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师范学院《文化经济学》教学内容优化探究
2016-06-30刘阿平
【摘 要】 优化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核心课程《文化经济学》教学内容的主要策略是:推动教学内容与社会发展有效对接,核心课程与支撑课程合理配置,理论教学与专业实践科学结合,师资力量与教学要求优化匹配,学术研究与专业教学恰当融合。
【关键词】 高校;文化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优化策略
近年国家提出《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新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战略》,给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带来了巨大发展空间。目前咸阳师范学院尝试把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应用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领域,使该专业培养人才的方式从高校传统教育向学校、企业、科研机构协同合作培养方式转变,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文化经济学》教学内容的优化则是实施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的突破口。
2014年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科联席会议上,主要以《文化经济学》课程改革为核心议题,面对该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社会各层提出了一些可行性的建议。吸收建议,结合课程性质、目标、特点等,从教学优化内容入手,实现教学内容与社会发展的有效对接,核心课程与支撑课程的科学配置,理论教学与专业实践的合理结合,师资力量与教学要求的优化匹配,学术研究与专业教学的恰当融合,提升《文化经济学》课程教学质量,实现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转型。
一、教学内容与社会发展的有效对接
《文化经济学》课程内容应积极和社会发展对接,目前文化产业已成为国家的战略、支柱产业,发展态势良好。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在高校也已开设十多年,高校办学经验日益丰富,文化产业理论研究也进入丰富深刻阶段。文化经济是当代经济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中,《文化经济学》教学内容需不断完善,契合文化经济的发展现状,体现出时代性、创新性。2014年国务院颁布《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指导意见》后,文化经济化与经济文化化融合趋势日益加强,文化经济学教学内容就应顺势做出调整,以适应社会发展要求。本校的《文化经济学》课程内容要融入陕西本土的文化经济发展情况,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探讨如“曲江模式”;陕文投文化产业融资方式、途径;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等问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仅有助于学生在更为广阔的理论背景下理解文化经济学的丰厚意蕴,选取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案例也极大的增强了他们学习兴趣和热情。
二、实现核心课程与支撑课程的合理配置
《文化经济学》是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必修课,按照专业特色、专业定位,开设相应的支撑课程,完善学科体系。教师对各门课程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不够明确,教学时尽量往自己熟悉的方向靠,出现惰性的表现。大家都讲熟悉的知识,而不熟悉的很少涉及,暴露出课程教学缺乏创新意识,固步自封。在文化经济学课程内容优化过程中,要协调好该课程和其他支撑课程的交叉内容,要体现出这门课程的合理研究范畴和具体内容。
咸阳师范学院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特色方向应该是文化资源的开发研究和影视产业研究。各高校发展特色不同,本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不适宜面面俱到,根据师资力量状况,学校优势,地方文化经济发展特色,设置最贴合专业发展的课程。走细分化道路,重视文化资源开发研究和影视产业的发展研究。改变课程体系杂乱,核心课程不明确的现状。
三、理论教学与专业实践的科学结合
《文化经济学》需要加强专业实践课时。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实践割裂,远不能适应文化产业的发展需求。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在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已有应用,但太过浅显。文化经济学是阐述文化产业运营及其规律的学科,课程内容结构中也有一部分是文化产业运营实务,仅仅短暂见习不能替代文化经济学学科需要的专业实践。
专业实践教学是直接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课程,使学生掌握专业技能,提高创造和创新能力,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是最有效的手段。如通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专业有关的社团活动和社团组织管理,引导学生创意、创新和创造,创建自己的“实验田”。也可尝试组织举办文化产业领域相关的各种竞技比赛,学生通过参赛加强实践锻炼。此外,产学研在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应用需要深入化推进。政府要建立协同创新合作激励机制,激励文化企业和高校、科研机构本着互惠互利的目的相互合作。通过地方政府各相关部门和地方代表性文化企业沟通,建立实践教学基地。高校教师带领学生通过协助企业进行文化市场调研,观摩企业文化项目运营,借助企业平台,明确文化企业所需人才的要求,进而确定文化经济学实践课程内容,有方向性地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
四、师资力量与教学要求的优化匹配
《文化经济学》课程内容优化要实现师资力量与教学要求的匹配。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普遍存在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原因有两方面,其一,新兴专业,储备的师资力量不足。其二,专业对师资力量有专业要求,比如实践能力、交叉性知识结构能力。目前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教师实践能力相对较弱,拥有丰富专业知识结构的教师也较少。
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教师应该从以下途径提高师资力量。第一,高校教师需提升实践经验和实践能力,满足专业教学要求。在学院协调下,教师通过采用产学研平台,深入文化企业、文化市场,把握文化产业运营规律及其产生的各种现象。同时教师通过为地方政府、企业进行横向课题服务,提高自身实践能力。不仅均衡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比重,而且满足了实践教学的需求。第二,年轻师资力量要通过多种渠道,加强专业培训,构建丰富的专业知识结构。第三,教师要革新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文化产业管理是新兴专业,积极探索“分组研讨+案例教学”、“头脑风暴”、“无领导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五、学术研究与专业教学的恰当融合
《文化经济学》课程内容优化要实现学术研究与专业教学的融合。高科技支撑下文化产业发展日新月异,课程内容需要与时俱进,青年教师面临较大学术压力,教学工作重视不够。针对教学活动中遇到一些文化经济现象及问题,加以整理,搜集积累相关资料,有助于科研项目的申报。通过申报项目,查阅大量文献资料,进行社会实践调研,对文化经济学的认知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由一个问题延伸到许多相关领域,开阔了学术视野,也准确把握了文化经济学的学术研究动态。反过来, 教师在课堂中能够做到成竹在胸,拿捏准确,明确教学重点、难点,懂得深入浅出,游刃有余利用自己的学术研究成果深化自己的教学内容,利用贴切的实践案例,既便于学生接受,也使自己学术研究通过教学活动再次升华。
【参考文献】
[1]张来春.试论文化经济学的几个问题[J].探索,2007(6)84-86.
[2] 袁瑛.《文化经济学》教学改革的动态与设想——以重庆三峡学院民族学系的《文化经济学》课程改革为例[J].世纪桥,2008(5)142-143.
【作者简介】
刘阿平(1981-)女,陕西杨凌人,汉族,现任职于咸阳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