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制造2025”战略背景下工程博士胜任力探析

2016-03-04吴卓平孟秀丽杨连生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6年6期
关键词:胜任力研究生教育中国制造2025

吴卓平 孟秀丽 杨连生



“中国制造2025”战略背景下工程博士胜任力探析

吴卓平孟秀丽杨连生

摘要:阐述了工程博士胜任力的内涵及其构成要素,指出了工程博士胜任力的培育途径,认为要在工程博士生培养过程中引导和激发工程博士生的潜力,提升胜任力,使其成为工程技术领军人才,可从重视工程文化育人、成立工程博士生教育协会、构建高端实践导向的工程博士生培养模式等方面开展工作。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工程博士;胜任力;中国制造2025

“中国制造2025”是推动我国由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跨越的重要战略举措,也是促进我国占据第四次工业革命制高点的行动纲领,已纳入国家实施制造强国战略规划。随着工业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智能制造成为我国迎接新一轮工业革命的重要切入点,而工程技术领军人才作为创新主体是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的关键性战略资源。由于“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要求,以及工程技术领军人才的独特定位,肩负着培养工程技术领军人才重任的工程博士生教育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如何将工程博士生培养成为符合“中国制造2025”战略诉求的工程技术领军人才?本文将以工程博士胜任力为切入点,在明晰工程博士胜任力的内涵与特征的基础上,对工程博士生胜任力的构成和培育路径进行探析,以期为工程博士生培养提供参考。

一、工程博士胜任力的内涵与特征

1.工程博士胜任力的内涵

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麦克利兰发表的《测量胜任力而非智力》一文掀开了“胜任力运动”的序幕,他认为:“胜任力是指与工作成就直接相关的知识、技能、能力、特质或者动机等。在工作中取得杰出成就者,之所以成功的关键是因为其具备胜任力。”[1]此后,诸多学者从不同视角对胜任力进行了研究,但学术界对胜任力的定义至今尚未统一。McLagan指出:“胜任力是对杰出业绩的产生具有重要影响的能力。”[2]目前,莱尔·M·斯宾塞和塞尼·M·斯宾塞关于胜任力的观点得到较为广泛的认同,他们认为:“胜任力是能将在工作中表现优异者与平庸者进行区分的个体特征。”[3]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工程博士胜任力是指在“中国制造2025”战略背景下,为了适应国家重大专项领域需要,引领工程技术实现跨越式进步和产业创新发展所应具备的知识、职业价值观、技能、动机和特质等,是能将工程博士生与其他工程技术人才区分开来的关键要素。

2.工程博士胜任力的特征

工程博士胜任力具有如下特征:①系统性,工程博士胜任力是由知识、职业价值观、技能、动机和特质等要素结合而成的有机整体。②导向性,培养单位可以依据胜任力来判断工程博士将来是否能瞄准国家重大项目需求,在工程技术前沿领域取得突破性的成果。③可识别性,是将工程博士与一般工程技术人才区分开来的那部分要素的综合。④可衡量性,胜任力对于工程博士实现成就目标的影响是可以衡量的,培养单位可以用其来衡量工程博士在胜任力方面存在的不足并找到需要改进的方向。⑤可培养性,培养单位可以通过教育培训提升工程博士生胜任力,以实现培养目标,顺应“中国制造2025”战略需要。

二、工程博士胜任力的构成

“中国制造2025”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由于“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全球制造业格局面临重大调整,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建设制造强国任务艰巨而紧迫。因此,需要树立‘人才为本’的战略方针”[4]。工程博士居于工程技术人才金字塔的塔尖,他们的胜任力是提高中国制造竞争力的重要驱动因子。基于大卫·麦克利兰提出的“冰山模型”,根据显现程度的不同,工程博士胜任力分为包括知识与技能的外显胜任力和包括职业价值观、动机和特质的内隐胜任力。

