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初探

2016-06-17ThedistributionregularitieofTCMsyndromesofnonalcoholicfattyliverdisease

山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分布规律中医证候

The distribution regularitie of TCM syndromes of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曾明明,殷鑫(陕西中医药大学,陕西咸阳712046)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初探

The distribution regularitie of TCM syndromes of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曾明明,殷鑫
(陕西中医药大学,陕西咸阳712046)

摘要目的:初步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以期为临床诊治提供一定依据。方法:对136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主要症状出现频率依次为:倦怠乏力>胸胁胀痛>纳差>胸脘痞闷>便溏>烦躁易怒>周身困重>恶心>善叹息、胸胁刺痛;舌质出现频率依次为:淡红>淡有齿痕>红>黯有瘀斑;舌苔出现频率依次为:白腻>薄白>黄腻;脉象出现频率依次为:弦滑>细>濡数>涩。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的中医证型分布出现频率依次为:肝郁脾虚>湿浊内阻>湿热蕴结>痰瘀互结,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中医证型分布出现频率依次为:湿浊内阻>湿热蕴结>肝郁脾虚>痰瘀互结,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硬化的中医证型分布出现频率依次为:痰瘀互结>湿热蕴结>湿浊内阻、肝郁脾虚。结论:通过对136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研究,发现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具有一定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

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医证候;分布规律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一种与肥胖、2型糖尿病以及高脂血症密切相关的肝脏疾病,包括单纯性脂肪性肝病以及由其演变的脂肪性肝炎、脂肪性肝硬化。本病在西方国家较为常见,但近年来中国患病率也呈上升趋势,明显超过病毒性肝炎及酒精性肝病的发病率。在药物治疗方面,西药治疗效果多不理想,而中医药有一定优势。本研究通过对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初步探讨NAFLD中医证候分布规律,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1.1.1病例来源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1年2月-2015年3月门诊及住院NAFLD患者共136例。

1.1.2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肝病学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制定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疗指南(2010年修订版)[1],其中单纯性脂肪肝94例、脂肪性肝炎32例、脂肪性肝硬化10例。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制定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其中肝郁脾虚证69例、湿浊内阻证38例、湿热蕴结证18例、痰瘀互结证11例。

1.1.3纳入标准符合慢性肝病的诊断标准,有症状、体征及肝功异常;无肝炎病史,但B超、CT、病理检查符合慢性肝炎改变;性别不限,年龄18~75岁。

1.1.4排除标准除外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损害、全胃肠外营养、肝豆状核变性等可导致脂肪性肝病的特定疾病患者;长期饮酒者(男性≥140g/w,女性≥70g/w);合并呼吸、心脑血管、肾等原发病及精神病患者;年龄在18岁以下或75岁以上者。

1.2研究方法

将采集得到的数据运用SPSS 19.0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并进行频数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 果

2.1 NAFLD主要症状及舌脉出现的频次

结果见表1。

表1 NAFLD主要症状及舌脉出现的频次分析

由表1可见,NAFLD患者主要症状出现频率依次为:倦怠乏力>胸胁胀痛>纳差>胸脘痞闷>便溏>烦躁易怒>周身困重>恶心>善叹息、胸胁刺痛;舌质出现频率依次为:淡红>淡有齿痕>红>暗有瘀斑;舌苔出现频率依次为:白腻>薄白>黄腻;脉象出现频率依次为:弦滑>细>濡数>涩。

2.2 NAFLD各病理类型中医证型出现频次分析

结果见表2。

表2 NAFLD各病理类型中医证型出现的频次分析

由表2可知,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的中医证型出现频率依次为:肝郁脾虚>湿浊内阻>湿热蕴结>痰瘀互结(P<0.05),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中医证型出现频率依次为:湿浊内阻>湿热蕴结>肝郁脾虚>痰瘀互结(P<0.05),非酒精性肝硬化的中医证型出现频率依次为:痰瘀互结>湿热蕴结>湿浊内阻、肝郁脾虚(P<0.05)。

