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模式的选择

2016-06-24皮江红

职业技术教育 2016年7期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

皮江红

摘 要 政府公共职业教育模式与企业职业教育模式存在一些固有缺陷,并不能很好地完成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的任务。职业院校教育模式具有优势性、必要性和现实性,可以成为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的新选择。同时,为了更好地适应新生代农民工的需求,职业院校教育模式应该在开放职业教育资源、变革课程形式、创新办学方式等方面积极加以完善。

关键词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模式;公共职业教育模式;企业职业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 G7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6)07-0037-05

一、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的现有模式

美国著名劳动经济学家弗里曼曾指出,在工业经济中,就供给主体而言,培训工人的机构包括: 正规教育系统、私人技术培训学校、正规学徒制度、正规或非正规的在职训练计划以及政府的特别培训计划[1]。借鉴这一分析思路,从供给主体上看,政府主导的公共职业教育模式和企业职业教育模式构成了我国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的两种主导模式。

(一)政府主导的公共职业教育模式

政府主导的新生代农民工公共职业教育模式一般是由政府或政府管理下的团体牵头,组织一定的经费和培训力量在一定范围或地区内对需要帮助的新生代农民工实行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目前,主要有由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系统负责的“春潮行动”、农业系统负责的“阳光工程”、科技系统负责的“星火计划”、扶贫系统负责的“雨露计划”等。无论是在新生代农民工转移培训的相关政策规定中,还是在实践层面的真正系统实施中,以政府主导的公共职业教育模式处于主流地位。政府主导的新生代农民工公共职业教育模式存在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其中比较典型的情形是:

其一,政府主导的公共职业教育模式容易产生“政府失灵”。因为缺乏价格的有效指引,使得政府参与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所产生的价值与生产它的成本被割裂开来,成本和收益处于分离状态,这种割裂意味着在不完全信息条件下农民工职业教育资源错误配置和浪费的可能性在加大[2]。因而,政府主导的职业教育普遍出现了资源配置失当、运行低效等问题。另外,政府部门对自己主导的农民工职业教育质量缺乏监督的动力,造成不少新生代农民工公共职业教育只是在走形式,并没有取得应有的实质性效果。

其二,政府主导的公共职业教育模式存在“寻租”空间。由于政府主导的公共职业教育模式在整体上缺少竞争,这就为寻租(Rent Seeking)的产生提供了空间。寻租的存在,使得职业教育的实施机构不把竞争力放在自身的人才培养能力提升上,而是放在对政府主管部门资源分配的影响力上,导致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资源获得取决于相关人士活动能力的高低或者同相关部门关系的好坏等不正常现象。

其三,政府主导的公共职业教育模式实效不理想。在政府主导的新生代农民工公共职业教育模式下,教育机构存在着设施薄弱、资金投入不足、师资短缺、规模小等诸多问题,导致教育质量难以提高[3]。另外,由于公共职业教育模式所传授的专业技能往往缺少可持续性、系统性,这些既浪费了大量的公共物力和财力,又浪费了新生代农民工宝贵的学习时间,并没有达到提升人力资本水平和提高融入能力的预期目标。

在我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背景下,政府应从繁重琐碎的“做不了,也做不好”的具体事务中摆脱出来,成为“裁判员”而不是“运动员”。“借助公民和社会组织来提供部分公共产品(特别是准公共产品),以改进和提高政府公益供给的效率。”[4]具体到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上,政府主要责任不在于直接成为供给主体,而是通过法规、政策调动其他社会主体参与的积极性,并在供需失衡时给予必要的规范、引导和干预。

(二)企业职业教育模式

企业职业教育可以实现与就业直接挂钩,有利于调动受教育者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企业职业教育的内容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针对性,比较容易符合受教育对象的需求;企业职业教育还能大幅降低培训成本,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困扰职业教育实施的经费短缺难题。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证明,企业职业教育对于在职员工技能的形成与提升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和不可比拟的优势。但是在我国,由于各种具体条件的制约,企业开展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的作用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其主要问题有:

