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腔扩容联合悬雍垂腭咽成形术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效果评价
2016-06-21赵妍萍
赵妍萍
(解放军第四七四医院耳鼻喉科,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鼻腔扩容联合悬雍垂腭咽成形术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效果评价
赵妍萍
(解放军第四七四医院耳鼻喉科,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目的 评价鼻腔扩容术联合悬雍垂腭咽成形术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hypopnea syndrome,OSAHS)的临床疗效。方法 97例OSAHS患者,均同期行鼻腔扩容术联合悬雍垂腭咽成形术治疗,比较术前及术后6个月进行睡眠呼吸暂停指数、夜间平均动脉血氧饱和度、最低动脉血氧饱和度、血氧饱和度<90%所占夜间睡眠时间比以及ESS嗜睡评分。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6个月患者的睡眠呼吸暂停指数、夜间平均动脉血氧饱和度、最低动脉血氧饱和度、血氧饱和度<90%所占夜间睡眠时间比以及ESS嗜睡评分较术前均有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鼻腔扩容联合悬雍垂腭咽成形术治疗OSAHS患者效果显著,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鼻腔扩容术;悬雍垂腭咽成形术;血氧饱和度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hypopnea syndrome,OSAHS)是睡眠呼吸疾病的一种,发病机制目前临床尚未明了,患者的临床表现为夜间打鼾伴呼吸暂停,多数患者会出现白天嗜睡的现象[1]。 OSAHS患者由于夜间的呼吸暂停会引起低氧和高碳酸血症,进而引发冠心病、高血压以及脑血管疾病等,严重者甚至会发生夜间猝死。临床治疗多采用悬雍垂腭咽成形术(UPPP),但对于未经选择的OSAHS患者,手术的远期成功率仅有50%左右[2],其主要原因是由于OSAHS患者往往存在多平面阻塞,单纯实行UPPP手术很难起到彻底改善通气的效果。OSAHS患者的鼻腔狭窄会导致鼻阻力的上升,上气道吸气困难,负压增高,会导致OSAHS的加重,因此进行鼻腔阻塞的改善也同样重要[2]。笔者尝试同期应用鼻腔扩容术联合悬雍垂腭咽成形术(H-UPPP)进行OSAHS的治疗,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4月至2015年2月我院收治的OSAHS患者97例,均通过多导睡眠图监测确诊,包括男74例,女23例,年龄22~64岁[ (49.2±4.4)岁],病程3~27年[ (15.4±5.2)年]。其中合并冠心病27例,高血压44例,糖尿病12例。按照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分会在2009年提出的分级标准[3],重度33例,中度41例,轻度23例。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手术方法
1.2.1 术前处理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经常规临床检查并建立多导睡眠图监测,监测心电图、脑电图、眼电图、口鼻气流、脉搏、血氧饱和度以及胸腹运动等数据,所有数据均经至少2名医师核对。鼻窦CT、口咽部CT、鼻咽侧位片检查确定狭窄部位。术前进行嗜睡评分(Epworthsleepiness score,ESS)测定。合并高血压等疾病的患者术前进行内科治疗,将血压、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之内的前提下进行手术。对于重度OSAHS患者视情况给予正压通气1~2周。
1.2.2 手术方法 患者在全麻下完成手术。根据影像学检查结果先进行鼻腔扩容术,手术在鼻内镜下完成,切除鼻息肉及下鼻甲骨黏膜,鼻中隔偏曲患者予以矫正,下鼻甲骨折外移调整。悬雍垂过长患者进行切断再塑形,切除扁桃腺,舌弓和腭咽弓不做对位缝合,离断腭咽弓,从扁桃腺窝上极处上下端分离并牵拉,将上段在腭帆间隙牵拉缝入扁桃体窝上部,下段则牵拉缝入扁桃体窝中下部,对于软腭脂肪堆积过多的患者,除以上操作外还可在悬雍垂两侧做倒U型切口进行脂肪组织的切除,以患者清醒状态下软腭上抬出现弧形皱襞为基线,切口在口腔侧缝合,鼻咽峡区域狭窄的患者可同时切断腭咽肌和软腭黏膜,并进行整形缝合。
1.2.3 术后处理 术后给予患者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2次/天,常规抗生素及糖皮质激素治疗一周,10 ml生理盐水漱口,保持流质饮食。24~48 h内撤除鼻腔填塞。
1.3 观察指标 ①疗效:参照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分会2009年提出的OSAHS评价标准[3]。患者睡眠呼吸暂停指数(AHI)<5,最低动脉血氧饱和度(LSpO2)>90%,临床症状消失为治愈;AHI<20或AHI较治疗前减少50%以上,LSpO2较治疗前提高25%以上,主要症状显著改善为显效;主要临床症状减轻为有效;未能达到以上三种标准,或出现加重为无效。总有效率=(治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②术前、术后6个月时的AHI、夜间平均动脉血氧饱和度(MSpO2)、LSpO2、血氧饱和度<90%所占夜间睡眠时间比(TS90%)以及ESS[4]。③不良反应。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本组97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总有效82例(84.5%),其中治愈14例(14.4%),显效55例(56.7%),有效13例(13.4%),无效15例(15.5%)。