3讨论

中医文献中并没有NAFLD病名的记载,但根据其发病特点和临床表现,可归属祖国医学“胁痛”“胀满”“积聚”“肝癖”等范畴[3]。诸多医家认为其病因多为饮食不节、劳逸失度、情志失调、久病体虚、禀赋不足。病机为饮食不节,劳逸失度,伤及脾胃,或情志失调,肝气郁结,脾失健运,或久病体虚,脾胃虚弱,导致湿浊内停;湿阻日久,郁而化热,出现湿热蕴结;痰浊不化,阻滞气机,气滞血瘀,最终导致痰瘀互结。病理基础与痰、湿、瘀、热有关。病位在肝脾,证属本虚标实[4-8]。

本研究中,NAFLD症状出现频率较多的为倦怠乏力、纳差、胸脘痞闷、便溏,舌质出现频率较多的为淡红、淡有齿痕,舌苔出现频率较多的为白腻苔,脉象出现频率较多的为弦滑、细,一派脾虚兼痰湿之象。可以看出本病以虚为主,因虚致实,这与诸多医家对本病的认识是一致的。因此,益气健脾、化痰除湿贯穿本病治疗的始末。

NAFLD可分为三种病理类型,即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硬化,三者在病变程度上呈递进关系。本研究中,单纯性脂肪肝最常见的证型为肝郁脾虚,湿浊内阻次之。脾主运化,当饮食不节、劳逸失度、情志失调、久病体虚时,脾胃受损,运化失司则湿浊内生,此为病之初。湿浊在体内停留,日久则易化热,成湿热蕴结之证。故脂肪性肝炎中医证型出现频率为:湿浊内阻>湿热蕴结>肝郁脾虚,此为病之进。湿浊易阻滞气机,而气为血之帅,气滞则血行不畅,最终导致痰瘀互结,故脂肪性肝硬化中医证型中痰瘀互结最多见,此为病之甚。因此,从三种病理类型中医证型分布的规律来看,病初时治疗主要以健脾化湿为主,病进时治疗主要以燥湿祛痰为主,佐以清热、健脾,病甚时治疗主要以活血化瘀、化痰散结为主。

目前西医治疗本病的药物有西咪替丁、己酮可可碱、多烯磷脂酰胆碱、水飞蓟素、熊去氧胆汁酸、还原型谷胱甘肽等,短期疗效往往不理想,但长期服用会给患者带来更大的肝毒性[9]。中医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是其特色和优势。在西药治疗NAFLD效果不理想的情况下,我们可另辟蹊径,运用中医理论对NAFLD进行辨证分型,找出其中规律,随证施治,或中西结合[10-11],方可取得较好疗效。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肝病学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疗指南(2010年修订版)[J].中华肝脏病杂志,2010(18):163-166.

[2]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医诊疗共识意见[J].北京中医药,2011(30):83-86.

[3]岳维芸.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中医治疗进展[J].医学综述,2014(20):3 001-3 003.

[4]李军祥.中医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研究评述[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0,18(14):1 443-1 451.

[5]顾亚娇.中医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药,2013,11(7):158-159.

[6]孙青松.中西医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简况[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7(6):156.

[7]何红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中西医研究进展[J].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34(3):216-218.

[8]郭永红.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中医证候研究进展[J].陕西中医,2011,32(12):1 683-1 685.

[9]王雨秾,吴春岚.扶正化瘀法调控脂联素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脂质代谢的影响[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12,13(3):30.

[10]房英杰.中西医结合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疗效观察[J].山东中医杂志,2012,31(1):48-49.

[11]刘继花.中西医结合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72例临床观察[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25(15):1 861-1 863.

(编辑:梁葆朱)

中图分类号:R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258(2016)02-0041-02

[作者简介]曾明明,在读硕士,E-mail:383515595@qq.com

[通讯作者]殷鑫,教授,硕士生导师

猜你喜欢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分布规律中医证候
强肝胶囊联合易善复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疗效分析
麻黄附子细辛汤合右归丸加减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临床观察
口干是否类风湿关节炎中医阴虚证候关键指标的临床研究
双唑泰棉栓联合中药冲洗、定君生治疗霉菌性阴道炎的临床分析
白细胞计数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关系
肠道菌群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