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区域金融发展能力研究
——以西北五省(区)为例

2016-06-17石国海

关键词:丝绸之路经济带金融发展主成分分析

李 泉 石国海

(兰州大学经济学院 甘肃兰州 730000)



·经济与社会·

“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区域金融发展能力研究
——以西北五省(区)为例

李泉石国海

(兰州大学经济学院甘肃兰州730000)

摘要:金融支持是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实施的关键保障,而金融发展能力的提升则是充分发挥金融支持功能的基本前提。本文以“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内西北段沿线五省(区)为分析对象,选取衡量省域金融发展能力的35项指标构建相应的综合评价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模型研究和评价沿线各省金融发展能力。研究结果发现:尽管西北五省(区)金融整体发展能力依然较弱,但陕西和新疆的金融发展能力相对西北地区其他三省(区)处于较高水平,而处于中等水平的甘肃的金融发展能力与前两个省份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宁夏和青海则相对排名靠后;五省(区)金融发展能力受其经济发展程度、金融行业规模与效率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显著,并且各自的影响效应大小不尽相同。这就要求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发挥向西开放重要功能的西北地区,亟需通过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优化金融产业结构、强化区域金融合作以及改革创新区域金融发展等诸多措施,合力促进区域金融自我发展能力的提升,最终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持。

关键词:“丝绸之路经济带”;金融发展;区域金融;主成分分析

一、问题的提出与已有研究回顾

金融是现代经济发展的核心,在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功能。“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战略构想,是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根据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和国内发展的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不仅绘制了“新常态”时期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宏伟蓝图,也必将成为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促进世界经济版图基本格局重构的重要推动力量。作为对全球有着重大影响的全球视野下的“一带一路”战略,不仅使中国经济社会和区域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也得到了沿线诸多国家和地区的高度关注。特别是2013年以来,国内沿线各省区及城市纷纷根据自身的优势条件和发展需求,积极制定政策和措施以谋求新的拓展空间和发展机会。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新疆、地处黄金段的甘肃、新丝路起点的陕西以及历史文化和民族风情独特的青海和宁夏,分别确定了各自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的目标定位、重点任务、行动方案和保障措施,并通过向西开放、开发,积极寻求与中亚、西亚国家和地区在能源资源、商务贸易、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等多领域展开分工合作。同时,我国政府主导建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国家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和《标准联通“一带一路”行动计划(2015—2017)》等战略举措和政策性指导文件,也为西北五省区协同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提供了宏观指导。[1]

在实践层面推动下,关于“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中的金融发展问题的理论探讨也随之增多。其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成果主要包括:国内学者于宁锴(2014)[2]立足于对西安金融现状的分析,就西安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如何推进金融发展、建立区域金融中心进行了定性研究;厉无畏和许平(2014)[3]在西安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金融支持的研究中认为,借助自由贸易实验区、互联网金融等优势,强化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及国内其他地区的金融合作,有助于金融创新发展并推动西安成为沿线区域金融中心。王保忠和何炼成(2015)[4]通过分析金融支持“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机理、支持的重点方向和路径,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金融支持的重点方向和战略途径在于对国内沿线区域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新型资源工业化等提供资金支持;马广奇和王巧巧(2015)[5]则从中国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济金融联系出发,对跨区域金融合作的必要性、金融合作中的制约因素、金融合作发展的“瓶颈”问题等进行了研究分析。

综合检视与本文主题密切相关的研究文献可以知道,国内现有研究大多集中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金融对经济的支持、与国外沿线国家的金融货币合作、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等问题;而对于沿线地区金融发展能力这一金融支持与金融合作基础的研究亟待加强,尤其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金融发展差异较大的西北沿线省(区)更是如此。同时,其他已有区域金融发展水平的研究是在国家范围或某一省份辖区内的局部讨论。因此,科学评价“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西北五省(区)的金融发展能力、发现制约金融发展的影响因素,对于提升区域金融发展实力和促进不同区域在金融支持下积极参与文化交流、产业对接、经贸合作、基础设施建设等,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迫切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方法、指标体系及数据来源

