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儿病毒性脑炎并发心律失常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2016-06-28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6年10期
关键词:心律失常危险因素

王 丽

河北沧州市中心医院儿科 沧州 061000

小儿病毒性脑炎并发心律失常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王丽

河北沧州市中心医院儿科沧州061000

【摘要】目的对小儿病毒性脑炎并发心律失常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探讨。方法选取100例小儿病毒性脑炎患者,分析小儿病毒性脑炎并发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对相关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心律失常与各危险因素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00例小儿病毒性脑炎中发生心律失常47例,发生率47.00%;单因素分析发现,年龄、意识障碍、频繁抽搐、低钾血症、肌钙蛋白I是心律失常发生的影响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发现,频繁抽搐及肌钙蛋白I升高是发生心律失常的独立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分析发现,心律失常的发生与频繁抽搐发作持续时间呈正相关(r=0.249,P=0.262),心律失常的发生与肌钙蛋白I水平也呈正相关(r=0.371,P=0.001)。结论肌钙蛋白I水平升高与频繁抽搐持续时间延长是小儿病毒性脑炎引发心律失常的独立危险因素,在治疗中应做到尽早防范。

【关键词】病毒性脑炎;心律失常;危险因素

病毒性脑炎是一种因各种病毒感染而引发的软脑膜弥漫性炎症综合征,是儿科高发的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属于儿科危急重症,若不及时有效的治疗将会导致预后不良[1]。相关文献报道,病毒性脑炎患者可能会同时引发心肌炎,而且病情会以急进性的状态进展,严重者会因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及严重的心律失常而致死[2]。临床资料显示,小儿病毒性脑炎并发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3]。本研究旨在对其危险因素进行探讨,以便能够尽早预防,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3-03—2014-10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00例小儿病毒性脑炎患者。所有入选患者经临床诊断及影像学检查均符合《病毒性脑炎临床诊断标准》,且均具备完整的临床资料。男56例,女44例;年龄4个月~14岁,平均(5.32±1.6)岁;流行性乙型脑炎20例,流行性腮腺炎病毒炎32例,单纯疱疹病毒脑炎18例,水痘脑炎30例。

1.2方法心律失常急性期主要给予对症处理及正确的支持治疗,对患者重要脏器的功能进行严密监护,并给予营养支持及功能支持,控制颅内高压及脑水肿,同时正确有效维持水、电解质的平衡及给氧。抗病毒治疗:q8h,给予阿昔洛韦静滴,持续给药10~14d,阿昔洛韦主要作用于疱疹病毒。对于发生继发细菌感染的患者可每隔24h静滴头孢曲松钠静1次,持续给药5~7d;脑水肿的防治应用白蛋白、甘露醇、呋噻米、地塞米松等药物;应用安定或鲁米那控制惊厥。

1.3判定标准及观察指标心律失常判定标准:根据梁翊常主编的《实用小儿心电图学》(1996年第2版),经心脏彩超检查及X线检查无先天性器质性心脏病变,发病前无心脏病史及心律失常史。经心脏听诊心音出现强弱不等、心动过速或心动过缓,且心音低钝、心率不齐等表现。

观察指标:分析患儿的年龄、抽搐次数、抽搐持续发作时间、C反应蛋白、意识状态、血常规、心肌酶谱、电解质、心肌肌钙蛋白等。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小儿病毒性脑炎并发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及类型100例小儿病毒性脑炎中发生心律失常的患者47例,发生率47.00%。其中窦性心动过速6例,房性心动过速5例,室性心动过速4例,频发性房性早搏6例,房颤2例,严重窦性心动过缓3例,室性早搏1例,室上性心动过速6例,一度房室传导阻滞9例,二度房室传导阻滞5例。

2.2心律失常发生的单因素分析与心律失常有关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发现,年龄、意识障碍、频繁抽搐、低钾血症、肌钙蛋白I是心律失常发生的影响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心律失常的单因素分析

