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中的图像·《西厢记》(之四)「僧房借厢」
2016-06-28倪亦斌
倪亦斌
特稿
文物中的图像·《西厢记》(之四)「僧房借厢」
倪亦斌
伦敦大学学院博士,现为独立学者。研究方向为艺术史,并致力于图像学、中国故事画等专题研究。二〇〇一年至二〇〇二年于美国哈佛大学任访问学者,著有《看图说瓷》、《一百个汉字》(英文版)等
张生自打在普救寺佛殿旁撞见了莺莺之后,回到客店便坐卧不宁,害上了相思,脑海里尽是莺莺的俏模样。他当即决定,不急于上路,要设法在普救寺借住下来,以便寻找机会接近莺莺。次日,张生又来到普救寺,专门拜访寺里的主持法本长老。
张生假寓僧房
在弘治本中,表现「张生至方丈与长老叙话」的插图由两个页面组成,右面一幅绘两个年轻和尚手捧茶壶和茶盏、茶盘穿过院落走向法本的住持居室。左面一幅绘张生与法本长老对坐在方丈内叙话,张生被让在室内的上座,位置在一架大座屏前,他抱拳在胸前谦恭地应对长老。长老听说张生的父亲曾经官拜尚书,而且两袖清风,身后无甚遗产,心生敬意。张生揣摩着火候已到,就以温习经史的名义向长老提出要借一间庙中的僧房暂住,长老马上应允。
插图作者非常擅长在平面上营造三维空间的效果,房间和外面院落安排得疏密有致。建筑部件、家具陈设、人物穿着都刻画得细致入微。院子里有带套盆的花草山石盆景,门口有奇诡的太湖石,屋内的束腰马蹄足方桌上陈列着书匣、三足香炉,还有插着花叶的蒜头口长颈花瓶,显示出长老不俗的品味。房内高大的座屏起到阻隔出背后的私密空间和装饰客厅的双重作用,屏上装裱着流行的「咸池浴日」图。槅扇门上用四根横材(又称「抹头」)固定上方的网格透光棂心、中间的绦环板、下方的裙板,是「四抹」的制式。
明弘治戊午年(一四九八年) 《新刊奇妙全相注释西厢记》之“张生至方丈与长老叙话”木刻版画(两面连式之第十个画题)北京金台岳家刊印北京大学图书馆藏图片转引自重印本《明刊西厢记全图》,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一九八三年,三九~四〇页
李日华的《出像南西厢记》中刊载题为「张生谒法本」的单页插图。场景简化了,画面上部露出屋檐的一角,观者的视点提升至半空。张生居于大座屏前的客位,法本长老坐在他的对面。两人都在用手势比划着什么,显得谈话相当投机。各人坐的都是搭脑和扶手均不出头的南官帽椅,扶手下支撑着联帮棍,联帮棍上端造型别致,有个「丫」字形的撑。座屏上的大幅山水中峰峦峻削突兀,勾勒鲜明,画风似为沿袭宋代画院的浙派一路。
虽说在明清两代所刻的《西厢记》本子里单纯表现张生和法本长老会面的插图不多见,但是此场景在明末清初的瓷器上却并非罕见。美国华盛顿国家美术馆藏有一件康熙朝五彩瓷灯罩,上面有几幅《西厢记》曲意图,其中一幅即以「张生借厢」为主题。画面上略去了方丈的门框,不过依然可见屋檐和屋檐下排列齐整的椽子头。门口有一阶垂带踏垛,人物的相互位置有所变动。虽然张生还是坐在座屏前面的客位,法本长老却移到了张生的右面。长老把一张搭脑不出头、无把手的一统碑椅让给客人坐,自己坐一张凳子。座屏前有一张喷面式有束腰长方桌,两端的腿足间安双枨。桌上依然有书匣、香炉,可是座屏上的画变成了云雾苍黛的米家山水。张生手持金箔折扇正在侃侃而谈,法本似在拱手还礼。月洞窗外可见一位头戴僧伽帽的和尚正端着茶盘走来上茶。
明万历 崔时佩、李日华撰《出像南西廂记》之「张生谒法本」木刻版画金陵富春堂唐氏刻本图片转引自吴希贤编《所见中国古代小说戏曲版本图录四·下编古代戏曲一》,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一九九五年,五〇〇页
清康熙晚期 五彩人物故事图纹倭角灯罩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藏图片转引自W.B. Honey, Guide to the later Chinese porcel ain, periods of K’ang Hsi, Yung Cheng and Ch’ien Lung, London: the Board of Education, 1927, 图78a
