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心向暖,砥砺前行
——读刘克邦先生散文集《自然抵达》

2016-06-16徐芳

湖南教育 2016年11期
关键词:母亲

徐芳



内心向暖,砥砺前行
——读刘克邦先生散文集《自然抵达》

徐芳

克邦先生这本名为《自然抵达》的散文集,第一篇章就叫“怀揣温馨”。他经历了几十年人生的风风雨雨,但在他心头唤起的,却是温暖与美好。他对这个世界、自己的国家、身边的人充满着感恩,他用工作上的兢兢业业、认真得近乎“痴愚”作为回报。他是一位保持着本真,以善意来对待这个世界的人。了解他的人,没有谁不会接纳他,喜欢他,亲近他,尊崇他。因为,这种对世界的爱与温暖就是一种最原始本真的伟大力量。

内心向暖,追寻真善美

读一个人的文,一定能读懂他的人。一本书是一个人的生命观照,他关注什么,关注谁,会在文字中不自觉地显现出来。很明显,克邦先生是一个内心追寻真善美的人。他纯洁质朴,对身边的所有给予他关心和帮助的人都饱含着深情与感恩,他感恩父母、妻子、孩子、同事、朋友、同学,甚至那些与他并不相识的陌生人,读他的文字,总是能被文字中那浓浓的人情味深深地打动。

在他的视野里,大自然总是向他展开如花的笑颜,花儿们总是像美丽的女孩一样欢笑:“有一朵稚嫩、灵巧的花儿眼尖,发现我在窥视它们,竟尖叫起来。它的尖叫惊动了众多花姐花妹,它们不约而同地停止了交谈和亲密,齐刷刷地回过头来,羞答答地凝望着我,全然一副幸福快乐的笑脸。”那乾州古城的睡莲“吸吮着新鲜空气,享受阳光的照耀,开出几朵或红或紫令人喜也令人爱的小莲花来”;溪水则“蜿蜒曲折,清澈见底,汩汩流淌,微波荡漾,穿过山寨,伴着田园,向远方伸展而去”;清澈碧绿的沅水与舞水在此喜相汇合,然后又滔滔北去,泻入洞庭,奔向长江大海之中;他描写古镇,青砖灰泥垒砌的古城墙高高耸立雄伟壮观,纵横交错的青石板街道光滑平直蜿蜒曲折,精工细作龙飞凤舞的雕梁牌楼随处可见目不暇接,桐油漆就的杉木板民宅商铺古色古香鳞次栉比;杨柳依依、炊烟袅袅、青瓦飞檐、雕栏花窗、温纯甘甜、轻盈舒展、云雾缭绕……在他的笔下,总是不吝那么多美好的辞藻来形容这个世界,哪怕是读书,他都会沉醉在“山之稳重美、水之灵动美、人之淳正美和乡风民俗浓郁美”之中,他无时无刻不被美所打动,他借读王跃文先生的《漫水》一书发出掷地有声的呐喊:“漫水没有坏人。”

在克邦先生的眼里,人都是善良、质朴的,偶尔有差错也应该给予原谅和包容。正因为这样,他对这个世界充满着爱与感恩:他形容妻子,“像冬天里的一把火,在我的心中熊熊燃烧!她爱孩子,爱丈夫,爱生活,更以一颗善良、宽厚、仁爱的心对待生活周边所有的人。她的品行和气度让我钦佩,潜移默化深深地影响着我,使我从中学到不少的东西,长进了许多”。

他感怀孩子,结婚20周年纪念,儿子为父母专门策划的纪念庆典让他热泪盈眶,为孩子有一颗纯真滚烫的孝心而感动不已。

他感恩父亲母亲:父亲在艰难的岁月里,始终保持着一种淡定、开朗和豁达的心态,受累不叫苦,吃亏不怨人,善待他人,乐于助人。而母亲的善良、坚毅和刚强,尤其是她对年少的“我”教养时的那份“狠心”。她甚至原谅了误伤自家儿子的“肇事者”,独自承担起儿子几百元的高额医药费。在那艰苦的岁月里,是父亲母亲的慈爱、教育和以身作则,为他树立的伟岸榜样,成为他成长的一面明镜。

他感恩师长:母亲去世,父亲被打成“右派”,“孤儿”一般的他常饥饿难耐,细心的吴希伯老师不顾自己家庭困难,与师母一同照顾他,给他隔三差五加餐打牙祭,而为了怕菜不够吃,师母还偷偷教育自己的孩子少吃;感恩提携帮助教育他的老领导,那位令他高山仰止、肃然生敬的老处长林宝谦总是严格要求自己,生活俭朴,艰苦奋斗,始终保持劳动人民本色,老处长本着爱才之心对年轻时的他完全是不拘一格降人才,不仅如此,老处长还在生活上主动关心他,并帮他解决了妻子工作三班倒无人照顾孩子的问题,与老处长相处,那是“如沐春风、如饮甘泉、心悦神怡、无拘无束”。

