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社会保障与党建思想的关系及启示
2016-06-24张亚飞王晓荣
张亚飞++王晓荣
摘 要: 毛泽东社会保障思想和党建思想有相同之处,亦有不同之处,但都统一于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群众路线,只能依靠群众,发动群众,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这样方能实现中国梦,继而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使得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时期得到发展。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中国共产党要坚持把二者融合起来,以群众的民生保障工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关键词: 社会保障思想; 党建思想; 群众路线
中图分类号: A841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3411/j.cnki.sxsx.2016.02.012
毛泽东思想博大精深,影响深远,是一个完善的体系。毛泽东思想包括众多方面,如党建理论、统一战线理论、武装斗争理论、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新民主主义理论等。当前学界普遍关注毛泽东思想的某一方面,或关注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历史贡献、基本经验、阶段特点、对当前的启示等。而关于党建思想与社会保障思想的比较,没有相关的研究,故笔者以此为起点,对毛泽东社会保障思想与党建思想做逐一对比分析,找出二者的共同性质和差异,最终揭示二者统一于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群众路线,进而说明毛泽东思想是一个完整的体系,社会保障思想和党建思想在具体操作中有不同之处,但亦统一于群众路线之中,只有依靠群众,发动群众,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方能完成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使得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时期得到新的发展。
一、毛泽东社会保障与党建思想的共性
(一)人民性
毛泽东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就发现社会保障在中国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尤其是在早期著作中就有很多关于社会保障的思想。如1922年5月毛泽东《更宜注重的问题》一文,大声疾呼资本家应给予劳动人民最起码的生存条件,提高相关待遇,不能将劳动人民的劳动视为廉价的商品。让大多数劳动人民在晚年颐享天年。“在世上卖过力的劳工,等他到了六十岁以上卖尽了不能再卖力的时候,依照秋天的草木也可以得点雨露尽其天年的例,也应该使这些劳工尽其天年。” [1]可见,毛泽东认为应该体恤劳动者,保证一定的工作条件,并维持其老年之后的生活费用。这表现了毛泽东对工人的无限关心和爱护,亦是毛泽东思想在社会保障方面的初步显现。
1933年毛泽东在江西长岗乡调查工人失业状况,并对工人生活情况给予了关注,写出了《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必须注意经济工作》等文章,充分肯定了本地的社会救济工作,同时也指出了其他地方苏维埃政府忽视社会救济工作,无视群众生活困难的不足之处。毛泽东在这一时期充分认识到军队能够在艰苦的条件下坚持下来,主要依靠人民群众,走群众路线。如果保证群众的基本生存,那么军队的生存也得到了保证。因此,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毛泽东注重人民群众的生存问题,同时,也注重优待红军家属。中共先后颁布了《中国工农红军优待条例》、《红军抚恤条例》、《优待红军家属条例》等,不仅促进了军队的建设,也有力地完善了军人优抚的内容。
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先后颁布了《劳动暂行法》和《劳动法》,内容是社会保险,有免费的医疗补助、失去工作能力、残疾津贴、丧葬费用、工人家庭贫困补助金等。这一系列法规法律使毛泽东社会保障思想成为现实,对红军队伍建设和巩固政权都起到了关键作用。
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出版了众多社会保障思想的著作。如1937年《为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而斗争》一文中,改善工人、知识分子和军人的待遇,抗灾救荒,将社会保障作为抗敌救国十大纲领之一,将抗战和社会保障结合起来,尤其凸显人民作为社会保障的主体,不能忽视人民的根本利益,只有保证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和利益,方能有看到胜利的希望。1942年12月毛泽东《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一文中明确提出了社会保障的目的是保证人民的生存。如何保证人民的生存,是一个关于抗战持久性胜利和社会保障的集合问题。这也突显了毛泽东社会保障思想的人民属性。
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对抗日根据地的社会保障经验进行了总结和升华,开始为新中国建立新的社会保障体系而设计相关制度。1945年《论联合政府》中,一方面,毛泽东做出了论述相关了严格保证工作时间,提供失业保险和社会保险,保障工会权利的相关论述。另一方面,他认为要保证资方的盈利目的。在1947年12月《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又提出“劳资两利”的工作目标。1948年《关于工商业政策》进一步提出,不能只看眼前的社会保障水平,还要注重长远制度的发展。
