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莎士比亚写歌剧

2016-06-29欧南

歌剧 2016年4期
关键词:奥赛罗罗西尼威尔第

欧南

【歌剧内容】奥赛罗赢得战争归来,受到褒奖。他与苔丝德蒙娜相爱,但威尼斯绅士罗德里戈也爱上了苔丝德蒙娜,并得到了苔丝德蒙娜父亲的支持。一直对奥赛罗怀恨在心的伊阿古趁机挑拨。苔丝德蒙娜左右为难,她既爱奥赛罗,又恐惧违抗父命。恼怒之下的奥赛罗失去理智,在卧室杀死了苔丝德蒙娜。而此时罗德里戈和苔丝德蒙娜的父亲已经幡然醒悟,决定成全奥赛罗与苔丝德蒙娜的爱情,但一切为时已晚。奥赛罗在得知真相后后悔不已,自杀谢罪。

从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来看,它们分别代表了人性的四个弱点——《哈姆雷特》的矛盾、犹豫;《李尔王》的轻信、被遗弃;《麦克白》的贪婪、权力欲和《奥赛罗》的猜疑、嫉妒。而从戏剧的影响力来说,除了《哈姆雷特》,《奥赛罗》或许是最受人们喜爱的一部作品。情爱、情杀是人类永远乐于关注的主题,这使得这类题材的作品常常更引人瞩目。

莎剧是人类的一面多棱镜,它几乎写尽了人类不同的心理及其侧面,这正是莎士比亚的伟大之处,很少有作家具备他这种窥透人间一切秘密的洞察力。而更可贵的是,莎士比亚并非是一个学究式的天才,他身上的血性,经常通过剧中人物强烈地表达出来。法国著名的艺术史学家泰纳在《莎士比亚论》一文中总结过:“莎士比亚笔下的人物都是血气方刚的,他们无法控制自己,一下子就淹没在自己的悲伤、愤怒、爱情之中,一下子就冲向他们的情欲,驱使他们驰往陡峭斜坡。”这段话也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奥赛罗》。

被淹没的作品

《奥赛罗》被谱写成歌剧,最著名的就是1887年威尔第在晚年和博依托的合作,这是众所周知的一部歌剧杰作。当年托斯卡尼尼在听了《奥赛罗》后,激动地将母亲从床上拖起来,和她一起高呼“威尔第万岁!”。正是由于威尔第的这部作品太出名了,以至于罗西尼创作于1816年的同名歌剧被世人遗忘,甚至难得有舞台上演。笔者看过的,是由汤沐海指挥的罗西尼的《奥赛罗》,这是米兰斯卡拉歌剧院2015年从萨尔茨堡音乐节上引进的制作。而斯卡拉歌剧院上一次演出这部作品还是在1870年,其间有整整145年没有演出过这部歌剧,可见几乎被彻底遗忘。而在各种歌剧类的书籍中,这部作品也难得被人提及,至多只是在词典里留个条目,鲜有对它的介绍。

不过,一部作品淹没另一部作品在歌剧界并不鲜见。例如18世纪红极一时的作曲家帕伊谢洛曾在1782年创作了歌剧《塞维利亚理发师》,大受欢迎,盛极一时。但等到罗西尼于1816年创作了同名歌剧后,帕伊谢洛的这部歌剧则逐渐被遗忘,甚至很多人都不知道除了罗西尼之作外,还有另一部《塞维利亚理发师》。历史足够无情,谁也无法决定或者预知未来的命运!

平心而论,罗西尼的《奥赛罗》被遗忘也是情有可原。从本质上来说,他把莎士比亚这部伟大的戏剧变成了一部平庸的餐后小点,一个只适合三流剧院上演的情杀故事,把“温柔、多情、容忍、高贵的美人——苔丝德蒙娜”(海涅语)变成了一个周旋于两个男人之间的情爱牺牲品。

罗西尼在米兰期间,写了《土耳其人在意大利》和《西季斯蒙多》等多部作品,但都不太成功,这使他又来到了歌剧重镇那不勒斯,并在那里结识了日后对他有着深远影响的剧院经理多梅尼科·巴尔巴亚和女歌唱家伊萨贝拉·科尔布兰,后者后来成为了他的妻子。而歌剧《奥赛罗》正是写于那不勒斯,并于1816年9月26日在那不勒斯布景剧院首演。这是罗西尼为伊萨贝拉·科尔布兰量身定做的,罗西尼曾经为她写过7部歌剧。

