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特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接受效果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2016-06-25于桂花
于桂花
(温州大学城市学院基础部,浙江温州 325035)
主体特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接受效果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于桂花
(温州大学城市学院基础部,浙江温州325035)
摘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接受主体不是被动地、消极地接受和认同接受客体,而是将自己的主体认知、情感、意志和能力等个性化因素作用于接受过程,并对接受效果产生影响。不同的接受主体有着不同的主体特点,因而就有不同的接受目的、背景、兴趣和能力,从而最终导致不同的接受效果。文章探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接受主体特征与接受效果之间存在的联系,提出了提高思政理论课效果的途径。
关键词:主体特征;教学效果;课程改革
此文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1+1+N教学模式研究”课题;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转移-改造-提升,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路径研究——基于独立学院校企深度融合的‘双主体’共育模式”(2015SCG177);2016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16NDJC132YB)的研究成果。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特指发生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内的接受活动,是接受主体出于自身的需要,在环境的作用下通过某些中介对接受客体进行反映、选择、整合、内化、外化、行为多环节构成的、连续的、完整的活动过程,接受的结果是形成人的内化的精神和外化的行为。”[1]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接受的过程中,接受主体即为高校大学生,接受客体即是教师向接受主体传授的“思想、观点和技能”。它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中有很多影响因素,比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任课教师、教学环境等,但不可否认,这一过程存在着主体性特征。“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接受过程是受教育者自觉认同教育目标和教育要求,独立做出判断和选择,自主调节行为,并在实践中完善自身品德、丰富和发展社会道德规范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2]也就是在此接受活动中,接受主体不是被动地、消极地接受和认同接受客体,而是将自己的主体认知、情感、意志和能力等个性化因素作用于接受过程,并对接受效果产生影响。而不同的接受主体有着不同的主体认知、情感、意志和能力,因而就有不同的接受目的、背景、兴趣、能力,最终导致不同的接受效果。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接受主体特征与接受效果之间存在怎样的联系,尚缺乏实证检验,因此探讨其相关性十分必要。
二、研究设计
1.研究工具和方法
基于大量的文献研读和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规律的把握,笔者自制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接受效果调查问卷”,初始问卷共38题,实施预测后进行项目分析,删除在统计学上不符合要求的8题,得到正式问卷共30题。问卷可分为5个维度,分别为课程价值(包含4个题项)、课程内容(包含6个题项)、课程教学(包含10个题项)、学习状态(包含4个题项)、教学效果(包含6个题项)。采用了利克特量表(LikertScal)技术,运用5个选项对项目问题的不同水平和满意程度进行区分,得分越高,表明被试者在该题项上的态度越积极。问卷的KMO系数为0.9254,适合进行因素分析。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后,各维Chronbach'Alpha系数分别为0.9324、0.8432、0.7563、0.7789、0.8951,总问卷Chronbaeh' Alpha系数为0.8520,表明具有较好的信度与效度,符合量表的编制原则。问卷回收后逐一进行检查,剔除无效问卷,运用SPSS12.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主要进行T检验与F检验。
2.数据来源和样本特征
本次调查采用整体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测试样本。在浙江省某高校的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人文学院、外国语学院、音乐学院等十个二级学院的一至二年级中抽取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963份,剔除无效答卷后,得到有效问卷928份,有效回收率为92.8%。具体样本分布及特征见表1所示。
表1 样本分布及特征
二、结果与讨论
1.性别特征与接受效果
从表2检验结果来看,性别特征导致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接受效果呈现出差异性。
通过表2的数据可以发现:男生总体满意度均值3.52,显著高于女生的3.39。在各因素指标中课程价值、教学内容两项男生均值明显高于女生,这可能是因为男生思维比较发散,关注面更广,对政治的关注度和敏感度更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正好能满足他们这方面的需要;而学习态度、课程教学、教学效果几个因素指标女生的均值都高于男生,这是因为女生一般都比较乖巧用功,善于跟随老师教导,因此更易于吸纳老师的各种观点和思想。由此可以看出,男生对于思政课教学的期待和要求均高于女生,女生对于思政课教学的学习态度、教学评价高于男生,但最终均分男生高于女生。因此,激发学生的需求和兴趣对于提高思政课接受效果意义重大,同时这也会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比如,基于这一差异平衡男、女生之间的教学方法有待研究。
2.所属学科与接受效果
以理工、人文、艺体为自变量,分析不同学科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接受状况的差异性。检验结果详见表3所示。表3显示,理工、人文和艺体类学生各项因子的均值,除课程教学维度没有显著差异外,其他四项因子按着人文、理工、艺体的顺序呈依次递减的趋势变化。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与各学科大学生的学科性质有很大关系。对于文科生而言,思政课的学科内容他们较为熟悉,也是他们感兴趣和专长所在,故而在学习态度上更加端正,学习效果也相对较好。而理工类学生需要且愿意把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投入专业课的学习,且他们在思政课内容方面的基础也比较差,学起来比较吃力,再加上兴趣不足整体效果就相对较差。艺体类学生笔者经过访谈了解到,部分对思政课即没兴趣也没基础,接受度差是理所当然的,但他们并不把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归结为教师或环境,而认为是由自身造成的。因此,艺体生虽然接受效果最低,但他们对课程教学的评价却是最高的。
3.入校时间与接受效果
由表4可以看出,一年级学生的课程接受效果明显高于二年级学生,并且在各因素指标上均呈现一年级学生高于二年级学生的情况。究其原因,其一,一年级学生来到校时间不长,对各门课程新鲜和好奇,易于接受老师的引导和教育;其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是在大学一年级开设,据调查,在四门政治理论课中,学生认为这门课是与他们生活学习关系最密切的,因此最受学生欢迎。而二年级学生随着其阅历和认知水平的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理论性和滞后性进一步突显,在社会生活、就业、竞争要求的压力下,学生认为思政课教学没能为其价值的体现起到太大的作用,从而导致上述认知和接受效果的差异。
4.学历层次与接受效果
由表5可以看出,除课程教学因素指标中专科生均分高于本科生外,其他因素指标及最终接受效果均是本科生高于专科生。出现这一状况的原因是,本科学生比专科学生对思政课的课程价值评价更高,因此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也较高。另外本科生在知识基础、认知水平、学习能力等方面比专科生也会略胜一筹。
表2 不同性别大学生教学接受效果差异
表3 不同学科的大学生教学接受效果差异
表4 不同年级大学生教学接受效果差异
表5 不同学历层次教学接受效果差异
