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合作社的集体行动困境及解决
——基于河北廊坊奶牛养殖合作社的研究

2016-06-21杜善平郭凤林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北京100871

安徽行政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合作社集体行动

杜善平,郭凤林(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北京100871)



合作社的集体行动困境及解决
——基于河北廊坊奶牛养殖合作社的研究

杜善平,郭凤林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北京100871)

摘要:从集体行动理论的逻辑看,奶牛养殖合作社在成立和运营中都面临着集体行动的困境,存在着私人激励不足的问题。文章利用北京大学国情研究中心2013年对河北廊坊奶牛养殖合作社的调查数据,发现在实践中,奶牛养殖合作社有着私人成立的基础,养殖大户在其中发挥着主导作用;但在运营中,合作社面临着社员参与激励不足的问题,但规模大的合作社反而呈现出较高的参与水平。奶牛养殖合作社面临着民主与集中的协调问题。

关键词:集体行动;合作社;奶牛养殖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传统小农生产与现代工业大生产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使得小农户与大生产、小规模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成为中国农业发展长期存在的基本矛盾。而要解决这一矛盾,切实保护农民利益,就不得不依靠各种形式的集约化组织来增强小农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力。这其中,农业生产合作社是当前广受政府和学界关注的组织形式,而从各地实践看,合作社正在成为把一家一户分散的农民重新组织起来、提高农业生产和农民进入市场组织化程度的有效途径。但合作社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不少困难,首要的就是集体行动悖论问题,这是造成合作社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但合作社能否依靠自身的力量,通过机制设计来突破这种限制?这一问题尚未得到仔细研究,尤其是缺乏对实践经验的考量。

奶牛养殖业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观察合作社成立与发展的窗口。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后,我国奶牛养殖业的产业形态发生了重要变化,奶牛养殖合作社或规模养殖场成为国家大力鼓励的养殖方式,以期推动奶牛养殖从散户走向规模化经营,提升产品的质量和经济效益。在河北廊坊,在原来散户养殖的基础上成立了多家养殖合作社,并取得了较为良好的社会效果。他们是如何应对突破集体行动困境的,哪些因素制约或者会促进合作社的发展?本文拟根据北京大学中国国情研究中心2013年6月至7月在河北省廊坊市对奶牛养殖合作社的普查数据,试图理论和经验相结合,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索。

一、集体行动理论与合作社

(一)集体行动理论简介

集体行动理论是随着公共选择理论的兴起而发展起来的以集体行动为研究对象的社会科学理论,在政治经济学、组织社会学、社会运动与革命研究、群体心理学等研究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它的开创者曼瑟·奥尔森认为,参与集体行动的每个“理性人”都在运用“理性选择”为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而采取行动。因此,当一群理性人聚在一起欲获取某一物品时,其中的每个人都可能想让别人去为该目标而努力,而自己则坐享其成。“除非一个集团中人数很少,或者存在强制或其他某些特殊手段以使个人按照他们的共同利益行事,有理性的、寻求自我利益的个人不会采取行动以实现他们共同的或集团的利益。”这就是著名的“搭便车”困境。这个困境的形成在于个体利益与集体利益的不完全一致,实质在于集体行动能够提供不可分的、普遍的利益。个体为组织贡献的收益为全体组员所共享,而成本则由自己承担,由此产生了人人都想享受集体带来的好处而不愿承担责任的局面,导致无人愿意提供能产生集体收益的“公共物品”,形成“囚徒困境”。

从这个角度看,合作社在成立过程中会遇到典型的“集体行动困境”。合作社相较于散户,成立的一个重要原因即在于它的规模经济效益。当前,国内已有不少学者对合作社的经济效益做出了一定的实证和理论分析(见表1)。

表1 合作社经济效益的相关案例

由上述对合作社的研究可见,合作社相比于个体经营,可以更容易、有效地实现规模经济效应,而实现的途径主要有如下几种:①提高了生产的标准化程度,提高了产量;②能通过集中采购来获取价格优势,降低成本;③市场信息把握更快更好,能够培养更好的销售渠道;④技术实力增强,存活率或者合格率变高。

