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师生互动推进探究式学习发展

2016-06-18朱春玲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16年6期
关键词:乐段旋律情境

朱春玲

互动生成是课堂的生命线,无互动不成课。但就以往的实践来看,多以教师讲为主,缺少学生主动探究。要推动课堂教学活动的健康开展,还得以学生为主体,构建起师生间的良好关系,借助情境、活动、问题等多种方式进行互动,促进学生在互动中观察、思考、交流、表达,学会探究和创造。

一、借助情境互动,激发学生兴趣

以情境来促进师生互动关系的形成,目的是要通过情境为学生创设所熟悉的场景,让学生在直观中形象感知,在情境中体会音乐所要表达的内容和情感。如“蓝天白云”的欣赏中,可先借助多媒体而呈现蓝天、白云的图片,把学生的思路带到广阔的天空,再去欣赏和学唱,学生的兴趣就显得较为浓厚,在表达内容时,也会有自己的想法和感慨。借助情境互动,不仅可用在导入环节中,在探究环节也可用情境作为辅助,促进学生探究,但要注重方式要多样化。

如“渴望春天”教学中,先播放《春天在哪里》的歌曲进行课堂教学导入,并以问题“春天在哪里”而打开学生的话匣子,在学生说的基础上以课件呈现春天的美丽图景,引导学生欣赏、感受春天,此时可播放《渴望春天》的旋律,让学生说聆听后的感受,教师引入歌曲简介后再次播放歌曲引导学生聆听,听后说歌曲所描绘的画面。如此,看、听、想、说为一体,能更好地让学生感受歌曲明朗、愉快的情绪。又如《无锡景》和《杨柳青》的欣赏中,虽然都是民歌,但风格却迥然不同,教学中借助多媒体课件先介绍江南和江北的地理环境、性格语言、文化风俗,再引导学生倾听,听后说不同,学生的感受就更深刻。

二、利用活动互动,促进学生参与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精力充沛,思想活跃,只是让他们安安静静地聆听、规规矩矩地学唱,整个课堂气氛都较为死寂。相反,如果借助活动,以活动来带动学生参与,让学生多说、多唱、多动,互动探究,不仅课堂气氛得到了调节,学生的参与度也能得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自然不一样。如“草原放歌”单元中欣赏《拉萨谣》《清凉的泉水》《天堂》《嘎达梅林》等歌曲时,不仅可引导学生学唱,还可伴舞,让学生在唱唱跳跳中体验大自然的美景,感受不同地域民歌的风格特点。

以活动方式促进师生互动,活动要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展开。如《茉莉花》欣赏教学中,先安排“看花闻香”活动,围绕“满园花开香也香不过它、雪也白不过它”歌词而引导学生看茉莉花、闻其香(如果没有茉莉花则可用课件播放图片引导学生欣赏),接着组织品茶(茉莉花茶)活动,并说说茶的味道,道出“苦后方觉甘甜”的韵味,再学唱歌曲。不仅要多让学生参与活动,还要注重让学生动手操作,如《二泉映月》的欣赏中,可让学生自己去拉一拉二胡,闭上眼睛感受一些阿炳当时的感受。以活动方式和学生形成互动,要注重在活动中引导学生思考,如音乐的旋律、节奏等,可以问题方式进行引导,也可组织学生交流讨论。

三、巧用问题互动,促进知识构建

教师引导学生最重要的方式是借助问题展开互动,以问题作为师生间信息沟通的纽带,教师提出问题后组织学生讨论,结合学生对问题的讨论而对学生进行指导。但借助问题互动也需注意,问题应紧扣教学目标、重难点等进行,不能让课堂从“满堂灌”走入“满堂问”的极端中。同时,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提问时也要充分体现层次性,尤其是对基础稍差的学生,要给予照顾,多进行引导性提问再给予学生指导。

以《哦,林中那间小屋》的教学为例,先指导学生练声,目的是事先了解大跳音程和附点音符的旋律,在引导学生聆听中,提出问题“这首歌的旋律和情绪是怎样的?”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听后交流回答,教师明确其旋律是优美的,情绪是抒情的。教师让学生再次聆听,并根据旋律说说歌曲有几个乐段,高潮在哪个乐段?学生听后交流,教师适时指导,明确可分为两个乐段,第一乐段为前16小节,高潮部分在第二乐段。又如《小小的我》中为让学生掌握歌曲旋律重复的乐句,由教师弹奏旋律,学生合作找哪个音出现最多,教师再点拨,以问题互动而突出重点。

只有从传统教学观念中解放出来,立足于学生的长远发展,以新的理念为指导,积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在课堂中借助多种方式和学生形成互动,在互动中探究知识,才能使课堂教学真正变得有效。

(作者单位:江苏盐城市大丰区新丰初级中学)

猜你喜欢

乐段旋律情境
春天的旋律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吟诵的旋律性初探
美学视角之乐段辨析
江南丝竹器乐合奏曲《三六》
护患情境会话
论曲式学中复乐段的辨析问题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