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模糊时间词的言语行为分析

2016-06-21李树科

现代语文 2016年5期
关键词:言语行为模糊性

摘 要:时间词具有模糊性特征,从言语行为的角度来讲,时间词的模糊性特征具有另外一层含义,即表达人物的内心活动。本文从言语行为角度来分析模糊时间词的特性。

关键词:时间词 模糊性 言语行为

一、引言

语言具有模糊性,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一种本质属性。模糊理论最早是由伍铁平先生引入中国的,在语言学界引起了广泛的讨论。汉语词汇含义的丰富,使得许多词语都具有模糊性,汉语时间词所体现的模糊性尤为显著。从言语行为理论的角度看,模糊时间词表达了人物的某种心理活动。本文就汉语模糊时间词在言语行为方面所体现的特点,进行分析阐述。

二、模糊时间词

“时间是一个外延很难划定的模糊概念”[1](P48)《现代汉语词典》对“时间”的释义为:①物质存在的一种客观形式由过去、现在、将来构成的连绵不断的系统,是物质的运动、变化的持续性的表现;②有起点和终点的一段时间;③时间里的某一点。这个释义就体现了汉语时间词的模糊性特点。比如:“回头”具有两个词性:动词,表回头的动作;名词,表将来的某一时间。在这里表示时间的“回头”,就是一个模糊性的时间词,因它没有明确的时间点,只表示“时间里的某一点”。而“早上”“傍晚”等模糊时间词只是突出体现在其外延的不确定或者外延发生重叠,其时间点的外延还是有一定的限制的,不像前者,时间外延没有限制。因此,根据二者的这一特征,我们把模糊时间词分为两类。

(一)表约量化时间的时间词[2](P117)

这类时间词有很多,它们可能表示的时间较长,也可能较短,比如:回头、马上、立刻、一会儿、等一下、改天、下次、有空等等。我们称之为“回头”类模糊时间词。这些词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表示时间的长短不定,都是表示未来语义的时间词语。例如:

(1)第二天上午,王守东依然出现在公司会议室,召开每周一次的党委会。大家忍不住劝他:“家里刚出事,是不是改天再开”。王守东却平静地说:“孩子已经这样了,泰钢发不发展,是几千人的事啊!大家不用为我担心。”(2000年《人民日报》)

(2)“不是说今天的通告里面有我吗?不是你们通知我要来这里表演一个什么吗?”“哦,那你……?”“不是,我就是吴宗宪。”“哦,我们没有录这一段,忘了跟你讲了,这样好了,我们下次再邀请你来上节目。”说完他就走了,剩我自己一个人站在摄影棚里,快要含泪了,很用力的在心里面骂了一些不该骂的话就离开了。我说我一辈子都不要来上这个节目!结果他们也真的一辈子都没邀请过我,再后来那个节目就没了,叫钻石舞台,当时那个节目的主持人是胡瓜,现在他的节目老是被我的打败,嘿嘿嘿。鲁豫:你还是跟小孩一样。吴宗宪:其实一点都不会,但是艺人都有一颗赤子之心。(《鲁豫有约》)

这两个例句中,“改天”“下次”就是表示这种意义的词语,都没有表明明确的时间点。但可以确定的是,“改天”所表示的一定是“今天”过后的某一天,“下次”一定指的是“这次”过后的某一次,表示未来语义,而不是过去或现在语义。

(二)表一段时间的时间词

表示一段时间的时间词也有很多,比如:清晨、早上、上午、中午、下午、傍晚、晚上、夜里、半天、大半天、年初、年中、年末等等。这些时间词也都具有模糊性,时间界限不确定,外延有模糊或重合的现象。例如:

(3)为了保险,他们又进了黑屋。长君嫂说:“只要别出事,都花光了也愿意呀。”害得你们又花钱了吧。”等到夜里八点多钟,敌人回了岗楼,谢长君才回来。忙插了大门去叫他们出来吃饭。大家饿急了,好一顿狼吞虎咽。饼子、窝窝头、山芋,两大锅吃了个干净。(雪克《战斗的青春》)

(4)晚餐会结束时已是夜里九点多钟了。我同司机走出饭店准备上车时,发现停在路旁的汽车不见了。显然,一定是因汽车停放地点不当被交通管理部门拖走了。(1993年《人民日报》)