1.研究方法

分析评价区域金融发展能力的方法有定性理论研究和量化实证分析,且量化实证分析一般采用要素分析、灰色关联度分析、层次分析等方法。由于此处测评金融发能力时选取的指标较多,为了尽量避免指标重要信息的丢失,以保证最终提取的成分因子能够涵盖最多的原始变量信息,本文结合所选取指标变量的特点并考虑到便于计算比较故而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具体操作中,是通过将原来具有相关性的p个指标做线性组合,得到新的主成分指标,该分析方法中常用的方程模型如下:

得到的新指标Fm是各类原始变量的主成分因子(也被称为公因子),该因子经过处理后可最大限度包含各自原始变量的基本信息。并且各成分因子之间互不相关,每个因子的方差在总方差中的占比逐渐递减。本文对衡量“丝绸之路经济带”西北五省区金融发展能力的35个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的处理过程如下:

(1)由于各个指标变量单位不统一可能会使分析结果产生偏差,故将原始指标的基础数据进行变换,做标准化处理,即:

(2)根据结果中的特征值λi、方差贡献率ai(累积贡献率>90%),选择主成分因子F1,F2,……,Fm,其中m通过方差(信息)来确定。

(3)计算主成分得分Fm。

2.指标体系

区域金融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可因研究理论和方法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指标及归类标准,但所构建的指标体系必须符合一致性要求[6][7][8]。因此,针对“丝绸之路经济带”西北五省(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实,需从其区域金融的差异化出发,结合各省(区)金融发展特点选取可操作、可量化的指标体系,以衡量各自金融发展水平和评价金融发展能力。依据指标的全面性、可得性和可行性原则,本文从金融发展的环境(也可视为经济基础条件)、金融发展的规模、金融的效率与深化等三个角度来综合评价各省(区)金融发展。表1显示了三个大类指标下的具体指标变量及其单位。

表1 衡量金融发展能力的各类指标体系

续表1

3.数据来源

衡量金融发展环境(经济基础条件)指标的数据来自于国家统计局2014年中国国家统计年鉴、各地区2013年度国民经济发展统计公报;金融发展规模类指标以及金融效率与深化类指标的原始数据从西北五省(区)2013年区域金融运行报告、Wind咨询数据库获得。其中,金融业增加值按照金融产值占各省GDP总值的比重计算得到,社会融资规模数据于央行发布的2013年各地区社会融资规模统计整理得到,衡量证券期货法人数量、证券营业部数量及期货营业部数量指标的数据来源于各省(区)证券监管机构发布的资本市场运行情况报表,储蓄率、金融相关率、金融贡献率等指标数据按照以上基本数据计算、整理获取①。

三、实证研究及结果

从以上评价指标体系可以看出,各类指标的度量单位并不统一。为消除统计单位因素对分析结果的影响,本文对35个评价指标进行无量纲标准化处理,处理公式为:标准数据=(原始指标数据-均值)/标准差,并以此新数据为基础采用SPSS 17.0进行主成分分析,提取这些指标所涵盖的不易被观察但却能够衡量和解释各省(区)金融发展能力的公因子。经过分析后可得出相关系数矩(表2:Total Variance Explained)中的特征值λi、贡献率(%Of Variance)、累计贡献率(Cumulative%)、最大方差法旋转后的旋转平方和(Extraction Sums Of Squared Loadings)下所显示的方差贡献率、成份得分系数矩阵(表3:Component Score Coefficient Matrix),从而分析提取出主要公因子以及相应权重,最终测算“丝绸之路经济带”西北五省(区)的金融发展能力评价值,并进行排序分析。

根据主成分分析中参数设定原则,若特征值大于1、累计方差贡献率>90%时,可以将满足条件的变量提取为主成因子,本模型中提取了4个主成分因子,并可得出能够反映主成分特征值、方差累计贡献率的方差分解表(表2:Total Variance Explained)。从表中可以发现,这4个主成分的特征值分别27.00、4.292、1.554、1.029,都满足大于特征值设定参数1的要求,方差贡献率累计后可达96.80%,远远高于设定水平,每个因子都比较全面地反映了绝大多数金融发展能力指标信息,故最终将它们作为计算金融发展能力综合值的主成分因子符合基本分析要求。

