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创新研究

2016-06-18

戏剧之家 2016年10期
关键词:引导新媒体转型

苏 鹏+++李 风

【摘 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2015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完善出资方式,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然而,随着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高校教育的持续改革,大学生群体也发生了变化,学生资助工作开始出现一些新的问题。为此,强化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改革,全面推进学生资助工作体制转型,成为高校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针对现阶段高校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以及新媒体发展对高校资助工作的影响,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方案,为学生资助管理模式的创新提供了思路。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引导;转型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5-0192-02

根据最新公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告》以及《中国学生自主发展报告》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普通本专科招生721.4万人,在校生2547.7万人,毕业生659.4万人。其中,通过“绿色通道”入学的本专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人数达到94.46万人,占当年新生总数的13.09%,各类助学金共资助高校学生953.95万次,占在校生总数的37.44%。由此可见,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学生资助工作作为高校学生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为进一步实现教育公平,促进高等教育与区域进步和谐发展,我国政府以“加大财政投入、经费合理分担、政策导向明确、多元混合资助、各方责任清晰”为原则①,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但是,受到经济发展水平、学生自身情况等地域性差异的限制,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教育工作的推进。为此,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促进学生资助工作改革,创新思维,努力突破学生资助工作遇到的困境。

一、我国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概况

(一)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必要性研究

李克强在就任总理后的第一次记者招待会上讲到:“持续发展经济、不断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正是本届政府的三大任务。”他曾表示,教育公平具有起点公平的意义,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②不同于义务教育,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所需的成本相对较高,这对很多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提出了挑战。一方面,“知识改变命运”,他们有接受教育的强烈需求;另一方面,高等教育相对高昂的费用也使他们的求学之路倍加艰辛。对此,为了从根本上减小我国的贫富差距,鼓励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成长成才,我国政府、党中央一贯高度重视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

通过建立健全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体系,深化学生管理工作的效果,为社会科学技术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积蓄力量;通过合理配置社会资源,进一步增强大学生对党和国家的热爱之情,对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科学文化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现阶段我国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综述

1.重“助”轻“教”,弱化了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

传统的高校学生资助模式更加注重给予学生各种物质上的帮助,却忽视了他们心理健康发展的需求。相比于其他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更容易表现出自卑、焦虑的性格特征。学校给予的帮助尽管缓解了学生的经济压力,但在一定程度上会打击他们的自信心。出于对“被瞧不起”的畏惧,他们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多疑、敏感、孤僻等负面情绪,严重的甚至产生自我否定的心理,不愿进行人际交往,极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

2.无偿资助,助长了学生的惰性

现阶段,针对本专科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我国主要采取国家奖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学费补偿贷款代偿、校内奖助学金、勤工助学、困难补助、伙食补贴、学费减免、“绿色通道”等多种方式结合的混合资助体系。其中,绝大多数的高校学生资助都是供学生无偿使用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学生的感恩回馈意识。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是关系百姓民生的大事,也是弘扬社会文化、促进公益事业发展的重点工程。其无偿性的特点,如果不配合以相关的思想教育和感恩教育,就很容易使学生滋生趋利和懒惰的心理,不利于大学生良好道德素质的培养。

3.监督体制尚未健全,存在公平性隐患

现阶段,高校学生申请家庭经济困难认定资格的标准尚未明确,这就为后续资助工作的公允性带来隐患。尽管高校在组织开展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过程中要求认定评议小组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但是由于缺乏严苛的监管机制,无法从根本上避免包庇现象的产生。仅仅凭借学生家庭所在地有关部门开具的贫困证明判断学生是否真正贫困,还缺乏说服力。基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尽相同的特点,家庭收入水平这一标准在学生之间不具可比性,也不能作为判断学生经济困难程度的标准。

二、新媒体发展与我国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关系研究

(一)新媒体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应用现状

新媒体是高度数字化的新兴媒体形式,包括网络媒体、数字电视以及职能手机等。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新媒体的交互性更加突出,传播的信息量更大,时效性更强,能够帮助人们更加迅速、便捷地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在大学生群体中,移动电话、智能手机的使用普及率更高。

