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差异化厌学情绪现状与对策
2016-06-20钟清
钟清
【摘 要】基于高职院校学生差异化厌学情绪现状的调查与分析,探讨解决学生厌学问题的思路,并提出相关对策。
【关键词】高职学生 厌学 对策 差异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4C-0017-02
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厌学情绪是一个普遍的现象,而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很多教育界的人士对厌学情绪的成因与对策做了大量的探索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理论成果。但是这些理论要么是针对个别案例的,要么是采取“一人患病,集体吃药”的做法,在实践中难以开展应用。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创新探索,实践研究,尝试从课堂教学过程与考核方面探索适应学生差异化群体厌学情绪的新对策。
一、高职院校学生差异化厌学情绪现状调查
高职院校的学生正处于从未成年阶段向成年阶段转变的敏感过程,其自身行为、思想等控制力尚未稳定,文化基础普遍较差,而且相差很大,就读高职院校的目的各不相同。这是一个差异化很大的学生群体。2014年10月初,笔者对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3个年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1094名学生中有1064名学生参与了调查,调查结果见表1。
由表1可知,学生的厌学原因是差异化的,而且是动态的。通过调查分析得知几个原因规律:听不懂的原因是新生未能适应高职阶段的教学方法,还是采用中学阶段的学习方法,到大二、大三后,由于新的基础未打好,虽然比例有所下降,但跟不上了。大一学生不想学的主要原因是针对高数、英语、思政等基础课程,高年级学生是不知道所学有何用,因而没有兴趣,学不懂,不想学。其中教师的原因呈上升的趋势,其实,所有的原因都与教师本身的教学引导有关。
二、解决思路
从表1中的数据来看,学生厌学的原因很多,传统的思路是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但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涉及的范围很广。如何找到其共同点呢?其实从心理学角度看,人性的本质都是懒惰的,人性的自制力是依靠外部因素约束的;同时,不得不承认,人性的共同弱点是贪婪与自私,均以“欲望”的形式表现出来。所以,笔者认为,要解决学生的厌学问题,根本的问题是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满足学生的“欲望”,通过“欲望”形成“自制力”,推动学生克服“懒惰”,从而主动学习。《德育报》报社的社长张国宏先生指出,学生厌学的最大问题是看不到希望。因此,课堂教学过程必须从心理上抓住学生的心理期待,解决学习的动力问题。
基本思路是:兴趣→期待→获得成就→成就感→获得尊重与赞美→建立信心→新动力→贪婪更多的成就→挑战更高的目标。
三、对策探索
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及召开座谈会的形式,了解到职业院校的学生与中职、本科院校的学生有很大的差别。他们的个性趋于独立,不像中职生那样屈服于严格管理,但又没有本科生的文化基础及自觉性。同时,高职生的基础相差很大,不像中职生全部是差生,也不像本科生相差不大。在教学过程中既要照顾到差生,又要能够满足优质生更高的学习需要。对此,可从以下三个方面采取对策:
(一)课程内容改革与课堂教学过程改革并举。通过座谈会得知,大一的学生不想学的主要课程是基础课程,这跟他们在高中阶段的基础差有关。刚刚入学的学生,对专业课程还是感兴趣的,但由于学习方法与要求跟高中有很大区别,所以很多学生适应不了,听不懂,理论无法跟实践联系起来,因而学不懂;有些学生害怕失败,不敢实践,因而不想做。归根到底是教师的教法和学生自身的原因。针对试验班级,安排专业负责人和专业教师通过讲座、班会等形式,指导学生改变学习方法,同时要求所有任课教师以工作需求改革课程内容,思想教育方面的课程必须与工作实践、职业道德联系起来,高数、英语等课程必须与专业应用结合起来。由浅入深,一个一个项目过关,以兴趣带动学习,以成就获得信心。通过改革,教师不再把教材的全部内容都讲解完毕,学生也不再看着厚厚的课本失去信心。
对于教学过程,要求教师重视课程的第一节课,所有任课教师重新讲解第一节课程的内容,即让学生明确所任教的课程在本专业或今后的工作中有什么实际作用,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欲望。同时,要求重视每节课程的前五分钟课程,承上启下,把将要学习的课程内容告诉学生。从生理特点上抓住学生的3分钟期盼、15分钟热情。3分钟之内必须让学生知道本节课程的学习目标,15分钟之内必须讲解完毕一个项目的知识或技能点。通过细分项目,把复杂的项目变成易于掌握的小项目。
这样的改革,对教师在备课方面的要求提高了。教师不能再像以往那样照课本讲解完毕所有内容完事,而是必须分析教材,进行取舍,合理划分教学项目,明确每个项目对学生的作用。经过近一个学期的改革,试验班级学习风气明显好于普通班级,教师的教学目的更加明确,面对专心听课的学生,教学成就感也油然而生。