感恩朋友:比如年少时形影不离陪伴他一同努力学习,一同嬉笑打闹,共同度过无拘无束童年时光的小伙伴传禄,尤其是后来因误会与小伙伴闹别扭,“仇敌”传禄却能在生死关头不计前嫌不顾危险救了他一命。

感恩同事、感恩邻居:那没太多接触,平凡朴实的六在妻子要生产时,顶着寒风冒着雨抬着产妇往山顶的医院赶,三华里的地让年过半百且抱病在身的六被汗水和雨水浸透,正是极富爱心的六的热情相助才得以母子平安……

他甚至感恩陌生的路人带给他的美好和感动:在双燕楼吃馄饨时,遇到了一对年轻夫妇教育孩子,善与美的良好家教不由得让克邦先生发出感慨“我长期在外,很少见到如此通情达理、文明礼貌待别人的。有这样的父母影响和教育,这孩子日后定会崇尚真善美,嫉愤假恶丑,明了世事,宽以待人,融合社会,长大成材的”;而芙蓉路街头那对擦皮鞋的母子,那样贫穷,却能坚守善良,丈夫过世后依然坚持照顾生病的公婆、抚养孩子,捡到他的钱包后,守在街上多日,只为了把钱包交还给他;他和同事出差的途中行李丢失,钱包又被盗没钱付车费的时候,一位素不相识的面目清秀、身材苗条、衣着朴素的姑娘出手相助,却没有留下真实的姓名和地址让他们有致谢的机会;而那些不在身边,或者已经只是存在于历史中的英雄和模范们的事迹,也在感动、激励着克邦先生,他甚至将自己高考金榜题名归功于二十来岁在园艺场工作时看到的老场长工作的场景:“印象最深的,是一个50多岁的老场长,他一年365天以场为家,不讲条件,不计得失,一心为公,兢兢业业,不分白天黑夜地扑在工作上,用当时的话来说,是人老、心红、根子正。那感人的一幕,发自内心的感慨,让我高考作文时文思泉涌,下笔如神,让我实现了多年来梦寐以求的夙愿。”他总是感恩身边所有人的陪伴和帮助,与那些斤斤计较的人不同,克邦先生存在心底的是那些真善美的过往和瞬间,至于人生长河中偶尔的不愉快,很快就让它随风消散吧。

克邦先生就是这样一个乐于细致地去感受生活的人,他会将生活中耳闻目见的寻常事和普通人记录下来,他的心被亲情、友情、乡情,真诚、善良、美好包围着、萦绕着,他坚定地“崇尚美”、“恪守美”、“追求美”、“相信美”,描写美景总是用拟人的方式,那些永远带着些童真的天真烂漫让读他书的人内心也变得柔软和澄明。因此,在第四次毛泽东文学奖散文奖项授予他时,湖南省作家协会的颁奖辞中有这样一段话:“他的散文是对生活的温情触摸,有对人性的细腻描写,有对人生的宽容理解,有对伦理道德的敬畏与坚持,表达了人类对美好与温暖的永恒追求。”

砥砺前行,以行动感恩与回馈

因为有那么多善良和美好的人出现在克邦先生的生活和生命里,为他的前行亮起一盏盏光辉明亮的灯,让克邦先生从小就努力坚韧、不畏艰难不服输、有着扎实的工作作风和温润向暖的内心,所以,克邦先生踏实努力地以行动来感恩和回馈所有的人,他努力学习、积极工作、温柔对待家人、尽力地帮助和体恤身边所能帮助到的人。

因为父亲母亲皆为教育工作者,在那并不重视读书学习的年代却一直以身作则地教育他一定要努力向学。出生在湘西偏远山村的母亲苦苦攻读考进师范成为了一名山村小学教师,她一个人带着年幼的“我”辛勤工作,哪怕再忙,忙完了母亲都会“一句一句给我读《苦菜花》、《青春之歌》、《牛虻》之类的小说,给我讲董存瑞、邱少云、罗盛教、向秀丽的故事,教我写人物、景色、情节之类的短篇作文”;他从小就跟着母亲,趁同学们不注意的时候钻到讲台底下,悄然无声聚精会神地听着母亲讲课,因此少年时候的小克邦总是成绩优秀、名列榜首;后来母亲积劳成疾去世后,他跟随被打成右派的父亲过上了艰难而与书本无缘的生活,但父亲却在那个“知识越多越反动”的年代里苦口婆心地开导他“一定要读书、学习”,又四处托人帮他找来了各个学科的课本给小克邦自学。被父亲影响和感召的他越学越有劲,越学兴趣越浓,为后来参加高考顺利考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他后来喜欢学习看重考试做好了铺垫。克邦先生在书中这样写到“人家怕考试,厌烦考试,逃避考试,我却朝思暮想求知若渴走进学校参加考试”、“我对考试情有独钟割舍不断,我在考试中尝足了酸甜苦辣喜怒哀乐,我从考试中走过了坎坷曲折困苦艰辛的人生”。从省财会学校走上工作岗位的克邦先生坚持学习,勇攀高峰,以优异的成绩被武汉著名的财经大学录取为函大学生,学习期间“我坚持365天如一日,在干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在家人的鼎力支持下,采取‘两头加中间挤’的办法,早晨天刚蒙蒙亮就爬起床来,中午午休时间不休息,晚上直到夜深人静甚至通宵达旦,最大限度利用了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来学习”。最后,他圆满地完成了课程的学习,并且成绩优异,取得了本科学历和经济学学士学位。

