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蝎座陈晓卿
2016-06-25刘珏欣
刘珏欣
美食是有圈子的。以《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身份闻名于世的陈晓卿,在这个圈子里,大概属于最有群众基础的那一种。但他说自己不怎么和这个圈子有密切联系。他不想把自己的这个爱好逼成职业,他用了一个常见的比喻:“就好像好不容易有一个喜欢的女孩,再把她给娶成老婆,这也太受不了了。”
陈晓卿说,美食家分好多种。有的是理论型,可以追根溯源讲各种食物的历史。有的是经营型,可以指导餐馆的价格定位、选址、客源分析……有的是推销型,自己就卖食物,“比如他卖东北大米、新西兰红酒、南非蜂蜜,他会跟饭馆说,你这里没有南非冰草,你这个就上不了档次。这里面什么人都有。我就是单纯地吃,好吃就好吃,不好吃拉倒。”
一次,朋友带陈晓卿去一家川菜馆子试菜,那里的厨师长号称是全国麻婆豆腐冠军,老板请来一众美食家品评。麻婆豆腐端上来,朋友一边往碗里扒菜,一边叫好不迭。陈晓卿却“微合双眼,面沉似墨水,沉声说道‘辣椒超市买的吧?不是四川运来的,产地甘肃。‘油用的是橄榄油,用得不对。”老板问他,在北京这么做能不能卖出去,他冷酷地回答:肯定卖不出去,北京做的比你好的多的是,街边小馆子都有比你做得好的。不久,馆子果然关门了。
许久之后,跟我讲起此事,陈晓卿还撇嘴:“怎么可能是麻婆豆腐冠军,打死都不可能!”
“你真的可以吃出来他的调料是哪里产的吗?”我问。
“这个要吃不出来还在这混?”他答。
这一刻,那个总是在谈人情和故事的亲和派美食点评家形象,一下子在我眼中添加了许多神秘的技术含量,非要视觉化描述的话,就像小时候看动画片《中华小当家》,菜一出锅就会电闪雷鸣,而品菜的一瞬间,所有食材都能舞起来,闪烁出夸张的光芒。
做完这篇稿子,我的收藏夹里多了不少他推荐的饭馆。我有点懊恼没早点看到他的专栏,他记载的活动地区正是我以前住的地区,当年我为了周围没什么好吃的颇为发愁。等我发现他的推荐时,我已经搬走了。
我还挑了几家,一一上门去吃。也跟老板聊一聊,听听他们和陈晓卿间有什么故事。陈晓卿不仅爱吃,也爱跟饭馆老板或厨师搭讪。他不仅想收获美好的食物,也想收获食物背后的人的故事。听起来还真像《舌尖上的中国》。
岁月的确给了他丰厚的馈赠:美食,故事,还有体重。做采访准备时,我看了陈晓卿1993年拍的纪录片《远在北京的家》——记录一群安徽小保姆在北京打工的生活。片源应该蛮早了,模模糊糊的画质中,突然闪过一个扛摄像机的瘦高小伙,我觉得面熟,再仔细一看,是陈晓卿本人!天,瘦下来的时候,他居然可以蛮帅的。
岁月给他带来的改变还有熬夜功能的退化。他有点感慨:“《舌尖2》的时候,她都熬不过我。”他指向旁边的年轻助理。看到对方回来的白眼,陈晓卿又补充:“不是这样吗?到1点钟你就回宿舍睡觉了。”
“但是我早上很早就起来了呀!不像有些人!工作时间有时差不等于没工作。”助理忍不住反击了。
陈晓卿思考两秒后回击:“可是我早上给你打电话,你也没接呀。”
“那都10点多了,还早上呢。”助理笑起来:“你看他,可小气了,一直能记恨着。”
陈晓卿也笑:“天蝎座嘛。”
《舌尖2》时,第三、第四集遇到恶评,因为加入了更多的人的故事,不够紧密围绕美食。陈晓卿至今有点情绪:“你是往前走一步,做一点点不一样的,还是跟以前一样,做平衡的。这东西搞不太清楚。”那时有人会说:你毁了《舌尖》,不要再做了!“我现在也没做。我看微博上天天都是求我做的。”他想起,前些天还有人给他发私信,说自己在播《舌尖2》的时候说了脏话,过了这么久,现在来道歉,因为想让陈晓卿别再难过,赶快好好拍《舌尖3》。
说这些时,陈晓卿脸上露出了笑容,很天蝎座的笑容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