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丽君的散文创作

2016-06-24赵炳鑫

六盘山 2014年5期
关键词:高丽读后乡土

赵炳鑫

首先感谢宁夏作协、固原市文联为大家提供了这样一个平等交流的平台和场所,让我们有机会座下来谈谈文学,很好。这几年,西海固文学作为宁夏文学的半壁江山,做得有声有色,有目共睹。文学作为文化的一脉,它的作用不言而语。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血脉和灵魂。它是维系一个民族团结和一个国家稳定的重要基础,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化之中,我认为文学就是文化的灵魂。

20世纪末到本世纪初,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是一个散文的时代。回头看看散文热中出现的作品,我们会发现,新时期的散文,除了少量比较好的散文外,大多数散文流于平庸,散文的姿态化倾向比较严重。特别是“滥情煽情,自我陶醉,无关民生痛痒,缺乏艺术回味的小品摆设”比较多。究其原因,我想“文学是世上最孤独的事业”,而当代一些作家却放弃了对孤独的坚守,积极向热闹靠近,就怕自己被世人与时代冷落,缺失了一种平和安静的心态。不再对自己的灵魂时刻守望,不再拥有独立内在的精神生活,对写作失去了虔诚,也就消极地解构了文学。“我们的作家们总想在浮华的世上留下些什么,或者想寻找自己活着的意义时,他就已蜕变成一个世俗的角色,什么都想得到,得到的亦将随着时光的流逝而荡然无存。”一个人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粟,对于消逝我们是无能为力的。“当代作家的消逝是消费时代所给予的宿命,而作品的消逝则是无能为力的异化的作家所给予的宿命。”科技文化的高度发展,读图时代的到来,它改变了人们的认知方式和精神生活方式,让一些人丧失了思考的能力。我们的一些作家们更是在焦虑和浮躁中不知所终了。在这样的一个时代,谁能首先地安静下来,谁就会有思考有感悟,有收获。我曾给高丽君写的一篇评论文章叫《以安静的姿态向文学的高度靠近》,我认为这是贴近她的创作状态的一个命名。

纵观高丽君的散文,从大的方面我大致把它归为两大类,即:低处的日常生活和高处的精神诗意书写。对于家园和日常生活,在高丽君的笔下,生命的烟火气息很浓。我深信,一个人少年的记忆,会影响人一生的生活,甚至人生的命运。正因为作者在少女时代,亲历了家庭生活的困苦、目睹了乡村生活的艰辛,以至于在她走出乡村,定居固原山城多年以后,对乡村的苦难生活与苦难岁月仍有清晰的记忆,许多生命里的情节,就在情不自禁中以一种疼痛的方式裸露出来,但这裸露不是梦游或梦呓式的,而是自觉的切近生命细部的。也正是因为有了苦难的生存体验,让她格外懂得珍惜亲情、珍爱生活。如,可以把它当小说来读的长篇散文《1983:一段断壁残垣》,读后让我想到了莫言的《透明的红萝卜》,想到了《我的梦,我的青春》里的少年郁达夫。作者虽然离开乡村多年,但对乡村的关注并没有因自己的离开而减少,对那片生她养她的故土,她的感受是凌厉而尖锐的。特别是近年来在城市化浪潮中,乡村的变迁,她的感受是敏锐的,特别是西北乡村严酷的生存现实在她笔下,有着深切的自觉。因此,她的乡土散文书写,就避免了伪乡土叙事的假象,直面乡土的真实,写就了诗意的乡土丢失了的疼痛。那个年代,那个年代的村庄早已走失了,但那些年月的疼痛,依然烙在她的心底,就像长年累月风吹雨淋的乡村生活留下的老病,那病根会在天气变化时反复发作。《天边飘过老庄的云》《迷失的乡村》等篇章,都在直面这样的疼痛,读后启人沉思。

当然,最能标示高丽君散文创作高度的还是她那些富于诗情的文化散文,读后给人以一种审美愉悦和精神享受,这也是我最看重的。如《低头一梦舞霓裳》。写一代才子薛涛的生死命运和爱恨情怨。写出了一个远逝灵魂的苍凉与孤独。行文节制,珠玑字字。从字里行间看到了作者的惺惺相惜之情。

什么样的散文是好散文,可能不同的读者有不同的答案,虽说如此,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能吸引人、打动人的散文一定是好散文。“散文的魅力说到底,乃是一种人格魅力的直呈。主体的境界决定着散文的境界。”(雷达语)在这里,对散文创作主体提出了人格上的要求。散文的成长过程需要多种元素的滋养才能完成。但最重要的是思想和情感元素。思想情感是作家的一种感悟,一种发现,更是作家人格魅力的表征。散文如果丢失了它们,就会苍白虚浮,构建不起散文生命的质感,当然就更难以成为好的散文。高丽君的阅读是广泛的,她的视界比较开阔,同时她又有对文学的痴爱和激情。记得有人说过,能为自己的所爱,全身心地痴迷进去,是一个人生存质量的顶峰。高丽君在紧张的教学工作之余,排除干扰,全身心地投入自己的所爱,因此,她活得充实而丰富,活出了生命的色彩,活出了生命的质量。如果说她的散文还有什么缺点的话,我觉得她的散文还缺乏契合着历史大势和社会走向的艺术图景与审美风度,这可能是我们从更高的层次上对高丽君提出的希望吧,从她目前创作的势头看,我们有理由期待她在文学创作上的自我超越。

猜你喜欢

高丽读后乡土
看牙记
《简易方程》思维导图
高丽莉作品赏析
善用乡土历史资源 提高史料实证素养
读后活动的多元设计
陈万兵
乡土分外妖娆
新女娲补天
花丛觅诗
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