奶牛养殖业相比于前人研究中的玉米种植、茶叶栽培和养鸡业,整体来说投资规模更大,如果实行合作社生产,应该具有更高的规模经济效益。因此,奶牛养殖合作社的成立可以视为一个集体行动问题:集体行动的达成——即成立奶牛养殖合作社将从整体上提升奶牛养殖的效益,对每个加入合作社的养殖户提供好处;但这个收益可以由全体社员共享,因而个体提供这种公共产品意愿不足,这就容易导致个体成立合作社的动力不足问题。

而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奥尔森认为,异质性小集团更有利于采取集体行动。这是因为异质性集团中每个成员从集体行动中获得的个人收益是不一样的,那些规模较大的成员所得到的收益能够超过提供一定量的集体行动的总成本。通俗来讲,即如果某个实力雄厚的成员联合提供某项公共物品的收益大于其提供的成本,他就会愿意提供这种公共物品。同时,他还将“集团规模”变量引入分析,认为“搭便车”困境会随着一个群体中成员数量的增加而加剧,其机制在于当群体成员数量增加时,群体中每个个体从公共物品中取得的好处、由贡献而得到的成就感、对群体内其他成员进行直接监督的可能性都会减少。换言之,集体行动的目标——公共物品——作为一种集体性激励不足以让一个理性的人为获取某一公共物品而奋斗,因此“将组织成员对公共物品的获得权与其在集体行动中的努力和贡献挂钩”的选择性激励就显得十分必要。事实上我们不难观察到,现实生活中达成的集体行动、成立的集体组织无一例外地都会通过缩小组织规模、组织结构分层、激励与惩罚并举的制度安排等措施实现奥尔森所谓的选择性激励。

由此可以发现合作社规模中的悖论:一方面,合作社的规模越大越容易达到规模经济效益;另一方面,规模越大,集体行动来成立和运作合作社就越困难。这使得合作社的规模大小面临着一个两难的选择。那么,合作社的规模与效益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

(二)数据来源

2013年6月-7月,笔者委托北京大学国情研究中心对廊坊的合作社和养殖场进行普查访问,采用约访的方式,与廊坊市各规模养殖场和合作社的负责人提前联系好,分别用《农民奶牛养殖合作社发展研究负责人访谈问卷》和《农民奶牛养殖场发展研究负责人访谈问卷》两份问卷对合作社和养殖场的负责人进行访谈,深入了解合作社在成立、运营中的方式、效益及政府扶持状况,并与规模养殖场的情况进行比照。经过调研人员坚持不懈地努力,最终得到了13家合作社和36家养殖场的问卷结果。随后,我们又针对奶牛合作社,利用《合作社运营管理调查问卷》详细询问了奶牛合作社社员的加入和变动情况,得到了6份有效问卷。

二、合作社成立中的集体行动困境与解决

从上文的理论部分分析中可以看到,合作社在成立中要面临着集体行动困境的两大关口:成立与运营。奶牛养殖合作社具有潜在的经济效益特征,但这种潜在的经济效益能否激励集体行动的达成还是必须得到政府等第三方的鼓励支持?我们在问卷中设计了两个问题来对这个问题进行探讨:①合作社发起成立时,是由谁牵头组织的;②合作社成立的初始资金来源是什么。

表2 廊坊市奶牛养殖合作社的成立方式

首先如表2所示,在合作社成立的过程中,46.2%的合作社是由数个养殖场主自行组织发起成立的,另有30.8%的合作社是由非养殖场主发起结合数个养殖场成立,只有一家养殖场是有人发起再通过政府组织来成立,没有由当地政府主动牵头组织合作社的情况。可见,合作社的发起成立主要依赖于养殖场主自身的努力。

其次,从合作社发起成立时的初始资金来源来看,合作社的成立资金都是来自于养殖者和发起人的出资,其中发起人和社员共同出资的比重有84.6%,另有一家是由发起人单独出资成立,而由政府全部出资或者政府和社员共同出资或者发起人或社员出资但有政府担保融资等三种有政府参与的情形在合作社成立的过程中并没有一个实践的案例。

