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钢琴曲《皮黄》的创作特色与演奏技巧
2017-02-22赵珮宇
赵珮宇
摘要:钢琴曲《皮黄》是由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张朝教授创作的,获得了2007年首届“帕拉天奴”杯钢琴作品创作大赛一等奖。该作品借鉴了戏曲板式变奏手法,采用了京剧的唱腔音调。创作理念新颖,可以从中体会到浓重的京剧韵味,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这部作品曾被许多著名青年钢琴家演奏,是一首比较成功的具有中国韵味的钢琴作品。本文主要通过创作背景、主导动机、板式结构、调式和声与演奏技巧这几个方面对作品进行诠释和分析,力图使演奏者与欣赏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该作品所展现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张朝;主导动机;板式结构;和声;演奏技巧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6)18-0102-03
一、前言
京剧是我国古老的文化形式,有着“国粹”之美誉。钢琴曲《皮黄》是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张朝教授所创作的,在2007年“帕拉天奴杯”钢琴比赛中获得成人组一等奖,是作者的代表作之一。该作品运用了中国京剧音乐元素的板式,唱腔,锣鼓节奏还有板式变奏手法,描绘了一幅充满情趣的戏曲场景,体现了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是一部具有中国传统戏曲韵味的作品。
二、钢琴曲皮黄的创作背景
(一)作曲家张朝简介
作曲家张朝是我国一级作曲家,中国民族大学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生于1964年,云南回族人,从小生活在少数民族最集中的云南红河区域,有一定的山区生活经历,7岁跟随父亲开始学习钢琴,10岁便有了独自登台演出的经历。作为中国一级作曲家,张朝的创作题材广泛,不光创作钢琴曲还有室内乐、舞剧、交响乐、合唱、民族器乐、影视音乐、音乐剧、歌剧、这些作品多次在国内外获奖,他创作的《春嬉》获得了日本国际电脑音乐大赛特别奖;钢琴协奏曲《哀牢狂想曲》入选人民出版社,是中央民族大学“211”工程项目;《风》获得首届全国流行歌曲大赛金奖;室内乐《山晚》获台湾第一届“新原人”世界华人音乐作品一等奖。
(二)创作背景
作曲家张朝从小生活在云南少数民族集中地区红河州,那里朴实、自然的民风与现在作者所处繁华景象的环境截然相反,引发了作者对童年的回忆。13岁的张朝离开了自己的家乡来到昆明艺校求学,背井离乡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给了他全新的感觉,坐在教室外面水草尽收眼底,为创作皮黄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作品皮黄不仅表现了作者童年的追忆,还对云南景色进行了精彩的描绘,是一部带有自传性质的钢琴曲。
张朝运用京剧里板式变奏手法,加上对童年的回忆,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一幅云南滇南生活景象,并透过这首作品表达出内心对自由的渴望。整首作品音乐充满了快乐,天真,活泼的情绪。
三、创作手法分析
(一)主导动机
作曲家利用“原板”的G-bB-C(小三—大二度)三个音形成了“主导动机”,作曲家称这三个音是“垂帘听政”,它始终贯穿于整个作品的旋律,充满京剧韵味。这贯穿整首作品的三个音正如作者对童年的回忆——从始至终一直深深刻在脑海。主导动机在原板上首次出现见以下谱例:
图3.1.1
