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个案工作介入`
2016-06-30张央央郭占锋
张央央 郭占锋
【摘 要】 由于个体自身、家庭、学校以及社区环境等方面的原因,造成了留守儿童有冲动易怒、敏感自卑、抑郁以及厌学等心理问题。个案介入方法是:社会—心理治疗模式挖掘深层诱因,叙事治疗模式重构故事情节,理性情绪治疗模式改变错误认知,行为治疗模式纠正偏差行为。
【关键字】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个案工作;介入方法
一、引言
关于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研究,多数学者是从心理学、社会学等角度出发,从社会工作专业角度进行研究的文献非常稀少。而社会工作在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介入方面,有其自身优越性。本文通过总结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及成因,充分利用社会工作的专业优势和特长,进行具体干预,期望帮助留守儿童渡过难关,并为本领域的其他研究者提供借鉴。
二、留守儿童主要心理问题及表现
特殊的经历致使留守儿童容易出现多种不良心理反映。常见的心理问题有以下四种。
1、冲动易怒
据调查,50%的留守儿童有冲动易怒的特点。[1]在人际交往方面,学者自编问卷调查发现,43.4%的留守儿童会“以争吵的方式处理人际矛盾”。[2]另外,不少老师和同学反映,比起非留守儿童,日常生活中,留守儿童更容易动怒。部分儿童还存在打架现象。
2、敏感自卑
敏感自卑也是留守儿童群体中“代表性”的情绪感受。[3]由于长期得不到父母疼爱,留守儿童会有种被遗弃的感觉,容易导致自卑。有些儿童甚至认为是自己的原因,父母才外出打工的。[4]而家庭上的残缺,也容易使其产生心理欠缺,觉得自己不如人,进而进行自我贬低。[5]不少留守儿童认为自己是个多余的人。
3、抑郁
除了上述心理问题以外,由于长期远离父母,缺乏必要的关心和疼爱,喜怒哀乐也无人倾诉和分享,不少儿童会产生抑郁倾向。有学者调查到:91.3% 的农村留守儿童因父母不在身边而感到心情烦躁和忧郁,[6]常常出现情绪低落、沉默寡言、神情抑郁等现象。
4、厌学
家庭的缺损,使留守儿童难以得到父母的疼爱与关怀,他们往往倾向于通过一些放任甚至对抗的方式来寻求内心的释放和满足。[7]往往会出现迟到、早退、旷课等行为。部分儿童还有严重网瘾。据调查,50.9%的留守儿童认为读书无用,打算初中毕业后“外出打工”或者“做生意”。[8]另外,还有数据显示, 初中阶段农村留守儿童的在校率只有88%。[9]
三、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成因分析
尽管造成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原因很多,且存在地域及个体性差异,但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个体方面
据了解,留守儿童在与父母分离时,大多年纪尚小。正处于弗洛伊德所说的个体人格受家庭、社会等成长环境影响深远的时期,因而极易受到所处环境方面的影响,缺乏必要的关注和引导容易导致儿童不健全心理的形成。[10]然而,不少父母因为经济原因,不得不把孩子留在家中,交由他人代管。这些儿童年纪小,身心发育不健全,不善于自我控制与管理。大量数据显示,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着社会适应不良状况。[11]
2、家庭方面
留守儿童的特殊家庭结构使得家庭原有的诸多功能难以发挥。生活中,儿童对父母有着他人不可替代的依赖,遇到困难通常会寻求父母解决。[12]而留守儿童在这方面的许多正常需求,经常得不到满足。由于远离父母,留守儿童缺少与父母进行交流的机会。另外,由于监护人多为祖辈,因而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13]并且多数监护人只能照顾到孩子的日常生活,却无法兼顾其感情世界。
3、学校方面
留守儿童因父母长期在外,常会感到家庭的冷清与孤单,有些孩子甚至抵触放学回家。从时间分配上看,学校是孩子每天停留最多的地方,校园生活是其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长期缺乏父母关爱的留守儿童,更是渴望老师同学的关心与理解。但实际生活中,多数农村地区办学条件差,观念滞后,对这一问题也认识不足,不能给予很好重视。这些儿童遇到的困难得不到及时发现与解决,不良情绪不能及时疏导,容易积压起来,形成心理障碍。
4、社区及其环境方面
在家庭学校之外,社区及其环境也是影响儿童成长的重要因素。研究表明,在留守儿童当中,不少心理及行为问题的产生,都与儿童长期生活的社区环境密切相关。生活中,留守儿童经常会遭遇到周围人的冷言冷语,这些都会构成留守儿童日常的消极生活事件。[14]不少儿童会因此受挫,并进一步导致错误归因,从而降低自我评价。作为一种开放式的环境,社区会持续不断地向生活在其中的个体输送信息、观念及其文化。良好的社区环境及氛围可以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与发展,而不利的社区环境及氛围则会阻碍儿童的健康成长与发展。
四、个案工作介入方法