可见,在合作社发起成立的过程中,全部是由私人养殖户自发联合成立的,政府在其中并没有起到发起成立或者出资资助成立的作用。这表明,合作社在成立环节的集体行动困境是可以得到克服的,而克服的主要途径就是通过养殖大户组织发起。在这里,大户通过集体行动所达到的收益可以有效弥补其在组织集体行动过程中的成本,使得集体行动在启动的个体成本承担与启动后的收益共享的矛盾上得到了解决。

三、合作社发展中的集体行动困境与解决

合作社一般由多家养殖场主带领散户结合而成,在克服成立的困境后,还必须解决发展中的集体行动困境,如何推动合作社发展壮大、获得更高的盈利。这里,我们主要从合作社的日常运转和激励机制上来观察。

首先,合作社日常是如何运转的,是依赖于正式的章程还是非正式的个人化管理?从问卷调查情况来看,所有的合作社都建立了正式的章程和规范,这意味着合作社的发展有一定的规范可循,初步具备现代化管理形式的雏形。受访者对“您所在的合作社是如何有利于提高奶制品的质量”一问的回答时,“合作社建立了严格的监督管理机制”占到了45%的比重,这表明合作社在规章制度建设上比较完善,管理方式较为正式;但同时,合作社内部的相互监督的氛围也是保证其奶制品质量的重要原因(35.0%),这表明合作社内部的非正式制度也是其奶制品质量保证的重要来源。非正式制度的作用能够较好地与正式制度相结合,两者协同发挥作用,使得合作社能够在奶制品的保障问题上有效克服集体行动中的“搭便车者”问题,提高整体质量。

表3 合作社提高奶制品质量的方式(%)

而在这13家合作社中,社长主要通过两种方式产生:由社员投票选举和由发起人担任,其中由发起人担任的比例比较高,达到54%。而这种状况的产生与合作社的成立方式相关。社员规模在11家及以上的合作社的社长都是通过社员投票选举产生的,而规模在5家及以下的合作社则绝大多数由发起人担任。这是因为小合作社多是由一个比较大的养殖场带着若干个小的养殖户所形成的,而大的养殖场场主则自然成为合作社的社长。

在合作社的决策问题上,社长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角色。调查数据显示,23%的合作社的重大决定是由社长自己做出的,另有39%的合作社是由社长和几个亲近的人共同决定做出的,仅有38%的合作社是由全体社员投票来做决定(见表4)。而做决定的方式与合作社的成员规模也存在着一定的关系。规模比较小的合作社由社长自己决定和由社长和几个亲近的人决定的比例比较大,接近于90%,而由全体社员投票决定的只有1家(见表5)。在成员规模在6家以上的比较大的合作社中,重大决定由社长自己一人做出的情况为0,由社长和几个亲近的人做决定的比例也低于由全体社员投票做决定的比例(见表6)。这意味着合作社的规模越大,合作社内部实现民主决策的可能性就越大。

表4 合作社规模与重大事务决策方式

表5 合作社社长产生方式与决策方式

表6 合作社规模与社员参与管理方式

同时,合作社做决定的方式也与社长的产生方式呈现出一定的相关性。从表7来看,由社员投票选举产生社长的合作社更可能通过全体社员投票的方式进行决策,而由发起人担任社长的合作社由社长自己决定或者和几个亲近的人决定的可能性比较大。

而从调查结果来看,社员对于合作社事务的投入并不多。62%的合作社表示其社员只照看其自己的牛,而不参加合作社的其他活动;只有23%的合作社其社员是根据合作社的安排做工作;而15%的合作社表示其社员除了领取每年的收益不参加任何具体的生产活动。

而从社员参与合作社内部管理的状况来看,社员参与最积极的项目是在收益分配问题上,61.5%的合作社表示其社员对这个问题最关心;其次是奶价制定问题,23.1%的合作社的社员在这个问题上参与最积极。而合作社的管理方式、销售渠道开拓等问题则少有关心。这表明合作社成员对关系自身直接收益的问题比较关注,而对于具有一定公共服务性质的合作社管理、销售渠道开拓等则投入较少。

但社员参与程度与合作社的社员规模呈现出一定的相关性。在规模较小的合作社中,社员关注最多的问题是在收益分配上;而社员规模在11家以上的合作社中,社员对奶价制定、合作社管理方式问题则更为关注。这表明合作社的规模越大,社员参与合作社管理的可能性就越大。

