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产业生态战略新观念
2016-06-20孙俊峰黑龙江省水利工程质量检测第五分站
◎ 孙俊峰 黑龙江省水利工程质量检测第五分站
水利产业生态战略新观念
◎ 孙俊峰黑龙江省水利工程质量检测第五分站
摘要:水利产业,因其各种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已成为各项事业发展、强国富民的基础,并成为人类社会的共同意识。但对水利基础产业的认识,要树立一个新观念,即水利产业是保护生态环境、改造及整治生态环境、创建新的生态环境和社会价值的无可代替的“生态基础产业”。要把保护生态环境、改造、整治生态环境纳入水利产业开发的首要任务,并把环境保护生物工程、防护工程生物工程、园林建设生物工程、商品生产经营生物工程四项生物工程,做为水利产业开发的战略性工程进行实施。
关键词:水利产业 生态基础产业 生物工程 战略观念
水利产业,是由科研、监测、规划设计、建设施工、运行管理、经营生产等单位组成的产业集团,人们通常称为“水利系统”。水利系统,是以“水”及其他自然因素为实践对象,并与自然界和社会各种生态因素,形成有机联系的相对独立的“兴水利、除水弊”实践活动,并可以跨越地区、国界和几个自然生态系统,并形成庞大的动态产业体系。
可以说,水利产业,在自然界和社会中,形成了相对独立的“水利产业生态系统”。其在保护、改造、整治自然生态环境的同时,又创建新的生态价值资源,并成为人类社会无可代替的整治生态环境和改造生态环境及创建新的生态环境的“生态产业”。对水利产业的认识,要树立一个新观念:水利产业是人类社会无可代替的“生态基础产业”。
1.水利产业双重生态价值
自然生态因素中,如“水”,是人类及一切生物生存的必要条件,成为生物的有“价值”因素;但“水”又有时产生水患,又转化为产生“负价值”因素。所以,自然界的水,是具有“价值”和产生“负价值”的自然生态因素,即双重“价值”因素。
对水利产业而言,水是人类利用、改造对象,它是产业效益的生命之泉;而其他然自生态因素,又成为控制水生态的直接因素;所以自然生态因素,是水利产业第1生态“价值”因素。
社会生态因素中,如对产业有利的政治经济环境或人力、物力、财力等因素,是对产业产生正面效应或积极意义的社会生态因素,即为有“价值”社会因素。
相反,阻碍产业生存与发展的政治体制或经济环境;无利的人力、物力、财力或其他社会生态因素,则对水利产业产生负面效应或消极意义,即为“负价值”因素。
所以说,社会生态因素中也存在“价值”和“负价值”双重价值因素,是水利产业第二生态价值因素。
水利产业的“价值”是:利用生态“价值”因素,即“兴水之利”,改造、整治生态“负价值”因素,即“除水之弊”,促进或拉动社会经济发展和政治变革,创造生态“价值”因素,即建造水利工程及发电、养渔、灌溉等。
水利产业若修建的工程出现质量事故或因其他产业因素造成垮坝,造成水患,改造或整治工程不完善或造成消极意义,则“除弊未成,又加重灾”,产业效益差或成为社会包袱,创造的新“价值”产品低劣或不能发挥效益,产生“负价值”。
所以说:水利产业主体,是具有产生生态“价值”和“负价值”,即双重生态“价值”的主体。
2.水利产业双重生态市场
商品社会中,无论是水利产业或其他产业,其生存与发展,总是受商品市场的影响和制约,即受双重生态市场制约。
水利产业是以“兴水利、除水弊”为目的,其“水之利、水之弊”均是自然生态因素的客观存在,并成为水利产业开发利用的对象。若想对其利用和改造,就首先需要在自然生态系统修建水利工程及设施,即用水利产业的产品,来利用和改造自然。所以说,自然生态系统,是水利产业首先利用和产品销售的市场。除此外,自然生态系统,其土地、水源、森林、草地、阳光、大气等,又成为水利产业生存及发展的必要条件和物质资源的源泉。所以说,自然生态系统,是水利产业效益和物质资源的源泉,我们把它叫做第1商品市场。
社会生态系统,是人类为了防御洪水和利用水资源进行发电、养渔、灌溉等需求,并成为水利产业开发提供水利产品的主要市场。水利产业开发,还需要社会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和其他社会资源。所以,社会生态系统,是水利产业开发的第2商品市场。所以说,水利产业的生存与发展,受双重生态市场的制约。
3.水利产业双重生态开发
水利产业开发,即双重“价值”开发、双重资源开发、双重市场开发;其符合规律的产业开发,是按着保护、改造、整治、创建、利用的程序进行。双重生态市场开发,就是对自然生态系统价值资源市场开发和社会生态系统价值资源市场开发。即:价值开发、资源开发。自然生态市场开发,即开发自然生态“价值”和“负值”资源市场。即利用其“价值”,又向其提供水利产品及其他投入,服务于客观生态市场。