其一,企业开展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的意识弱。与短期可见利润相比,企业往往对间接收益及长期投资不太重视。不少企业仅从直接的、现实的利益出发,对农民工存在重使用轻培养的趋向。其实,作为农民工职业教育的直接受益者,企业理应承担更多责任。特别是在频现“用工难”“技工荒”的现实背景下,企业不仅应成为职业教育的参与者,更应成为职业教育责任的重要承担主体。虽然政府已经出台大量政策、法规要求企业对其职工(包括新生代农民工)开展职业教育,但很多企业并没有被真正履行这些要求,其用工思路仍停留在搭政府培训的“便车”、挖其他企业墙角等方式上[5]。

其二,企业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的差异大。一般来说,小型企业、民营企业大部分为降低成本,追求利润最大化,不重视农民工职业教育,而那些发展较好、经济实力较强的大中型企业或国有企业对农民工职业教育比较重视。但现实情况恰恰是,小型企业、民营企业已经成为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的主要去处。如,《深圳市新生代农民工调查报告》显示,新生代农民工,在民营企业工作的较多,占49.1%,在港资企业工作的有13.7%,在国有企业工作的有11.4%,在台资企业工作的有10.2%,在欧美企业工作的有3.8%,在日韩企业工作的有4.8%[6]。另外,企业职业教育的开展情况往往与企业主管领导的意识相关,有眼光的领导重视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教育,该企业的职业教育就开展得有声有色;反之,短视的领导往往忽视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则该企业的职业教育就偃旗息鼓。

其三,企业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很少关注受教育者的发展需求。企业职业教育主要是依照企业眼前现实需求来开展,不愿对员工进行通用知识教育,而只愿意进行专门技能培训,并没有真正从新生代农民工长远发展的角度来设计职业教育内容。对于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感情以及城市生活内容教育很少涉及,同时很少关注他们对职位向上流动、人际关系处理、文明行为养成等发展性教育的需求[7]。从形式上看,企业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教育多数是“学徒式”的培训,这种职业教育方式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通常需要依赖于特定的工作环境,甚至有时需要同特定的设备结合才能发挥作用,从而大大降低了新生代农民工所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可迁移性。

总体来看,一方面,众多企业出于对经济成本投入和短期收益之间的权衡,在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方面并无太多热情;另一方面,即便是已经开展的农民工职业教育也存在着明显不足。所以从目前的条件及趋势来分析,在一个比较长的时期内,对于企业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模式不能抱有太多期望。

二、选择职业院校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模式的理由

与政府主导的公共职业教育模式、企业职业教育模式相比,职业院校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模式具有优势性、必要性和现实性,可以更好地适应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发展的新要求,应该成为我国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的主要模式。

(一)职业院校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模式的优势

相比企业及其他社会培训机构,职业院校在开展职业教育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有能力成为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的供给主体[8]。从条件上看,职业院校普遍拥有数百人甚至上千人的师资队伍,各类人才齐备,强大的师资力量是一般企业及社会培训机构无法企及的。另外,职业院校拥有设备齐全的实验室和实训场所,这为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有效开展提供了充分的设施保障。

从类型上看,我国现行职业教育包括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两种形式。目前开展的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多为非学历短期培训形式,这种形式对于培训某项技能或掌握某种专门知识具有时间集中、针对性强、见效快等优势,但并不能完全满足新生代农民工的需求。在一项以广东省东莞市为调研地区的农民工问卷中,针对“最希望接受什么类型的教育”这一问题,结果显示,有52.7%的新生代农民工选择“提升学历”,38.7%的人选择“技能培训”[9]。可见,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对取得学历具有一定的偏好。这说明,多数新生代农民工需要学历教育与技能教育相结合的职业教育。职业院校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模式能够做到技能教育与学历教育相结合,完全符合这一需求。