建国后,为了挽救濒临崩溃边缘的中国经济,1949年12月政务院下发《关于生产自救的指示》。1950年6月《关于救济失业工人的指示》,同年七月,发布《救济失业工人暂行办法》,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工人的生活压力,稳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是毛泽东社会保障思想在现实中的体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新中国不仅完成了三大改造,进一步完善了工人的离退休制度、养老保险制度、医疗保险制度等。此外,还构建了工人病假生育保险制度。
从土地革命时期到建国之后,再到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毛泽东社会保障思想具有连续性和持续性,紧紧围绕着人民这一群体,积极维护其利益,一切为人民服务,体现了毛泽东社会保障思想的人民性,将人民群众生存与国家发展紧密联系起来。
毛泽东党建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一个典范。他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历史课题,着重解决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如何把以农民为主体的中国共产党建设成为工人阶级领导的、先锋队性质的马克思主义政党。郑德荣教授认为:“毛泽东党建理论的突出特点体现为‘四个统一,即组织入党与思想入党相统一、党的建设与完成党的中心任务相统一、建设工人阶级先锋队与中华民族先锋队相统一、广泛民主与高度集中相统一。毛泽东党建理论解决了如何把以农民为主体的中国共产党建设成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时代难题,是马列主义党建学说与中国特殊国情党情相结合的创新性理论成果,是党的建设行之有效的宝贵历史经验,为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2] 同时,毛泽东党建思想建立在我党是以农民为主体的历史时期,如何转变为工人阶级领导的队伍,就是一个关键性问题。1927年3月,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一文中指出:“很短的时间内,将有几万万农民从中国中部、南部和北部各省起来,其势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无论什么大的力量都将压抑不住。”[3]毛泽东强调农民在革命中的地位问题,农民作为人民群众的一员,要将这个问题解决好,就必须时刻联系人民利益,不能讲求党的特殊利益;人民的利益就是党的利益,毛泽东党建思想实质上具有人民性的思想。
(二)先进性
1. 毛泽东社会保障思想的先进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坚持社会保障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原则。在不同历史时期,所采取的社会保障措施与社会发展现实相适应。如果社会发展程度较高,就采取高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如社会发展较低,社会保障制度亦不能跟随社会发展,那么此制度就会阻碍社会的发展。毛泽东在不同历史时期提出不同的社会保障理念,并把握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的规律,明确了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与运作要以经济发展为重点,认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保障制度应该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二是毛泽东在对待社会保障问题时,要求不能顾此失彼,须结合实际情况,将社会保障水平与社会现实统一起来。比如在大革命时期,要注重灾荒问题,实现社会救济,满足人民群众生存的需要。新中国成立伊始,由于战祸连年,农业遭受到严重打击,加之农村征粮负担过重,导致农民生活困难。毛泽东知道后,立即减少征粮。
2. 毛泽东党建思想亦体现先进性。毛泽东党建思想结合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表现为四个首次:“首次把党的建设称为革命法宝和伟大工程,给党的建设以准确定位;首次提出着重从思想上建党的原则,为党的建设奠定牢固基础;首次把整风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载体,为党的建设选择了正确的方式;首次集中概括了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作风,为党的建设树立了革命风范等等。” [4] 毛泽东不仅将思想上建党作为新的观念提出来,而且树立了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永远保持先进性的观念;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作风使其得以立于不败之地,能够克服社会上的诱惑,时刻保证党的先进性;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在复杂的环境中不断取得胜利的法宝。
(三)公平性
毛泽东社会保障思想的公平性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毛泽东提出人在年幼和年老的时候,可以不工作,但有维持自身生存的权利。到壮年时期,劳动者有付出劳动,取得报酬的权利。这种权利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公平的,不因为对象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建国初期,中共中央颁布了第一部宪法,规定了社会救济、社会保险、社会优抚、社会福利等方面的制度。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权利,不存任何形式的歧视。二是毛泽东社会保障思想在社会保障方面得到了体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三是在分配社会保障资源的时候,保障措施都是平均分配的,不存在因为任何原因出现的不平等分配,做到人人可以享受到社会保障制度所带来的优惠。
