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其于中华蟾蜍的生态习性采集蟾酥和蟾衣的技术

2016-07-01咸振飞瞿康山程俊殷李焱李娇张志强安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安徽合肥230036

水产养殖 2016年5期
关键词:蟾酥蟾蜍中华

咸振飞,瞿康山,程俊,殷李焱,李娇,张志强(安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6)



其于中华蟾蜍的生态习性采集蟾酥和蟾衣的技术

咸振飞,瞿康山,程俊,殷李焱,李娇,张志强
(安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安徽合肥230036)

资助项目:2012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资助(201210364058)

蟾蜍类动物,俗称癞蛤蟆,在分类学上属脊椎动物门,两栖纲,无尾目,蟾蜍科,喜栖息于石下或草间,常在近水的地方夜出活动觅食,食量较大,喜捕食甲虫和蛾类等害虫,是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成员之一[1]。近年来,随着蟾酥、蟾衣及其他蟾蜍制品价格的升高和市场需求的扩大,人工养殖蟾蜍呈增长之势[2]。为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过度捕捉和以药品刺激来获取蟾蜍制品的现象较为常见,蟾蜍制品的品质受到了极大挑战,也极大冲击着药品市场价格的稳定,野生蟾蜍种群数量和资源量也呈下降趋势,亟待保护。

药用动物是指动物机体的全部、局部或其生理、病理产物可以入药的动物[3]。蟾蜍类动物的蟾干、蟾酥、蟾衣及头、舌、肝胆等器官均可入药[4]。在我国,野外可获取蟾酥和蟾衣的蟾蜍类动物较多,包括中华蟾蜍(Bufo gargarizans)、花背蟾蜍(Bufo raddei)和黑眶蟾蜍(Bufo Melanostictus)等,尤以中华蟾蜍的品质为佳[1]。该文主要介绍了三种蟾蜍的野外鉴别特征,并根据中华蟾蜍的生态习性,设计了简单易行的野外捕捉方法及无损伤采集蟾酥和蟾衣等生物学制品的技术,对维持野生蟾蜍种群数量的稳定和资源保护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1 几种药用蟾蜍的野外分类鉴别特征

中华蟾蜍、花背蟾蜍和黑眶蟾蜍在我国均有分布。中华蟾蜍是广布种,分布于我国从南到北的大部分地区;花背蟾蜍主要分布于我国的北方地区,如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青海、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北和山东等地;黑眶蟾蜍则主要分布于宁夏、四川、云南、贵州、浙江、江西、湖南、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海南等地[5]。

在野外情况下,可通过个体大小、物种的特殊鉴别特征和蹼的有无等来区分三种蟾蜍(表1)。

表1 三种蟾蜍的野外分类鉴别特征

2 中华蟾蜍的生态学习性和野外捕捉技术

中华蟾蜍体粗壮,体长10 cm以上,雄性较小。舌分叉,可随时翻出嘴外,自如地把食物卷入口中。眼大而突出,对活动着的物体较敏感,对静止的物体迟钝,步行缓慢。中华蟾蜍的适应性强,能在不同环境下生存,主要栖身于河边草丛、菜地、池塘边及农林等地,亦喜在人类活动的地区活动,如街道的粪堆、庭院及沟渠等。夜行性,日间很少出来活动,常晚间外出觅食。很少跳跃,多以爬行的方式活动,入水缓慢。野外偶见受伤的蟾蜍,但仍可自由活动。

据中华蟾蜍的生态学特点和我们的实践经验,发现自其出眠后至入眠前,每晚天黑后半小时至11:00是捕捉的好时机,此时其食物资源较为丰富,大多数开始外出活动。在其繁殖季节,能听到雄蟾的叫声,可循声发现其栖息地,但注意不要捕捉正在繁殖的个体。捕捉时,两个人配合进行,其中一人执强光手电筒,照射蟾蜍头部使其不动,另一人徒手捕捉或一个人边照边捕捉。注意手电筒要保持电量充足,不要晃动,以防止蟾蜍逃离。捕捉后的蟾蜍可置于易扎口的约0.5 m长的布袋子中,这样有利于保持蟾蜍体表湿润。布袋子应尽量长一些,蟾蜍虽然行动缓慢,但被捉住后,活泼好动,容易脱逃。也可利用昆虫网作为辅助捕捉工具,捕捉距离自己较远、不易下脚、潜于水面或藏身于其他物体下面的蟾蜍。

3 室内外暂养要点

从野外采集来的中华蟾蜍,对个别在抓捕过程中体表受到损伤的蟾蜍应单独饲养管理,并对伤口进行消毒处理。选取体表无损伤、活泼好动、个体较大的蟾蜍。春季或秋季,可暂养于室内,适时喷洒水分;夏季因气温偏高,蟾蜍易于生病,甚至死亡,在室内养殖要每隔2~3 d换水1次,视气温的变化增减喷水的次数,经常打扫箱内的卫生,清除蟾蜍的排泄物。对已死的蟾蜍,要及时发现、及时清除,避免感染其他蟾蜍。蟾蜍多在夜间活动,饲养用的箱体要用纱布封严,以免外逃。蟾蜍有较强的攀爬能力,善于“叠罗汉”,箱体应保持足够的高度,并放在通风条件较好的地方。可以用黄粉虫或蚯蚓作为其饵料。