显然,罗西尼的这部正歌剧并没有打算从剧本的深处挖掘内涵——罗西尼的歌剧一切都是出于娱乐的需要,他追求舞台效果胜于追求学究式的思索。哲学思辨对贝多芬、瓦格纳合适,而对饕餮之徒罗西尼来说,就有些强人所难了。人的气质决定选择,对某些人来说,一块可口的牛排远胜于长吁短叹、苦苦思索人生的意义。既然生年不满百,何不秉烛游呢?罗西尼就是一粒开心果,有些玩世不恭,他的歌剧并不追求戏剧性。他是世俗的天才,歌唱才是他所追求的,这和那些命运多舛的艺术家有着本质的区别。这种多少有些随便、草率的作品风格在意大利作曲家群体中比较普遍,例如古诺的歌剧《浮士德》也曾经被人诟病,指责他将歌德的原作通俗化、肤浅化了。其实他们都是出于同样的考虑:不追求深刻,只追求票房。

从莎士比亚的原作来看,伊阿古是个重要角色,他阴险狡诈、工于心计,是一个因妒火中烧而兴风作浪的小人。作为主角的奥赛罗是个苍白的人物形象,孔武有力、不善思考,充满了猜忌和强烈的嫉妒心。这和奥赛罗的摩尔人身份有关,所谓出身下贱,却居于高位,总有一丝抹不去的阶级劣等感。伊阿古是整出戏剧中的灵魂人物、戏眼。所以缺了伊阿古,戏剧的推进便无法展开,是伊阿古赋予了整出戏以活力。而在罗西尼的《奥赛罗》中,伊阿古恰恰成为了个不太重要的角色,戏份不多,人物形象苍白,他只是充当了一个平庸的挑唆者,并没有原作中人物形象让人感到一种深刻的“恶”的感觉,而正是由于伊阿古的阴险智慧,才会令人不寒而栗。愚人的恶只是一个笑话,智者的恶才是让人恐惧的。

有评论认为,韦伯的歌剧《奥伯龙》是“将生命中最后也是最好的音乐倒进了猪食缸”。言下之意是说韦伯创作出优美的音乐,遇到的却是糟糕的剧本。这个评论同样也适合罗西尼的《奥赛罗》。

糟糕的剧本与优美的旋律

让我们来看看这个剧本糟糕的程度。奥赛罗凯旋而归,他思念着和他私订终身的苔丝德蒙娜,但苔丝德蒙娜的父亲却反对他们的婚事,希望苔丝德蒙娜嫁给总督的儿子罗德里戈。在庆功宴会结束后,奥赛罗宣布他已经和苔丝德蒙娜秘密结婚,这引起了罗德里戈强烈的嫉妒,要和奥赛罗决斗。悲伤的罗德里戈前来找苔丝德蒙娜,向她表白自己的爱,并掩饰不住因苔丝德蒙娜和奥赛罗已经结婚的愤怒,而嫉妒的奥赛罗也因为罗德里戈爱苔丝德蒙娜气愤得怒火中烧。此时,本来就不满奥赛罗的伊阿古,给奥赛罗一封苔丝德蒙娜遗落的信,恼怒至极的奥赛罗大声斥责苔丝德蒙娜,为此后的悲剧设下了伏笔。最后,因嫉妒乱了方寸的奥赛罗刺死了苔丝德蒙娜,而在得知真相后,他自杀身亡。

如果没有莎士比亚原著的话,这个平庸的三角恋爱的故事,也不会遭到人们的非议。它和莱翁卡瓦罗的《丑角》、马斯卡尼的《乡村骑士》有得一比,但没有人会去非议《丑角》和《乡村骑士》。而恰恰是因为莎士比亚,才更彰显出剧本改编者的平庸。所以,没有真金白银的功夫,还是不要轻易去碰名著,非但吃力不讨好,还会留下笑柄,这样的例子并不鲜见。

