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扶贫气象新
2016-07-01陈曦
陈曦
五月的鲁西南,遍地葱郁,生机昂然,一望无际的大平原孕育着希望,孕育着丰收。近几年开展的电商扶贫像一场春雨,滋润着这片充满灵性的黄土地,激发起曹县干部群众内在的创造力,催生了扶贫工作创新机制,推动了扶贫工作的跨越式发展,让这里的贫困人口满面笑容地走在奔向小康社会的大道上。
新事业新气象
日前,记者踏入山东省曹县采访,一股电商扶贫的浓厚气氛迎面扑来。一路的广告牌和墙壁上“东奔西跑,不如在家创业淘宝”、“发展电子商务,助力青年脱贫”、“足不出户掌握天下商机,键盘轻敲完成四海交易”、“开网店、做网商、生活快速奔小康”的大幅宣传标语,令人目不暇接。随行采访的曹县扶贫办主任刘勇介绍说:“近几年来,曹县抢抓国家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互联网+行动的重大机遇,全力促进电商与精准扶贫深度结合,从资金扶持、人才引进、物流配送、证照办理等方面给予鼓励、支持和引导,建设了电子商务经济园区,电子商务经济呈规模化、集群化、标准化发展。”
走进被授予“中国淘宝镇”的大集镇,一条南北走向宽阔的柏油路呈现在眼前,街道两旁除少数经营日用品的超市和饭店外,经营、加工演出服以及与之配套的各类店铺占80%以上。大集镇演出服展示大厅内,各类演出服令人眼花缭乱,从儿童短衣、短裤,到金光闪闪的帝王龙袍,从朴素合身的村姑装饰到威武雄壮的仪仗队军服,从多姿多彩的舞蹈服饰到千姿百态的民族服装,中国的、外国的,价格从几元钱一套到几百元一套不等,俨然是一个服饰荟萃的世界。大集镇党委书记苏永忠介绍,2013年以来,大集镇淘宝表演服饰产业异军突起,2015年12月24日,该镇在第三届中国淘宝村高峰论坛上被授予“中国淘宝镇”, 17个行政村被授予“中国淘宝村”称号。目前,全镇注册演出服饰的企业有341家,宽带入户6500余户,网店13800余个,480多名大学生返乡创业,吸纳贫困户就业2600余人,达到了一人就业全家脱贫的效果。
为更好地服务淘宝商户,大集镇政府整合资源,为创业贫困户解决资金80万元,为贫困户免费提供电脑250多台,建成了淘宝辅料大市场,吸引30多家商户和18家物流公司入驻。该镇丁楼村是全县“淘宝”第一村,全村300户农户有280多户开有淘宝网店,注册表演服饰公司20家,年销售收入超过100万元的加工户达40多家,超过500万元的有10家,超过1000万元的有2家,带动贫困户22户,全村通过电商产业脱贫致富。在丁楼村庆生服饰有限公司的车间里,几位花甲老人带着老花镜正忙碌着,记者上前询问得知,她们都是贫困户,由于年龄大,不会开网店,村里就把她们安排在各公司打工,干些盘扣子、粘绣花、剪线头、装邮包一类的轻活,上班时间自由安排,每小时报酬5元,一天轻轻松松就能挣到30~40元,老人们说话时一脸满意的笑容。
记者一行到网店采访时,店里的老板和员工各忙各的,填写快递单的,分装扎捆的,装袋封口的,填表记账的,忙而不乱。老板手握鼠标,目不转睛地盯着电脑,记者在他跟前站了十几分钟都无暇招呼,一直跟随采访的大集镇党委副书记、镇长侯正亮说:“这种现象见怪不怪,要知道,老板如停下手中的工作跟你说会儿话,很可能就跑掉一个订单。生意好的网店一天平均要发出一千多个邮件,工作到深夜是常事,他们忘记了喝水,不到十万火急不去厕所,哪儿有时间接受采访和我们闲聊呀?在这里才真正体会到时间就是金钱的道理。”
脱贫攻坚理念新
近年来,曹县在扶贫工作中克服等、靠、要的思想,树立扶贫创新理念,在典型引路、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整合资源、发展产业上下大功夫。大集镇、安蔡楼等乡镇早在改革开放初期,就有制作、销售演出服、表演服、摄影服的传统,随着电商的兴起,这一传统产业迅速得到发展,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区域性规模产业。2010年3月,大集镇丁楼村村民任庆生在淘宝上注册了第一家网店,从此,全县的电子商务发展如星火燎原般呈现出一种裂变式、集群式的良性发展趋势。任庆生致富不忘乡邻,几年来先后帮助本村22户贫困村民脱贫,带动67人做电商脱贫致富,2014年被全体村民选举为村党支部书记。
一花引来百花开。大集镇丁楼淘宝村的成功,使全县干部群众从对电商的不了解、不理解,逐步认识到发展电商门槛低、投资少、上手快、见效快,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的一条好路子。
为把电商扶贫落到实处,解决好多数贫困户文化低、知识贫乏、意识落后等问题是关键。县扶贫办会同县人社局邀请省内外著名电商专家及网络营销团队对群众进行业务技术培训,并提供金额小、期限短、随贷随还的小额贴息贷款支持贫困户从事电商行业。
电子商务在曹县的兴起,吸引了一大批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和就业。丁楼村有志青年刘昌看到家乡如火如荼的淘宝形势,放弃了经营4年多的汽配公司,毅然回村办起了山东鲁鼎辅料有限公司,为各个电商企业提供表演服辅料,2015年实现收入400万元。他面带笑容地告诉记者:“眼下这种千载难逢的好机遇不能错过,电商既能带动脱贫又能致富,还能为社会做贡献,何乐而不为。”
孙庄村贫困户孙海涛夫妇在外打工几年,不仅没挣到钱,还因孩子生病欠下不少外债。2013年底,他听说家乡发展电商扶贫的好消息后返回家乡。村党支部书记孙学平得知其要回家创业的消息后,免费为其培训电商业务知识,又帮他协调贷款、装机办证,并进行业务辅导。2014年上半年,他开始网店销售演出服装,一年收入40多万元,轻松脱贫,不仅还清了外债,经营规模也逐步扩大。他深有感触地说:“早知道电商营销能致富,谁还去东奔西跑穷折腾!”