原板是2/4拍,即京剧里的“一板一眼”给人以安详的感觉,体现了作曲家童年时期的天真安静。运用倚音、颤音来修饰(第一小节,第七小节,第九小节,第十三小节)能够让听者感受到京剧的韵味。
图3.3.2
以上谱例中前三小节左手伴奏音里面都有主导音5、7、1,这说明主导动机不光只是出现在旋律上还出现在左手伴奏上,这种情况在全曲中随处可见。
(二)板式结构
该曲由“导板”、“原板”、“二六”、“流水”、“快三眼”、“慢板”、“快板”、“摇板”、“剁板”九个戏曲板式部分组成。
导板:Rubato 为全曲的引子,起到引出主题、渲染气氛的作用,节奏上无板无眼又称为散板。京剧里面的导板都是很自由的。中国人很讲究弹性,这是中国音乐的特点。
原板:Largo Pacatamente(安详地)经过导板之后上板,在京剧中由导板转为原板非常常见。原板为主题开始部分,为全曲的基础,是二拍子即“一板一眼”,多出现于叙事段落。正如作者童年时代的回忆。
二六:Allegretto innocente(极天真地)根据原板主题用浓缩、简化的方式变成另一种板式。从整体看,二六的节奏虽属于中速节奏,但字少腔多,比原板的节奏更加紧凑。
流水:Allegro zeffiroso(似微风地)本段为一拍子,有时候本来是二拍子,由于速度加快,在打击中省略了“板”,只留下了“眼”,形成了有板无眼的效果,使原板更加紧凑,描绘了作者在滇池嬉戏的景象。
快三眼:Vivace spirito(精神饱满地)属于一板三眼类,第一拍为板,第二拍为头眼,第三拍为中眼,第四拍为末眼。由于速度欢快,变成了四拍子,正如作者少年時期激情昂扬的斗志一样。
慢板:Lento a capticcio(月光洒在湖面上 稍自由)此段落采用二黄腔,用加花、延伸的手法放慢节奏发展而来。由多种拍子组成,速度缓慢。
快板:Allegro decisivo(果断地)这是二黄音调的变奏,而调性则是一句一转,情绪激昂,音乐表现力强。
摇板:Vivace pressant(急迫地)二黄音调的第二次变奏,F羽调式。此段落为散拍子,节奏较为自由,演奏起来比较随意。
剁板:Presto sdegnoso(愤慨地)为一拍子,节奏鲜明,句式短促紧凑。
(三)调式和声
作品《皮黄》在调式的扩展上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双重调式在纵向上的结合,使民族调式在旋律进行中突出了多声部结合的相对独立性,减弱了五声调式太过单一的特点。旋律音调的上下模进,为传统的五声调式增添了丰富的色彩感。在“垛板”段落中,运用了双重调式的创作手法,增添了和声调式的复杂性,同时使作品的音乐进行更有推动力,渲染了作品的色彩感。每个段落的调式如下:
导板:曲头的颤音一响,恰似远方传来的声音由远及近。在bE宫调式下一连串的琶音缓缓传来,以散板和京腔韵调引发全曲原板。原板作为戏曲板式结构变奏的基础继续用bE宫调式加以陈述,具有一问一答的特点,给人一种悠然自得的感觉。
二六:以bE宫调式的属持续音开始,对原板的曲调进行加花,后以F商调式结束。
流水:全曲的第一次转调,转为A商调式,旋律欢快流畅, 53-54小节是对51-52小节下方小二度的平移,之后的四小节是在55小节的基础上分别进行下方大二度的平移,增添了乐曲的推动性与色彩性。
快三眼:这一段落由bE宫调式开始后转为bB调式结束,是对二六旋律的加花重复,速度快,力度变强。
慢板:全曲的第二次转调,从bG宫系统的bE羽调式,转为E宫和C徵结束这一部分的频繁转调,给乐曲带来无限动机。左手沉闷的二黄音调在高音区持续八度音衬托下显得更加悠扬,右手短小旋律不断重复。
快板:二黄音调的变奏,调性是一句一转,第一句A徵调式─B羽调式;第二句#C徵调式─#D羽调式,在旋律与和声上,第二句是第一句的上三度模进,为全曲营造不稳定的感觉。
摇板:摇板即紧拉慢唱,是二黄音调的第二次变奏,以bA宫系统的F调式为主导,与快板形成强烈对比,最后以极不协和音程结束。
垛板:bE徵宫调式和G徵调式相结合,融合了二黄和西皮的音调,在某种程度上再现了快板的二黄音调,也是对西皮音调的重温。
尾声:回归到bE宫调式,进一步强调了全曲首尾呼应的作用,总结全曲。
