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穴位贴敷佐治不稳定型心绞痛(心血瘀阻证)的疗效观察
2016-06-28连爱霞河北省邢台市第三医院河北邢台054000
张 伟 连爱霞(河北省邢台市第三医院,河北邢台054000)
中药穴位贴敷佐治不稳定型心绞痛(心血瘀阻证)的疗效观察
张伟连爱霞
(河北省邢台市第三医院,河北邢台054000)
【摘要】目的评估中药穴位贴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心血瘀阻证的临床疗效。方法90例UA心血瘀阻证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5例,两组均采用常规内科治疗,治疗组加用中药穴位贴敷治疗,30d后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结束后,治疗组在临床客观指标、西雅图心绞痛调查量表指标及临床疗效等方面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差异(P<0.01或P<0.05)。结论中药穴位贴敷能缓解UA心血瘀阻证患者心绞痛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效果。
【关键词】不稳定型心绞痛中药穴位贴敷心血瘀阻
不稳定型心绞痛(UA)为介于稳定型心绞痛和心肌梗死之间的心肌缺血缺氧性综合征,具有胸痛程度重、症状持续时间长、药物疗效差、易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或猝死的特点[1],及时有效的治疗是降低致残、致死率的关键。西医多采用减少心肌耗氧量、抑制血栓形成和促使冠脉扩张的药物减轻症状,预防心肌梗死或猝死的发生。相对于稳定型心绞痛,西药治疗效果欠佳,而冠状动脉血管重建治疗存在远期狭窄再次发生的可能。近年来中医业者在UA的病因、病机和临床治疗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中药穴位贴敷疗法以经络学说和辨证论治为原则,利用药物和穴位双重治疗作用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作为传统的外治法具有悠久的历史[2],本研究采用血府逐瘀汤穴位贴敷辅助治疗UA心血瘀阻证,评估其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病例选择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执行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制定的《不稳定型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诊断与治疗指南》[3]中UA的诊断标准;中医诊断执行符合周仲瑛主编《中医内科学》[4]中胸痹的诊断标准,辨证为心血瘀阻。纳入标准:符合UA西医诊断标准,加拿大心血管病学会(CCS)心绞痛分级为Ⅰ~Ⅲ级,心电图显示ST段和(或)T波异常;符合中医“胸痹”的诊断标准,辨证为心血瘀阻;年龄40~75岁;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存在急性心肌梗死、失代偿性心力衰竭及严重心律失常者;除心血瘀阻外其证型及CCSⅣ级心绞痛患者;存在其他可能引起心电图ST段或T波改变的疾病(如肺栓塞、慢阻肺、贫血等)。脱落标准:未按研究方案进行治疗及观察疗效者;私自加用其他治疗药物者;过敏体质对治疗药物或材料过敏者。
1.2临床资料选取2013年10月至2015年2月邢台市第三医院心血管内科治疗的UA(心血瘀阻证)患者共90例,按纳入时间顺序编号,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5例,治疗过程中3例患者脱落(治疗组1例,对照组2例),共87例患者完成治疗。治疗组44例中男性23例,女性21例;年龄(59.2±8.3)岁;病程(2.4±1.2)个月;其中CCSⅠ级者5例,Ⅱ级者15例,Ⅲ级者24例。对照组43例中男性21例,女性22例;年龄(58.7±7.6)岁;病程(2.2±1.3)个月;其中CCSⅠ级者4例,Ⅱ级者16例,Ⅲ级者23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3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给予内科常规治疗,给予硫酸氢氯吡格雷片(深圳信立泰药业,国药准字H20000542)75 mg,每日1次,口服,单硝酸异山梨酯片(丽珠集团丽珠制药厂,国药准字H10930189)20mg,每日3次,口服,阿托伐他汀钙(北京嘉林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93819)10mg,每日1次,口服。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中药穴位贴敷治疗,方选血府逐瘀汤加减:桃仁、红花、当归、川芎、生地黄、赤芍、牛膝各15 g,柴胡、枳壳、桔梗各10g。