社长在管理过程中遇到的最主要的困难是成员难以达成一致意见(38%),其次社员不服从管理(31%)和销售渠道不畅(31%)也是管理中遇到的主要问题。而管理中的难题与社长的产生方式有一定的相关性:由发起人担任社长的合作社在管理中遭遇到的社员不服从管理的比重较高,而由社员投票选举产生社长的合作社社员难以达成一致意见的情况比较突出。

表7 合作社社长产生方式与管理难题

同时,合作社的事务决定方式与合作社的管理难题之间也呈现出一定的相关性。由社长自己决定或和几个亲近的人共同决定的合作社遭遇到社员不服从管理和社员难以达成一致意见的难题比较多,而由全体社员投票决定的合作社出现社员不服从管理的情况并不构成管理中的难题,而社员难以达成一致意见以及销售渠道不畅是其面临的主要问题。

表8 合作社事务决定方式与管理难题

从这一部分的分析来看,合作社尽管建立了比较正式的规范制度,但在具体管理上,仍然依赖于社长个人的投入。合作社虽然是一个组织,但其成员在内部仍然是以养自己的牛为主,对于关涉个体的事务如收益分配、奶价制定等方面比较关注,而对于如何开拓销售渠道、参与合作社内部管理则参与很少或者基本不参与,规模越小的组织社长个人的作用就越突出。同时,社员意见难以达成一致、社员不服从管理是社长所面临的主要管理难题,同时,销售渠道的开拓也是社长的主要问题。

四、合作社发展前景

在这些合作社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有社员退社的情况。其中,带牛转向其他合作社和退出单干是退出的主要方式,有10家合作社遇到了这种退出的情形;把牛转卖给其他社员也是重要方式之一,有6家合作社的社员退出是将牛转卖给了其他社员。同时,合作社也吸引了不少新社员加入。合作社对他们的吸引力主要在于合作社在获取政策支持和奶价话语权上具有优势,此外,合作社在技术上、设备上的优势也是重要吸引原因之一。合作社在减少个人管理上的投入也是吸引力之一。

表9 新社员加入合作社的动因

对于合作社未来的发展前景,大部分合作社负责人都认为合作社会越来越好(53.8%),但也有23.1%的受访者认为合作社会越来越差,另有23.1%的受访者难以做出判断。而在认为合作社的发展会越来越好的原因中,对政府支持力度加大的期望比较高,有六家合作社都选择了此项;此外,对行业发展形势的良好期望也是对合作社发展良好预期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合作社自身条件比较好也是信心来源之一;社员的共同努力则居于比较次要的地位,但也占到了11.8%的比重。

表10 对合作社发展有良好预期的原因

在对合作社的发展形势表示悲观的原因中,来自其他合作社的威胁是一个重要原因,占到了50%的比重;同时,社员内部不够团结和来自养殖场的竞争压力也是对合作社发展越来越差判断的重要原因。可见,合作社一面要解决内部的集体行动难题,又要面临其他市场主体的竞争,作为市场主体的竞争优势较弱。

五、讨论:集体行动理论与合作社

从廊坊奶牛养殖合作社的成立方式来看,合作社多是由养殖大户组织若干家养殖小户所成立的,仅有部分得到了政府的扶持。大户的养殖规模比较大,能够从合作社中得到更多的好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克服集体行动所带来的个体收益过小的问题。但这种方式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无论是强人主导还是政府主导的合作社模式,带来的共同问题是合作社内部机制不健全,一股独大、内部人控制的问题普遍存在,普通社员的民主参与机制难以发挥、养殖户的利益难以保障。从廊坊市的情况来看,合作社在发展中就遇到了大户带头成立所带来的困境。

一是在合作社成立后的运营管理中,合作社的决策大多数都是由社长一人做出或者由社长和几个亲近的人共同做出,成员对于合作社事务的参与比较少,且集中在收益分配、奶价制定问题上,而对于合作社内部管理问题、销售渠道开拓问题则关注很少,把这些都推到了社长身上。社长发挥了“家长式”的作用,而社员对于社长的约束、监督则比较少,而仅限于在每年的收益领取的经济刺激上。这与集体行动理论所分析的结果相一致,意味着合作社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集体行动的难题。