1.知识层面:跨学科的知识基础

“中国制造2025”的“智能制造、绿色制造、个性化制造”特征,意味着我国制造业必须实现技术创新,而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是具备跨学科知识基础的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黄维和院士也曾指出:“工程需要靠所有的学科协同,这样才有可能获得创新。”知识基础是构成工程博士胜任力的基石,由于招生对象的独特性,工程博士生一般已获得硕士学位,且具有较全面的知识结构,他们的知识基础与其他层次的工程技术人才相比更为扎实和多元化。而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创新驱动发展,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知识更新速度加快,工程博士生需要积极学习新的知识领域,更新完善知识结构。因此,工程博士需要具备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工程技术和人文社会科学等跨学科知识,这样才能使其知识结构实现发展性的动态平衡。

2.技能层面:工程问题分析能力、工程设计实施能力和前沿知识的应用及转化能力

爱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提出问题也是对重大工程技术进行探究的前提。工程问题分析能力是工程博士基于复杂的工程情境,通过对工程情境中的众多工程技术信息进行观察和阐释,提出质疑,进而发现工程技术创新点并提出新工程问题的能力。设计是工程的核心[5]。实施是工程的根本,是工程的具体实现。工程设计是处于工程总体谋划与具体实现之间的关键环节,是对工程构建、运行过程进行先期虚拟化的表达过程[6]。工程设计实施能力是指工程博士运用系统的方法综合分析工程问题,提出解决工程问题的备选方案,并对诸方案的有效性和经济性进行权衡和检验后选出最优方案,进而将该最优方案落实的能力。“中国制造2025”规划纲要是剑指2025年中国工业的顶层设计,而工业领域的伟大创新是与工程博士对前沿知识的应用及转化分不开的。前沿知识的应用及转化能力是指工程博士在面对纷繁多样的前沿知识时,精准获取对解决重大工程问题有用的关键知识并应用到工程实践中,继而对前沿知识进行内化的能力。因此,工程问题分析能力、工程设计实施能力和前沿知识的应用及转化能力是构成工程博士胜任力技能层面的三个关键维度。

3.职业价值观层面:工程精神、工程伦理和以工程应用为职业导向

随着工程活动向深度和广度延伸,对社会的影响日益加深,工程技术这把双刃剑也显露出一定的负面作用。印度博帕尔毒气泄露案、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空难和魁北克大桥垮塌等重大工程事故引起了我们对工程责任问题的思考。美国职业发展工程师委员会修订的工程师伦理规则中指出:“工程师的专业行为对公众安全、健康和福利负有极为重要的责任。”因此,从职业价值观层面对工程博士胜任力进行探究是非常必要的。

工程精神是“以工程实践为基础的知、情、意的统一,是工程活动的精神动力,是社会文明的象征”[7]。具备工程精神,能激发出工程博士的创新潜力,纠正其工程活动中的诸多偏差,减少工程事故的出现。工程伦理是“阐述、分析工程与外界之间关系的道理,是实践伦理”[8]。工程活动是包含技术、管理、伦理等多方面要素的集成性活动,伦理要素既能促使工程成功,也可能导致工程问题的出现。“中国制造2025”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加强质量品牌建设、全面推行绿色制造”,这都对工程博士遵循工程伦理,提高对工程活动中伦理问题的辨识能力,提升伦理境界提出了新的要求。《工程博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指出:“高层次工程技术领军人才的匮乏是制约企业创新能力和国际市场竞争力提升的重要因素。工程博士专业学位获得者应在推动产业发展和工程技术进步方面做出创造性成果。”[9]这就对工程博士胜任力提出了以工程应用为职业导向的应然要求。以工程应用为职业导向是指工程博士应致力于通过将自身具备的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工程技术和人文社会科学等跨学科知识在工程实践中进行转化,主要目标是为了解决工程应用问题。总之,职业价值观反映了工程博士对待职业的信念和态度,是工程博士对职业生活表现出来的一种较稳定的取向,具备工程精神、遵循工程伦理和以工程应用为职业导向是构成工程博士胜任力职业价值观层面的三个关键维度。