清康熙晚期 五彩人物故事图纹六面形灯罩(局部)通高二八·五厘米华盛顿国家美术馆藏图片转引自Virginia Bower et al., The Collections of the National Gallery of Art Systematic Catalogue:Decorative Arts, Part II - Far Eastern Ceramics and Paintings, eds. Washington DC: National Gallery of Art,1998, p213,图5
在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收藏的另一件康熙五彩灯罩上,「借厢」图的基本格局依旧,只是瓷画匠略去了左边的月洞窗。送茶的和尚已经走到了法本长老身边,张生身旁站着伺候他的琴童。瓷画匠似乎一时兴起,给画面添了三张有束腰鼓腿圆凳放在厅里当摆设。方丈的门口被略去,近景是一段栏杆和一棵硕大的芭蕉,其中卷筒般的芭蕉心分外引人注目,这是当时民间画匠常常强调的一个图像元素。
英国私人藏有一件清初康熙年间烧制的青花盘,盘底有「大明成化年制」的寄托款。画面所取的角度同康熙五彩灯罩上所绘的相差不远,不过屋檐下保留了门框、一段扶栏和一扇四抹槅扇门。在方丈的客厅内,张生依然落座客位,在大座屏之前,法本长老坐在他右手边。房内用方砖铺地坪,蓝白相间格外醒目。厅前门口设垂带踏跺通向庭院,右边立着假山石,左边一道沿着台基修筑的回廊。琴童在张生旁边伺候,不见了端茶的和尚。
清康熙 青花人物故事图纹盘英国J.F.Wodthorpe藏图片转引自Sir Harry Garner, 3rd edn., Oriental blue and white, London: Faber, 1970, 图72(左)
清康熙 青花釉里红人物故事图纹浅碗英国巴特勒家族收藏感谢巴特勒家族提供图片
清康熙 青花人物故事图纹笔筒局部吉美博物馆藏
在英国巴特勒家族收藏的一件康熙青花釉里红浅碗上,「借厢」图里有四个人物:张生、法本、琴童、和端着茶盘刚刚从屏风后面转过来的小和尚。画面的视点比前述几幅更高,为鸟瞰图。张生在三曲屏风前坐的是搭脑二出头灯挂椅,法本则坐在圆凳上。两人正在相互拱手致意。方丈客厅的外部建筑构件几乎全部省略,比如雕花槅扇门就不见了。不过,瓷画匠在画面左侧扎起了厚重的帷幔,不知是否受到当时舞台表演的启发。帷幔同上面的屋檐、右面的假山石、近景中的栏杆一起,将屋内的人物活动合围起来,构成一个「取景框」。幕帘边有只仙鹤探头而出,给禅林增添了清雅的气氛。画匠用铜红釉绘屋顶上的云朵、山石边的花草、甚至琴童手中包袱皮上的花纹,虽然笔触不够清晰,但是鲜艳的红色和璀璨的钴蓝相得益彰。
在巴特勒所藏釉里红浅碗上,主持和尚的年纪明显偏轻,母本经过辗转摹写难免在一些地方失真。与此相比,在法国巴黎吉美博物馆所藏康熙青花笔筒上所绘的「借厢」图中,同样脸相稚嫩的和尚就只有站一边儿的份,年长的才有资格手执拂尘坐在张生对面会客。不过,在吉美博物馆藏笔筒上,年轻和尚却忘了端茶待客,只顾自己叉着两条光膀子在一旁傻看,不经意间裸露着白生生的前臂,实属罕见。
在《西厢记》连环画图纹缸上,「借厢」图采用的表现角度同巴特勒家族藏浅碗近似,不过视点调低,画面的右面增添开了月洞窗的墙,张生身边站着琴童,臂弯下夹着个包袱皮儿,花绸的图案在此图上表现得特别清楚。
清康熙 青花人物故事图纹缸(局部)图片转引自廖奔著《中国戏剧图史》,河南敎育出版社,一九九六年
故宫博物院藏有一件康熙斗彩缸,将器腹所绘「人物故事图」放在本章所讨论的图像传统中看,其身世即可一目了然。比鱼缸上的版本更进一步,画面把会面场所索性搬到了屋外,略去了屋顶,开着月洞窗的墙依然立在张生身后。张生右手边的长画案变成了厚重的户外长条石桌。琴童腋下夹着的包袱皮儿也改为背在背上的古琴。
美国私人藏家收藏有一件康熙青花折沿盘。折沿盘的盘边折角突兀,可以看出其原型为金属制品,盘底平整极浅,适合在上面用刀叉切割食物的用餐习惯。因此,此盘很可能是为了外销而烧制的。可能是因为数量比较大的批量烧制,所以画面上潦草之处不少。例如:屋顶上的瓦片和云彩画得单调无力、流于形式,变成一堆规则的色条和不规则的曲线;年轻和尚手里的茶盘不见了踪影;法本长老手中的拂尘像是插在稻草人身上;画面两旁的槅扇门造型呆板僵直,上面仅仅划几个矩形框来示意格心、绦环板、裙板;近景中山石周围的灌木花叶明显出于流水线上的新人之手,不但线条模糊,而且看起来像是地坪上丛生的杂草蔓延到了法本和张生脚下。
