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育活动中主体性的迷失与回归

2016-06-18杨亚梅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16年6期
关键词:身心品德逻辑

杨亚梅

在人的童年时期,教师以及家长就已经开始了对孩子进行德育,但是在实际的德育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和家长都忽视了孩子的主体地位,造成了孩子在德育活动中主体性的迷失。传统德育过程中,教师和家长都较为注重说教性的教育方式,让孩子们被动地去接受成年人所认为的“德”,因此,我们要对孩子们的德育进行有效的改革,要以人为本,从儿童的角度出发对其进行德育,只有这样才能让德育变得更有效果,发挥其重要的作用。

一、德育活动紧贴孩子生活,寻找迷失的主体

童年时期是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与任何事物一样,孩子们也不能够离开生活而独立存在,德育活动也如此,更应该紧贴孩子们的生活,寻找德育活动中迷失的主体。因此,回归主体性是将德育活动转换为孩子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并将德育活动放在孩子们生活的背景中去,只有这样的德育活动才能紧贴孩子们的生活,找回迷失的德育主体,为德育活动建立起一个利于德育的大环境。

教师和家长在给孩子们进行德育活动的时候,一定要紧贴着生活展开,如跟孩子讲一些寓言故事的时候,《东郭先生》《阿凡提的故事》等,不仅要对原有的故事进行有趣生动的讲解“滥竽充数”等,还要结合生活中的例子进行讲述,更需要去结合孩子的生活去讲解;与此同时在选择一些游戏的时候,也要从孩子的生活角度出发,并且要能够结合孩子的兴趣以及相应的需要,如在幼儿时期,首先要对他们的卫生习惯、自我爱护和保护的意识,这些都是进行德育活动之前所要考虑的东西,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进行有效的德育,又能将德育活动的内容融入生活,让孩子能够亲身实践德育活动。

童年时期德育活动,使孩子们能够培养人性的善良和优良的品德,但是在培养过程中要紧贴生活实际,符合孩子在该阶段中的身心而不至于脱离实际,因此,德育活动的开展不能孤立地存在于孩子中,要加以背景转换,实现德育活动的生活化。

二、德育活动遵循逻辑,增强主体的作用

小朋友的逻辑思维简单而不复杂,单纯而不多虑,他们从生活中看到的东西也只是浮于表明现象的东西而已,在一些孩子的德育活动中,一些教师和家长过多地给孩子讲“大道理”、“做大事”而忽略了孩子的生理年龄以及智力水平,这样的德育只想真让孩子能够一下子学会了许多人生道理,这是不现实也是不科学的。因此,我们在德育过程中,要注重遵循孩子的逻辑,以他们的逻辑改变我们的德育方式,增强孩子的主体作用,形成良好的德育活动。

道德不是外部力量强加于生活中的个人的,更多的是内在逻辑的必然要求所导致的行为习惯。根据德育的内在逻辑的要求,在德育活动中同样要遵循孩子的逻辑,让德育活动能够符合孩子。我们对孩子们进行德育的过程中,可以在接人待物、礼貌用语等方面进行开展德育活动,在上学的时候,可以培养孩子们的良好习惯,在与陌生人接触的时候可以锻炼他们接人待物的本领和能力,与此同时,在生活中,对孩子的自我生活能力进行潜移默化的感染,如培养他们的独立穿衣、吃饭等能力,教师要根据孩子的身心特点进行教育,促进孩子品德行为和能力的综合发展。

孩子的身心发展离不开德育,教师和家长在孩子的德育过程中,更要注重让孩子主动地接受德育,增强他们的主体作用发挥,让孩子形成良好的发展态势。

三、德育活动兼顾需要,发挥主体的优势

德育活动与其他事物一样,如果没有目的地存在必将不会产生自身的价值和作用。德育活动也一样,不仅是要促进孩子的身心的发展,而且要能够兼顾孩子的需要。在一些教育的过程中,教师照本宣科,按照常规的思路、传统的德育方法,对孩子进行德育。有些德育的方法已经培育了几代人,在教师的常规思维里,这样的德育方式也一定适用于每一代的孩子,但是事实并非如此,随着时代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德育的方式也要进行改变,德育的目的是培养孩子的品德,这也就需要兼顾被实施的主体,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德育的作用。

例如,孩子们需要一些良好的品德,如诚实守信、文明礼貌等品质,而司马光砸缸、囊萤映雪等古人的品德如今在孩子的德育过程中可以将其省略。孩子需要什么,我们就应该给孩子什么,将一些古人品德放在现在的生活中,孩子们认为是不可能存在的,对孩子的身心发展并没有发挥出更多的作用。因此,德育活动要兼顾孩子的需要进行,盲目地选择一些德育活动只会造成事倍功半,无功而返。

总之,德育活动能否成功,直接关乎到一个人的成长和人生,培养良好的品德是塑造一个人光辉形象的最为重要的基础,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德育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因此,在人生的关键时期,要对其进行积极正确的德育,从而培养出他们优秀的道德品质。

(作者单位:江苏泰州市姜堰区洪林幼儿园)

猜你喜欢

身心品德逻辑
刑事印证证明准确达成的逻辑反思
逻辑
大自然的声音疗愈身心
集邮养生 身心兼顾
创新的逻辑
品德微视频评价的思考
品德
论茶的君子品德
身心八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