长可达5~6 cm,这时就可投放到养成池塘养殖或者出售了。

4 试验结果

4.1人工催产情况

4.1.1催产药物及剂量利用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促黄体素释放激素A2、多潘酮用生理盐水制成溶液配合使用,剂量为雌鳅0.3 mL,雄鳅为0.1 mL。催产效果理想,催产率为95%。

4.1.2效应时间和孵化时间在水温23℃时,效应时间约18~20 h,孵化时间为37 h。

4.1.3催产率、受精率、孵化率见表1。

试验共催产200组泥鳅,其中190组泥鳅产卵;催产率为95%,获受精卵252万粒,受精率88.42%,孵化率94.44%,出苗238万尾。

表1 孵化情况表

4.1.4经济效益产值:7 140元,成本:896元,利润:6 244元。

4.2水花、夏花培育情况

4.2.1试验池水质情况培育池透明度30 cm,溶氧4~5 mg/L,pH值7.0~8.5。

4.2.2夏花培育成活率及规格情况见表2。

表2 夏花培育情况表

2015年7月11日泥鳅夏花苗出塘,共进行25 d的培育,共出夏花74万尾。平均成活率31.6%,夏花的平均规格为630尾/500 g(平均体长5.4 cm)。

4.2.3经济效益产值:740 000尾×0.08元/尾= 59 200元。成本:8 580元水花费238万尾×30元/万尾=7 140元,人工800元,饲料500元,药品40元,池面费100元,合计8 580元,利润50 620元。

5 小结

5.1保证良好的孵化用水

因试验孵化鱼苗阶段所用水为地下深井水,含氧量较低,经过曝气增加含氧量。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受精卵对溶氧变化比较敏感,尤其在出膜前期对溶氧要求更高,如果曝气效果不佳,将会大大降低孵化率。

5.2采用抽精方式取精

试验采用抽取精子的方式来获得精子,避免了传统的取精方式带来的弊端,不仅增强精子的活力,延长其寿命,大大提高了受精率,而且还节约了成本,在今后的推广上适用性强,易于推广。

5.3用生物饵料作为鳅苗的开口饵料

饵料对鳅苗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初生鳅苗存在“鳅苗危险期”,这时适口、丰富、营养完全的开口饵料的供给,成为保证鳅苗存活的关键。

试验在鳅苗刚开始出膜时就注入肥水,以肥水中的浮游生物作为开口饵料,在对孵化池增氧的同时,又为孵出的鳅苗提供了充足的营养,较大幅度提高了鳅苗的成活率,且鳅苗生长迅速快,体格健壮,出膜5 d后平均长达6 mm,成活率99%以上,9 d后平均长到1.5 cm,25 d后达5~6 cm,成活率达31.1%,共计约74万尾.

5.4鳅苗的起捕

泥鳅具有钻泥的生活习性,在水温34℃以上,6℃以下及受到惊吓时都会钻入底泥内,所以鳅苗的起捕率比较低,这不仅直接关系到苗种培育成活率的测算,关键是还影响到该育苗池下批苗种的培育。试验用地笼起捕,起捕率也只在85%左右,所以鳅苗成活率不高和这也有一定的影响。

doi:10.3969/j.issn.1004-2091.2016.05.004

收稿日期:(2016-01-11)

猜你喜欢

宁化县催产全池
双针刺疗法联合米索前列醇在118例孕足月产妇催产中的应用及对产妇宫颈成熟的影响
宁化县农业可持续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
不朽的丰碑 永久的纪念——宁化县打造红色遗址群
按摩乳头能催产吗
草鱼病防治咋用中草药
宁化县贫困空壳村村财增收的实践探索与思考
催产激素对尼罗罗非鱼人工繁殖效果的研究
淡水养殖鱼类疾病及其防治技术(28)——鳗鲡疾病(五)
常见蟹病防治方法
浅谈宁化馆藏《中国工农红军军用号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