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硕士生”暑假学习准备的质性研究
2016-06-30胡平平
黄 维 凌 鹊 胡平平
“准硕士生”暑假学习准备的质性研究
黄维凌鹊胡平平
摘要: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对“准硕士生”暑假学习准备情况进行分析和研究。运用深度个别访谈和主轴编码的手段收集资料和分析资料。通过质性研究发现:尽管“准硕士生”对读研有初步的认知,但仍然迫切希望在录取后的暑假能得到关于研究生学习生活的深入指导;读研动机是影响“准硕士生”进行暑假学习准备的重要内在因素;本科毕业学校层次越高,理工科出身、保送生和调剂志愿的“准硕士生”更加倾向于主动在暑假进行充分的学习准备和规划。“准硕士生”在研究潜质上具有一定的共性。因此,如果对“准硕士生”暑假的学习准备加以正确引导,可以提高他们入学后的适应性与从事学术研究的信心。
关键词:“准硕士生”;学习准备;质性研究
如何顺利实现从本科生到研究生的过渡,是国内外研究生教育不断探索的课题。仅在2015年,我国就招收硕士生57.4万人[1]。相比于大学本科生,“准硕士生”面临的学习和生活是一个截然不同的世界,要应对学习模式自主化、同学群体多样化、学习目标多元化等诸多挑战。良好的学习准备预示着他们在未来学业中获得成功的可能性。然而,并非每个“准硕士生”都作好了事实上的学习准备。研究表明,美国有20%~30%的硕士生在入学时尚未达到必要的学习准备状态,这和美国硕士生辍学率大致相当[2],许多研究同样证实,我国硕士生新生普遍不能较快适应研究生的学习生活[3]。
暑假是“准硕士生”顺利实现从本科生到研究生过渡的关键时期,目前还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和重视,我国大学一般在硕士新生入学教育时才会关注硕士生的适应性问题。这可能缘于一种共识,即经过至少四年的大学本科教育和竞争激烈的入学考试,“准硕士生”在智力和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发展已趋于成熟和稳定,具备从事科学研究所需要的各种潜质。然而,这一观点正在遭到质疑。如Candy认为,不能因为一个人在过去成功地学会了一些东西,就不论其所处的教育情境而理所当然地认为他或她就能在一个新领域取得成功[4]。还有研究者指出,学习者的准备不足会对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产生负面影响[5]。这些观点进一步验证了“准硕士生”在暑假期间的学习准备对从“本科生到研究生的过渡”和学业成功的重要性。
一、理论基础
1.动机理论
动机是引起和维持一个人的行为活动,并使之朝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6]。动机对个体的行为活动具有激发、指向、维持和调节等功能。读研动机是“准硕士生”选择读研行为的内部动因,读研动机的强弱程度对硕士生的学习体验、学业成就以及学习投入和维持程度都会有直接的影响。读研动机不仅会影响备考过程,同样会影响录取之后整个暑假的学习准备,产生激发、指向、维持和调节等功能,学习准备的呈现也具有异质性。
2.潜质理论
根据卡特尔16P人格测量模型,可以将具有研究型人才潜质特征的测评问题归纳为稳定性、智慧性和独立性三种核心系统。对“准硕士生”而言,笔者在访谈提纲中设置了“遇到困难怎么解决”这一问题来考察他们的研究型人才潜质特征,旨在了解“准硕士生”的研究型潜质特征是否存在异质性,以通过挖掘其潜质的方式,从而提高“准硕士生”的学习适应性[3]。
3.同伴影响理论
同伴影响是人类生活的根本存在方式,同伴效应是邻近的平等个体之间在各种社会关系中产生相互作用时,其中某一个体行为及决策受到同群者行为及决策的影响[7]。目前,高等教育阶段的同伴效应研究主要在西方社会背景下进行,重点考察同伴效应对学习成绩的影响,鲜有来自我国社会背景的经验考察。同伴效应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准硕士生”的学习准备,从而度过一个具有转折意义的暑假,这也是本文的考察目标。
根据上述理论,本文提出以下四个命题:①读研动机是影响“准硕士生”暑假学习准备的重要因素;②能力特征、考研特征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暑假学习行为;③研究型潜质特征和能力特征的匹配特性在暑假呈现出不同的学习准备行为;④“准硕士生”迫切希望在暑假得到相关的学习指导。
二、研究过程
1.研究方法与研究工具