清康熙 青花人物故事图纹折沿盘(局部)美国私人收藏
清康熙 斗彩人物故事纹缸高一七厘米 口径一二·三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在故宫博物院藏清代任薰所绘《西厢记》册页中,海上画派崇尚高古趣味的风格明显可见,法本长老的造型怪古不媚,面相高额重颏,袈裟衣褶厚重,座椅虬枝盘缠,脱胎于五代画家贯休所绘《十六罗汉》。与贯休笔下的第十三尊者因揭陀一样,法本的右手攥一柄拂尘。张生头戴唐巾,腰系镶玉革带,䤩头后垂,在法本的对面正襟危坐,拱手含颏,态度恭敬。座下一镶面圆凳,三棱尖足,此造型见于古青铜爵、斝等酒器上,亦为摹古指涉。窗旁边立一树桩修成的高脚香几,上置鼎炉和佛龛。佛龛下有莲座,自身形如极长的尖头菩提叶,佛像隐居其中。窗框巨大,下有一段泥墙,窗棂为「一码三箭」格式。茂盛的蕉叶在窗外摇曳。任薰在平实的构图中填入些许奇诡的造型,既让人看得懂,又不缺新奇感。
清 任熏 西厢记图册之“借厢”纸本设色纵三四厘米 横三五·五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明弘治戊午年(一四九八年) 《新刊奇妙全相注释西厢记》第十三个画题:“红娘问长老修斋事遇见张生”北京金台岳家刊印北京大学图书馆藏图片转引自重印本《明刊西厢记全图》,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一九八三年,四三页
红娘来问修斋
正在张生和法本长老谈话之际,丫鬟红娘奉崔夫人之命来方丈,同长老敲定为已故崔相国做法事的日期。在弘治本中,有插图专门描绘红娘走进方丈时,法本向张生介绍红娘的场景。张生的座位在座屏前面,是张搭脑和扶手均不出头的南官帽椅,同一百多年后在《南西厢记》插图中出现的类似,不过扶手下面没有支联帮棍。张生的右手边站着法本,身旁摆一张有束腰鼓腿彭牙带托泥圆凳。
康熙五彩灯罩上有一幅瓷画与这幅弘治本插图非常相似:张生、法本、红娘三人都在客厅内相互欠身行礼。不过,同前述「张生至方丈与长老叙话」插图和瓷画的关系一样,在瓷画上红娘和法本的位置相互对调了。座屏左面设置一段栏杆,省略了墙,座屏前摆长方桌。在瓷画上,画匠充分运用色彩的优势,精雕细琢地绘制了重峦叠嶂的山水座屏。
清康熙晚期 五彩人物故事图纹六面形灯罩(局部)通高二八·五厘米华盛顿国家美术馆藏图片转引自Virginia Bower et al., The Collections of the National Gallery of Art Systematic Catalogue: Decorative Arts, Part II - Far Eastern Ceramics and Paintings, eds. Washington DC: National Gallery of Art, 1998, p213,图6
明万历壬辰年(万历二十年、一五九二年) 《重栔元本题评音释西厢记》二卷插图之「僧房假寓」木刻版画建安熊龙峰忠正堂版纵二〇厘米 横一三厘米日本国立公文书馆藏图片转引自日本东京都町田市立国际版画美术馆编《中国古代版画展》,一九九八年,一〇七页
除了弘治本以外,其他《西厢记》刊本所含插图数量就再也没有那么多了。多则每出一幅,一共二十幅左右,少则十幅以下,较为常见。明末出版的《西厢记》刊本有专为「张生借僧房」场景专门设计一幅插图的,不过除了前引《南西厢记》本之外,几乎在所有版本中,插图都是把「张生借厢」和「红娘问修斋」两个情节放在同一个画面中。在熊龙峰印行的建阳忠正堂刊本中,用的是单页插图,画面简单紧凑;上方中央列横标题「僧房假寓」,两旁有联语「假寓僧房张珙乘机图匹配,来参佛寺红娘奉命问修斋」。插图的上半部是远景,张生和法本长老坐在方丈内晤谈,法本坐在张生的右手边。两个座位都是直背无扶手的「一统碑」式椅,设计空灵,简约大方。椅背几乎没有弯度,搭脑不出头,两端下弯处呈倭角,非常罕见。椅子的靠背板用两根立柱夹着,中间设两道横枨,镶板剜花。室内地坪由菱形方砖铺成,由垂带踏跺连接到院子地面,踏跺旁可见一段砖砌台基,构成中景。近景是红娘同和尚法聪在搭话。红娘头梳双圈髻,腰垂宫绦如意结。
