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校园贷款
2016-06-20杨阳
杨阳
一张身份证,一本学生证,就能贷到数万元。近日,河南某大学生贷了近60万元校园贷款,最终无力偿还而绝望跳楼的新闻让人震惊,一直被社会关注甚少的校园贷款一下成为了社会的焦点,大学生的生活因校园贷款到底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都不得不让人深思。
如今,网络小额贷款在大学校园并不鲜见,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利用各种网络借贷平台满足小额创业行为和日常消费需求,如开校园小店,购买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一项针对大学生群体的调查显示,47.9%的受访者表示身边有大学生使用校园网贷,超过三分之一的大学生表示,如果消费金额超过父母给的生活费,会考虑用校园贷款缓解资金压力。可见,随着互联网金融的蓬勃发展,大学生的消费市场吸引了资金的投入,这当然也有众多大学生通过“投投贷”等平台获得创业的资金支持,但如果大学生的生活费拮据,一旦消费欲望膨胀,就可能陷入雪球式的债务之中,严重者还会造成家庭惨剧。可以说,校园贷款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在创业教育如火如荼的背景下,部分大学生通过贷款才能有机会赚到人生的第一桶金,并带动更多的人加入创新创业的大潮,但其负效应同样给社会、校园、家庭造成了不利影响。因此,高校应高度重视大学生的校园贷款行为,将其纳入学生管理和思想教育的范畴。
首先,要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部分大学生经过高中三年的学习强压式生活,到大学就过度松懈,大量冗余的信息进入生活,大学生的思维活跃,对新鲜事物的接受度高,但缺乏足够的分辨能力,对不良网络贷款的警惕度不够,加上攀比的心理,很多大学生在网贷的泥潭里越陷越深。对此,高校要把更多精力放在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上,这是一项艰巨的工作,辅导员和心理咨询老师要对大学生进行专题心理辅导,帮助他们树立合理的消费观。要针对特殊群体开展心理教育,加强对家庭困难大学生的调研,多为他们提供勤工俭学的机会,加大报酬的资金投入,为他们提供心理减压的咨询服务,帮助他们形成理性消费、自力更生的正确价值观,避免落入提前消费、盲目攀比的生活模式。
其次,利用全校的通识课开展专业知识教育。相比在社会上已经有一定工作经验的青年群体,大学生的消费投入并不见低,但信用意识和金融知识薄弱得多。对此,高校应对学生开展金融等相关课程的通识教育,向他们进行金融知识的普及和消费教育,倡导大学生合理消费,培养他们的信用意识和契约精神。教师可以开设不同的专题讲座,加强对大学生的投资理财知识教育,引导他们明白应合理使用贷款、诚信还款,不能毫无规划地透支。
最后,各界合力规范网络贷款平台。有调查表明,46.9%的受访者认为网贷平台贷款资质审核不严,没有行业标准,42.1%的受访者指出网贷平台缺乏有效监管,28.0%的受访者认为网贷平台有恶意贷款嫌疑。可见,网络贷款平台发展太过迅猛,原先的监管体系早已跟不上其发展步伐,加上网络贷款是新生事物,监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难度非常之大;目前对于网络贷款平台的监管职责分散于各部门,监管主体不明确,一旦有纠纷,容易出现相互推诿的情况。对此,对校园网贷的监管应通过公安、工商、金融等多部门协同,规范校园网贷市场秩序,让网贷公司“助你圆梦,传递校园正能量”的口号真正实现,为学生带来福祉。另外,网贷平台自身则应规范审批流程,要对大学生贷款进行法律法规范围内的审核,对提供虚假信息的学生一律不予贷款。
总之,高校应对大学生贷款行为高度重视,将其作为学生管理的重要一环,强化对学生的管理和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消费观。在家庭方面,家长也要尽可能多与孩子沟通,留意学生的言行,做到防患于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