质性研究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8]。本文采用质性研究,根据扎根理论,自下而上地对“准硕士生”暑假学习准备情况进行归纳。本文使用两种研究工具:一是资料收集工具即访谈提纲,访谈提纲开放性较强,除了就读学校层次、本科毕业学校层次、学科背景、招考类型之外,重点围绕暑假学习准备为核心的六大主题进行访谈;二是编码,采用主轴编码将收集的访谈资料进行类属核心概念的分析。
2.受访者
本文选取了12所大学的21名硕士生进行了访谈,所有受访学生均由导师推荐,他们的暑假学习准备具有很强的典型性,可以作为分析样本进行研究挖掘,受访硕士生的背景信息见表1。
表1 受访者的背景信息表
3.资料收集与处理
所有访谈均采用个别访谈方式进行。访谈结束后,通过录音转述得到21份访谈文本,按照“访谈时间—性质—访谈顺序”依次进行编号和二次整理(编码、分析),并以简要的表格形式陈述内容,同时力图反映研究对象在谈话过程中的观点与情绪变化。
本文对访谈文本进行系统、深入的质性分析。①对访谈资料进行一级编码。采用主轴编码的方式进行类属分析,分成了六个主题,依次是:T1解决困难的思维过程与模式,T2暑假学习准备情况,T3研究生学习与本科生学习的异同,T4暑假能力的提升,T5暑假获得学习指导的期望,T6读研动机。其中,“T2暑假学习准备情况”的一级编码见表2。②整理本土概念,根据归类整合进行二级编码和三级编码,一共得到了30个核心概念类属,其中,“T2暑假学习准备情况”得到了“自我放松”、“阅读专业文献”、“兼职与实习”、“师门沟通”、“学习英语”、“学习研究技能”、“学习附加技能”等七个核心类属,这些核心类属相对应的意义单位见表3。③根据T1~T6的主题,再次进行访谈文本分析,充分挖掘访谈文本和意义单位之间的关联性和衔接性。④根据30个核心概念类属,本文对不同学科背景“准硕士生”暑假学习准备的情况和读研动机以及暑假期间获得指导的期望进行了比较分析。
表2 一级编码示例(T2暑假学习准备情况)
表3 三级编码示例(T2暑假学习准备情况)
三、研究结果
1.“准硕士生”研究潜质特征呈现出一定的共性
通过对访谈资料的整理与分析,本文将“解决困难的思维过程与模式”归纳为研究潜质的核心内容。根据研究型潜质理论,智慧性、稳定性和独立性都是属于研究潜质特征。访谈发现,在面对困难的时候,“准硕士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式存在很大的共性。他们都倾向于先明确问题,调整好心态,然后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解决问题,最后才选择求助有经验的人帮忙。与本科生相比,明显可以感知到他们在面对困难的时候不再依赖和逃避,而是会选择直面问题。“我会自己先摸索解决,再借助其他人的力量,抓住机会,再很努力地去解决。不总是想要去依赖别人,而是自己去摸索和发现。”(S08-T1-D5D6D7)“我还算是一个比较乐观的人,就在去年申报省级课题时,首先我会不断地思考,其次就是主动找老师沟通,获得老师的指导,讲述自己的困惑。”(S15-T1-D5D6D7)他们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模式呈现出一定的共性特征,这也说明“准硕士生”都是具有一定的研究潜质特征的,他们面对困难的时候不会再慌张,也不会轻言放弃,而是呈现出成熟稳定的特点。
2.不同学科背景的“准硕士生”暑假学习准备情况差异较大
理工科“准硕士生”更自主地规划暑假学习,积极主动地了解研究生生活,而人文社科“准硕士生”则比较放松,有些人甚至没有进行过任何学习准备。“我很早就和导师联系上了,导师给我安排了英文文献阅读,带我进入了研究的殿堂。那个暑假我把主要的时间用在阅读专业的英文文献上,同时也和师兄师姐沟通交流,了解了学科前沿,锻炼了我的英文阅读能力。对自己的研究生生活有了规划,制定出了三年的具体目标。”(S21-T2-L4L6L8)“暑假期间和导师有过沟通和交流,寻求了一些建议,先看了导师写的几本书,关注导师的研究方向,然后跟着导师参与了他研究的课题研究。算是开始入门了。”(S12-T2-L4L6L8)这是两位理工科“准硕士生”的暑假。“真心没干嘛。吃喝玩乐,去了厦门旅游和学习了画画,现在想想很后悔的,那个暑假我根本就没想事,没有什么准备。”(S01-T2-L1L3)“我读研之前的暑假其实是没有认真进行安排的,我是调剂的学生,考的科目不一样。要说有什么学习上的准备,我就是把他们初试的书随便看了一下,也没能对研究生生活作一个大致的规划,没能了解到更多的读研情况。”(S17-T2-L1L8)这是两位文科“准硕士生”所经历的暑假。由此可以看出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暑假学习准备情况差异较大,理工科“准硕士生”会更加自主地进行暑假学习准备,为即将到来的研究生学习打下基础,而文科“准硕士生”学习准备的意识较弱。
3.能力特征和考研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准硕士生”暑假学习准备
