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是引领中国发展第一动力”解读

2016-06-30林琳

新西部下半月 2016年5期
关键词:发展理念创新

林琳

【摘 要】 文章解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确立的创新理念。首先,必须全面把握创新是引领发展第一动力的主要内容: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其次,分析了创新是“第一动力”的主要原因:创新是决定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创新是破解发展难题的现实抉择;创新发展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必然选择。再次,深入贯彻创新发展的基本遵循: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实现发展动力转换;发挥政府导向职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创新体制机制,构建发展新体制。

【关键词】 发展理念;创新;第一动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了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建议》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这一重大论断,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创新理论的最新成果,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宝库。用以创新为首的“五大发展理念”引领时代发展,必将带来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根本遵循、注入强劲动力。

一、全面把握创新发展的主要内容

我们党历来重视创新。将创新与发展联系在一起,多次出现在党的会议中。比如,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党的十七大明确了要坚持走自主创新道路,党的十八大确立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再提创新,新意就在于“理念”二字。习近平同志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说明》(以下简称《说明》)中指出:“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东西。”将创新从之前的政策举措上升为发展理念,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是第一次,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也是第一次。[1]

1、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把创新摆在如此之高的位置,这是由当前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决定的。“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为此五中全会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

新的目标要求之一是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为了确保实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收入翻番的目标,“十三五”期间我国年均GDP增长底线是6.5%。与此同时,“十三五”时期要实现有质量、有效益、没水分、可持续的增长,提高增长的“含金量”。如何在速度与质量之间寻找平衡点?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改变原有的发展方式,以技术创新为抓手,从规模速度型的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的集约增长,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必须改变原有的发展动力,以创新发展为驱动,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主要依靠创新驱动。

此外,五中全会还提出要实现提高国民素质、改善环境质量、提高国家治理能力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这些目标要求的实现都离不开创新,因为创新具有乘数效应,不仅能创造新技术,而且能提高劳动力、土地、资本的使用效率。尤其是通过制度、管理、商业模式等方面创新,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2、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

1912 年,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在其代表作《经济发展理论》中,首次提出“创新理论”。在他看来,所谓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把一种从来没有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2]这个概念包括五种情况:采用一种新的产品、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开辟一个新的市场、掠取或控制原材料或半制成品的一种新的供应来源、实现任何一种工业的新的组织。熊彼特的“创新理论”涉及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

五中全会指出的创新,内容更加丰富,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不仅包括经济生活全过程,而且涵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一种全面的创新,真正将创新视为一个系统工程。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是各类创新活动的思想灵魂和方法来源。制度创新是持续创新的保障,是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活力的关键。科技创新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全面创新的主要引领。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基础,是各类创新活动不竭的精神动力。[3]

3、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就是要让创新成为全社会的一种价值导向、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时代气息。激活民间智慧和创造力,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推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鼓励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空间,最大程度地释放全社会创新潜力。

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意味着要强化创新的法治保障,培育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环境,健全激励创新的体制机制,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增强各类市场主体的创新动力。让每个有创新意愿的人都有机会和空间,加速形成人人崇尚创新、人人希望创新、人人皆可创新的社会氛围。

二、深刻认识“第一动力”的主要原因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住了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发展的主脉,揭示了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特点。这一重大论述是我们党在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中形成的。

1、创新是决定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

马克思在《资本论》指出:“必须变革劳动过程的技术条件和社会条件,以提高劳动生产力,通过提高劳动生产力来降低劳动力的价值,从而缩短再生产劳动力价值所必要的工作日部分”。[4]变革,即为现代语境下的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必须进行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马克思在不同场合使用不同的表述,如用新的生产技艺、新的生产方法、技术变革、机器改良、科学在生产过程的应用等对经济发展或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作用表达技术创新。按照马克思的理解,创新通过技术和制度变革提高劳动力、改进劳动工具,通过拓展新的生产领域开辟新的劳动对象,进而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影响生产关系、生产方式以及社会生活。

邓小平同志根据时代发展变化,又作了进一步提升:“马克思讲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非常正确的,现在看来这样说可能不够,恐怕是第一生产力。”[5]把科学技术提到整个生产力体系中的首位,创新了生产力结构理论,为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注入了新鲜内容。

现在我们党对创新的理解更加深刻,认识到了在社会发展中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方式都离不开创新的推动作用。2015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时,首次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上,再次强调创新的地位和作用。创新已经成为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核心理念之一,称之为第一动力。这不仅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而且是我们党把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同改革开放新的实践相结合的最新成果,丰富和发展了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6]