(5)那天也是雨天,晚上一点,接近午夜。当时感觉有些冷,我想那是因为下雨的关系吧。在昏暗的夜雨中,我腹中感觉有些虚空,嗯,该好好找一家店了。(网络语料《看完没笑?!你绝对够狠!》)

(6)这场争吵一直延续下去,直到那天晚上一点、两点、三点;又从第二天早上五点、六点、七点争到中午,再到晚上。(《天才》)

在这几个例子中,“夜里”实指“晚上”,“晚上”实指“深夜”。这些时间词的词义外延发生了重叠现象。这样的用例不是很多,大多使用在文学作品之中,口语对话中则较少见。我们认为,这跟作者平时的用语习惯或者所在的地域有一定的关系。再如:

(7)我想了半天,才用手指把一块三角形的石头抠出地面。(张贤亮《肖尔布拉克》)

(8)吴安新看了看眼前这几个身强力壮的公安,好像仍然有些不放心地说:“我想了半天了,也没想好该在什么地方。放在审讯室,有点太张扬了。放在谈话室,里里外外,来来往往的人又这么多,一会儿就能把监狱里吵翻了天。你说说还能有什么好地方?”(张平《十面埋伏》)

这两段话中,“半天”也是一个表示时间的词语,但在这句话中,把“半天”理解为“一天的一半,即12个小时”,就不恰当了。实际上,在这句话中,“半天”着重表示的是“想”的时间长,用它的模糊性特征来突出主人公内心的思考,符合现实生活中的交际原则。如果非得按照“半天”在词典的的释义来解释,就破坏了作品的文学性,也不符合主人公的心理状态。

这两个分类中,“回头”类模糊时间词因其外延没有限制,其言外之意比“清晨”类模糊时间词更为明显,因此,本文的研究重点是“回头”类模糊时间词。

三、“回头”类模糊时间词与言语行为理论

言语行为理论是语用学研究中的重要理论,它旨在回答语言是怎样用之于“行”,而不是用之于“指”这样一个问题,体现了“言”则“行”这样的语言观。[3](P86)言语行为的创始人是英国哲学家奥斯汀,他在1962年出版的《如何以言行事》,标志着言语行为理论的真正创立。此后,奥斯汀的学生塞尔对这一理论进行了补充、修正,使得言语行为理论更加系统化与规范化。塞尔不仅完善了言语行为存在的不足,而且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的观点,进一步丰富了语言行为理论。

言语行为理论研究的根据在于语境。在人物会话中,对词语的运用与理解,往往脱离了词语的固定意义,更多使用的是其言外之意,模糊时间词也是如此。从言语行为理论的角度来探讨“回头”类模糊时间词的特性,更能使人们了解其模糊性特征以及体现在言语交际方面的特点。

(一) 从言外行为角度来看“回头”类模糊时间词

塞尔根据言外行为的三个标准,把言外行为分为了五类:阐述类、指令类、承诺类、表达类、宣告类。[3](P86)那么“回头”类模糊时间词属于哪一类呢?下面我们根据北大语料库的语料对其进行分析。例如:

(9)美国的国父有五十名之多,而其实众所周知的也不过华盛顿、杰弗逊、富兰克林三人而已。这次就聊到这里吧,下次再说。(《策马入林——林思云、马悲鸣对话中国近代史》)

(10)前几天抢收抢种时节,记者来到双流县委、县府大院,中层以上的干部都找不见。双流县的领导历来把农民看作“衣食父母”,支农、护农思想在他们心中深深扎下了根。我们只好相约,改天二进双流县。(1993年《人民日报》)

(11)郭德纲:我也不知道,回头问问他们再告诉你(笑)。(《鲁豫有约》)

从这几个用例中,我们发现:模糊时间词“下次、改天、回头”表示的都是“说话人对一个将来的行为作出的许诺”,虽然没有许诺明确的时间,但其含义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可以归纳入“承诺类”之中。

(12)一次,有位熟识的画家邀我参观画室,一饱眼福之后,他热情地为我作画。我赶忙表白,我家客厅小,挂不下这么大的画,改天再画张小的好了。(1993年9月份《人民日报》)