根据受访者的特征,我们将本科毕业的学校层次纳入到能力特征的范畴,将录取方式、专业硕士生或学术硕士生等因素归纳到考研特征中。经过整理与分析资料得出,本科毕业于“211工程”、“985工程”高校的受访者的暑假学习准备比来自于非“211工程”、“985工程”高校的受访者更加充足,保研和调剂的学生的暑假学习准备行为更加明显,他们认为自己是调剂过来的更应该提前打好基础,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而保研的同学本科期间学习成绩就是名列前茅,对学习有很强的自觉性,能够自主地进行学习,暑假当然也不例外。“我是调剂过来的,当时就觉得这样的一个机会来之不易,有一个地方能让自己安心学习三年,心里很感激。我会每天坚持看书,了解自己专业所需要的。及时和导师沟通交流,整个暑假学习的规划是比较完整的。”(S18-T2)能力特征和考研特征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准硕士生”的暑假学习准备。
4.读研动机是影响“准硕士生”暑假学习准备的重要内在因素
通过整理与分析访谈资料,读研动机可以划分为“就业导向型”、“学术导向型”、“竞争导向型”、“梦想导向型”等四种类型,具有不同读研动机的受访者其暑假学习准备呈现不同的特征。
就业导向型“准硕士生”本身对学术职业和学业发展并不感兴趣,他们更关注自己取得硕士学位后所能带来的结果,如更好的工作机会、待遇和社会地位等,因此暑假多处于“自我放松”和“兼职与实习”状态,呈现出非常强的功利性。“我就是为了能找个好工作而考研的,当时录取之后就想好好放松,我并没有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也没有想过要去联系导师什么的,总之就那么散漫地过了一个暑假。”(S02-T2T6-L1W5)“我读研是没什么计划性的,就是想换一个专业,然后可以找到一个好的工作。当时那个暑假我就没有考虑过学习的事情,就直接去设计院实习了半年到开学才回来。”(S20-T2T6-L1W5)
学术导向型“准硕士生”则是对学术研究过程本身感兴趣,他们非常关注读研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便更早地适应学术研究。在暑假,他们会自主地查阅专业资料,联系和确定好导师、阅读学术文献、学习研究方法,有的甚至会提前参与到导师的课题研究中来,想在学术发展上有一定的成就。“我对学术有比较浓厚的兴趣,在那个暑假期间我了解了要学专业的相关知识,看看想选导师的相关论文,联系并请教学姐学长了解学习感受及学习经验。”(S05-T2T6-L6L8W6)“研究生阶段可以帮我去更好地认识这个世界,而且读研究生可以让我本科所学的东西有用处,因为本科毕竟是打基础嘛,学了一大堆基础知识,但是最终一定要落到实际应用当中,而读研究生就是恰恰研究如何将你所学的东西应用到学术研究中去,对此我很感兴趣。在那个暑假我通过网络联系了导师,确定了导师。根据导师的方向找了一些资料,因为我现在的研究方向是机械设备的状态检测与故障诊断,我学了一些跟这个方向相关的基础课,参与到了导师的课题研究中。暑假主攻了基本专业书籍。”(S09-T2T6-L6L8LW6)
竞争导向型“准硕士生”则想利用暑假提升自己的综合竞争实力,既能在学习上取得一定的成绩、提高学历,又能找到一份好的工作,寻找到更高的平台从而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他们的暑假生活被视为提高竞争能力的一块“跳板”,谈不上实质意义上的学习准备。“我读研是为了提高自己的学历,能够让自己更具有竞争力,然而暑假的时候我就在导师的公司进行实习,做些与专业相关的基层工作,积累经验。”(S03-T2T6-L12L6W3)。“我读研为的就是为考取公务员时能更具有竞争实力,因此我在那个暑假以及之后的研究生生活中都是以训练考取研究生的基本技能为主。”(S04-T2T6-L3L6W3)他们并不关注即将开始的硕士生学习,而是关注完成硕士学业后的未来竞争力。
梦想导向型“准硕士生”更加专注与自己梦想相关的方面,希望在暑假就能将他们一直以来的梦想付诸行动。“我读研就是为了能实现出版的梦想,所以我在那个暑假基本就是看了有关出版的书籍,参加各种出版签售会,以为自己的出版事业做好相关准备。我联系导师的原则也是按照与自己的梦想相关而进行的,如果因为后来发现了更加适合的导师,而放弃了之前一直在联系的导师,我也是愿意的。因为要找到对口的导师实在是很难。”(S01-T2T6-L12L6W4)当然,这使得他们的学习准备更加精确偏向于自己实现梦想的方向,而非学术研究的必要准备。
不同的读研动机呈现出不一样的暑假学习准备的情况,相对而言,“学术导向型”学生能主动为读研尽自己的力量进行学习准备,从而将整个学术研究生活提前到了暑假,提前了解和适应了研究生的生活[9],另外三种动机的“准硕士生”在暑假的学习准备则明显不足,对硕士生阶段学习的艰巨性、系统性明显存在认知偏差。
