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乡镇民语言寄宿制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现状

2016-06-27周俊玲

世纪之星·交流版 2016年6期
关键词:社会教育学校管理家庭教育

周俊玲

[摘 要]对于寄宿制学校本身来说,学生的寄宿在一定程度上切割了孩子与家庭的情感与成长,但对于我区南疆乡镇学校而言,复杂的社会背景、地理环境的分布及限制、家庭教育的相对滞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及习惯的培养、家庭经济、国家的政策及帮扶下,乡镇寄宿制以其不可忽视的需要而存在的。但在这一过程中,如何促进民语言寄宿制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除去科学、有序的管理,还有更多值得我们思考及探讨的。

[关键词]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管理;学科教学渗透;习惯;培养

一、具体表现

1.因为100%的学生来自于农村,农村家长的一些不良言行,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习惯。农村大部分家长文化层次不高,从事的大多是体力劳动,他们无暇打理卫生,而巨大的生活压力,使他们没有精力和时间去管理孩子。许多学生不刷牙,不洗脸,洗澡根本谈不上,还有些学生的床上总是乱七八遭,床上用品、生活用品、学习用品都堆在床上。2.由于我校是一所民语言寄宿制学校,学生周五下午回家,周日上晚自习,家长怕孩子在学校吃不好且平时跟孩子相处时间较少,出于爱孩子和愧疚心理,给孩子的的零花钱比较多,容易养成学生懒惰、贪图享受的不良习惯。这样的家庭父母一般他们给孩子的零用钱一出手就是上百元。家长想:我只要照顾好孩子的生活就好了,至于孩子的学习成绩、思想品德那是学校和老师的事情。所以有的家长把零花钱给了孩子以后,就不管不问。因此,孩子只要想办法从家长那里拿到钱,一切就万事大吉。有了钱以后就是买各种的垃圾食品。3.学生自主学习养成习惯差,课下认真复习、预习学生少,作业不认真完成孩子较多。4.不良语言、打架斗殴情况严重。作为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叛逆阶段,未形成独立的人格,是非分辨能力较差,但我行我素、妄自尊大.在学校特别是寄宿制学校,学生常常因为一点小事而出言不逊,甚至大打出手现象频发。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

1.家庭教育作为孩子的第一教育,作用发挥不明显

我们一直在说,家庭是孩子最早接受教育的场所,父母是孩子最早接受教育的教师。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中起着奠基的作用。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经强调过:“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致而复杂的任务。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它是学校教育最好的补充,是整个教育工作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没有家庭教育的支持和配合,学校是不可能单独把孩子教育成才。

但在实际生活中却不尽然,以我古勒巴格镇九年一贯制寄宿制学校为例:近几年随着自治区、县委、教育局对家庭教育的重视和投入,开展了沙雅县县委、政府统一安排县、乡两级领导按照分片包干的原则,深入校园召开联席家长会,使县、乡两级政府、村委会及相关部门教育管理家长的职责更加明确。但实际上,在家庭教育工作中还存在很大的空白,我县目前的实际情况是未成立家庭教育指导中心,而负责家庭教育工作的人员,基本都是政教室兼职,而政教工作本身任务繁杂,无法集中精力抓家庭教育工作,导致工作开展不平衡。落实到学校及家长方面更是缓慢,同时,我县作为产棉大县,家长基本上都是农民,本身的知识水平较低、教育孩子的观念较为落后,把孩子放到学校就依靠学校管理,没有时间、精力和能力去引导孩子、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因此使我县家庭教育工作举步维艰。从而导致,家庭教育不发挥作用,而学校需肩负着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两项重要教育使命。

2.社会治理方面,对学生行为习惯的促成力度欠缺

随着校园周边环境的治理等综治工作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净化了校园周边环境例如:网吧、游戏厅等,特别是在抵御不良信息向校园渗透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保护作用;但事实,在任何学校的周围小商店总是层出不穷,对于寄宿制学校而言,学生的行为习惯是相互影响的,例如在我校周围小商店甚至手推车、烧烤摊比比皆是、更有商店可以给学生出售香烟、代买学生需要的物品、租赁摩托车等现象,对于一些不良的信息及社会现象,在综合治理方面还存在一定的滞后,然而学生并没有正确区分善恶的辨别力,盲目的崇拜甚至跟从现象较多,导致戴头巾、抽烟、骂人、说脏话、打群架时有发生。

3.学校管理中缺乏行之有效且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

作为民语言乡镇寄宿制学校,和西北大多数寄宿制学校一样,面临着在生活空间仍然缺少科学合理的研究、设计和建设。其功能也只是停留在“庇护场所”的层面,而没有充分发挥其空间性能——应具有实用性,地域性和教育功能。同时,学校更多的精力放到教育教学开展过程中,虽有宿管等后勤人员但更多的只是保证学生的吃、住问题,并没有专门的生活教师指导学生的良好生活习惯及对学生在性格、群居生活中面临困惑的指导,更多的是硬性的规章制度,几点必须睡觉、几点必须起床、几点必须早读,然而学生在落实的时候只是盲目、机械的应付,并未从内心去认识、接受和真正当成一种良好习惯去坚持;同时,因乡镇民语言学校教师的紧缺、设备的不完善、制度的不健全没有一套行之有效且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导致不良行为习惯数见不鲜,不洗脸、不刷牙、衣服脏、食堂吃饭浪费、自主学习意识不强等等。

4.中学生的青春期叛逆思想及人格的不健全,导致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难

长期以来国家、自治区各级党组织加强对教育的投入,特别是南疆教育工作会议开展以来,更是向南疆农村偏远地区倾斜,以我校为例,学生在校吃住均有补贴,上学期间还有贫困生补助、中、高考也有相应的加分等等各种照顾,导致学生不明白学习究竟是为了谁,天天的寄宿制生活在部分学生看来更多的是多了一群玩伴;与此同时,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及对学生的个别访谈发现,学生是能够正确区分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的习惯,但因为面子或者攀比心理、哥们义气,浪费、做奇装异服、抽烟、打架、骂人屡禁不止;其次,作为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自主意识增强但性格冲动易激怒,寄宿制生活学习中往往会存在一些磕磕碰碰及摩擦,往往十分容易出现拳打脚踢现象;同时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好奇和求知欲自以为自己已经长大了,看到社会中一些不良现象也跃跃欲试,更导致良好行为习惯难以养成。

纵观国内外研究现状,专家学者针对儿童道德品德发展以及行为习惯研究较多,但对青少年尤其是农村青少年行为习惯的研究相对较少,且研究面不够广泛,力度不够大。特别是对于贫困地区来说,研究当地寄宿制学校学生的养成教育意义更加重大。中小学教育处在人生的文化启蒙和知识准备阶段,是教育体系的基础,是每个人终身发展的基础,也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基础。因此如何就乡镇少数民族地区寄宿制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着手,深入探讨寄宿制下中学生养成教育中存在的问提,及其可能实施的方案,是我们目前值得思考的一个严峻问题。

猜你喜欢

社会教育学校管理家庭教育
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
谈小学阶段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形式的结合与创新
中学技术学科STS的实施研究
家、园合作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初中生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
诚朴决策管理学校的探索研究
家庭环境对中学生性格及成长的影响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
GIS在教育管理中的应用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