党的组织建设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认为一个政党要取得胜利,必须要有自己的政治路线与组织上的巩固。中国共产党根据党的民主集中制发展起来,民主集中制要求中央组织、地方组织和基层组织成为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各自承担自己的功能。这其中各层组织在建设过程中,要坚持公平的原则,只要坚持正确的政治路线,党员就可以参加党组织建设,为组织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公平参加领导岗位的选举。在改革开放以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又进一步提出了干部“四化”方针和改革开放的用人路线,开创了党的干部队伍建设,按照毛泽东思想提出的“德才兼备”标准,在公平的原则下,坚持任人唯贤的用人路线和政策。通过不断加强党的组织建设,不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具有较高素质的党员干部队伍。
二、毛泽东社会保障与党建思想的差异
(一)内容上的差异
1. 毛泽东社会保障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社会救济、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四个方面。
(1)社会救济。毛泽东在江西长岗乡做调查的时候,对社会救济工作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指出要将救济工作做到有条不紊,重点支持工人和知识分子。[5] 另外,毛泽东认为对个人、家庭的支持一定要保证全家不能被饿死,要实现帮助贫困家庭渡过难关这一基本目标。
建国后,毛泽东对自然灾害造成的饥荒作出了指示,积极构筑新的社会救济制度体系,对生产自救给予肯定。他认为生产自救有造血功能,不依靠外部,以少量的贷款获得丰厚的回报,是治本的策略。在此基础上,运用中国古代赈灾的办法——以工代赈,不仅取得了较好救灾效果,而且使得灾民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灾民的生存压力,人民群众也切实感受到社会保障制度的优越性。这一制度自改革开放以来又得到了很多的继承。邓小平将此思想运用到扶困开发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上,帮助很多老、少、变、穷地区完成了转变,走上了富裕发展道路。
这一思想超出了传统中国社会的社会救济思想,有了社会主义社会救济制度的雏形,也为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社会保险。社会保险是再分配制度,为保障因丧失劳动力、因家庭贫困而不能有收入的人群生存权利的经济制度。毛泽东十分关注工人失业保险和医疗保险、人民医疗保险等制度。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的初期,政务院颁布了《劳动就业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劳动力的统一介绍要逐步向统一调配过渡”。毛泽东认为要严格限制人口流动,城市青年到学校或工厂去锻炼,农村青年在田地里锻炼,最终实现全国人口的充分就业。
1956年8月,中央下发《关于解决城市失业问题的报告》,各企事业单位招收人员,仍然遵守尽量招收城市人口的原则,不得招收非城市户口的人员。这也是为了解决城市人口失业的问题,保证工人充分就业,并建立相关的失业保险制度。
1965年6月,毛泽东提出解决农民医疗保险问题,建立了三级联办医疗保险制度——公费医疗、企业劳动保险医疗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这一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劳动者后顾之忧,恢复了劳动者的身体健康,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了经济发展。
(3)社会福利。毛泽东认为要建立完善的社会福利体系,坚持福利的物质利益与福利水平和生产力发展相适应原则。毛泽东在社会福利方面采取的措施有:社会津贴制度、职工福利补贴制度,为城市居民提供各种福利设施、各种生活补贴;建设各种福利设施,为特殊群体建立活动场所和机构,如儿童福利院、养老院等。
(4)社会优抚。国家提供各种优待、抚恤、养老、就业安置等各种待遇和社会保障制度。尤其是对革命军人和军人家庭的优待。毛泽东深知革命军队的力量和支柱作用,故建立军队之初就注重优待军人和家属,使得军人安心在前方服役。我党先后颁布了《中国工农红军优待条例》、《红军抚恤条例》、《优待红军家属条例》等一系列条例,保证了优抚工作的顺利进行。
2. 毛泽东党建思想。毛泽东党建思想是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开始,经过抗战时期的发展,最终形成的完整体系。这一体系主要包括党建理论的特点和精髓、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独创性贡献、毛泽东党建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毛泽东对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贡献、毛泽东党建思想对当前加强学习型政党建设的启示、毛泽东党风建设思想及其现实意义、毛泽东关于执政党建设的基本经验、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的关系等。
由此可见,毛泽东社会保障思想与党建思想是不同领域的理论,社会保障思想侧重于社会事实和社会发展,须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包括四个主要部分:社会救济、社会优抚、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党建思想是关于政党建设的问题,包括思想建设、作风建设、组织建设、民主集中制等。
(二)发挥的作用不同
1. 毛泽东社会保障思想。毛泽东社会保障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为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提供了思想源泉。但我国当前过分注重借鉴外国社会保障制度,很多直接采取拿来主义,忽视了本国固有的特殊形式和时代背景,因此,我们需要借鉴毛泽东社会保障思想,来为当前的制度设计提供一些参考。