将诸药研成细粉过100目筛,用蜂蜜调成膏状装入无菌广口玻璃中备用。取穴:心俞(双侧)、膻中、至阳、内关(双侧),首先用75%酒精清洁所选穴位处皮肤,用手指按揉治疗穴位取得麻胀感后,取上述药膏约5 g,涂抹于穴位贴敷片(山东东华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药膏涂抹直径约2cm,厚约2mm,贴敷于所选治疗穴位处,持续贴敷8 h,每日1次。两组患者心绞痛发作时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北京益民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1021022)0.5~1 mg,必要时重复给药以缓解症状,均治疗30d后统计治疗效果。
1.4观察指标1)临床客观指标:记录两组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频率、症状持续时间及硝酸甘油用量。2)西雅图心绞痛调查量表(SAQ)指标:分别记录躯体活动受限程度(PL)、心绞痛稳定状态(AS)、心绞痛发作情况(AF)、治疗满意程度(TS)、疾病认识程度(DP),5个大项逐项评分并按公式转化为标准积分,评分越高表示生活质量和机体功能状态越好[5]。
1.5疗效标准按文献[6]执行。显效:胸痛及胸闷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心电图恢复正常或大致正常,中医证候积分减少≥70%。有效:胸痛及胸闷发作频率、程度明显减轻,心电图ST段回升0.05 mV以上但未达正常水平,中医证候积分减少≥30%且<70%。无效:胸痛及胸闷症状无改善或加重,心电图与治疗前基本相同或加重,中医证候积分减少<30%。总有效=显效+有效。
1.6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处理。符合正态分布数据以(±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两组临床客观指标比较见表1。治疗结束后两组在心绞痛发作频率、症状持续时间及硝酸甘油用量等方面明显优于治疗前(P<0.01),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
表1 两组临床客观指标比较(±s)
表1 两组临床客观指标比较(±s)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1。下同。
组别 时间 心绞痛发作频率(次/周)症状持续时间(min)硝酸甘油用量(片/周)治疗组 治疗前 9.13±1.34 (n=44) 治疗后 2.56±0.53*△对照组 治疗前 9.32±1.63 8.83±2.23 11.62±1.451.81±0.25*△5.33±0.54*△8.58±2.41 11.72±1.56(n=43) 治疗后4.80±0.65*3.12±1.36* 7.84±0.82*
2.2两组SAQ指标比较见表2。治疗后两组在PL、AS、AF、TS及DP评分方面较治疗前具有显著差异(P<0.01),治疗组在PL、AS、AF及TS评分方面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1)。
表2 两组SAQ指标比较(分,±s)
表2 两组SAQ指标比较(分,±s)
组别 时间PL AS AF TS DP治疗组 治疗前55.42±13.05 45.63±14.5240.50±16.8061.25±10.87 39.31±20.57 (n=44)治疗后68.81±8.93*△70.43±15.36*△61.30±12.73*△71.32±8.26*△58.32±18.06*对照组 治疗前54.84±12.4246.52±13.77 41.22±15.0959.24±12.07 38.86±20.74 (n=43)治疗后61.72±10.21*61.42±14.23*51.84±13.54*65.93±9.62*59.72±19.36*
2.3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见表3。两组在治疗总有效率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3 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n)
3 讨 论
UA属中医学“胸痹心痛”范畴,其病位在心,与肝肾脾密切相关。病机为瘀血内停、痹阻心脉,存虚实两端,心血瘀阻属实证,患者因寒凝、痰阻、气滞、热郁,致血瘀胸中、胸阳痹阻、心脉不畅而引发胸痹症状。脉络闭阻、血脉不畅为其中西医共同病机[7],故治疗应以活血祛瘀、通脉止痛为宜。