明万历 罗懋登注释《重校北西厢记》插图之“僧房假寓”木刻版画(双页连式)图片转引自吴希贤编《所见中国古代小说戏曲版本图录四·下编古代戏曲一》,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 一九九五年,三七三~三七四页
明代万历年间刊刻了由罗懋登注释的《重校北西厢记》,书中载十幅两面连式的插图,其中有建筑家具描绘最周详的「僧房假寓」图。此图的右面是方丈客厅一角,素面座屏前摆了一张灯挂椅,张生坐此客位,法本手拿拂尘坐在其右手边。法本身后为两扇四抹槅扇门,门上半截镶透光棂心,图案为「一码三箭」,下半截镶素面的绦环板和裙板。画面左边站着前来接洽修斋事项的红娘和迎出门来同她搭讪的法聪和尚。此图中的法聪看上去比熊龙峰本中的年龄大了一截。画面左上角是偏房,外墙由条状木板拼镶而成,窗口挂着撒花绸帘子,两侧各有细密的网格窗棂,窗内书桌上放着香炉和书本,桌前有一张铺着绣花椅袱的双出头灯挂椅。台阶边摆着大小盆栽,近景点缀山石野花。在罗懋登本的插图中,和尚均戴僧伽帽,一白一黑,这也许是地区性的特征,也可能是新起的时尚。
明万历甲寅年(万历四十二年、一六一四年) 《新校注古本西厢记》插图之“投禅”木刻版画王骥德校注,香雪居梓、新安黄应光镌图片转引自吴希贤编《所见中国古代小说戏曲版本图录四·下编古代戏曲一》,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 一九九五年,三〇二~三〇三页
在王骥德(?~约一六二三年)校注、山阴朱朝鼎刊印的香雪居本上,同题材插图的标题为「投禅」,插图也是两面连式,取景扩大为方丈连同院落的一角,画面的视角是半空鸟瞰。在右页上,前景中相邻生长着两棵大树,背景是院墙的一角,沿墙角栽数株篁竹。左页的前景是院子里的三件盆栽,其中两个圆盆都坐于套盆之中,是两丛菖蒲,中间夹着一方盆,老枝虬然。中景是红娘与法聪和尚在台阶下搭话。在他们背后,屋内坐着张生和法本长老,这回的坐法是两张座椅在素色大座屏前八字排开。
宋人绘 萧翼赚兰亭图卷(局部)绢本设色 全卷 纵二六·六厘米 横四四·三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这两人的座椅各有千秋。法本坐一把由虬曲老木为架的棕背棕垫四出头禅椅,在故宫博物院藏《萧翼赚兰亭图》中,王羲之第七代孙僧智永嫡系再传弟子辩才就坐在这么一张椅子上,由棕绳盘成的背光式背垫和坐垫都清晰可辨。实际上禅椅的坐部很宽大,可容盘腿而坐。张生坐下是一把带扶手的官帽椅,扶手和椅盘之间用联帮棍连固,比较罕见的是搭脑出头然而扶手不出头,介于四出头的官帽椅和四不出头的南官帽椅之间,不知是设计者真见过实物这样画,还是刻工临时随意发挥。不过,图像有时会与现实发生互动,而变成现实。房屋筑在虎皮外墙的台基上,门口有几阶垂带踏跺。
明崇祯四年(一六三一年),山阴延阁主人李廷谟刊刻《徐文长先生批评北西厢记》,书中采用了「月光型」插图。其中一幅「投禅」的构图别具匠心:正面中心是长老的客厅,房子的左侧连着回廊,屋后植茂竹。回廊向左到达圆形边框之后即折向前景。客厅里摆一张有束腰内翻马蹄足长方桌,桌上陈列焚香用的炉瓶盒三事,有香盒、香炉和插着香箸、香铲的箸瓶。旁边还有一架明代读书人书斋中常置的玉磬,显出长老风雅的生活习惯。前来联络做道场日期的红娘正沿着长廊走来,法聪和尚在夹弄里看到红娘满脸堆笑,弓身相迎。图中两人的坐具很别致,均用圆材构成方靠背和不出头的直扶手,更为特殊的是靠背和扶手齐平。
明崇祯四年(一六三一年) 《徐文长先生批评北西厢记》之“投禅”木刻版画山阴延阁主人李廷谟刊本陈洪绶等绘,项南周刻图片转引自周芜编《中国古代版画百图》,人民美术出版社,一九八二年,八〇页