(二)实施差异化教学与考核。以上两点是针对高职学生的常规教学改革,解决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高职学生的厌学问题,还要考虑高职学生属于非常明显的差异化群体。随着教学的深入,学生的区别差距不断增大,既要保证学习困难的学生能学到知识,也要满足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有更高的成就目标,还要兼顾学生个人能力的不同需求。因此,试验班探索采用差异化的教学与考核手段,以适应不同层次、不同个性能力发展的需求。
目前国内外有很多学校都在尝试差异教学、分层次教学,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其研究的重点均单一侧重教学,没能把教学与考核进行有机的统一。只简单区分理论与实践教学,教师首先要花费大量时间去了解和分析每一个班的每一名学生,教学的结果容易走入个别化教学和单个教学的死胡同,教师的教学工作量增大,学生被限制在其个性范围内,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个性能力是会变化的。传统的考试,即使是理论考试与操作考核各占一定的比例,考核时,理论知识掌握得好的学生,在动手操作考核时不一定能考好,反之也是,最终影响到总分。理论考试时,打击了操作能力强的学生;操作考核时,又打击了理论掌握得好的学生。
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有人记忆能力强,有人动手操作能力强,有人动口能力强。高职学生基础普遍较差,在培养高职高专人才时,首先要培养的是学生的自信心,培养自信心的关键是让学生在其特长方面得到认可与发挥。因此,针对学生的不同能力特点,立足于有差异的群体,提高所有受教育者的素质,培养既全面发展又具有个性的人才。既立足于学生的差异,又不消极地适应学生差异。通过探讨教材内容,从理论能力、动手能力、思考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以及探索能力、创新能力等多方面设计创造各种教学与评估条件,让每个学生的潜能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满足学生个性学习的需要,给学生公平公正的教学与评估机会,促进学生成才。
在设计教学与考核项目时,每门课程划分若干个项目,每个项目以能保证所有学生能学会的最基本知识技能要求开始,然后按照理论能力、动手能力、思考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以及探索能力、创新能力等方向展开教学,每个教学方向均有考核内容,通过及时考核,树立学生的信心,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不断获得成就感。考核目标由低到高,兼顾全面。期末成绩由各个项目的成绩平均得到。以“电器元件项目”为例,设计出考核评分表如表2所示。
不同的项目有不同的考核内容,对应不同的能力要求。每个项目统一考核基本要求,然后学生根据兴趣特长选择不同的考核方向,以最高分数作为本项目最终得分。有些考核项目如2、3、4等,可让学生多次考核,以照顾学习进度缓慢的学生。在实施过程中,根据效果,不断修改完善考核内容与分值,并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不同的考核规则,如项目6、7、8,可让学生在一定时间内认为有把握通过后自己与教师约定时间考核。这样,每个学生均有学习动力与学习目标,不断挑战自我。
通过改革,改变了以往期末一试定成绩的做法,学生的成绩评定更加人性化,学生取得高分的希望更大。也便于教师了解掌握学生的职业能力倾向,帮助学生合理规划职业生涯。
(三)改变师生关系。现在的学生处在一个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渴望独立又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影响,喜欢有自己的主见但又缺乏正确的判断能力。有的教师非常负责任地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来进行教育、教学,但往往效果不大,甚至起到反作用。因为高职的学生在中学阶段得到的“特殊关怀”已经太多,不再轻易相信教师。对于高职阶段年龄的学生,把他们当朋友对待可能效果更好。“以生为本”,以工作需求为导向,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过程,让学生“学有所用”,先让学生知道某个工作岗位所需的某种知识技能,然后由浅入深,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只有学生认同了知识技能对工作的作用,并相信自己能掌握,通过努力获得成功的信心,学生才能认同教师,才会把教师也当作朋友,往后的教学关系才能融洽,学生的厌学情绪才会消失。
综上,本文在对高职学生厌学原因的调查分析基础上,参考现有厌学情绪对策研究的成果,结合职业院校的特点,通过改革课程内容与教学过程,创新差异化教学与考核方法,改变师生关系,探索并予以实践检验,形成了适应学生差异化群体厌学情绪的新对策。
【参考文献】
[1]叶肇芳.职业学校学生厌学情绪的成因及对策[J].职业教育研究,2005(5)
[2]田立强.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的客观原因分析及对策探讨[J].技术与教育,2011(2)
【作者简介】钟 清(1972— ),男,广西桂平人,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副主任,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机电教学。
(责编 刘健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