获得一定的职业技能是新生代农民工参加职业教育的直接目的和短期目标,但从发展趋势上看,他们中很多人的长远目标是融入城市,实现市民化,成为新市民。长期目标决定了在职业教育中新生代农民工综合素质及城市文明素养教育不应被忽视。职业院校职业教育模式有利于把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养与综合素质提高结合起来,实现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的兼顾。因而,与政府主导的公共职业教育模式、企业职业教育模式相比,职业院校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模式具有明显优势。

(二)职业院校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模式的必要性

从本世纪初开始,随着我国产业升级的加速发展,技能工人短缺甚至出现了愈演愈烈的趋势,成为制约“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的重要“瓶颈”。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的调查显示,“在我国第二产业2.25亿从业人员中,技能劳动者仅1.19亿人,其中高技能人才约3117万人,仅制造业高级技工缺口就高达400余万人”[10]。“技工荒”显示了我国工业化过程对劳动力需求的结构性变化,要解决这一结构性不平衡问题,不可能通过工业化降级来平衡,而是要依靠劳动力要素的素质升级来解决。所以,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职业教育是解决“技工荒”的关键所在。正如有研究者已经指出的那样,“如何将数量庞大的农民工转变为新型产业工人,将是决定我国产业转型能否成功的关键要素”[11]。相对于企业,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的数量及速度方面有着明显优势,技能人才大规模短缺的现实,更加彰显了职业院校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模式的必要性。

从职业院校面临的外部环境来看,为劳动者提供终身教育服务的观念已成为我国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在上述背景下,职业院校只有顺势而为,才有可能做出更大贡献,取得更大成功。近年来,我国产业工人的主体已经悄然产生了转变,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逐渐取代城市户籍人口成为产业劳动者的主体。随着产业工人主体的变化,我国城市现有的职业技能养成体系,即职业教育制度也应该相应地实现转变。但由于缺乏市场敏感度,这一转变并没有完成。造成的后果是,一方面,职业院校生源不足,相对萎缩;另一方面,需要职业教育的新生代农民工却没有机会接受优质、系统的职业教育。这就在我国职业教育领域出现了“悖论”现象,企业“技工荒”日益严重,新生代农民工对于职业教育的需求也非常强烈,而职业院校却普遍生源不足,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大量闲置[12]。因此,我国职业院校若想迎来新的发展契机,就应该及时调整办学方向,增强服务理念,将服务于新生代农民工作为推动其事业再次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和支撑点。职业院校通过开展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有利于职业院校开拓新的生源渠道、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扩大社会影响,为自身创造良好的发展机会[13]。

(三)职业院校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模式的现实性

“筛选理论”提出,学历是劳动者知识及能力的信号。由于用人单位很难找到有效考察劳动者能力的依据,所以他们只能采用学历文凭作为决定是否雇佣和工资高低的标准。在劳动力市场上,学历文凭通常情况下仍然是获得就业机会和较高工资收入的重要“砝码”。在我国大部分用人单位中,工资的起点与教育程度、学历是正相关的,学历越高,工资起点越高,收入相对越高[14]。学历文凭在就业市场上的这种“筛选”作用,阻止了新生代农民工的发展。为获取较高的收入和较好的就业机会,新生代农民工希望获得较高的学历文凭证书,也是一件非常合理的事情。职业院校职业教育模式有助于新生代农民工实现这一愿望,并以此为依托逐步实现自己的城市梦和市民梦。在选择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模式时,学历认同是需要考虑的一项重要现实因素。

在现代社会中,学历、技术证书作为社会屏蔽和筛选的工具,功能越来越突出。由于技术证书、文凭制度是一种根据人们后天活动确定地位的制度,一个人要通过个人的奋斗才能获得文凭、技术证书,所以被认为是一种比较公平的社会屏蔽和筛选工具[15]。在全国很多地方,拥有“职业院校毕业生”身份,通过学历获得“积分”已经成为农民工实现市民化的重要通道。如,《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2014年7月24日)就提出,“要重点解决进城时间长、就业能力强、可以适应城镇产业转型升级和市场竞争环境的人员落户问题。不断提高高校毕业生、技术工人、职业院校毕业生、留学回国人员等常住人口的城镇落户率”。再如,2013年6月,上海市政府公布了《上海市居住证管理办法》《上海市居住证积分管理试行办法》及实施细则,推出居住证积分制。按照居住证积分制的要求,高学历或高技能者较受欢迎[16]。