倪集办事处余楼村顺心工艺品厂是县扶贫办援建的扶贫就业点,是一家跨境电商,他们用当地桐木和自家玉米包皮生产的袖珍家具及其它工艺品,通过阿里巴巴已打入国际市场,尽管全村家家户户加班加点生产,组装车间昼夜生产,产品仍然供不应求。目前该村已没有贫困户,哪家村民手里都有三、五万的,观念一变,道路宽啊!说到这些,村党支部书记余汝生一脸的自豪。
扶贫开发形式新
记者深入各扶贫点采访,最引人注目的是田间地头一座座钢结构复合材料搭建的大厂棚。当问起这些厂棚的来历与作用时,菏泽市委副秘书长、市扶贫办主任蔡维超介绍说:2014年以来,曹县共组织8274名机关党员干部,1211名“两代表一委员”,534名省市县“第一书记”,619家规模以上企业,采取“一村一品”产业扶贫,“一户一案”精准扶贫,“一人一岗”就业扶贫,送项目到村、送技术到户、送岗位到人,机关单位联系到村、党员干部联系到户等一系列措施,进村入户开展结对帮扶,针对各类致贫原因对症下药,精准发力。这些坐落在村头、田间地头的扶贫就业点有帮扶机构出资兴建的,也有企业和成功爱心人士援建的,千口人规模的村一座,超千人村二座,把引进的项目化整为零,把生产车间搬进村庄地头,解决贫困户出不了门、老年人没活干的难题,努力打造“半小时”就业圈,实现了村村有项目、人人有活干的工作目标。
“‘互联网+给曹县的脱贫事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千家工厂生产的万种产品,早已远销海内外,还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局面。”曹县副县长张本朝兴奋地接着说。
能人引路、上网销售是曹县扶贫的一种形式。邵庄镇安庄村有个种菜能手袁正奇。他从事蔬菜种植已有十几个年头了。前些年一直在北京郊区租地种蔬菜,年年收入十几万元。2014年他响应政府回乡创业的号召,回村组建蔬菜合作社,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政府出面为他协调流转土地2300亩。他把流转耕地村庄的贫困户全部吸纳为合作社员,对参于合作社经营的贫困户每棚补助一万元,并且实行跟踪服务,直至脱贫致富。合作社采用标准化生产无公害蔬菜,开展网上销售,使这里蔬菜远销上海、北京等大城市。袁正奇告诉记者,合作社的主打品种是油白菜,这种菜生产期短、见效快、易管理、产量高、销售好,一茬亩产5000斤,一年可种8茬,一个3亩地的大棚一年可收入6—8万元,贫困户一年保证脱贫。
2015年曹县电商销售额达到31亿元,有4个乡镇获得“中国淘宝镇”称号,位居全国网商创业最活跃县区第25位,荣获2015年山东省电子商务示范县,“淘宝村集群”位居全国十大淘宝村集群第2位,大型电商个体加工户达到960家,网店销售6800户,网店26万多个,从业人员3.4万人,带动10万余人就业,建成了村淘宝项目县级运营中心和101个村级服务站,跨境电商达76家,跨境交易额达8500万美元。仅此一项就带动300户贫困家庭850余人脱贫致富。
夜幕降临,晚上10点已过,记者再次来到这条宽阔的柏油路,路两旁的店铺灯火通明,无一家打烊休息,18家物流公司的工作人员仍奔波在各网店接收邮件。这里就像一座不夜城,上演着一台电商扶贫唱主角的大戏,这方圆百里的电商市场正以自己的优势和特色,在曹县脱贫工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