表2 Total Variance Explained②

续表2

Extraction Method: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表3 Component Score Coefficient Matrix③

Extraction Method: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首先,根据成分得分系数矩阵(表3:Component Score Coefficient Matrix),找出4个相关因子的权重,分别计算F1、F2、F3、F4每个成分因子的得分值。其次,从方差分解表(表2)中,选取经过旋转后的方差贡献率作为系数权重,计算“丝绸之路经济带”西北五省(区)金融发展能力综合值,得到的主成分方程模型和计算过程如下:

至此,可得到综合得分计算公式为:TF=F1×0.6257+F2×0.1820+F3×0.1178+F4×0.0424。

利用以上公式并结合通过软件分析得到的各成分因子得分,计算出“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西北五省(区)金融发展能力的综合得分。另外,为了便于比较和更为直观地显示各者(区)金融发展能力,对综合分值进行了修正处理,最终结果如表4:

表4 西北五省区金融发展能力评价得分

从表4中各个省(区)最终得分可以发现。首先,从金融整体发展能力情况来看,在“丝绸之路经济带”西北五省(区)中,陕西和新疆的金融发展能力得分处于较高水平,得分值都在5以上,具有较高的金融发展实力,并且陕西综合金融发展水平值可达6.1388,居于第一位;甘肃金融发展能力处于中等水平,但与前两个省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宁夏和青海得分在1以下,特别是青海得分仅为0.5283,排名最后,表明这两个地区金融发展能力很弱,处于明显的劣势地位。其次,单独从各省(区)金融发展评价的主成分因子得分来看,各个省(区)的因子得分F1、F2、F3、F4也具有不同的差异,这说明并非综合得分高的省(区)其某一因子得分也处于高分值,即反映出不同区域金融发展能力要受到其经济发展程度高低、金融行业规模与效率以及其他经济因素的共同影响,并且各自的影响效应的大小也不尽相同。总之,西北各省金融整体发展能力依然较弱,各省金融发展是多种经济金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就要求各省通过多种举措全面提升自身金融发展能力。

四、结论与建议

研究表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西北五省(区)金融发展水平整体相对较低,不同省份之间区域金融发展的巨大差异客观存在,各省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进程中,金融支持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区域金融合作、金融资源跨区配置方面依然具有很大约束。因此,西北五省(区)要充分认识不同省(区)金融发展水平的差异性,在金融支持“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实践中,科学合理谋划和布局金融建设,避免单纯追求区域金融同质化发展,防止金融业恶性竞争和金融资源低效配置。这就要求各省应根据各自区域内资源优势、经济特点、发展需求,选择最适合本省的金融发展业态[9],通过金融创新式发展、开放合作式发展、优势产业与金融融合式发展,寻求异质化错位发展战略,进一步提升区域金融发展能力,实现金融资源优化配置,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提供更为有效的金融支持。