(13)“大嫂子,几十年不见,你老了,我也老喽!”毛主席笑着说。在他印象中,谢素贞当年是一位丰满的女性,而今,经历了几十年沧桑,她消瘦了,脸上过早地爬上了皱纹。毛主席感慨万千地嘱咐着她:“年纪大了,好好休养吧,今后家务事少做一点……”这天中午,毛主席设宴招待亲友,他先给大家敬了酒,然后又敬菜。吃过午饭,毛主席对谢素贞说:“大嫂子,等下我、你、宇居大哥还有几位乡亲,一起合个影吧。”(《作家文摘》1993)

从这几个用例中,模糊时间词“改天、等下”表达的是“说话人试图使听话人做某事”,说话人都想要让听话人去做某件事情,因此可以归纳入“指令类”之中。

我们对北大语料库的语料检索发现,“回头”类模糊时间词所体现的言外之意都是“在未来的某个时间做某事”,并且大多只能归入到“指令类”“承诺类”之中,暂时还没有发现其他三类模糊时间词的用法。

(二)“回头”类模糊时间词与间接言语行为理论

塞尔认为“间接语言现象实际上是通过实施另一种言语行为来间接地实施某一种言语行为”[4]。怎样才能判断一句话的间接言外行为呢?塞尔认为“在实施间接言外行为时,说话人依赖交际双方所共有的包括语言和非语言的背景知识,以及说话人的逻辑推理能力向听话人传达言外之意。”[4](P60-61)这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1.从说话人的角度来看,说话人在说出一句话来表示一定意思的同时怎么又表示另外的意思?2.从听话人的角度来看,听话人在听到这样的话语之后又是如何理解到说话人要表达的另外那层意思的?[5](P62)

(14)甲:好久不见,改天一块聚聚?

乙:好的,有空一起聚聚。

从这个会话中我们可以看到:两个好友重逢,是一件乐事,但这里甲用了模糊时间词“改天”,就表达了甲的态度,“今天不行,没有时间重聚,改天再聚”,但“改天”不表具体的时间,也不知是哪一天,这表明甲说的只是一句客套话;显然乙通过推理也听出了甲的言外之意,因此乙也使用了模糊性词语“有空”来回答,也没有说出具体的时间。甲乙之间的对话,体现了塞尔所说的“通过实施另一种言语行为来间接地实施某一种言语行为”,甲乙即是用“改天”“有空”的模糊性特征,通过表达老友重逢想要相聚的喜悦之感来表示自己内心并不想马上聚会的态度。

从言语行为理论的角度来探讨“回头”类模糊时间词在会话中的具体含义,能够使我们更加清楚其模糊性特征以及隐含的言外之意,有助于做出有效的回答。

四、结语

从上述讨论可以得知:模糊时间词的模糊性主要指的是时间外延的不确定。“回头”类模糊时间词的使用,大多是表达说话人内心的意愿。在日常会话中,交际双方有时使用模糊时间词,表达的是推脱、敷衍的态度。可见,时间词模糊性特征与言语行为理论是密不可分的。

参考文献:

[1]伍铁平.模糊语言再探[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1980,(5):48.

[2]章婷.汉语时间词模糊语义探究[J].学术探索,2004,(7):

117.

[3]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86.

[4]Searle.Indirect speech acts.In Cole,P.& Morgan,J.(eds.)

Syntax and Semantics,Vol.3:Speech Acts,New York:Academic Press,1975:60-61.

[5]吴延平.奥斯汀和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探究[J].吉林师范大学学

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4):62.

(李树科 浙江杭州 浙江财经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 310018)

猜你喜欢

言语行为模糊性
模糊性程度和模糊性厌恶对中国股市的影响研究
《刑法修正案(十)》中“公共场合”的教义学理解——兼论刑事立法语言的统一性和模糊性
解读夸张性广告言语行为的“真实性”内涵
浅谈文化对言语行为的影响
网络语言的模糊性特征初探
分析敬语的言语行为
浅议乔姆斯基评斯金纳的《言语行为》
对《红楼梦》中王熙凤的拒绝言语行为的语用分析
法律英语中形容词搭配及其模糊性探讨——基于USC语料库的reasonable个案研究
从语义模糊性看日语委婉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