(1)毛泽东在执政期间,颁布了《劳动保护法》、《劳动法》、《中国工农红军优待条例》、《劳动保险条例》、《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退休处理暂行办法》等法律法规,为社会保障工作的开展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也给了我们一个启示,即建设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时候,要以法律为根据,建立一整套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
(2)毛泽东社会保障思想体现了识大体、顾大局的思想。毛泽东一直把人民利益摆在首位,不仅对受灾群众给予帮助,而且对贫困家庭、失业工人、知识分子等群体,也给予了充分关怀,体现了社会保障工作一切从人民群众出发,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一切服务群众的理念。
(3)毛泽东社会保障思想亦注重公平公正原则。在努力完善社会主义社会保障体系过程中,一直努力缩小贫富差距,维护社会安定,照顾各部分人的利益,保持社会各个群体的平衡。
2. 毛泽东党建思想。毛泽东党建思想开创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途径。在延安时期的整风运动,反对党内一直存在的教条主义倾向,并对大量小资产阶级出身的新党员及其非无产阶级思想提出批判,提高了全党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水平和鉴别能力,在全党树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1945年4月,党的六届七中全会通过了《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总结了建党以来的历史经验,为争取抗战的胜利做最后的努力,使得全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团结。
人民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发表了《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关于目前党的政策的几个重要问题》、《关于建立报告制度》等重要文章和文件,系统地阐述了实现全党的领导的基本条件,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党的领导的原理。
解放前夕,中国共产党即将成为领导全国政权的党,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中指出,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革命以后的路程很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全党要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这也指出了我党在执政之后面临的新问题和新任务,为党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综上,毛泽东社会保障思想与党建思想在不同领域所发挥的作用不同。毛泽东社会保障思想是为了保证人民利益,使其能够更好生活,且与民生问题紧密相关,反映现实社会问题。而毛泽东党建思想是有关于“建设什么样的党、如何建设党的问题”,是上层建筑的问题,事关一个政党如何运作,如何领导一个国家发展,如何立足于世界。二者在不同领域所发挥的作用不同,但都为了让国家继续向前发展,实现社会的良性运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三、毛泽东社会保障与党建思想的统一:群众路线
正如前文所述,毛泽东社会保障思想与党建思想有相同的性质,亦有不同之处,所发挥的作用亦不同,但二者都作为毛泽东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又统一于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群众路线之中。
群众路线是我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之一。一切为了群众,一切相信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成为我们战胜各种困难和敌人的力量来源。
毛泽东社会保障思想就是群众路线的体现,社会救济体现了党对人民群众关心,密切关注民生问题,这就使得我党有了坚实的群众基础,能够制定正确的决策,依靠群众,增加政治优势。社会保险涵盖了社会中各个阶层的医疗、工伤、生育、养老、失业等问题,建立全面的社会保障体系,迈向小康社会。社会福利,针对儿童、残疾人士、孤寡老人、贫困家庭等,制定各种福利制度,使其走出生活困难的境地;社会优抚针对军人及其家属、各类因公牺牲人员给予补偿和补贴,使得其后期的生活得以保证。如果脱离群众,不走群众路线,对群众利益诉求反应迟钝,甚至“麻木不仁”,那将带来一系列问题,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
毛泽东党建思想始终贯彻群众路线,在各个历史时期密切联系群众,才能在各种复杂环境和挑战中保持我党的先进性,与时俱进,领导群众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始终代表人民群众,使得广大党员不在胜利面前沾沾自喜,不在矛盾面前畏缩不前,不在困难面前悲观失望,不在诱惑面前动摇涣散,才能使党带领人民群众在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过程中不断向前。