第一,对于金融发展能力相对较强的陕西和新疆来讲,进一步提升金融发展能力的关键在于金融的改革创新与开放合作。陕西省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新起点,要根据欧亚综合园区、国家级西咸新区、陕西内陆国际空港等一批“丝绸之路经济带”重点项目建设下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需求,加快金融改革创新和对外开放合作;依托高新区科技金融创新试验区、西安自由贸易区、西安金融商务区等金融功能区建设,充分利用优惠政策和发展优势吸引国内及丝路沿线国家的金融机构将西安作为在我国设置分支机构的首选地;积极争取亚投行、上合组织开发银行、中亚开发银行等国际性金融机构在陕西落户,提升国内外金融机构集聚效应,推动陕西省金融开放性发展。根据《西安区域性金融中心发展规划(2013—2020年)》要把西安打造成为“服务区域合作与发展,具有科技、文化、能源特色金融中心”的要求,加速西安“西北区域金融中心”建设,如在西咸新区以煤炭交易平台为突破口,加强能源类相关金融产品研发、能源金融市场培育,形成以能源产品为主的金融期货、期权金融衍生品交易市场,建立符合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的西部地区矿产权、林权、碳汇权等交易中心,全面打造“西咸新区能源金融贸易中心”,建设中国向西开放的能源交易中心、结算中心。同时,积极争取国家出台的相关金融改革试点政策在陕西落脚,例如在陕西设立“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国家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鼓励区内金融机构根据经济特点开展业务创新和区域合作,可在陕西神木等民间金融基础条件良好的地区开展民营银行试点工程,探索金融创新和市场化改革。新疆应借助“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加强金融开放意识,推动省内金融对外开放和区域合作[10]。一方面针对国内金融合作,强化同东部经济发达省份及经济带国内沿线地区的金融联系和经贸合作,在承接东部产业向西部转移、对口援疆项目落地进程中,积极探索和发展符合新疆地域资源特色的产业发展基金、担保基金以及信托、保险等多元化的金融服务体系。创新金融发展机制,树立和强化发展兵团金融理念,不断创新适合兵团组织体系的金融新产品、新机制,推动新疆兵团金融创新发展。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新疆作为金融向西对外开放窗口和国家对新疆外向型金融发展的扶持政策⑤。依托亚欧经济合作试验区、综合保税区、自由贸易区建设,具体在资金供应、货币结算、金融机构设置、金融中介服务、金融市场建设等方面开展金融创新和促进金融开放,重点发展与新疆外向型经济相匹配的金融机构、融资服务、人民币跨境清算支付,大力改善金融综合服务功能,建设一批如喀什、霍尔果斯等金融合作先行区、金融创新示范区、口岸金融港,真正实现“丝绸之路经济带”货币联通。新疆省会乌鲁木齐围绕打造“五大中心”的目标⑥,通过推动金融服务业对符合条件的民营资本和外资金融机构开放合作,采取“引进来”战略,支持在乌鲁木齐设立外资银行和中外合资银行,开展离岸金融业务、涉外融资担保业务等金融创新服务,建立跨境贸易与投资人民币结算中心、外汇交易中心、股权交易中心和大宗特色资源产品期货市场,构建多层次的金融服务市场网络,打造辐射区内各地州、沿边中亚国家的金融高地和新兴的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

第二,对于金融发展水平相对中等的甘肃而言,应借助丝路建设的良好机遇,推动金融与工程项目、优势产业的对接,通过发挥金融的支点作用和产业项目建设中的协调互动,促进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市场的完善与提升。甘肃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黄金通道和商埠重地,在地理位置、资源能源和产业基础上具备促进金融发展所不可多得的优势,因而甘肃应大力整合各类经济金融资源,围绕构建“中国丝绸之路博览会”、兰州新区、敦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等战略平台,促使银行、证券、信托、基金、保险等各行业共同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以支持道路互联互通、经贸技术交流、产业对接合作、经济新增长极、人文交流合作、战略平台建设等工程项目[11],促进金融在支持重大产业项目建设中提升自我发展能力。首先,银行业对接丝路建设中电力、交通运输、石化冶金、战略性新兴产业等产业投融资需求,创新信贷产品和服务方式,促进服务黄金段产业发展的银行机构综合能力提升。即鼓励支持政策性开发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及地方法人银行通过增加贷款规模、组建专业化服务团队、开展新型债务融资和财务顾问咨询项目、推动跨境人民币业务创新,提供银团贷款、出口信用贷款、票据贴现汇贷款、保理、对外担保等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灵活运用差别化信贷政策,强化银行金融服务与支持,提高各类银行机构的综合服务能力。其次,甘肃省要加大与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的战略合作,实现企业上市融资。同时,应建设甘肃区域性人民币债券市场和期货市场,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和金融机构发行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中小企业集合债券(票据)等债务融资工具,开发甘肃马铃薯、肉牛、肉羊和中药材等农产品期货,壮大特色农业及优势产业期货市场,推进甘肃省股权交易中心、金融资产交易、土地交易、能源交易等平台,发展多边资本市场。最后,甘肃应通过搭建投保险融资和信用保险统保平台、推动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内外地区在货物运输保险、工程保险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推进保险风险管理与资金融通机制的健全完善,建立政府扶持、多方参与、市场运作的信用担保体系。