宋人绘 十八学士图卷(局部)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这种优雅的设计最早见于传宋人《十八学士图》中的椅子、敦煌莫高窟第九十五窟元代壁画中宾头卢尊者所坐竹椅、元代《罗汉图》中的禅椅,同样设计也出现在传为南宋刘松年所作的《山馆读书图》、明代仇英所绘《人物故事图》册页之七、谢环所绘《杏园雅集图》、崔子忠所绘《苏轼留带图》等画中。陈增弼(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根据晚唐人李匡乂所撰《资暇集》中提到的一种椅子,考证其名称为「折背样」椅{《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杂家类」引李匡乂撰《资暇集》卷下:「近者绳床(即椅子),皆短其倚衡(即靠背),曰「折背样」,言高不过背之半。」}。据说设计这种椅背高度的初衷,是为了防止坐椅子的人「傲逸其体」,因为坐在这样的椅子上,「倚必将仰,脊不遑纵」,从而达到「常习恭敬之仪」的目的。
元人绘 罗汉图卷(局部)纸本水墨全卷纵三〇厘米 横九六〇厘米杭州西泠印社藏图片转引自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组编《中国绘画全集·元3》,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一九九九年,一四三页
元 彩色壁画之“宾头卢尊者”敦煌莫高窟第九十五窟图片转引自段文杰编《中国敦煌壁画全集10·敦煌西夏元》,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一九九六年,一二〇页
方丈正房的屋顶有一个弧度,从侧面看像是歇山式的卷棚顶,可是从正面看可见其最高处有一道横脊。明代崇祯年间刊刻的汤若士、李贽、徐渭合评汇锦堂本中的插图与李廷谟刊本中类似。
李臣编著的《明末清初民窑瓷识真》一书刊载一件康熙五彩大盘,书中描写盘上所绘图纹说:「故事画的是《西厢记》里张生和崔莺莺见面的情景。」其实,盘中所绘的正是「僧房假寓」这一幕。在画面的右侧,法本长老同张生正坐在方丈内晤谈,法本旁边站着法聪,张生身旁站着琴童。宾主落座的方式一如既往,张生坐在房正中,背对桌子和桌后的大座屏,法本坐在张生的右手边。法聪看到红娘正在走来,赶忙殷勤地同她打招呼。因为瓷器上釉彩的鲜艳、瓷质的白皙,画在瓷器上的故事画比画在绢本上的更加光彩夺目。室内座屏上画大幅瀑布、苍山、绿茵,门口的四抹落地槅扇门上画出了龟背纹框格棂心和雕刻彩绘的绦环板、裙板,围绕屋子的栏楯由实心的如意雕花栏板构成,花园边上的围栏则由横档和漏空的花饰构成。两处栏杆的望柱头均细致地画成莲苞形。
明 仇英 人物故事图册(页七)绢本设色纵四一·四厘米 横三八·八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南宋 刘松年 宋人名流集藻册之山馆读书绢本设色纵二四厘米 横二四·三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明 崔子忠 苏轼留带图轴纸本设色纵八一·四厘米 横五〇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明 谢环 杏园雅集图卷(局部)绢本设色镇江市博物馆藏
《西厢记·借厢》这出戏中主要人物为张生和法本,后来红娘出场,来方丈办事。弘治本的插图密集众多,类似电影导演手中的分镜头剧本,因此用两个分开的画面来表示两个先后出现的场景。后来的剧本大都只配十至二十幅插图,最多一出戏配一幅,所以在插图安排上只能有两个选择:要么仅仅表现张生和法本的会面,要么把原来先后出现的两个场景合并在一个画面中,采用「异时同图」的方式。一般来说,「异时同图」的画面不会让观者感到太突兀,也为观者普遍接受,因而多为艺术家在需要节省资源的时候采用。
明崇祯 元王实甫编、关汉卿续《三名家合评北西厢原本》之「投禅」木刻版画汤若士、李贽、徐渭合评汇锦堂刊本图片转引自吴希贤编《所见中国古代小说戏曲版本图录四·下编古代戏曲一》,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 一九九五年,四四三页
清康熙 五彩人物故事图纹大盘高五·五厘米 口径三五·二厘米 足径二〇厘米图片转引自李臣编著《明末清初民窑瓷识真》,江西美术出版社,二〇〇四年,九九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