社会生态市场开发,即向社会提供“价值”产品和其他“价值”因素,并从中获取“价值”资源。水利产业开发,首先采取有力措施保护原有自然生态环境;在保护的基础上改造自然生态系统的某些消极因素,即“负价值”生态因素;在保护、改造的基础上,整治自然生态系统中负面效应或消极意义的产生水害的“负价值”因素,变害为利;在保护、改造、整治的基础上,创建水利产业第2级产品,即水工建筑或设施;在保护、改造、整治、创建的基础上,才能利用自然生态系统的水资源为人类生产第3级水利产品,即供水、电力、水产品等,为双重市场服务。
所以说,保护、改造、整治是前提;创建、利用,是在保护、改造、整治基础上的利用;创建、利用,又是为保护、改造、整治和再利用服务。
4.水利产业的良性生态循环
水利产业的良性环境,包括产业生态主体与自然生态环境及社会生态环境,形成相对稳定和自然平衡状态,并形成向前发展的形势。
所谓“良性循环”,即水利产业生态主体与自然生态因素及社会生态因素,或者说与自然生态价值资源市场及社会生态价值资源市场,构成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相对稳定并保持向前发展的循环体系。
良性循环的具体标准为:
(1)自然生态环境,采取有力的保护措施;影响水资源的消极因素进行改造;产生水害的“负价值”因素彻底根治;新创建的水利工程或设施在自然生态中发挥效益;保证了水生态的“价值”资源充分发挥其“价值”,并形成相对持续稳定状态。
(2)水利产业生态主体,既利用了自然生态的“价值”因素又改造、整治其“负价值”因素;又创建了新的“价值”产品,服务于自然及社会需求;同时又从自然及社会生态因素中获得“价值”资源,并形成相对持续稳定状态。
(3)社会生态环境,获得水利产业效益,并向水利产业提供“价值”资源,并形成相对持续稳定状态。
概括地说:水利产业良性循环,即水利产业生态系统的生态主体与自然及社会生态环境,形成相对稳定、相对平衡状态。
5.水利产业生物工程战略
生物工程措施即利用植物生态特点形成的工程措施,作为自然生态环境保护、整治、防护、园林建设、商品生产战略措施。
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改造、整治,可采用种种措施。但其治本措施,即是生物工程。如战国时期齐国采用植柳、植棘护堤;清朝采用植柳、植杨固堤;近代的汉江大堤,植柳几千里,形成巨大的生物工程。所以说:生物工程是自然生态环境保护、改造、整治的治本措施。
古代和近代,采用生物工程作为渠堤防护、江河护岸、建筑物两端防护措施并不少见。有些江河护岸,并非是大流顶冲江岸,护坡坡长才几米,也非采用混凝土或砌石不可,完全可以采用些生物工程措施,有些防护工程应因地制宜地采用生物工程措施,有利而无害。
特别是当今社会,水利产业范围已成为旅游业开发的热土地带,其生物工程建设在水利产业中,所创造的生态价值具有不可低估的物质价值、精神价值及社会价值。
水利产业,不仅靠水工建筑或设施的功能产生的效益,还要充分发挥多种效益来保证产业的生存与发展。所以说,生物工程做为水利产业战略工程,将是“利在当代、荫及子孙”的战略措施。
6.结语
水利基础产业,是人类社会保护生态环境、改造及整治生态环境、创造新的生态环境的作用及“价值”,是有些产业无可代替的“生态基础产业”。国家应赋予其整治生态环境和创建新的生态环境特殊的历史任务,要把对控制流域内的保护生态环境、改造生态环境、整治生态环境,做为水利产业的首要战略任务,并纳入水利产业开发投入及项目立项中,国家应优先加大此项投入,才能保证水利产业及自然生态系统的生存与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礼先.水土保持工程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2]关君蔚.水土保持学[M].中国林业出版社,1996.
[3]郭廷辅.水土流失及其综合治理[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
[4]辛树帜,蒋德麒.中国水土保持概论[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2.
[5]关君蔚.中国水土保持学科体系及其展望[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2(Z1)∶273-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