针对留守儿童的主要心理问题及其表现,通过成因分析,结合留守儿童的具体现状,本文在此给出以下四种具体的个案介入方法。
1、社会——心理治疗模式挖掘深层诱因
一方面,工作者首先要从社会、心理两方面对案主抑郁的原因进行剖析。其次,洞悉案主当前的心理状态及诱发抑郁的心理机制。最后,利用社会—心理模式的原理和方法,平衡案主人格结构中本我、自我、超我的关系,学会自我调试,并增强其自我强度,合理利用自我防御机制,从而保持身心平衡。另一方面,工作者还要从社会环境方面入手,进行必要干预。首先,加强案主与父母间的沟通与交流。其次,与校方进行协商,加强老师同学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和理解,避免在案主面前谈及一些敏感话题。最后,工作者应联合整个社区力量,为留守儿童创造一个温馨友爱、互助和谐的社区环境,从而改善其社会支持网络。
2、叙事治疗模式重构故事情节
针对案主的敏感自卑心理,工作者要同案主一道,通过故事重构,改变案主过去的一些观点和认识。首先,工作者要通过引导使案主逐渐理解父母的身不由己以及良苦用心。其次,工作者可以通过视角转换,令案主尝试换个角度思考,父母不在身边的日子,案主是否凭借自身能力成功完成了许多事情,是否比其他人更加独立自强。再次,关于案主的自我评价问题,工作者也要赋予其积极涵义,帮助案主获得自信,提升自我认同感。最后,当案主逐渐转变以往自卑心理,能够赋予故事新的意义时,工作者要进行适当强化,以巩固成效。
3、理性情绪治疗模式改变错误认知
对于“读书无用”等厌学思想,工作者要帮助案主转变非理性信念,使其获得正确认知。首先,工作者应携手老师,共同努力,着手改变案主的错误信念系统,并不断向其澄清:现在的当务之急是学习,而不是赚钱。通过耐心引导,使其明白:现在的努力学习和积累,是日后收获财富的基础和保证。并且父母长期外出打工,也是为给案主创造好的学习环境才。通过不断澄清和引导,使案主逐渐获得转变。其次,工作者要从多个角度引导案主进行理性思考,并与老师积极配合,发挥老师在教书育人方面的优势,帮助案主学习更多科学理性的思维方式,以理性的信念为指导,改变以往的错误认知。最后,工作者应帮助案主进一步强化理性思维,进而落实到实际生活中,从根本上克服厌学心理。
4、行为治疗模式纠正偏差行为
针对案主冲动易怒等现象,工作者可以利用正增强的行为治疗模式,帮助其克服不良行为。例如,在打架问题上,工作者可与案主事先约定,如果案主可以保持一个月内不打架,就可获得一次在全班同学面前受到表扬的机会,并可获得一个奖品作为奖励。在随意发火及乱扔东西问题上,通过监督,如果案主开始学着控制情绪,愿意通过协商解决问题,不再轻易发火、乱扔东西,并能很好地保持,工作者便可满足案主一个合理心愿。总之,工作者需要帮助案主不断完成先前所设目标并不断给予其及时的奖励,来提高案主改善冲动易怒性格的信心和意愿,通过行为的不断改善,最终实现良好适应。
【注 释】
[1][3][14] 申继亮,刘霞.留守儿童与流动儿童心理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35.37.30.
[2][6][8] 韩晓明,李雪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综述[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29.
[4] 叶峰,金绍军.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J].内江科技,2006(3)77.
[5][7] 高中建,刘超,李冲,等.单亲家庭青少年成长困境的社会工作介入初探[J].青年现象与问题研究,2011(1)66.
[9] 潘华.社会学视野下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探析[J].社会工作上半月(实务),2007(12)10-13.
[10] 唐梦雅.社会工作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介入[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4(3)171-172.
[11] 葛明贵,汪昱娟.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教育思考基于调查的分析[J].池州学院学报,2013(2)7-11.
[12] 张君玲.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研究[D].湖北:中南民族大学,2008.
[13] 莫振华.西部地区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现状分析及对策[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3(4)243-245.
【作者简介】
张央央(1991-)女,陕西渭南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工作硕士,社会工作.
郭占锋(1977-)男,陕西咸阳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管理学博士,农村社会工作,本文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