作品《皮黄》是一部具有浓厚的京剧韵味作品,因此在调式和声方面采用了民族五声调式。作曲家在创作时尽量避免使用“三度”叠置的手法,改变了原有的和声音程结构所体现的色彩性,表现出作曲家创作手法的特点和无处不在的京剧腔调。
四、演奏技巧
(一)连音奏法
作品的“流水”段落中使用了连音奏法。由于音乐情绪的改变,需快速进行十六分音符弹奏,这时应注意手臂和手腕的灵活运动,力求使整个旋律带来连绵起伏,一气呵成的感觉。这部分应以大句子为单位进行弹奏,每一句都应以手腕带动弹奏。如下谱例:
“慢板”中体现昆明大观楼长联的韵律,运用了长句子的连音奏法,在手指的控制上也很重要。第一、二句弹奏时应触键慢且深,用手指头肚紧贴琴键弹出。左手旋律悠扬、低沉,弹奏时可以根据自身感情需要调整速度,不用严格按照拍子走。如下谱例:
(二)跳音奏法
作品在“二六”、“垛板”这两部分中不同程度地使用了跳音奏法,表现了作品的情绪变化及浓厚的京剧韵味。其中“二六”段落中运用跳音奏法较多,一开始模仿板鼓的节奏型就采用跳音奏法,左手部分应以肘关节为中心带动整个小臂,以手指尖快速下键、利用键盘的反弹力来达到跳音效果,这种奏法把板鼓模仿得淋漓尽致。如下谱例:
“垛板”段落的音乐,从弹奏上来讲并不是太复杂,重点是左手的跳音部分弹奏时要富有弹性,用手指尖触键,速度要快,力度一个一个层次地爬上去,右手弹奏的每个音要求非常有颗粒感。跳音奏法很好地表现了这一段落异常愤慨的情绪。如下谱例:
(三)和弦弹奏
作品“尾声”段落描写的是爱国大将岳飞的英勇形象,这一段的演奏中运用了连续的和弦来表达受人爱戴的英雄形象。演奏时应使用全身力量来增加双手和弦的力度,尽量使力量贯穿到整个钢琴。在弹奏中注意掌关节支撑的架子要牢固,手指下键要有爆发力,指尖尽力往里抠一些。右手力度要傾向于小指,勾勒出旋律线条,下键快且整齐地弹出集中的声音,这种弹奏方法能更好地表现人物的英勇形象。如下谱例:
(四)踏板的运用
作品中有很多地方标明了踏板记号,但有时候会一整句标明一个踏板记号,这时演奏者可以根据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运用耳朵的辨识加以灵活运用,力求弹奏出清晰明快的声音。
作品开始就明确标记出了踏板符号 “una corda”、“tre corda”,第一个符号表示弱音踏板之意。作品有时会用弱音踏板来表达情绪,比如“原板”中运用弱音踏板带来音色朦胧的感觉,音量逐渐变小来与之前音色进行对比。作品第86小节表现的是一种思考、想象的情感,同样需要弱音踏板来表现出朦胧、缥缈的感觉,如下谱例:
五、总结:《皮黄》这首钢琴作品在创作理念、演奏技巧以及调式和声上都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与音乐的特点。无处不在的京剧腔调韵味,总使人产生更加深入地诠释该作品,了解该作品艺术内涵的欲望。这可以说是一首跨时代的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化传承性与音乐欣赏性。正所谓音乐无国界,在世界音乐多元发展相互融合的今天,这部中国钢琴作品很好地把中华文化精神体现了出来。
参考文献:
[1]杜亚维.中国传统乐理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100-130.
[2]李吉提.中国音乐结构分析概论[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85-160
[3]刘国杰.西皮二黄音乐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135-160.
[4]赵瑾.张朝钢琴曲(皮黄)演奏与欣赏[J].钢琴艺术,2010,9
[5]安鲁新.琴键上的戏曲之灵—评钢琴曲皮黄创作特色[J].人民音乐,2008,1
[6]谭娜.黑白键上的西皮与二黄[D].武汉音乐学院硕士毕业论文,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