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网络背景下的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2016-06-30邵芳强孔朝霞

新西部下半月 2016年5期
关键词:机遇网络挑战

邵芳强 孔朝霞

【摘 要】 网络化给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带来挑战也带来机遇。网络背景下强化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加强组织保障、思想保障、制度保障和载体保障等方面的工作。

【关键词】 网络;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机遇;挑战;对策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把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国民教育总体规划。[1]高校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摇篮,也是历来各种政治势力争夺青年、抢占思想文化阵地、夺取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前沿阵地。当前我们所处的网络信息的时代,由于其所具有的开放性、无序性等特点,导致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变得异常激烈和复杂。因此,探讨网络背景下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加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意义

加强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帮助大学生排除干扰、抵御各种不良的社会思潮,进而坚定正确的信仰和理想的需要;是高校宣传、引领、践行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的需要;是保证大学生成长成才,并最终推动实现“中国梦”的需要;同时也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的现实要求。

高校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重要场所,是培养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阵地。

二、网络背景下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网络化时代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带来新的机遇。一是,多元的价值观念拓宽了大学生的价值维度,显现出与以往不同的崭新气象,为个性需求的张扬提供条件;二是,拓展了主流价值观宣传与受众认同交互沟通的渠道,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弘扬提供社会思想基础和物质技术条件,为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提供新契机;三是,为我国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核心价值观念的弘扬经验搭建了新平台。

同时,互联网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带来新挑战。首先,对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观念和传播体制、核心价值观存在方式和基本功能产生强烈冲击。其次,不同价值观念的冲突与交锋更为直接和激烈,西方拥有“网络文化霸权”,凭借互联网大肆推行“文化殖民主义”,对我国的信息主权和文化利益提出新挑战,对主流价值观构成威胁。再次,各种社会思潮借助网络大量涌现,网络价值观念的多元对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构成严峻挑战。最后,高校知识分子群体和大学生的思想表现出多元、多变的特点,社会价值观念领域出现信仰淡化、主流意识形态弱化、舆论导向艰难等现实问题,意识形态控制过程复杂化。

三、网络背景下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要特点

其一,网络打破了传统媒体话语权的垄断,形成了以互动性、即时性和形象性等为特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信息传递新模式。高校教师和大学生是是使用和利用网络最为广泛和深入的群体,也最容易接受新事物、新思想,这就为他们如何正确选择和辨识网络上传播的价值观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其二,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宣传者与受众之间形成了开放型、参与型和回应型的新型教育模式。这种新的教育模式要求高校的价值观教育必须强化全员、全方位育人的理念,对学生开展对话式、启发式的价值观教育,既要形成亲切、平等的教育方式,同时也要注意树立教育权威,强调价值共识的培育。

其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场所和环境具有开放性、虚拟性和无限性。因此,高校的核心价值观教育要走出一言堂的教育模式,强调校园文化、教师文化等多重教育手段的协同作用,主动占领网络阵地,做到线上的宣传工作与线下的教育活动积极互动。

四、网络背景下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对策

首先,应该建立健全全方位,全过程的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体系。全方位全过程的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指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作为前提,专业课为基础,其他课程为辅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课程体系。实践表明,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本身就是一个系统工程,仅仅依靠思想政治理论课很难达到全面深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目的。

其次,要全面提升高校教师的综合素质,努力做“四有”好老师。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成效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本身的综合素质,即教师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理论素养,更要有坚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仰和理想,还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仁爱之心。

最后,要强化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载体保障,掌握接受教育艺术,促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强化阵地意识,构建高校网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主阵地。根据新时期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特点和规律,教育者以创造性的思维方式,运用科学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大力推进思政课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创新。依托手机等新媒体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力、感召力、凝聚力、影响力,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主流、主体地位,以主旋律引领多样化,在“世界视野”下坚守“中国意识”,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注重发挥师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教育主体和教育对象的媒介素养,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从单一性向多样性、从强制式向渗透式转变。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3-12-24(1).

[2] 武坦.网络背景下的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J]. 青春岁月,2015.01.113.

[3] 邸小芝,孙彩虹,樊桂林.论网络环境下的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A].中国武汉决策信息研究开发中心、决策与信息杂志社、北京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决策论坛——公共管理决策案例与镜鉴研讨会”文集[C].中国武汉决策信息研究开发中心、决策与信息杂志社、北京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15.1.

[4] 郭喆.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高校艺术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途径浅探[J].品牌,2015.01.169.

【作者简介】

邵芳强(1981-)男,辽宁庄河人,大连海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

孔朝霞(1976-)女,吉林省长春市人,法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机遇网络挑战
再见,机遇号
指数再创新低 把握底部机遇
油气集输系统信息化发展形势展望
基于网络的信息资源组织与评价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
基于网络的中学阅读指导
新形势下地市报如何运用新媒体走好群众路线
机遇
第52Q 迈向新挑战
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