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人社会
2016-06-28陆蓓容
陆蓓容
专栏
熟人社会
陆蓓容
中国美术学院博士后,研究方向为明清书画鉴藏史
赶在落幕之前,失急慌忙奔了趟上海,补完了第二期吴湖帆书画鉴藏特展。我天分有限,看画总是一头雾水。南去北来,更像是受职业道德驱使,履行一种程序正义。但当然也有乐趣,譬如说,八卦。士大夫圈子是熟人社会,运气好的话,拿一件作品来,把历代藏家捋一捋,就能发现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
这其中,亲戚关系是比较复杂而又好玩的。在展厅里看到一件宋拓《梁萧敷敬妃墓志铭合册》,是吴湖帆外公沈树镛(一八三二年~一八七三年)旧藏。吴氏对这位外公相当有情,他手里另有一种北宋拓、北宋装的《许真人井铭》,也是沈氏故物。沈氏生活在道光至同治年间,那时有一批人受乾嘉学风影响,仍以收藏金石拓片、考证历史细节为乐趣。他算一个,吴湖帆的爷爷吴大澂(一八三五年~一九〇二年)也算一个。八卦来了吴湖帆的外婆是他爷爷的亲妹妹!
宋拓《梁萧敷敬妃墓志铭合册》上海博物馆藏
且说吴大澂对妹夫相当佩服,认为江南地方几十年来,收藏金石最多最好的,除了嘉兴张廷济,就属川沙沈树镛。沈氏在金石圈里名气可不小,我们今天知道的许多碑帖名迹都曾经其收藏,何绍基题咏过他家的《熹平石经》残字,叶昌炽、徐康反复提及某拓本曾在其家。说到书画,他也有一部《养花馆书画目》,未曾寓目;另有一种后人整理的《书画心赏日录》,却不甚特别,以董其昌、明四家和清初四王诸家为主,早期名迹并不很多。吴湖帆为此书作跋时,曾指出著录不全,许多书画因到手较晚未及入录。然而沈家多数东西都在光绪末年散失殆尽了,著不著录,都一样化为云烟。
巧的是,「吴湖帆爷爷的外公」韩崇(一七八三年~一八六〇年),也是一位收藏家。韩氏生于乾隆晚期,卒于咸丰十年。尽管在生命最后时刻经历过太平天国之乱,比起倒霉的外孙和玄外孙来,已算是活在了承平时代,可惜藏品多于乱后散失。吴大澂对外公也很有情,曾在日记里反复惋惜外家那「不下数千种」的藏品。读那些日记,再读吴湖帆为《书画心赏日录》作的题跋,心情不会太好,只觉得五十年间世变频仍,风波动荡,旧式士大夫漂流瀚海,总是找不到一枝栖息。
沈树镛
韩崇有一部《履卿书画录稿》,写成于道光廿一年(一八四一年),从未出版,手稿保存在上海图书馆,我去看过。他坦承自己无力购买宋元名迹,所录以明清为主。不出所料,重头戏同样是董其昌、明代吴门和清初四王流派。我相信这在苏州附近地方是一种普遍的趣味,并且维持较久,但大家的边界却不太一样。有些人很严格地对待这份趣味,一点杂质都不许掺;有些人就宽和点儿,偶尔收些新鲜东西,韩崇就是如此。他一边认真虔敬地记录那些家藏百余年的明人作品,一边悄悄儿在济南买了一件边寿民的书画册,又收得一件伊秉绶旧藏黄慎《麻姑进酒图》。
吴大澂
扬州画家得到普遍认可是很晚的事,
大概要到民国年间,画界革命以后;在晚清,他们还远不具备撬正统派墙角的力道,每一次出现在著录里,都是值得注意的。须知收藏活动作为一种传统可以代代相传,趣味却不像基因那样坚牢。还是苏州地方,差不多时代,有个同样著名的潘家。这潘家有个爹潘奕隽,写了《三松堂书画记》;有个儿子潘世璜,写了《须静斋云烟过眼录》。有位学者丁小明先生统计两书条目,发现老子著录过十二件扬州画家作品,儿子呢,一件都不肯收。
八卦又来了潘世璜有个堂哥叫潘世恩,潘世恩有个曾孙女儿叫潘静淑,那么,她是吴湖帆的太太。
潘奕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