2、创新是破解发展难题的现实抉择

经过几十年的持续快速发展,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同时,正如《建议》指出的仍“面临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

难题之一:“三驾马车”拉动增长效果甚微

拉动国民经济的三驾马车是指投资、消费、出口。改革开放以来,已为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伴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世界经济步入新平庸,内需刺激经济作用大不如前。2013至2015年各年度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分别为15.9%、10.3%、8.9%;消费总体保持平稳,各年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分别为10%、10.5%、13.1%;从出口看,各年度出口总额增速分别为3.6%、 -1.8%、-1.0%。由此可见,通过“三驾马车”的需求刺激经济,空间有限,亟需把目光锁定在增加有效供给方面。这也是2015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供给结构改革的重要原因。

难题之二:低端制造业的竞争力难以提升

1978至2014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由1173亿元猛增到20.2万亿元,增长了170多倍。220多种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位居世界之首,我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第一制造大国。但制造业大而不强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困难,成为中国经济的“阿喀琉斯之踵”。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不少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受制于西方发达国家,一些成套设备、关键的零部件、元器件、材料严重依赖进口。目前,我国每年生产10亿部手机、7亿部计算机、1亿多台电脑,其高端芯片80%依靠进口。长期处于“微笑曲线”底端的状况,导致我国企业依然在全球产业分工的末端,核心竞争力不强,抗风险能力差。

难题之三:粗放型发展方式不可持续

粗放型发展是指依靠生产要素的投入,增加产量,创造GDP。这种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附加值的发展方式使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当前,我国已经完成“十二五”时期单位GDP能耗下降16%,年均下降3.43%的目标。但是,单位GDP能耗依然很高,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发达国家的4倍,日本的7倍,德国的10倍。2014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总量的12%,而资源能耗量却占到了全球的22%。我国经济增长对资源的依赖性非常高,而且资源的进口依存度日益提高。据统计,我国原油进口依存度为56%,铁矿石、铝、铜进口都在50%以上。由此产生的污染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影响到居民的生活质量。发展方式落后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民生问题。

3、创新发展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必然选择

回顾历史,创新决定大国兴衰。一个国家是否强大不仅取决于经济总量、领土幅员和人口规模,更取决于它的创新能力。据世界著名经济史学家麦迪逊测算,1820年中国GDP占世界经济总量32.9%。这是什么概念?2014年,中美两个世界大国的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为30%。然而,20年后的1840年我们却在鸦片战争中不堪一击。由此可见,经济总量不代表经济质量。

大国崛起都抓住了新技术革命的机遇。近代以来,世界经历了数次科技革命,一些欧美国家抓住了蒸汽机、电气和信息技术革命等重大机遇,一跃成为世界大国和世界强国。大国崛起都顺应了发展环境的变化积极主动创新。上世纪70年代,资源极度短缺的日本面临石油危机严峻挑战,通过大规模的技术创新和应用,成功实现了产业结构高级化,推动了经济增长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大国崛起都突出了制度建设引领创新转型的战略关键。英国早在1624年就明确了专利规则。德国在二战时期就引入国家标准体系并建立了大学教育和职业教育双元发展的先进体系,为战后再次崛起奠定了坚实基础。美国注重营造创新创业文化,立国不久就颁布了全民教育法案。

聚焦当下,不创新就要落后,创新慢了也要落后。创新慢了,意味着受制于人,依然没有摆脱落后挨打的局面。当前,我国已成为网络大国,2010年我国的互联网经济占GDP的比重,即IGDP仅为3.3%,落后于大多数发达国家,2014年这一指数已达到了7%,成为世界第一。然而,我们离网络强国的差距还不小。由于技术受制于人,网络安全存在重大隐患。中国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公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3月至5月,2077个位于美国的木马或僵尸网络控制服务器,直接控制了我国境内的118万台主机,2016个位于美国的IP对我国境内1754个网站植入后门,设计后门攻击事件达5.7万次。

为什么美国胆敢如此挑衅我国的网络安全?全球有13个顶级的根域名服务器,几乎所有网络访问都要通过它们进行分拣。这13个服务器,10个在美国,另外3个在日本、荷兰和瑞典,我国境内一个也没有,网络控制权落旁人。我们不再津津乐道于后发制人,而是要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拥有更多世界级的创新成果。