4.动机层面:追求卓越和引领工程技术实现跨越式进步及产业创新发展的成就取向

动机是“发起并保持目标指向的行为过程”[10]。作为已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工程博士,动机是构成其胜任力的重要内在因素。“中国制造2025”是为了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打造高端制造业的国家战略规划,在此宏伟蓝图之下,追求卓越和引领工程技术实现跨越式进步及产业创新发展的成就取向构成了工程博士胜任力动机层面的两个关键维度。追求卓越是指作为工程技术人才队伍中的顶尖人才,工程博士具有高度的个人使命感,对自己有卓尔不群的高端定位,努力超越同行和前人,出类拔萃地完成“中国制造2025”的国家使命。美国学者麦克米兰德认为:“成就动机是驱动一个人在某领域中力求获得成功或取得成就的一种相对稳定的人格特征。”成就动机是“一种社会性动机,对个体的工作和学习都有很大的推动作用”[11]。工程博士作为工程技术发展中最具能动作用的生产要素,是高端、稀缺的人力资源,肩负着推动高端制造业发展的重任。引领工程技术实现跨越式进步及产业创新发展的成就取向是工程博士实现个人使命、取得成功的关键驱动因素。

5.特质层面:前瞻性工程思维、工程创新能力和工程领导力

美国心理学家G.W.奥尔波特认为特质是“一种广泛的相似行为的倾向系统,能驱使人去寻找刺激情景,使一个人的行动有指向”。前瞻性工程思维、工程创新能力和工程领导力是构成工程博士胜任力特质层面的三个关键维度。

“中国制造2025”是立足于产业变革大趋势,为了推动我国制造业在世界新工业革命中实现高端化跨越式发展而制定的长期规划,对于我国制造业发展和工程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具有指引性。“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因此,在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期,面对充满机遇的新形势,工程博士具备前瞻性工程思维非常重要。前瞻性工程思维,就是工程博士在全面了解工程活动的基础上,掌握工程活动的规律,洞察工程技术发展态势,深思熟虑、有远见地统筹解决工程技术问题,指明团队发展方向,并对工程技术发展进行科学预测的思维过程。

“创新”是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中的高频词,他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审议时指出,“人才是创新的根基,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谁拥有一流的创新人才,谁就拥有了科技创新的优势和主导权。”工程创新能力是指工程博士根据经济社会发展、产业变革对工业及工业环境等方面提出的新问题和新需求,基于积累的跨学科知识和工程经验,以及自身的使命感,提出解决这些新的工程问题和新需求的方案,并通过创造性的实践,将方案落实且取得创新成果的能力[12]。

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在全国工程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咨询专家组成立暨第一次扩大会议上指出开展工程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目标是“努力造就一批工程技术领域的领军人才”。工程技术领军人才是新技术的发明者,是驱动工程技术取得新突破的引领者,是中国制造最宝贵的财富。美国国家工程院在《2020工程师:新世纪工程学发展的远景》中提出:“工程师必须理解领导力的原理,并能在个人的职业发展中不断地实践这些原理。工程师要具有有效领导力来进行技术的发展和下一代应用,以解决未来的问题。”[13]工程领导力是指为了推动产业发展和工程技术进步,工程博士在工程实践中,整合有利资源,对所领导的团队和工程项目进行有效协调和管理,最终在所处的工程领域取得突破性创新成果的能力。中国高铁、青藏铁路、国产大飞机、嫦娥工程、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等一大批举世瞩目的中国制造都彰显出工程领导力的重要性。提升工程博士的工程领导力不仅是建设制造业强国的需要,也是新形势下工程博士提高自身竞争力的需要。

三、工程博士胜任力的培育路径

“中国制造2025”战略开局之际,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在孵化新的工业增长点的同时,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中的发展瓶颈也亟须破解。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开幕式上指出:“要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科技创新最优先的位置,改革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等机制,努力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工程师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注重培养一线创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在此关键阶段,开展工程博士生教育,培养工程博士是人才驱动创新的重要举措。为了引导和激发工程博士的潜力,提升胜任力,使其成为领军人才,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培育。