2.3心律失常的多因素分析将单因素分析得出的5个影响因素纳入Logistic回归方程中进行逐步分析发现,频繁抽搐及肌钙蛋白I升高是发生心律失常的独立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心律失常的多因素分析

2.4心律失常与危险因素的相关性分析经Spearman相关分析发现,心律失常的发生与频繁抽搐发作持续时间、肌钙蛋白I水平呈正相关(r=0.249、0.371,P=0.262、0.001)。

3讨论

病毒性脑炎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反复惊厥发作、反复发热、颅内压增高及出现程度不同的意识障碍[4]。儿童时期心脏激动若出现激动传导异常或激动起源异常,如激动传导紊乱或传导时间缩短或者延长,激动起源于窦房结之外的起搏点及心肌细胞的电生理出现变化都有可能导致心律失常的发生。研究表明,小儿病毒性脑炎常常在疾病初期引发心律失常,具体的持续时间会因病因不同而存在不同,严重的影响了患儿病情的恢复及预后[5]。因此,分析病毒性脑炎患儿发生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对病情的恢复及预后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中,病毒性脑炎患儿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为47%,单因素分析发现,年龄、意识障碍、频繁抽搐、低钾血症是心律失常的影响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频繁抽搐及肌钙蛋白I升高是发生心律失常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他显著性因素未进入Logistic回归分析的主要原因是其影响已包含在入选变量中。本研究中,部分患儿出现频繁抽搐的同时也会伴程度不同的意识障碍、低年龄及低钾血症等。年龄<1岁的患儿发生心律失常的几率显著升高,可能是因年龄小的患儿对心肌缺氧再灌注存在较差的耐受能力。小儿病毒性脑炎患者常因发热、利尿药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使用而导致低钾血症或代谢性酸中毒,而血清中钾水平降低往往会导致房室传导阻滞或异位心动过速等心律失常,本研究发现,无低钾血症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显著低于低钾血症者。多因素分析发现,频繁抽搐患儿的OR值1.638,肌钙蛋白I水平升高患儿的OR值1.832,表明肌钙蛋白I水平的升高及频繁抽搐是引起心律失常发生的高危因素,这主要是因患儿出现频繁的抽搐会使体内的能量和氧耗竭,导致重要器官功能出衰竭及代谢性酸中毒,严重者甚至会出现全身缺氧。心肌缺氧可使心肌的收缩及舒张功能下降,甚至会引发心肌细胞的变性及坏死,因此会加重心律失常发生的危险性[6]。肌钙蛋白I仅在心肌中存在,只有在心肌受到损伤后才被释放到血液循环中,相关文献发现,心肌损伤与病毒性脑炎存在显著相关性,即病毒性脑炎病情越重,心肌损伤越严重,加大了发生心律失常的危险性[7]。因此,在病毒性脑炎患儿的治疗中,应加强对心电图的检测,以便及早发现心律失常,积极应对。

4参考文献

[1]王正,沈娟,宋庆桥.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2,10(2):216-218.

[2]王蕊艳,蔡兰云,钟建民,等.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预后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35):133-135.

[3]杨梅,孔德岩,邢林,等.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合并致死性心律失常患者近期死亡的危险因素[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5(17):4 846-4 847.

[4]刘建华,宋建强,孙世远,等.急性重症脑损害后心脏病变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刊,2010,37(14):45.

[5]程科,鲁潘贵,李武军,等.磷酸肌酸钠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并发心肌损害的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7(20):104-105.

[7]朱飞飞,何庆荣.急性心肌梗死合并致死性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5,36(9):1 286-1 287.

[8]朱贵月,潘凌云,马晓静,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白细胞计数与肌钙蛋白Ⅰ心律失常的关系[J].中国急救医学,2011,31(1):12-14.

(收稿2015-05-15)

【中图分类号】R51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5110(2016)10-0092-02

猜你喜欢

心律失常危险因素
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中心律失常的有效护理干预
从“虚、痰、瘀、毒”论治老年冠心病心律失常探析
骨瓜提取物的不良反应分析
β受体阻滞剂治疗心律失常的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