大学生可以通过新媒体平台充分发挥自身信息传播的主体地位,但是过分依赖网络也会导致部分大学生产生情感迷失、人际关系冷漠、思维简化等问题。

(二)新媒体的发展对我国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影响

不同于传统媒体,新媒体的目标受众具有更加明确的划分,这为信息筛选、合理配置媒介资源提供了可能。就现阶段的我国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而言,一方面,网络信息纷繁复杂,一旦使用不当,容易使高校学生的思想进入误区,不利于资助工作以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另一方面,新媒体对于信息传播的独特优势为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高校可以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建立学生信息库,对相关学生进行动态管理。通过新媒体宣传,积极弘扬高校学生资助政策,扩大学生资助工作的影响力,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此外,互联网的交互功能也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公开、透明提供了条件。

(三)新媒体在我国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中的应用

目前,我国部分高校已经成功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展开学生资助的宣传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效。通过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发布消息,相比于传统的通知信息,对学生更具吸引力,更有利于学生掌握资助活动的一手资料,实现资助政策的及时传播。与此同时,各地区资助管理系统的建立提高了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管理的效率,为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顺利、高效开展奠定了基础,是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进一步细化的具体体现。

三、新时期关于我国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转型的意见

(一)帮教并重,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

利用新媒体信息传播的独特优势,高校应逐步打破传统资助工作只重帮扶、不重教育的弊端。在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应主张帮教结合,加快学生资助工作的重点由物质资助向精神支持的转型,注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能力的拓展。通过新媒体平台弘扬中华民族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建立健全自强、自信、自尊、自立的人格,提高学生的感恩意识,为社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质量人才。

(二)渠道多元,发展引导型学生资助模式

为了避免由于高校学生资助无偿性导致的学生依赖心理严重、惰性滋长的问题,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更加注重学生价值观念的引导。以勤工助学为主要载体,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提供勤工俭学岗位,使他们在劳动中体验自身价值,提高社会实践能力。

另一方面,鼓励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自主创业,依靠奖学金制度激励学生积极进取、勤奋学习。通过对大学生实行创业基金支持,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精神;鼓励学生自主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实践项目机会,帮助他们尽快适应社会,培养社会服务意识。

(三)优化管理,促进学生资助工作灵活实施

在信息化高度发展的今天,大数据技术为我们工作、学习效率的提高提供了良好的支持。就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而言,通过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信息库,能够帮助高校更好地进行动态的资助工作管理,使高校资源配置更加科学,做到物尽其用。

通过新媒体网络平台,高校能够实现学生反馈信息的广泛收集,有助于高校及时了解学生资助工作动态,加强管理,保证资助工作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使高校资助工作在学生群体中得到认可,为构建和谐校园提供积极因素。

(四)加强监督,保证学生资助公平透明

目前,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缺乏完善的监督体系,到贫困认定工作小组信息接收被动等因素的限制,各个高校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假贫困”的现象。基于此,为了促进教育公平,加强学生资助监督,高校必须加快完善监督机制,保证学生困难认定的公开、公平。

新媒体时代,高校应尽可能拓宽学生交流渠道,鼓励学生之间相互监督,培养学生自立自强、互敬互爱的意识,使学生资助真正成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指路明灯。

四、结语

高等教育工作者更应该树立教育公平的观念,不断完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体系,建立健全学生资助保障、引导、监督制度;创新工作思路,使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不断适应社会、文化、经济的发展,不断满足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为构建文明校园、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注释:

①资料来源:《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国发[2007]13号)》。

②资料来源:中央政府门户网站(www.gov.cn),2015-12-06。

参考文献:

[1]徐孝民.国外高校学生资助政策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教育财会研究,2003,(04):57-61.

[2]杜坤林.从保障型资助到发展型资助:高校助学工作范式转换及其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12,(05):85-88.

[3]陶大伟.以人为本,优化高校帮困助学工作[J].学周刊,2012,(36):11.

[5]曾光初.高校助学工作中贫困生优良品质培养探究[J].人才资源开发,2015,(04):217-218.

[8]张玉屏.浅析高校勤工助学的励志教育功能[J].鸭绿江(下半月版),2015,(12):212.

[9]陈丹.高校贫困生心理贫困及对策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14.

[10]应蓉珊.新媒体对大学生群体的影响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0.

猜你喜欢

引导新媒体转型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转型
细细品味课堂语言 轻松享受教学过程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沣芝转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