不过,如果我们不去过多纠缠原著的话,这部歌剧并非一无是处。相反,从聆听的角度来说,还是非常好听的——旋律优美、高潮迭起,尤其是里面的重唱,充满了华美和激情,情绪激昂,有着令人透不过气来的兴奋感。和标志性的罗西尼式的喜歌剧相比,它有着另一种情绪上的美。

在第一幕中,奥赛罗的卡巴列塔雄伟而壮阔,气势非凡。而伊阿古和罗德里戈的重唱在轻盈、活跃中带着华丽的抒情气息。罗德里戈和他的父亲、苔丝德蒙娜的三重唱,是全剧中最优美的唱段。在第二幕中还有伊阿古和奥赛罗的二重唱,高潮迭起、漂亮辉煌,有着极佳的现场效果,让人不得不佩服罗西尼的旋律才能。优美、轻盈、跳跃是罗西尼歌剧的基调,他的旋律有一种冰上划行的轻盈感,灵动而飘逸,虽然缺少戏剧性的震撼,却是极好的开胃酒。

罗西尼的《奥赛罗》中最精彩的莫过于第三幕了,也就是苔丝德蒙娜被杀的一幕。可以说这是罗西尼最为动人的“慢板乐章”,旋律凄婉而优美,让人觉得苔丝德蒙娜的死对于罗西尼触动之深。尤其是苔丝德蒙娜唱的“杨柳歌”丝毫不亚于威尔第同名歌剧中的“杨柳歌”。这首咏叹调相比于威尔第戏剧性的沉郁,更显得抒情而优美。歌曲如清风拂面般清纯,但在优美中隐含的是内心的悲伤,令人动容。如果从苔丝德蒙娜这个人物的角度来看,我觉得罗西尼的这首“杨柳歌”胜过威尔第。苔丝德蒙娜毕竟是个天真得有些幼稚的少女,而罗西尼的这种抒情、清新的基调似乎更符合少女稚嫩的气质,威尔第的则显得有些过于沉郁、成熟。从人物的内心经验来看,苔丝德蒙娜至死都不会相信,她挚爱的人会亲手夺去她的生命,而一个对险恶的人类世界缺少感悟的少女,她的悲伤应该带着迷惑和不解。

罗西尼的《奥赛罗》在19世纪初期的流行,就是因为其中的第三幕。梅耶贝尔曾经评论说:“第三幕有着罗西尼作品中前所未有的庄严和美。角色之间的冲突、连续不断而感情饱满的宣叙调、充满色彩的配器以及悠远的浪漫使其达到了完美。”《奥赛罗》的第三幕堪称完美,也足以说明罗西尼驾驭正歌剧的才能并不亚于他的喜歌剧。

世俗化的歌剧

听罗西尼的歌剧是不能过于严肃的,它不是《圣经》,而是阳光、沙滩、美人和香槟酒,是浓郁的世俗生活,是市井的喧闹,插科打诨的逗乐。罗西尼不像浮士德那样蜗居在书斋中苦闷思索,他是个多少有些缺陷的天才,而这种缺陷正是源于他的不严肃、玩世不恭和随便。意大利人对生活的那种本能的热爱,促使他们的歌剧不同于德国歌剧的厚重和法国歌剧的轻浮。或许那位看透人间世事、被自己的智力搅得苦闷不堪的哲学家叔本华才能明白音乐对于个人意味着什么。在给朋友的一封信中,叔本华说道:“请代我向您的朋友瓦格纳表示感谢,谢谢他给我寄来了他的《尼伯龙根的指环》。但是,他应该放弃音乐,他拥有更多的是当作家的天赋!我,叔本华,仍然忠于罗西尼和莫扎特!”

叔本华是个聪明人,他明白人生的无意义,意识到包括他自己都是时间长河中的一个匆匆过客。所以,有什么必要去剧院受教育,而不是哈哈大笑呢?而罗西尼提供的正是这样一块涂满鹅肝酱的美味牛排,给生活带来乐趣!

猜你喜欢

奥赛罗罗西尼威尔第
内涵大师罗西尼
罗西尼:始于喜剧,不止于喜剧
“遇到熟人”的礼节
“歌剧之王”威尔第的故事(一)
《奥赛罗》
威尔第歌剧创作中的威廉·莎士比亚情节
从文学理论角度看《奥赛罗》悲剧
论奥赛罗的“不可靠叙述”
莎士比亚《奥赛罗》的嫉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