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拓展课程建设的研究探讨

2016-06-24吉云燕

读与写·下旬刊 2016年6期
关键词:建设目标拓展课程主要内容

吉云燕

摘要: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与素质教育的贯彻实施带动了小学数学拓展课程的建设,教师除了要拓展数学方法与数学材料,还要以促进学生长期发展为目标,拓展其思维品质,使其形成良好习惯与健康身心。文章介绍了目前我国及我校小学数学拓展课程建设的现状,分析了建设目标、关注要点、主要内容,并探讨了在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小学数学;拓展课程;建设目标;主要内容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6-0194-01

在新课改背景下,建设小学数学拓展课程势在必行,其能够推动课堂教学改革,生活化数学教学。学生在学习中会更为主动、积极,认识到生活和数学的联系,了解数学的重要价值,有助于培养其终身学习意识。而且建设数学拓展课程能够为小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创作良好环境,培养其核心素养,提高其多方面能力,确保学生在学习的同时身心得到健康成长。

1.小学数学拓展课程建设现状

小学数学拓展课程当前在我国尚未发展成熟,许多学校和教师仍然保持传统的教学观念,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拓展课程的建设进程,引发了一系列问题。一部分学校并未有效管理数学教学活动,虽然将拓展课程引入了教学活动中,但缺乏相应的教学实例,难以有针对性地开展活动并鼓励学生参与。而且许多教师过分依赖数学教材,只是拓展课堂的组织者,并未开发者,导致拓展客厅的建设受到较大限制。在应试教育影响下,课堂内容仍以知识传递为主,没有为学生留出足够的发展空间,与拓展课程的宗旨和要求不符,所以无法取得理想的教学成果。而我校则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主张以学生为本,以环境、活动和课堂三个途径实施课程,达到了教学与生活相结合的目的,目前已完成了准备阶段(成立建设领导小组,制订了各类课程建设文件,召开全校动员大会)、实施第一阶段(研制课程建设方案,梳理现有校本课程,确定开发新课程,组织相关人员培训)、实施第二阶段(发和实施课程开,总结提炼课程研究与开发成果)的任务,现处于总结阶段,在对实施经验进行总结研究的同时,努力形成本校课程特色,总体而言,我校的建设现状良好。

2.小学数学拓展课程的建设探析

2.1 建设目标。建设小学数学素质拓展课程的总体目标是根据学校的培养目标与国家课程价值标准,形成以学科课程、环境课程、社团活动三部分构成的学校课程基本框架。从教师方面而言,目标是促使教师更新教育观念,增强课程意识,提高课程执行和开发能力。挖掘教师潜能,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学生方面则是以"儿童为本,基于生活,面向未来"为课程体系构建原则,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使其拥有健康的身心,良好的习惯,持续学习的兴趣和能力。在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个性化发展。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开展针对性教学,精心设置教学活动,将学生的潜能充分激发出来,使其认识到生活和数学的联系,学习兴趣和数学应用意识增强,具有更强的发现、分析及解决问题能力。建设数学拓展课程不仅是为了落实教学目标,更是为了达到育人目标,提升教师对课程的整体认识,增进师生关系,促使教师和学生共同理清数学知识体系,达到教与学的有机统一。

2.2 建设过程中的关注要点。建设拓展课程时,相关的问题是在所难免的,而师生关系的平衡则是将问题解决的关键,所以教师要将选择权给予学生,如选择学习时间、学习方式与学习内容等。学生一定要掌握学习基础,但主题研究内容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在设置时也要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鼓励学生采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对主题内容进行研究,同时不要过多限制学习时间。建设拓展课程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主题研究内容,教师应有效利用这部分内容,并适当加以拓展,从而引导学生对数学内容进行主动学习与探索。