三、职业院校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模式的完善

受传统思维及人才培养模式惯性的影响,我国职业院校的现行职业教育在课程形式和办学方式上并不能完全满足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最终实现市民化对职业教育的新要求,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完善。

(一)主动向新生代农民工开放职业教育资源

在现代社会中,接受职业教育已经从一个特定阶段的学习,转变成为一种终身过程的学习。体现终身教育理念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一方面要求职业教育向所有社会群体开放,实现促进全体劳动者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另一方面要求职业教育向每个劳动者的整个职业生涯全程开放,使他们能够在职业发展的不同阶段按照自己的意愿通过多次选择,以方便、快捷的方式接受职业教育。在现代终身学习的社会中,许多新生代农民工希望能够边工作边学习,或者是希望工作一个阶段后再专门回到学校学习。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教发[2014]6号)提出,“各类职业院校是继续教育的重要主体,通过多种教育形式为所有劳动者提供终身学习机会”。具体到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方面,就是职业教育向整个农民工群体开放、向每个农民工任何职业发展阶段开放。

将新生代农民工作为职业院校职业教育服务的对象,这不仅是职业院校之间竞争的需要,也是实现教育公平的新要求。同时,以新生代农民工为培养对象是职业院校服务地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增强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抓手和切入点。向新生代农民工开放职业教育资源对职业院校提出了新要求:其一,职业院校要把农民工职业教育作为自身的重点工作,创新职业教育模式,贴近需求,接近基层,让新生代农民工随时随地都可以接受到正规职业教育。其二,职业院校要强化教育服务理念,以包容的心态,坚持“开门办学”,把农民工职业教育纳入到学校的教育发展规划之中,实现职业教育的新突破[17]。

(二)根据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变革课程形式

与普通的学校教育不同,农民工职业教育所针对对象的基础水平参差不齐。从学历上看,有初中毕业、高中毕业等各种层次;从职业经验上看,有些已经工作了几年,有些才刚刚加入劳动者队伍。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课程只有充分考虑这一特点,才能够提高教育的有效性。笔者认为,职业院校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可引进国际劳工组织开发的“职业技能模块”(Modules of Employable Skills,MES)课程组合。一个模块就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学习单元,每个模块是整个模块化教材基本组成部分,其既具有相对独立性又与相同或相关学习领域的其他模块发生联系。职业技能模块化课程组合所追求的基本目标是,开发一套组织严密、结构系统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这套课程体系既能够灵活组合,又能够精确地控制课程实施的每一个细节,并能够与工作体系完全相匹配,从而达到严谨、规范地培养技术工人的目的[18]。职业技能模块课程的优势是:其一可以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受教育者未来的职业发展需求和规划来组织教学;其二是增加课程的灵活性,根据现实工作职业岗位的新要求及时将新知识以模块的形式补充进入课程体系。

在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课程模式上,通过职业分析,找出所针对职业的任务领域、具体任务以及所需能力,并标注能力级别,进而围绕这些任务编制模块课程。职业技能模块可以区分为基础型模块、专业型模块、发展型模块。基础型模块面向全体学员,专业型模块是在专业学习中提高学员的分析、综合、评价、转换和运用能力,发展型模块使一部分学员成为拔尖人才和创业英才[19]。根据某类农民工群体的基础及要求,选取不同模块中的若干具体课程,组合成一套培训内容,形成“模块型——循环——菜单式”课程形式,供参加职业教育的新生代农民工选择,这种模式可以充分兼顾新生代农民工对职业教育的不同需求,有利于调动他们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