第三,宁夏、青海属于欠发达少数民族地区,金融发展的经济基础薄弱,金融发展急需的信息、技术、人才相对贫乏,相对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缺失,金融服务功能弱、效率低。因此,宁夏和青海应加大金融基础性建设力度,优化金融市场结构,促进金融创新,强化金融政策与产业政策协调配合,扩大金融开放合作,构建本区域多种金融机构并存、功能完善、分工合理、服务高效、符合少数民族地区区域特色的多元金融服务体系。首先,宁夏要加强本区金融机构主体发展,健全区内各类金融服务中介机构,完善金融基础性建设,优化金融产业结构和金融市场,创造良好金融服务环境。其次,宁夏应借助中阿“空中丝绸之路”、中阿“网上丝绸之路”、中阿金融合作示范区、中阿贸易投资便利区等经贸纽带和合作平台,加强不同区域间的金融联系与战略合作和发展,大力发展“伊斯兰金融”,特别是利用中阿金融合作示范区,吸引跨国跨区域性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等金融机构和资金集聚,强化与阿拉伯国家的金融和业务合作,争取在宁夏开展面向阿拉伯国家和穆斯林地区的离岸金融业务创新试点,力争将宁夏建成中国的伊斯兰金融中心、中阿经贸合作基础设施投融资基地[12]。青海首先要加强在金融发展布局、金融市场建设、金融功能完善方面的顶层设计,完善政策、信用、基础设施等金融生态要素,鼓励和支持银行、证券、保险等各类金融机构优化网点、产品、服务方式,坚持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并重,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合作金融相结合的金融发展路径。其次,积极争取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差别化金融政策优惠,对接国家“丝路基金”平台、伊斯兰金融平台、展会金融平台,实施企业“走出去”“金融+贸易”等发展策略,推动金融对外开放与提升。如积极争取给予藏区企业上市“绿色通道”差别化扶持政策,支持青海部分企业发行股票和企业债券,在境内外资本市场直接融资,以“青洽会”“清食展”“藏毯会”等国际性展会为平台,推动与丝路沿线省份、援青省份和周边国家之间金融交流与合作,集聚区域内外金融资源,形成金融资源“洼地效应”,吸引跨区金融合作共赢。另外,青海、宁夏拥有少数民族地区独特的人文资源、自然资源,有着与其他省份不同的经济基础和产业特色,故推动产融协同互动、促进金融与优势产业的深度融合。例如,宁夏通过金融支持清正食品产业、民族用品加工业,拓展金融服务领域,青海借助高原新能源产业、高原特色农牧产业及生态环保产业投融资需求,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尤其是二省(区)立足民族地区文化旅游产业优势,整合“丝绸之路经济带”文化金融资源,推动金融与旅游文化产业融合,促进旅游文化资源资产化、金融化,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文化、旅游金融产业链。

注释:

①金融相关率=社会融资规模/GDP,金融贡献率=金融业增加值/GDP。

②该表中只显示前8个指标变量成分的初始特征值和方差贡献率,省略显示后面的27个指标变量对应的初始特征值及方差贡献率,因依据主成分提取原则,只有累计方差贡献率超过80%的因子才能作为主成分因子,且在保留小数后三位数值的情况下,从第7个成分因子开始后面所有因子的特征值和方差贡献率已近似为0,故后面其他成分因子不影响分析结果可省略,以节省篇幅。

③4 Component Extracted。

④为便于比较分析,对各省金融发展能力总得分指数进行放大和平移变换修正,即修正的TF=(TF+0.6)*10,平移系数为0.6,放大倍数为10,该调整只是数据大小变动,并不会对得分评价结果产生实质影响。

⑤2010年6月,新疆被批为全国第二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省区;2010年9月被批为全国第一个获准开展跨境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试点省区;2011年10月,国务院颁布《关于支持新疆喀什、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建设的若干意见》,赋予喀什建设“金融贸易区”政策,喀什成为中国首个沿边地区“金融贸易区”;2013年,中国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成为全国首个“境内关外”的跨境人民币创新金融业务实验区。

⑥新疆要建设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上重要的交通枢纽、商贸物流、金融服务、文化科技和医疗服务“五大中心”。

参考文献:

[1]谢红,巫才林,霍伟东.“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内省份对外开放与经济增长[J].经济问题,2015(8):6-7.