室外养殖场地可选择在通风、避光、水源充沛和便于排水的地方。场地周围可用PVC板围住,注意板与板之间不能留有缝隙,以防蟾蜍外逃和天敌动物的进入。在其生活场所,覆盖一定面积的草本植物,为蟾蜍在白天提供良好的躲避场所。场地应保持湿润,避免蟾蜍因缺水而死亡。每天可视天气与场地内湿度情况进行喷水。因蟾蜍善于攀爬,场地内壁应保证光滑,避免蟾蜍受伤,并定期打扫场地内的卫生,保持整洁。建议在场地周围安装照明设备如诱蚊灯,晚上开灯以吸引蚊虫便于蟾蜍捕食,同时定量投喂一些黄粉虫。

4 蟾酥和蟾衣的采集

除繁殖季节外,均可采收蟾酥和蟾衣等产品。野外最适宜的采收蟾酥和蟾衣的季节是从立夏开始至秋分时结束(每年的5月初至9月底)。

4.1蟾酥的采集

蟾酥由蟾蜍的耳旁腺和皮肤腺分泌产生,受到外界刺激时可喷溅而出,为了防止分泌物溅入人眼,在提取蟾酥时应准备口罩、手套、眼镜等物品。采集的工具包括铜制或铝制的夹钳,盛浆用瓷盘等。

采浆前,先将蟾蜍清洗干净,将体表水擦干。挤浆时,左手大拇指放在蟾蜍颈部,食指和中指握住其前肢,无名指和小指握住其后肢,使其耳后腺充满浆液,右手用夹钳夹耳后腺1~2次,即可取出[6]。

采浆后用75%的酒精涂擦耳后腺和皮肤腺等处进行消毒,这样不会对蟾蜍造成损伤,便于下次采浆。可把采集的蟾酥放在玻璃板上直接烘干,但其中会掺杂少许皮肤组织,蟾酥的颜色比较深。若用筛网过滤后,并在反面刮下干净浆液,均匀涂抹在玻璃板上,保持厚度适中,放烘干箱烘干后即能得到白净、表面光亮、黏性大、浆粒微黄、弹性强的产品。

4.2蟾衣的采收

蟾蜍在蜕皮之前有一系列特殊的行为表现:如离群单独停留于某地、反应迟钝、体表变湿、背部拱起、低头、后腿用力等。自然状态下,蟾蜍蜕皮多在下半夜,在蜕皮的过程中有边蜕皮边吃的习性,难以取到完整的蟾衣[7]。若参与蜕皮的蟾蜍数量较少,我们采用的方法是在它蜕完三条腿后,立即用手将蟾蜍抓起来,轻轻将剩余部分拉下,将其口扒开,把已入口中但还没来得及下咽的部分轻轻取出来。在这过程中,应当注意力度,蟾衣很薄,极易破裂。蜕皮之后,蟾蜍体质变弱,不能立即放入水中,应放在比较干净的地方,待体表变干后再放回养殖箱,并立即进行投喂,这样可保证下一次仍能取到蟾衣。若参与蜕皮的蟾蜍数量较多,难以一对一操作时,可把蟾蜍放在盛有2/3水的水桶中,每只蟾蜍一个水桶,依靠水分的张力,可尽可能地保持蟾衣的完整性,在蜕皮结束后应尽快收集蟾衣,经干燥后存放[7]。要想获得完整的蟾衣是非常困难的,蟾衣破裂可能与皮肤以及空气中的湿度和获取时间有关。只有湿度适中,才有助于蟾衣层的形成和分离。

上述采集蟾酥和蟾衣的方法,要避开中华蟾蜍的繁殖期,对蟾蜍本身无伤害,蟾蜍经一段时间的恢复后,可再次进行采集,不会对蟾蜍种群的数量造成破坏性影响。这种在不伤害蟾蜍身体的情况下的资源利用模式,虽然产量有限,但产品质量较高,对于野生蟾蜍的资源保护也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王安纲.中华大蟾蜍的生物学特征及养殖技术[J].齐鲁渔业,2010,27(11):21-22.

[2]王德青,唐鑫生.黄山地区人工养殖蟾蜍主要疾害及防治[J].黄山学院学报,2012,14(5):27-30.

[3]韩雅莉,谭竹钧.药用动物养殖大全[M].北京:中国农业

出版社,1996

[4]赵强,孟凡静,刘安西.蟾酥的研究进展[J].中草药,2004,35(10):4-7.

[5]费梁,叶昌媛,江建平.中国两栖动物及其分布彩色图鉴[M].成都:四川科技出版社,2012.

[6]毕胜,李桂兰,任斌,等.蟾酥的采收与加工[J].特种经济动物植物,2005,(3):7.

[7]吕树臣,常维毅,王春清,等.蟾衣及蟾酥的采收加工技术[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12,21(4):39-41.

doi:10.3969/j.issn.1004-2091.2016.05.006

收稿日期:(2014-11-14)

猜你喜欢

蟾酥蟾蜍中华
蟾酥贮藏期间化学成分的变化
蟾蜍是谁?
蟾蜍是谁?
远行的蟾蜍 外一篇
蟾酥的有效成分及药理作用概述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蟾酥活性成分抗肿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