5.“准硕士生”迫切希望在暑假获得学习指导
在访谈中,笔者能亲身感受到21名硕士生的深切期望:能在暑假的“准硕士生”阶段获得来自学校的学习和生活指导,从而有针对性地去规划自己的研究生学习。尽管他们在复试过程中都初步了解过即将读研的学校和专业,但对在暑假期间提前获得学习指导的需求仍然十分迫切。“期望学校办一些讲座,比如说‘研究生究竟该怎么读’之类的往届毕业生经验交流,对我们系统进行文献阅读方法、案例分析方法等的培训。”(S12-T5-I2I3)“很希望学校能提供详细的导师信息,选导师的具体方案,便于学生选导师。提供研究生培养计划、课表以及推荐阅读书目,以便我们提前做好准备。”(S14-T5-I2I4)“我们这个专业靠自己查找信息是有限的,而学校更能专业地阐明这个专业是干什么的,要做哪些事情。我们也不知道自己看哪一本书才是最经典的,应该向我们推荐经典书籍。学校推荐的比自己看的要好。一定要看书才能写作。”(S16-T5-I1I2)在访谈的过程中,本文作者能切实感受到“准硕士生”并不是不想在暑假进行学习准备,而是环境和条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着他们的学习准备。目前大学比较重视入学教育,但对于从“本科生到研究生过渡”的暑假生活关注不够,加上“准硕士生”自身也缺乏足够重视,让暑假处于一个自我放松的状态。当他们入学以后,才发现学习准备不足限制着学业发展,都纷纷后悔自己当时未能充分利用暑假这一段宝贵的时间,以至于他们入学后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适应研究生的学习生活。
四、结论与建议
从本科生到研究生的过渡是学术发展的关键转折期,充分利用“准硕士生”的暑假时间,将有助于研究生入学后尽快适应新生活。访谈和资料表明,尽管“准硕士生”对研究生学习和生活有初步的了解,他们也会通过上网、问询在读硕士生等方式去提前了解研究生学习的要求,然而,他们仍然迫切需要在暑假期间能系统地获得研究生学习和生活方面的专业指导,这样不仅能提高他们入学后的适应性,而且能帮助他们及早进行研究生阶段学习和生活的规划。
根据以上结论,本文提出如下建议。
1.大学要加强对“准硕士生”暑假学习准备的引导
根据访谈结果,每位“准硕士生”都具有一定的研究潜质特征,且这些研究潜质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共性。他们在处理问题的时候能沉着冷静地看待问题,自我努力,求助他人,这也充分说明每一个“准硕士生”都是有待开发的具有潜力的学术研究“种子”。只是他们受到了环境条件的限制,需要土壤、肥料等外在条件的结合才能促成他们生根发芽。而导师能成为给予引导和养分的“园丁”,若能针对不同学生的特性施行不同的指导方式,这些潜力就会得到充分的发掘。
2.充分关注不同能力特征、不同入学方式学生的异质性
本科毕业高校的层次不同,学生的行为表现也会不一样。调剂的学生更加珍惜学习机会,认为要加倍付出才能力争上游。而保送生则是本身具有很强的学习自觉性。有鉴于此,学校应该发展多元的硕士生入学教育方案:对于统考生和调剂生需要给予更多专业性的学术支持,而对于保送生,则可以在确定保送后就开始有意识地对他们进行学术引导,帮助他们有效地利用入学前宝贵的暑假进行学习准备。
3.充分重视读研动机在学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10]
硕士生的求学动机不仅在很大程度上与本科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等外部因素相关,而且深受教师、家长、室友、同学和社会舆论的影响。大学可以在暑假针对“准硕士生”开展一些指导、支持性活动,从正面影响他们的学习动机。虽然已经有很多高校在暑假开展优秀学生夏令营活动,但对象往往局限于保研的学生,活动内容也难以为“准硕士生”提供实质性帮助。大学的研究生院和各个学院,可以充分利用招生宣传的机会,向“准硕士生”宣讲真实的研究生学习和生活状况,在入学前进行“准硕士生”求学动机的调查,以组织教师对“准硕士生”进行专业发展的学术指导,向“准硕士生”提供专业发展需要阅读的暑期中英文书单,等等。
4.硕士新生的入学教育可以提前到暑假进行
暑假是对“准硕士生”进行新生教育的重要时机,可以根据学校的特点,设立形式多样、灵活的教育项目。除了组织“准硕士生”参与正式暑期项目之外,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教育平台,以在线讲座、学术报告等形式,将新生教育提前到“准硕士生”录取后的暑假开展。比如,提前提供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提供参考阅读文献,提供导师信息以便在暑期选好导师,提供硕士生参与科研项目的信息,向“准硕士生”告知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和学业奖学金的信息,开展一系列的优秀毕业生事迹的宣传,让“准硕士生”不再迷茫和散漫,提前明确自己的方向,作好研究生期间学习和生活的规划。