[2]王保忠,何炼成,李忠民,王铁山.金融支持“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重点方向及对策研究[J].经济纵横,2015(5):62-65.

[3]马广奇,王巧巧.“丝绸之路经济带”金融合作瓶颈与发展建议[J].商业经济研究,2015(1):108-109.

[4]于宁锴.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性金融中心研究[J].新西部,2014(17):16-17.

[5]厉无畏,许平.“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金融合作与创新[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4(10):1-8.

[6]夏祥谦.各省区市金融发展水平的比较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4(1):63-68.

[7]丁竹君,郭晴.我国区域金融发展水平差异的空间分布——基于西部地区11省数据[J].商业时代,2014(9):140-142.

[8]殷克东,孙文娟.区域金融发展水平动态综合评价研究[J].商业研究,2010(12):128-130.

[9]葛志苏.中国七大区域金融发展和集聚水平差异分析[J].区域金融研究,2012(9):46-47.

[10]姚德权,黄学军.我国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家的金融合作:现状、挑战与前景展[J].国际贸易,2014(10):37-40.

[11]李常武,刘音妤,马腾跃.我金融给力 丝路发力 甘肃金融业支持“一带一路”建设[J].中国金融家,2015(8):93-94.

[12]赵振宇.亚投行携手伊斯兰金融助力“一带一路”战略.[N/OL].光明网,(2015-07-27).http://theory.gmw.cn/2015-07/27/content_16432108.htm.

[责任编辑李秀燕]

On the Capacities for the Financial Development of Regions Along “The Silk Road Economic Belt”:A Case Study of the Five Northwestern Provinces

LI QuanSHI Guo-hai

(SchoolofEconomics,LanzhouUniversity,Lanzhou,Gansu, 730000,China)

Abstract:Financial support is the key guarantee for promoting the strategic implementation of “ The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while the promotion of financial development capability is the basic premise to fully exert the function of financial supports. This thesis takes the five domestic northwestern provinces along “The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as the analytic objects, then selects 35 targets which can measure the capabilities for the financial development within provinces, so as to construct the corresponding system of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Meanwhile, it adopts the study model of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and evaluate the financial development capabilities of provinces along the route. The research finds out that the overall financial development capacities of the five northwestern provinces are still weak. However, compared with the other three provinces, the financial development capacities of Shanxi and Xinjiang remain at a high level. Yet there is still a huge gap between Gansu which is at the medium level and the former two provinces in terms of financial development capability. And Ningxia and Qinghai are relatively lower ranking. The financial development capacities of the five northwestern provinces are significantly influenced by their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s, their financial industry’s scale and efficiency and other factors. Meanwhile, the influential effects of those factors differ a lot. Hence, the cases above require that we should play northwestern regions’ important roles as a window of westward opening-up unde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he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and take the measures of strengthening the financial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optimizing the structure of financial industry, reinforcing the regional-financial cooperation and reforming the financial development of innovation regions, so as to jointly improve the self-development capacities of the regional finances. In this way, strong financial supports can be provided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 The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Key words:“The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financial development; regional finance;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收稿日期:2016-02-17

基金项目:2015年兰州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一带一路”专项资金资助项目“丝绸之路经济带产业合作机制研究”(项目编号:15LZUJBWZX013)。

作者简介:李泉(1976—),男,副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研究。

中图分类号:F4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8505(2016)03-0050-08

猜你喜欢

丝绸之路经济带金融发展主成分分析
金融对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影响及对策实证分析
“丝绸之路经济带”教育合作现状分析
主成分分析法在大学英语写作评价中的应用
江苏省客源市场影响因素研究
SPSS在环境地球化学中的应用
邮政金融应对互联网冲击的对策探讨
“丝绸之路经济带”下中国的中亚能源政策
对外开放对金融发展的抑制效应
“丝绸之路经济带”跨境次区域合作的前景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