展望未来,创新已成为世界大国竞争的新赛场。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世界各国纷纷把结构调整、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纳入自己的发展战略。2012年,美国商务部发布《美国竞争力和创新能力》报告指出,创新是美国近几十年经济增长的关键,也是保障未来全球竞争力处于领先地位的关键。该报告被誉为美国发展的创新路线图,将发展聚焦创新领域。2012年,德国工业4.0研究小组向联邦政府提交了《未来项目工业4.0落实建议》,其重点是以技术创新,带动智能工厂和智能生产,提高制造业的全球竞争力。继工业4.0战略之后,德国政府又提出 “数字议程”战略,通过数字创新驱动发展,打造信息与通讯领域的强大产业。日本内阁于2014年6月通过新版科技创新综合战略,该战略力争通过推进信息通信技术、纳米技术、环境技术三大领域的发展,实现日本经济复兴。后发国家依然如此,2013年2月,韩国总统朴槿惠在就职仪式上提出发展“创造经济”作为实现韩国经济模式转型的新战略,随即成立了未来创造科学部。2014年6月,又成立了科学技术委员会。目的是通过突破体制障碍,构建开放合作的创新生态。

未来,谁主导创新,谁就能主导赛场规则和比赛进程。只有努力在创新发展上进行新部署、实现新突破,才能跟上世界发展大势,把握发展的主动权。面对充满挑战的国内外形势,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面对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我们舍创新发展别无他途,这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抉择。

三、深入贯彻创新发展的基本遵循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建议》将坚持创新发展,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作为“十三五”期间战略任务予以部署,明确要求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与优势的引领型发展。

1、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实现发展动力转换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在原有动力减弱的情况下,如何加快培育发展新动力,实现新旧动力的平稳转换,成为“十三五”时期面临的关键问题。新动力的包括多个方面:第一,依靠技术创新培育我国经济发展新领域,在数字机器人、分布式能源、物联网、新材料等领域,我国与发达国家大体上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有机会走到创新的前列,甚至走在创新的最前沿,对这些领域应当予以优先发展;第二,依靠产业创新打造我国经济发展新优势,创新要落到形成更具竞争力的产业优势上,2015年5月国务院颁布了《“中国制造2025”规划纲要》,为打造高端智能制造业标定了航标;第三,依靠业态创新拓展我国经济发展新空间,利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打破经济发展界限,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生产,释放大量有效供给。

2、发挥政府导向职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市场是配置创新资源的力量,企业是创新活动的主体。但这并不意味政府的职能弱化,相反政府在创新发展中需要发挥重要的导向作用。第一,实施一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组建一批国家实验室,习近平同志在《说明》中指出,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把重要领域的科技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实施一批关系国家全局和长远的重大科技项目,到2030 年在体现国家战略意图领域力争有所突破;第二,推动政府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围绕从研发到产业化应用的创新链条,政府将面向更多的企业主体,采取的更加多元化的服务方式,满足不同主体的创新需求;第三,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充分发挥政府调控优势,汇聚创新资源和要素,推动各创新主体打破壁垒开展深度合作,释放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

3、强化创新体制机制,构建发展新体制

激活创新第一动力必须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第一,完善人才激励制度,创新归根到底是人才创新,创新驱动归根到底是人才驱动,人才是支撑创新发展的第一资源,实施股权激励、实行成果转化奖励、破除人才流动制度障碍;第二,深化金融制度改革,金融体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多层次、广覆盖、有差异的银行机构体系,加大对经济重点领域、薄弱环节支持力度;第三,注重顶层设计,党的十八大以来,相继出台了《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等文件,日臻完善的顶层设计,将更好地推动发展新体制。

【注 释】

[1] 坚持创新发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人民日报,2015.12.18.第七版.

[2] 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商务印书馆,2000.

[3] 刘延东.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人民日报,2015.11.11.第六版.

[4] 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4.

[5]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

[6] “第一动力”论的重大意义.人民日报,2015.5.27.第七版.

【作者简介】

林 琳(1989.12-)女,山东招远人,汉族,任西安政治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系,助教,研究方向:政治经济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猜你喜欢

发展理念创新
创新发展的三重视阈
关于福建自由贸易区发展理念和辐射带动海西产业升级模式的探究
我国发展理念的演变与创新
习近平经济思想: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创新
奋力开创商务发展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