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教学的理想模式初探
2016-06-16张小聪
【摘要】《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是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课程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的培养质量和就业质量。本文从课时、内容、载体、考核等方面对课程改革进行了初步探索。
【关键词】塑料模具 课程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253-02
1.引言
《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是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课程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培养质量和就业质量,各高职院校都很重视这门课程,进行了很多研究探索,但鲜有能让学生质量发生大变化的改革。本文探讨以实物作品为导向,培养学生塑料模具方面综合能力的理想方式。
2.课时
要想培养出好的学生,足够的课时是基本保证。一方面,《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内容较多,包括塑料的组成与特性,塑件结构工艺,塑料成型原理,塑料成型设备,塑料模具结构等内容,相应的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也较多,这是要求课时充足的客观因素。另一方面,近年来,高职模具专业已没有前些年火爆,学生一届比一届少,导致模具专业教师可拥有的专业课程的总课时锐减,而教师每学期的授课课时与其任务工作量和收入直接相关,课时过少将导致教师教学积极性受到影响,最终影响学生培养质量。因此,建议本课程分两个学期开设,总课时100左右。
3.课程内容
现行的高职模具专业课程体系一般将《冲压与塑料成型设备》课程和《模具价格估算》课程单独开设,为使相关内容联系更加紧密,学生印象更为深刻,建议将这两门课程取消,将其中的注射成型设备与注塑模具价格估算的内容整合到《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中去,调整出来的课时可以相应补充到《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在授课内容较多的情况下,授课教师应把握好各内容的重要程度,从而在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突出重点。需要注意的是,重要程度并不与课时分配的多少成正比。
4.载体选择
本课程教学时应对学生进行分组,考虑到高职院校的设备和场地等因素,理想的模式是每班学生20-30人,每组4-6人,全班分为4-5组,每学期每个组选择一个注射件作为本组的学习载体。授课教师要把握好每组载体的选择:塑件的体积和质量均应偏小为好;塑件最好是学生学习和生活中能使用到的产品,这样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第一学期选择的塑件要没有螺纹和侧向凹凸,不需要采用点浇口,第二学期选择的塑件要有侧抽或者需要采用双分型面。
5.相关课程的开设
因为本课程是模具专业最核心的课程,因此,其它有关课程要配合本课程来开设。
6.考核方式
对学生的考核内容主要包括学习态度,综合素质,过程考核和期末考核。学习态度的考核一般都是以考勤作为主要依据,建议加入课堂发言、动手操作和预习复习等方面一并考核。综合素质可以考核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责任心意识、表达能力、文明素养等方面。过程考核要以学生选择的产品载体为主线,从塑件分析到模具相关图纸定稿每个过程进行考核。期末考核则应以模具加工装配并制造出合格产品为标准。考核的形式可以采取组长考核组员,教师考核组长的形式,注重量化考核与观察考核相结合。
7.结语
《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是高职模具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要保证该课程的课时足够,调整课程内容,选择合适载体,优化相关课程,改革考核方式,才能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从而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优秀模具人才。
参考文献:
[1]陈开源等.基于项目化教学的《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改革与实践[J].模具工业,2016.01
[2]高颖,王丽娟.《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的教学改革与体会[J].教育教学论坛,201503
[3]敖培云.基于CDIO理念的《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应用课程改革研究[J].当代教研论丛,201511
作者简介:
张小聪,男,讲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