2.2 相关指标 所有患者均完成术后6个月的随访及复查,有效随访率100.0%。术后6个月患者的AHI、MSpO2、LSpO2、TS90%及ESS较术前均有显著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表1 术前、术后6个月的各项指标比较
2.3 术后并发症 1例患者术后3 h出现扁桃体下极出血,在局麻下进行缝扎止血后未再见出血。2例患者术后24 h内出现鼻腔出血,延长鼻腔填塞物留置时间,术后3天取出,未再见出血;术后5例患者在随访1个月时出现不同程度的鼻腔粘连,实施松解术后恢复正常;手术期间无患者发生气道梗阻或大出血现象,随访过程中无患者出现腭咽关闭不全或咽腔狭窄等并发症。
3 讨论
从目前临床研究来看,OSAHS患者的主要狭窄部位在腭咽腔,因此手术治疗方案主要针对该区域进行调整,但单纯行UPPP术式治疗的患者总有效率仅能达到50%左右,考虑原因主要是由于患者除了上气道扩张肌功能障碍外,同时还合并有其他平面的阻塞或狭窄,导致气道重建障碍。王冰舒等[5]研究显示,OSAHS患者62%以上合并有多平面上气道狭窄,其中鼻腔狭窄阻塞占40%以上。尽管鼻腔有骨骼结构支撑,不会发生塌陷阻塞,但鼻腔狭窄同样会引起上气道阻力的增加,因此鼻腔狭窄同样会引发和加重OSAHS。因此在手术治疗上,除了行UPPP进行上气道扩张外,同样应当进行鼻腔扩容,以改善患者的鼻腔通气情况,缓解上气道阻塞。
柳斌等[6]研究显示,上气道侧位MRI进行鼻咽到声门的连续扫查,可见中重度OSAHS患者存在腭咽平面狭窄、软腭游离缘下垂、仰卧位时舌根后坠与悬雍垂形成重叠,造成后气道狭窄,且多数患者合并有鼻中隔偏曲、下鼻甲肥大等情况,导致鼻咽腔狭窄,因此建议在一次手术中处理多平面阻塞,改善患者的气道梗阻情况。但高琼等[7]研究指出,如果一次手术中进行多平面阻塞处理,患者术后气道梗阻的风险会相对增加。董维刚等[8]研究证实,鼻腔扩容术能够纠正患者鼻腔的病理性改变,调节鼻腔通气,并同时行UPPP治疗,对于中重度OSAHS患者而言疗效显著,术后仅1例患者出现气道梗阻。从本文数据来看,行H-UPPP治疗的OSAHS患者总有效率达到84.5%,且患者手术前后的各项指标改善明显,症状显著减轻,说明H-UPPP治疗OSAHS的疗效确切。从安全性方面来看,术后患者有发生鼻腔粘连或扁桃体下极出血的情况,但经对症处理后症状消失。并未发生气道梗阻、大出血、腭咽关闭不全或咽腔狭窄等近远期严重并发症,说明该术式安全性可靠。但由于本组患者均为成年人,因此该术式对于儿童的疗效及安全性尚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综上所述,OSAHS患者应用H-VPPP治疗效果显著,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1] 毛金荣.腭咽成形术后两种护理方法镇痛效果比较[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0,7(3):79-80.
[2] Hassid S,Afrapoli AH,Decaestecker C,et al.UPPP forsnoring:long-term results and patient satisfaction[J].ActaOtorhinolaryngol Belg,2012,56(4):157-162.
[3]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咽喉学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诊断和外科治疗指南[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9,44(2):95-96.
[4] 李五一.悬雍垂腭咽成形术后鼻咽狭窄和腭咽关闭不全的防治[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0,45(5):437-439.
[5] 王冰舒,余剑波.右美托咪定对悬雍垂腭咽成形术患者拔管期应激反应的影响[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2,47(6):498-500.
[6] 柳斌,梁宏军.保留三角皱襞的悬雍垂腭咽成形术36例分析[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0,24(19):904-905.
[7] 高琼,胡道彩,周勤,等.改良悬雍垂腭咽成形术联合鼻腔扩容手术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80例[J].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2014,20(6):542-544.
[8] 董维刚,郭宏庆,保国华,等.鼻腔扩容技术联合悬雍垂腭咽成形术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认知功能影响的探讨[J].中国内镜杂志,2013,19(2):139-141.
R762
A
1672-6170(2016)02-0071-03
2015-09-25;
2016-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