1.重视工程文化育人

英国教育哲学家赫斯特强调:“教育的中心目的是向学生传授主要的思维形式。”工程博士需要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学会从广视域思考工程及自身从事的工程实践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影响,并具备工程伦理审视能力、工程思维和技术预见能力,且应了解本专业的伦理准则和安全标准[14],这样才能减少工程实践带来的风险。“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任务决定了工程博士生教育应重视工程文化育人。工程文化是在工程实践中“形成、积淀与传播的反映工作群体所共同认可和遵循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道德风尚,并具有鲜明行业特色的文化理念”[15]。工程博士生培养过程中的招生选拔、规章制度、教风学风以及培养模式等工作均会受到工程文化的影响和制约。但目前存在着工程精神被低估、工程伦理教育被忽视、工程文化教育体系不健全等方面问题。由于工程文化具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应,能引导高校在培养工程博士生过程中秉承一定的价值取向,可提高工程博士生工程思维的前瞻性,防范工程伦理失范现象的出现,同时能影响工程博士生的职业价值观、成就动机和实践行为等。工程博士生教育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工程博士胜任力,而工程文化教育能有效提高工程博士的胜任力,并使之最大化。因此,高校应重视工程文化教育,通过开设涵盖“工程哲学、工程生态学、工程心理学、工程伦理学、工程美学”等跨学科课程的“工程文化”课程模块,指引工程博士对真善美进行追求,规范工程博士对工程行为的认识,并促成工程博士对自身行为进行调整和约束。同时,高校应将工程文化教育贯穿于工程博士生培养的始终,使工程博士能正确认识人与工程的关系,在工程实践活动中提高工程文化素养,传播工程文化理念,铭记成为工程技术领军人才的时代使命,担当起建设制造业强国的责任。

2.成立工程博士生教育协会

工程博士生教育协会是介于政府、高校、企业和工程博士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民间中介组织,为协调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提供了组织支撑,可以提升工程博士胜任力,降低工程博士生教育的管理成本,提高工程博士生教育效应。英国的工程博士生教育协会成立于2010年11月17日,“The Constitution of the Association of Engineering Doctorates(Start up phase)”对工程博士生教育协会从介绍、宗旨、会员及联系、会员分类、会员资格终止、协会会议、协会管理、委员会和事务委员会、章程修正、协会财务及财务政策、资金监管、协会资金来源、开销原则、合格的支出和财务监督程序这15个方面进行了总则性规范,体现了严谨细致性。如该章程规定了工程博士生教育协会是非法人团体,是一个非营利组织,鼓励具有一流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水平工程技术人员选择工程博士项目。章程中明确英国工程博士生教育协会成立的目标是提高工程博士组织的领先性和先进性,确保工程博士品牌的价值;促进成员在国内外得到更好的联系和交流;为工程博士生教育的利益相关者在招生、吸引高水平人才、提供高水平的工程实践等方面提供帮助;支持工程博士项目的发展和提高;支持工程博士最佳培训案例的共享;鼓励成员之间的相互合作和建立广泛的联系;提供一个非竞争性的信息平台;追求国际间的相关合作[16]。工程博士生教育协会已发展成为英国工程教育舞台上一股重要的力量,在促进工程博士生教育的民主决策、提高工程博士团队的凝聚力和提升工程博士胜任力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由于我国工程博士生培养工作才刚起步,还没有成立工程博士生教育协会。因此,我国可借鉴英国的经验,设立工程博士生教育协会,为培育工程博士胜任力提供组织保障。

3.构建高端实践导向的工程博士生培养模式

工程博士生培养模式是最高层次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是为满足“中国制造2025”战略对高层次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需求,结合国家重大专项,在大工程观教育理念指导下,为实现工程博士生培养目标,提高工程博士胜任力,以高端实践为导向,遵循一定的程序,在教育实践中形成的组织形式与运行方式。美国工程院前院长查理·莫洛认为:“有着最好的工程精英的国家就已经具备了经济和工业相对优势的核心原料。”我国已认识到培养工程精英的重要性,多渠道培养工程精英。而高校是开展工程教育的主阵地,肩负着培养工程博士的重任,应着手探索构建高端实践导向的工程博士生培养模式,以提高工程博士胜任力。