中药穴位贴敷疗法是指将中药加工成药泥、药粉、药膏等不同制剂,贴敷于特定的治疗穴位或患处,通过药物、腧穴及经络的共同作用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8],与西医的透皮给药具有异曲同工之妙。中药穴位贴敷一方面通过药物刺激治疗穴位达到调理气血、疏通经络、扶正祛邪的作用,另一方面药物经皮肤直接吸收,避免了肝脏的首过效应及消化道酶的破坏,药物直达病所,从而提高了生物利用度[9]。中药穴位贴敷在心血管系统疾病中的应用报道相对较少,李娟等[10]选取内关、心俞等穴位采用冠通贴进行穴位贴敷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患者36例,发现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明显减少,中医证候总有效率高于单纯西药组,与本研究结果基本一致。李颖等[11]研究表明,穴位贴敷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血浆Fb水平,改善机体血液流变学指标有关。
本研究依据UA心血瘀阻证的证候特点选取血府逐瘀汤加减进行穴位贴敷治疗,以收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之效。现代研究表明,血府逐瘀汤中桃仁、红花、赤芍等改善微循环,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使处于病理状态下的微血管扩张,改善组织的血液供应,使处于缺血缺氧状态下的心肌供血得以改善,快速缓解心绞痛症状[12]。本研究显示,应用血府逐瘀汤穴位贴敷30d后,患者在SAQ指标中躯体活动受限程度、心绞痛稳定状态、发作情况等方面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优于单纯西药组。
本观察选取心俞、膻中、至阳,其中作心俞为心之背俞穴,膻中为心包经之募穴,至阳为督脉阳气隆盛之处,其气血为纯阳之气,具有激发机体阳气、温化阴寒之功效,刺激之可从阳引阴,以振胸阳,缓解不荣所致胸痹之痛;内关为循经取穴治疗胸痹中使用频率最高的穴位[13],属手厥阴心包经之络穴,中医学认为心包络为心之外卫,如外邪入侵,心包络代君受邪,故内关既是心之气血输注于体表的标志点,也是外邪传注及病邪证候表现之所在,刺激该穴可宁心安神、理气止痛。本观察表明,采用血府逐瘀汤穴位贴敷可改善UA心血瘀阻证患者的症状,提高临床治疗效果,避免了中药口服导致的胃肠不适和肝肾功能损害,证实了中药穴位贴敷治疗UA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赵海红,孙胜振.心脉疏膏穴位贴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观察[J].西部中医药,2014,7(11):125-127.
[2]朱晓龙.穴位贴敷疗法的历史沿革及现代研究[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0,32(2):1-3.
[3]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不稳定型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诊断与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5(4):295-304.
[4]周仲瑛.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41.
[5]刘同想,孔素平,廖忠友,等.西雅图心绞痛调查量表对冠心病患者机体功能及生活质量的评估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1997,6(2):127.
[6]宋婷婷,武跃华,刘颐,等.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4,12(7):816-817.
[7]韦嘉旺.中医综合疗法治疗胸痹100例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5,7(11):67-68.
[8]张丽君,孙胜振,李雪梅,等.穴位贴敷疗法治疗冠心病研究现状[J].西部中医药,2014,27(7):141-142.
[9]刘西建,韩涛.中药穴位贴敷研究现状及思路[J].中医药信息,2014,31(5):130-132.
[10]李娟,牛静虎,马振.冠通贴穴位贴敷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4,23(10):1895-1896.
[11]李颖,李雯斌,黄桢,等.穴位贴敷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41):352-356.
[12]赵磊.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3,22(8):1415-1416.
[13]陈霞,卢圣锋,朱冰梅,等.针灸治疗冠心病临床选穴规律的数据挖掘研究[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0(5):417-421.
中图分类号:R245.9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4-745X(2016)03-0479-03
doi:10.3969/j.issn.1004-745X.2016.03.033
收稿日期(2015-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