5.充分发挥同伴效应的积极功能
随着网络社交平台如QQ群和微信群的广泛应用,研究生院和各个专业学院需要充分利用网络社交平台,帮助“准硕士生”构建暑假非正式的学习互助小组,以充分发挥同伴之间的相互影响,逐步构建起非正式的学习群体。除了充分发挥同伴之间的相互影响,大学也可以通过这一平台了解“准硕士生”的共性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推送大学的新闻,介绍硕士生的学习生活,等等。
当然,对“准硕士生”暑假学习准备的关注并不意味着倡导将他们的暑假用于学习书本性、知识性的内容,大学应该通过设立一系列能够激发研究潜质的活动,帮助“准硕士生”(尤其是人文社科和就业导向型学生)在暑假探究研究生学习所需要的知识,增强他们的质疑精神和批判意识,并帮助“准硕士生”正确预期读研的学习和生活。同时,鼓励“准硕士生”在暑假期间参加社区公益、志愿者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或数据收集、访谈等科研项目活动,从而让他们真正树立更具有责任感的学术意识,走好人生道路。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发改委.关于下达2015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的通知[EB/OL].(2015-04-29).[2015-10-18].http://edu.people.com.cn/n/2015/0429/c1053-26922710.html.
[2]GURURA JS,HEILIG J.Graduate student persistence:evidence from three decades[J].Journal of Student Financial Aid,2010(1):31-46.
[3]李孝更,蔡国春.硕士研究生学习适应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江苏6所高校教育学研究生的实证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5(7):44-51.
[4]CANDY C.Self-direction for lifelong learning[M].San Francisco:Jossey-Bass:22-23.
[5]李娟.成人远程学习准备度的实证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4(3):88-97.
[6]黄希庭.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88.
[7]权小娟.大学成绩的同伴影响研究:基于多层次模型的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5(9):66-76.
[8]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2.
[9]董志霞,郑晓齐.对非定向博士生求学动机的质性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5(1):48-51.
[10]马莉萍,朱红.如何顺利实现高中到大学的过渡:高中生高考后暑假生活的实证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4(11):77-84.
(责任编辑周玉清)
作者简介:黄维,长沙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长沙410076;凌鹊,长沙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长沙410076;胡平平,长沙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长沙410076。
DOI:10.16750/j.adge.2016.06.015
基金项目:2015年湖南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同伴教学法介入管理类低年级硕士生课堂的探索性研究与效果检验”(编号:JG2015B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