工程博士生培养方案作为培养过程中的指导性文件,应在“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指引下,体现高端性、系统性、实践性和创新性。工程博士生课程体系应以胜任力为本位,以复杂工程技术问题为切入口,突出创新前沿,增加工程实践课程的比重,设置模块化课程,注重跨学科交叉培养,以满足工程博士生个性化的培养需求。由于工程博士生大多不脱离工作岗位,存在“线上与线下、学习与实践、在岗与在校更好融合”的强烈需求[17],可采取混合式学习(blended learning)形式来满足工程博士生个性化和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同时高校应组织在工程领域具有国际声望的国内外专家通过讲座、研讨的形式对工程博士生进行指导,使工程博士生具有更宽广的视野。由于现代工程是融合多学科、多技术、多部门的复杂系统,在培养工程博士生的过程中应打破工程活动的边界壁垒,释放创新要素的活力,多方深度合作,使利益相关者的资源优势相互叠加,发挥乘数效应,实现合作共赢。如英国制造技术工程博士中心是以高端实践为导向培养工程博士的典范,该中心由诺丁汉大学(The University of Nottingham)、拉夫堡大学(Loughborough University)和伯明翰大学(U-niversity of Birmingham)这三所大学提供工程博士生学习的教学模块和课程,由航空发动机公司(Rolls-Royce)、空中客车公司(Airbus)、航空发动机控制公司(Aero Engine Controls)和制造技术中心(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Centre)提供实践项目,通过四年制的工程博士项目,提供关键技术领域的研究方法和技术、项目管理、质量保障、技术转化、供应链管理和职业发展等方面的高质量教育培训,鼓励工程博士生进行创新性思考,且工程博士生可进入拥有世界一流设备的制造技术中心进行工程实践,和工业界一起致力于解决高端制造工程领域中的关键工程问题和挑战,并把这些最新制造研究成果应用到工业界[18]。学位论文是工程博士生培养流程的终端,选题应基于工程博士生所在领域的工程实际问题和工程创新作为突破口,并对工程博士生的学位论文从开题、中期审查、预答辩和正式答辩的全过程进行系统管理,以保障工程博士论文质量,提升工程博士胜任力,将其培养成为工程技术领军人才。

参考文献

[1]MCCLELLAND D C.Testing for competence rather than for “intelligence”[J].American Psychologist,1973,28(1):1.

[2]MCLAGAN P A.Competency model[J].Training & Development Journal,1980,34(12):22-26.

[3]SPENCER L M,SPENCER S M.Competence at work:models for superior performance[M].New York:John Wiley & Sons,Inc,1993:222-226.

[4]国务院.中国制造2025.(2015-05-08).http://news.china.com/domestic/945/20150519/19710486.html.

[5]雷庆,王敏.从课程视角看工程设计能力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5):152-156.

[6]殷瑞钰.工程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34-139.

[7]徐长山,梁权,赵艳斌.工程精神论纲[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0(9):35-39.

[8]朱高峰.对工程伦理的几点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4):1-4.

[9]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工程博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2011-03-08).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 moe/moe_823/201104/117376.

[10]SCHUNK D H.Learning theories:an educational perspective[J].New Jersey:Printice Hall Inc,1996:284.

[11]黄学,周永红,吕催芳.研究生成就动机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7):51-55.

[12]林健.卓越工程师创新能力的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5):1-17.

[13]National Academy of Engineering.Engineering of 2020:visions of engineering in the new century[M].Washington D C:The National Academy Press,2004:56.

[14]曹南燕.对中国高校工程伦理教育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5):37-39,48.

[15]闫广平.大工程观教育理念下的工程文化育人模式研究与探索[J].现代教育管理,2012(11):74-78.

[16]The Association of Engineering Doctorates.The constitution of the association of engineering doctorates(start up phase)[EB/OL].[2014-12-05].http://www.aengd.org.uk/.

[17]迈克尔·霍恩,希瑟·斯特克.混合式学习:用颠覆式创新推动教育革命[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278-280.

[18]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engineering doctorate centre.the EngD[EB/OL].[2016-01-16].http://www.manufacturingedc.ac.uk/mtedc/index.aspx.

(责任编辑周玉清)

作者简介:吴卓平,大连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博士研究生,大连116024;孟秀丽,大连理工大学研究生院招生办公室主任,副教授,大连116024;杨连生,大连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教授,大连116024。

DOI:10.16750/j.adge.2016.06.013

基金项目: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2015年研究课题“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化选拔方式研究”(编号:C-2015Y0707-158)

猜你喜欢

胜任力研究生教育中国制造2025
处级领导干部胜任力的自我评估与模型建构
浅议文科类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胜任力
研究生教育管理中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MOOC在研究生教育中的应用探究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职业性的缺失与对策研究
高校科研团队与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研究
胜任力模型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