经调查得知,部分专科生,特别是女生表示自己对思政课毫无兴趣,不想听也听不懂,尤其“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门课程。类似于艺体生一样,这部分同学也不把这种情况归外因,认为是自身兴趣和思维模式造成的,因此专科生“课程教学”这一因素指标的得分反而比本科生要高。
5.政治面貌与接受效果
由表6可以看出,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在各因素指标和最终均值上都高于团员和普通学生,显示出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较高的政治觉悟和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和观念的认同,表现出兴趣和渴求,学习态度端正,在学习中能够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6.家庭背景特征与接受效果
由表7可以看出,家庭出身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最终接受效果没有显著的影响,各因素指标差异也不显著。究其原因,作为大学生已经完全脱离了父母的视线,在思想和人格上成为独立的个体。学习上的价值判断、学习兴趣等完全由自己决定,并深受环境、舆论的影响,父母则是鞭长莫及,因此,家庭背景这一特征的影响效果不显著。
表6 政治面貌对教学接受效果影响差异
表7 家庭背景对教学接受效果影响差异
四、建议
1.根据学生主体特征安排相匹配的教师任教,提高思政课的整体接受效果
由以上调查可以看出,不同性别、年级、专业、学历层次的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有不同的价值期待和教学要求,只有尽量满足他们的期待和要求,才能提高思政课教学接受度和实效性,完成党和国家赋予思政课培养和塑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的任务。就现实情况来看,学生对思政课的期待和要求存在层次性,思政课任课教师水平也存在差异性,这就要求排课时精心匹配,以使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都能得到满足。比如,男生、人文专业学生、本科生均对思政课表现出了较高的价值期待和教学要求,这应引起学校充分的注意。
2.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增强思政课教学吸引力和感染力
由研究结果可以看出,不同主体特征的学生对思政课表现出不同的兴趣,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部分男生和文科生对思政课兴趣较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这部分学生的积极性,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使其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目前思政课教学,整体来看依然是“教师多媒体讲授”为主,课堂上穿插一些话题讨论和视频播放,教师的主导作用有余,而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教师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全过程,变教师的单人‘独奏’为教师和全体学生的集体‘合奏’,变教师的单向讲授为教师与学生的双向沟通和双向交流,从而实现教学过程的互动,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3]在教师适度引导和鼓励下,对思政课价值评价较高的学生可以充当参与课堂的主力,体现其主体作用,从而打破教师“一讲到底”的现象,融入师生互动,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3.理论联系实际,增强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奠定理论基础,培养和提升全民族理论思维水平的重要功能,这门课绝不是可有可无,教学效果也绝非无足轻重。目前的状态离“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优秀课程”[4]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由调查可知,在四门政治理论课中学生最喜欢的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原因是这门课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联系较为密切;同时二年级学生对思政课的教学接受效果低于一年级,是因为学生认为思政课教学没能为其面对社会生活、就业、竞争压力提供太多的帮助。以上两点表明,我们的思政课要增强教学实效性,就不能仅仅是知识的传授、理论的讲解,因为大学生的思想问题和人生困惑都来源于他们的现实生活,对于这些问题的解惑不可能依赖纯粹思辨的方法来解决,而要立足现实生活,理论联系实际。这个“实际”包括社会实际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帮助大学生正确分析社会问题,解除个人思想困惑,这也是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必由之路。
4.发挥党组织的先进教育作用,提高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研究结果显示,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表达的接受效果高于团员、普通同学的接受效果水平,这说明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在党组织的教育和引导下,形成了较高的政治觉悟,发挥了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并取得了实效。因此,要全面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接受效果,各高校要进一步发挥党组织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组织核心作用。党组织有着了解和引导青年学生思想现状的天然优势,要努力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通过组织相关班团、社团活动,提高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参考文献:
[1]王敏.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32-33.
[2]张耀灿,郑永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75-276.
[3]李娟.思想政治理论课互动式教学方式的探讨[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4):24-28.
[4]袁贵仁.努力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优秀课程[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 (6):4-5.
编辑朱荣华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8528(2016)02-097-05
收稿日期:2015-12-10
作者简介:于桂花(1974),女,讲师,博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
Empirical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ubject Characteristics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YU Gui-hua
(City College of Wenzhou University,Wenzhou Zhejiang 325035,China)
Abstract:In the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the subject donot accept the object passively.But the cognition,emotion,will and ability of the subject will be used in the acceptance process,and influence the acceptanceeffect.Different subjects have different cognition,emotion,will and ability,which eventuallyleads todifferent effects.This paper has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ubject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acceptanceeffect.
Key words:Main Feature;Teaching Effect;Curriculum Refo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