(三)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的需求创新办学方式

新生代农民工所具备的学习条件与普通青少年存在很大差异,仅以工作时间来衡量,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处于高强度工作状态,自由支配的时间不多。《深圳市新生代农民工调查报告》显示,新生代农民工中普遍存在着加班现象,有89.2%的需要加班,每周加班时间在9小时以下的占33.2%,加班9~12个小时的占16%,加班12~18个小时的占17.3%,加班18~24小时的占15.8%,加班超过24个小时的占6.9%[20]。传统的职业院校教育形式主要是参照全日制教育形式,每天的课时及每周的学时都是预先固定的,寒暑假和节假日也不会灵活变动。很显然,注重实际效益的新生代农民工可能不太会愿意抛弃现有工作,另外再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到职业院校去接受职业教育。同时,这种周期比较长的职业教育办学方式很难对市场需求及时作出反应,容易出现生源不足,造成教育资源浪费。

为适应和服务于职业升迁目的性强、整块时间不足的新生代农民工对于职业教育的需求,职业院校农民工职业教育在办学方式上可借鉴美国社区学院的经验。社区学院学生多采取“半工半读”的形式,以其收入支付部分学习费用;周日、假期和晚上视学生的方便安排课程[21]。职业院校应将全日制教育、半日制教育、业余制教育紧密结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允许新生代农民工通过学分银行积累学分,创造条件支持他们以弹性学制、半工半读的学习方式逐步取得毕业证书和技能证书[22]。

参 考 文 献

[1][美]理查德·B·弗里曼.劳动经济学[M].刘东一,程为敏,周小庄,等译.北京:经济出版社,1987:56.

[2]国务院农民工办课题组.中国农民工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3:99.

[3]孙洁.创新农民工职业教育与培训模式[N].人民政协报,2013-08-21(C02).

[4]吴锦程.中国农民教育供给制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7.

[5]和震,李晨.破解新生代农民工高培训意愿与低培训率的困局——从人力资本特征与企业培训角度分析[J].教育研究,2013(2):105-110.

[6][20]王同信,翟玉娟.深圳新生代农民工调查报告[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3:46.

[7]孙金锋.人口红利渐失背景下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探析[J].职教论坛,2011(16):33-37.

[8]赵蒙成.农民工培训应向职业教育转变[J].江苏教育,2014(3):卷首语.

[9]汪传艳.新生代农民工教育需求探析[J].当代青年研究,2012(5):64-70.

[10]柯进.职业教育如何与经济转型“对表”[N].中国教育报,2014-06-19(05).

[11][12]庄西真.职业教育与中国新产业工人队伍的培养[J].职教论坛,2014(16):卷首语.

[13]张胜军,聂伟进.农民工培训的时代转向[J].职教通讯,2012(16):34-37.

[14]张宁.从世界职业教育发展历程看中国职业教育发展[J].教育研究,2009(2):97-102.

[15]李强.农民工与中国社会分层(第二版)[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285.

[16]谢宝富.居住证积分制:户籍改革的又一个“补丁”?——上海居住证积分制的特征、问题及对策研究[J].人口研究,2014(1):90-97.

[17]韦宏,陈福明.职业院校开展农民工培训的实践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19):86-88.

[18]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32.

[19]杨黎明.将农民工的职业教育纳入我国终身教育体系[J].职教论坛,2006(7):4-7.

[21]牛征.美国:政府是职教经费的主要提供者[N].中国教育报,2007-10-11(03).

[22]张志增.论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J].教育与职业,2011(20):7-10.

猜你喜欢

新生代农民工
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户籍障碍研究
新生代农民工随迁子女城市融入的困境与对策
基于新生代农民工报道的县级电视台创新思路研究
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社会复合治理机制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质量提升的困境与突围
新生代农民工犯罪与第一代的比较研究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核心能力发展探析
宅基地使用权流转改革思路
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关于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选择因素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