毛泽东社会保障思想和党建思想在群众路线的指导下,坚持把群众安危放在心头,及时了解人民群众所想、所思、所盼、所忧、所急,把群众工作做实、做深、做细、做透。正确处理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现阶段群众共同利益、不同群体的特殊利益之间的关系,切实把人民利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同时,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坚持群众路线,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一步。中国梦是现实的,又是历史的,是国家的,也是民族的,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如果每一个中国人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都在不懈努力,毕生奋斗,那么离中国梦的实现也就不远了。为了实现中国梦,只有我们坚持群众路线,不断创新发展毛泽东思想各个方面(不仅仅是指社会保障思想和党建思想),我们才能使得每个人的梦想都集中在民族复兴的旗帜下,使得中国梦变得更加现实,更加生动。
四、毛泽东社会保障与党建思想在新时期的融合:抓好民生保障工作
基于以上分析可知,毛泽东社会保障思想与党建思想的统一之处就是群众路线。那么,研究二者关系的当代价值就在于走好新时期的群众路线,做好民生保障工作。抓好新时期的民生保障工作既是对毛泽东社会保障思想的继承和发扬,符合其党建思想的目的,是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新体现。
新中国成立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就是抓住了二者之间的联系,将二者融合起来,以人民群众的民生问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根据当时中国社会的现实情况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恢复高考招生制度,解决了长期困扰中国人民的温饱问题和人才短缺问题,使中国人民富了起来。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时期又进行了教育、医疗、住房等各项改革,为老百姓提供了更多的受教育机会、打破了传统的医疗保障和住房制度,扩大了受众面积。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中央更是取消了在中国农村存续两千多年的税收制度,并且对农民实行了一系列的补贴政策,使农民得到了更多的切切实实的实惠;并且实行了公租房、廉租房等住房政策,改善了城乡居民的住房条件等。
2012年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代党中央高度重视民生问题。他们在中国经济面临下行压力增大、财政收入放缓的情况下,仍然不忘人民,各项举措以民生为重,千方百计为民解难。习近平多次强调民生工作没有终结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并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干群一心,答好“民生考卷”。2015年的《人民日报》曾经这样评价党中央的民生工作:“4年多来,经济下行压力增大、财政收入增速放缓,各项民生指标却逆势上扬、全线飘红。建立世界最大的社保体系,为亿万人民生活兜底;破解空前艰巨的就业难题,就业人数达到7.7亿;实行卓有成效的扶贫攻坚,使得全世界每10个人脱贫,就有超过7个来自中国……收入越来越高、负担越来越轻、保障越来越多,用群众满满的获得感、稳稳的幸福感作证,‘十二五走过的这几年,彰显着一个政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追求,体现着一个国家念兹在兹的为民情怀。” [6]
尽管当前我国还存在着许多民生问题,人民群众的教育、住房、医疗、养老等社会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但是新时期以来,中国共产党的积极努力以及各项成就的取得都告诉我们困难是暂时的,解决民生问题要靠全国人民与党中央一起努力奋斗。当然,解决民生还需要共产党从严治党,严抓腐败,这二者并不矛盾。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核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抓好党建就抓住了核心力量,做好民生工作,就调动起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就能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虽然当前有些共产党员以权谋私、贪污腐败,严重影响了党在人民心中的形象,但党中央高度重视执政党建设问题,强调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牢笼里,并且严厉惩处了一些腐败分子,并且强调反腐要常抓不懈。可见,抓党建是为了得民心,抓社保是为了为民谋利,二者是相互统一的。
总之,毛泽东的社会保障思想与党建思想并没有过时,相反,它在今天的中国社会得到了继承与发展。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只有把党建工作和民生保障工作统一起来,结合中国社会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8-9.
[2]郑德荣.“四个统一”:毛泽东党建理论的突出特点[J].党的文献,2011,(1):38.
[3]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
[4]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历史贡献和基本经验——“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政
党建设”学术研讨会综述[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1,(3):71.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毛泽东文集:第一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7:
394-395.
[6]保障和改善民生——向着第一个百年目标迈进[N].人民日报,2015-10-29(01).
[责任编辑、校对:党 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