二是在合作社的运营中,社长自己决策或者由社长和几个亲近的人共同决策容易引起“社员不好管理”,合作社的决策难以在成员间达成一致,给合作社的管理带来了难题。而在由社员集体决策的合作社中,销售渠道的开拓又成为一个难题。前者与合作社的成立方式及决策方式相关,而后者则反映出集体行动中所遇到的另一个难题:成员因对公共产品的提供不感兴趣导致公共产品提供不足。

但同时,区别于集体行动理论一般逻辑的是,规模较大的合作社其社员在运营管理中的参与程度要高于规模较小的合作社,与集体行动理论“规模越大集体行动越难”的逻辑出现了背离。这或许因为在合作社的发展中,社长在规模较小的合作社中所起的作用比较大,而在规模较大的合作社中,社长不得不更多地征求社员的意见,使得社员的参与程度提高。这意味着合作社在管理中社长独大的局面仍然没有改变。

可见,合作社的成立和运营中遇到的显著的问题,是由于集体行动的收益和成本不匹配所带来的。大户牵头成立合作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合作社成立时的问题,但在后期的管理上也带来了更多的难题;在追求集体决策的过程中,销售渠道开拓等公共产品的提供又会受到削弱。合作社如何在集中和民主之间做一个协调是运营中首先需要解决的难题。

实践中,在2013年后有一些合作社采取了平稳过渡的方式,即大户在运营管理中发挥主要作用,而让散户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淡出,只保留分红的收益,并在市场上寻求新的就业机会,在适当的时候大户以“买断”的方式获得其在合作社中的份额。这种方式使得合作社既能维护散户利益、维护农村地区稳定,又能从小农经济逐步过渡到规模化生产,提高产品质量和标准化水平,完成合作社在我国当前阶段的重要历史使命。但在这种方式中,在保证小农分红收益、便利其就业转向等方面需要加强制度建设和帮扶工作。

参考文献

[1]赵鼎新.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159.

[2]曼瑟·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M].陈郁,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5:3.

[3]马彦丽,林坚.集体行动的逻辑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J].经济学家,2006(2):40-45.

[4]彭丹梅. 2011合作社亮点多[N].农民日报,2011-12-27(05).

[5]郭玮.对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的若干看法[J].调研世界,2004(1):6-9.

[责任编辑:姜玲玲]

●社会治理

The Dilemma of Collective Action for Cooperatives and the Solution
—A Study Based on Dairy Cooperatives in Langfang,Hebei Province

DU Shan-ping,GUO Feng-lin
(School of Government,Peking University,Beijing 100871,China)

Abstract:From the logic of collective action theory,the dairy cooperatives are faced with the dilemma of collective action in both initiation and operation,due to the inadequate private incentives. Using a survey to dairy cooperatives in Langfang,im⁃plemented by Research Center of Contemporary China in 2013,it is found that there is actual private foundation for the initi⁃ation of dairy cooperatives,in which large farms play a leading role. However,the problems of insufficient participation in management still exist,while the larger ones can have a higher level of participation as a consequence of higher demand for collective decision. The dairy cooperatives need to find the balance between democracy and centralism.

Keywords:collective action;cooperatives;dairy farming

中图分类号:F321.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638(2016)02-0096-06

DOI:10.13454/j.issn.1674-8638.2016.02.017

收稿日期:2015-11-06

作者简介:杜善平(1958-),男,台湾台北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行政学理论与方法;郭凤林(1988-),女,湖北枣阳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政治学研究方法。

猜你喜欢

合作社集体行动
几百万鲱鱼的集体行动
集体行动的逻辑与公共治理理论
关于新型农业营销力评价模型的构建与应用
贱利抑或高利:抗战时期川省农村合作贷款利率研究
蔬菜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实践与启示
完善专业合作社社会化服务,促进家庭农场发展
烟农专业合作社用工管理探析
微博时代:参与集体行动对群体情绪和行动意愿的影响
什么帖子容易被“小秘书”删除
集体行动的博弈分析:基于相对公平相容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