2.3 建设的主要内容。系统构建与学习评价是建设小学数学拓展课程的两项主要内容。构建系统要求教师除了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还要注重课外延伸,渗透数学文化,精心设置数学活动,帮助学生建构知识结构。它主张学生全面梳理小学各阶段的数学学习,教师则以学生发展情况为依据,适当进行补充与拓展。具体而言,共包括以下几个环节。首先是设置课堂教学模式,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开展个体先学和小组互学、全班展学与总结提升。接着是课时改造,在保证课时总量不变的情况下,设置基础课时40分钟和长课时60分钟,根据教学内容安排课时。再次是教学组织,学生在课堂上通过自主学习、分组学习和讨论、合作探究,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促进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进而实现全面而又个性化的发展。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的个人学习、小组学习与全班共学,通过总结提升引导其深入思考和探索。在学习评价方面,主要评价内容为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内容,前者要考虑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情况,充分尊重其思考过程;后者要对学生发现、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考察。在评价方式方面,应采用过程性评价和分项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根据学习过程和阶段性测试结果作出综合评价。在评价载体方面,制定课堂评价量表,结合学生与教师在课堂上的互评和自评,将教师的教学状态和学生的学习状态综合反映出来,以指引教师教学方向为目的,努力构建学校全面、系统的评价体系。另外,还要制定评价手册,采取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家长评价几种方式,重点评价学生的学习、身心健康和个人素养。教师还应采用课程执行评价量表,利用学校内外部条件,实现课程目标的能力进行量化的评价。教师必须认识到学生能力的差异性,尊重其学习成果和细微的进步,科学评价。

3.小学数学拓展课程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

首先,教师应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根据数学教材内容,采用音乐渲染、绘画再现、幻灯片、实物演示、语言描绘等方式创作生活化情景,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和生活的联系,提高其数学知识运用意识与能力。例如,讲解《可能性》一节时,和学生共同举办"动物运动会",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相关图片,鼓励想选主持人的学生用"抛硬币"的方法决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在生活小游戏中将概率思想渗透给学生,完善其认知结构。其次,为学生提供动手机会,提高其实践操作能力。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为加深学生的理解,可组织各种数学活动,如合作、操作、谈话、游戏等,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新知识,培养其数学思维。再次,通过延伸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比如,讲解《用字母表示数》时,为导入新课,可将生活中常见的扑克牌作为教具,提问学生字母牌分别表示什么数字,使学生了解字母是能够用于表示特定数的。然后可播放儿歌数青蛙,简单化繁琐的内容,再创设"超市购物"情境,组织学生分角色扮演收银员和顾客,通过谈话使学生了解到字母除了能表示数,还能体现数量关系。最后,教师要以基础知识为依据,设计具有较强开放性、综合性与应用性的练习或情境,使其深入理解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将其学习能力的差异与矛盾暴露出来,教师则根据反馈加以调节,使课堂效率提高,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综上所述,教师要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求,秉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念,与本校课程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充分运用学校的优质资源,有机结合教师的能力与学生的需求,从细微处入手,建设具有特色的数学拓展课程,促使学生形成较强的主体意识与完整的认知结构,帮助其创造学习条件,引导学生实现自我的个性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魏巍. 关注方法指导 拓展数学思维--小学数学拓展课程建设的研究实践[J]. 上海教育科研,2010,(7):75-76.

[2] 殷娴. 拓展与延伸:新课改背景下高师"小学数学教学论"课程改革的发展性策略[J]. 课程.教材.教法,2014,(07):79-82+66.

[3] 叶蓓蓓,吕世虎,刘瑞娟. 新中国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知识量的演变及其启示[J]. 课程.教材.教法,2014,(12):87-93.

猜你喜欢

建设目标拓展课程主要内容
旅居养老综合体的建设特点和发展现状分析
小学数学拓展性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
加强国土资源基础数据库建设探讨
从学科本质走向学习本质
浅谈小学语文拓展课程的开设与实施
软件工程技术的研究目的和发展前景
新形势下高职生诚信档案的有效构建方法
罗辀重教育思想探析
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思路及体系
刍议水利工程验收档案资料的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