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交响音画《在中亚西亚草原上》色彩性和声的运用
2016-07-01房亚雯
房亚雯
(沈阳音乐学院,辽宁 沈阳 110004)
浅谈交响音画《在中亚西亚草原上》色彩性和声的运用
房亚雯
(沈阳音乐学院,辽宁 沈阳 110004)
摘 要:《在中亚细亚草原上》是一首具有代表性的短小轻盈的管弦乐曲,也是一幅交响音乐风俗画的典范之作,可以说是鲍罗丁为数不多的作品中堪称经典的一部。本文通过对作品中和声运用特色的分析,揭示和声的表现特点及在创作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深入对作品的了解和音乐语言特色的感受。
关键词:交响音画;和声;变格进行;半音化
鲍罗丁的这首《在中亚西亚草原上》是通过描写吉尔吉斯草原风光从而表现爱国主义思想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交响诗的创作特征并充满了俄罗斯式音乐语言风格。透过作品将他巨人般的力量,宏大的气魄和令人惊叹的热忱与美感的气质完美呈现,显示了鲍罗丁独特的创作风格。
“十九世纪末,俄罗斯音乐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它留给后人的这笔文化遗产是相当的丰厚的,独特的俄罗斯风格,成为这一浪漫主义音乐思潮的组成部分,而流芳后世”。广泛地搜集和整理民族音乐遗产,深入挖掘民间音乐的宝藏,在创作中努力探索民族的音乐语言和表现形式,是当时俄罗斯作曲家的整体倾向。音乐语言上也常常将民族特点与和声的语言相融合,塑造具有鲜明时代气息的民族音乐语言。《在中亚细亚草原上》这部作品中,体现最为明显的和声语言就是其色彩性的运用。
一、和声的变格化进行
下例是这首乐曲的第二主题,调性为a小调,带有浓郁的东方色彩风格特色,在小提琴主持续音延续演奏和大提琴、低音提琴的八度交错弹奏下引出了这个主题旋律,像是伴随着马蹄和骆驼的脚步声商队缓缓进入了沙漠。这个主题分为两句,第一句为1-10小节,第二句为11-15小节。谱例1:
从和声进行来看,第一句以正格进行为主,它不仅包含了第四级与第七级两个较为尖锐的半音倾向,而且是增四减五的带有压缩或是扩张的和声进行,所以,能够体现和表达的功能与情感更加丰富。但中间穿插的半音化变格进行独具特色,第5小节开始逐渐将VI级和弦进入向IV级和弦离调的变格进行,这在变格进行中是极为典型的。
第二句从11小节开始,以变格进行为主,和声进行逐渐离向平行大调C大调,色彩逐渐明亮,终止的功能性更加柔和,更加平稳,与第一句形成对比,但在一定程度上与之呼应,最后回到a小调。表达了商队复杂的旅途心情和惆怅的感情和情绪的积累,从而有助于将乐曲推向高潮。谱例2:
此例是乐曲第一主题的第二次再现,是在C大调上的变化再现。主题的陈述和乐句进行是在主和弦和属和弦的进行范围内由原来节奏化的持续低音变为依然保持原有节奏的律动低音线条,并且有规律地做出变换,在一定程度上做出了声部间的填充,整体和声进行呈现为变格进行为主的内部和声进行。尤其是在乐曲强奏和高潮时,丰富饱满的和声织体更能表达出乐曲的思想感情和情境意境不仅可以增加旋律的音响气势,而且能增加和声的共鸣度和音响厚度。谱例3:
此例是乐曲第二主题的第三次出现,调性为A大调,是在调式上由小调式转为大调式的变化,与之前的调式色彩形成鲜明的对比。此处的和声进行已经形成以变格进行为主体的和声进行,频繁的向下属方向离调以及主和弦与下属方向和弦的链接成为主要特征。比如第3、4小节由D7/S-S向下属方向的离调和弦;第6至10小节T-SII7-T,连续的主和弦与下属和弦功能的明显的变格进行;11至13小节T2-D2/S-S6,同样是向下属方向做离调和弦,变格和声进行时刻贯穿在整个谱例中,而在主持续音结束后低音声部的连续半音级进下行的旋律线条为变格和声进行增添了表现力和色彩性。
从以上的三个谱例可以看出,这首乐曲中,由于和声变格进行的频繁运用使得整个作品的和声进行和功能色彩上有了独特的变化,从而丰富了主题的表现形式和情感色彩。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乐曲的终止化,使乐曲得到了扩展,甚至更好地巩固了调性。在此基础上,作曲家加入其他的音乐表现手法,将乐曲的情感表达和带有俄罗斯民族风格气息的主题塑造的丰富动人,生动地展示了一幅骆驼商队在大草原上由远而近,又由近致远的空旷悠长的美丽画卷。
二、半音化的和声进行
“半音化的应用,最基本、最显著的作用是声部的半音进行,它为声部进行增添了半音的倾向性,增添了声部的半音装饰性”。的确,《在中亚细亚草原上》中隐含的半音化线条使作品的和声获得了大量的色彩性效果,极大地丰富了具有民族风格音乐语言的表现力。
从上述两个谱例(谱例2、谱例3)中不难发现,在和声的变格化进行中,隐含的半音化声部进行是非常明确的。乐曲44小节处在英国管演奏第二主题的主旋律下面,单簧管声部的一直以具有半音化的和声音程进行。当第二主题在A大调上移调再现时(乐曲175小节)这一半音化的进行仍然由单簧管声部和中提琴声部承担,下行级进的半音线条,配合和声的进行,展现了一幅具有东方色彩的画面。“半音化的广泛应用,亦使调性之间增加了音列上的共同因素,加强了调性之间的联系程度,丰富了调性关系的色彩性”。
三、结语
整首作品的色彩性和声的运用始终贯穿其中,巧妙地创作技法和丰富的音乐语言使得作品熠熠生辉。作者用色彩迥异的俄罗斯民间风格曲调作为驱动型,将主题的对比和发展完美结合,突出了整首交响乐的交响主题,彰显出交响语言和交响色彩的新风格。
[参考文献]
[1] 保·朗多米尔.西方音乐史.人民音乐出版社,1989.
[2] 杨儒怀.音乐的分析与创作.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3] 桑桐.和声的理论与应用.上海音乐出版社,1989.
[4] 李彦文.管弦乐写作中单音持续音的艺术魅力.2010.
[5] 桑桐.半音化的历史演进.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