除了勤奋学习,勤奋工作更是父母传承在克邦先生血脉里的“精神基因”。“好孩子,勇敢点!自己爬起来”,母亲“狠心”的教育和对工作无与伦比的责任心铸就了他的坚韧与顽强——“母亲担任了复式班的教学,周一到周五都满负荷工作的母亲星期天还要赶到十几里外的学区所在地集中开会或学习,有时候白天开会,晚上还要上师资辅导课。尽管这样,母亲克服了一个人带着孩子的困难,尽职尽责,尽心尽力,从不打马虎眼,深得学生和家长们的尊敬和爱戴”;父亲的勤奋与心忧天下的赤诚分明地显现在他备课本的扉页上:“老牛深知夕阳晚,不待扬鞭自奋蹄。”父亲工作期间就是把学校看得比家还重,将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的老师,教学水平出类拔萃,工作起来是“拼命三郎”,平反以后发挥余热担纲总工会夜校的辅导讲课,并办起了一所“余光中学”收取复读生;不仅如此,他还关心国家大事,提出南水北调工程,并列出了详细的方案希望能递交给省委书记。父亲母亲的言传身教铸就了克邦先生,1990年的《湖南日报》用醒目的标题报道《他“真像土改那时的好干部”》。是啊,不仅在财经这条战线上工作扎扎实实、兢兢业业,严格要求自己,宽以对待同事,就连到桂阳农村下乡的那一年工作时间里,他也竭尽所能地为当地解决民生问题。他下到桂阳乡政府,面对因贫穷而无法想象的生活工作困难(交通不便,乡政府机关没电没水,电需老掉牙的柴油发电机发电,水需去几百米开外的浅水井挑水质不好的井水,基本生活用品得逢赶集时去八里之外的圩场采购,很难吃到新鲜的蔬菜和猪肉),他带领年轻同事,克服困难,积极主动开展工作,团结稳定了乡党委领导班子,转变了思想作风,整顿工作纪律,端正了服务态度,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最最难能可贵的是,他不顾辛劳,尽力周旋衔接,为找合适的水泵废寝忘食,过家门而不入,终于解决了乡政府机关的饮水问题;不仅缺水而且少电的浩塘乡基础设施薄弱,克邦组长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将解决缺电问题作为首项工作来抓。在资金不足、乡民不愿筹款的情况下,他主动了解情况,发现并解决了乡政府收购乡民烤烟的民生问题,并亲自监督,保证了老百姓的权益,在此前提下,百姓积极捐款从而解决了乡里的少电问题;“双抢”时节因水库闸门故障影响插晚稻,克邦组长心急如焚,奔波长沙、郴州等地,不眠不休,直到解决问题开闸放水;为帮助县里抓好农业开发,克邦组长主动请缨,带领群众开荒辟土,虽然“时间长了,就感到肩发痛,腰发酸,腿发软,全身乏力,寸步难行”,但是坚持下来了,迎来了可喜的大丰收。不但省委书记给予了高度评价,老百姓们送行的质朴真情更是对克邦先生最好的赞扬。

生活中他与人为善,尽力关爱家人,帮助需要帮助的人。看到路上贫困的擦皮鞋的母子,他有意帮助,对方拒绝资助后,他加大了清洁脚下皮鞋的频率,“有空没空、三天两天,就去擦一次鞋。有时候出差外地个把星期甚至半个月,哪怕鞋子沾满了灰尘,自己都看不下去了,也坚持留着不擦,一到家中,行李一放就找她擦皮鞋去了。在擦鞋的同时,也免不了带一些糖果食品玩具之类的东西给那孩子。”在目睹了一起重特大交通事故之后,他不惧事故现场的恐怖场景,第一时间全力发动群众下到山谷救人,他冲在第一线组织和安排救援工作,一直坚持到最后,及时抢救了38名伤员,其中35名因抢救及时保住了性命,也没有出现财物丢失哄抢的情况。而当他知道自己“一对一扶贫”的对象生活富裕起来的时候,克邦先生打心底里开怀,这是出于对农村人民从心底的关怀与爱护,他用实际行动实践了自己坚守的“受社会恩泽,必尽全力回报社会”的心愿和诺言,他是个顶天立地的男儿。在外如此,在家中也同样尽己所能地孝顺父母、体贴妻子、教育孩子。对相濡以沫的妻子,他除了感恩,还满怀着内疚之心,一有时间就为妻子为家庭做点什么,比如做家务,比如为妻子亲手做一份早餐,尽管那是一份错将“味精”作“白糖”的乌龙早餐,但难得的是他体恤妻子的那份温暖与深情;而在孩子的教养问题上,他坚持将良好的教育延续下去,“让孩子长期接受真善美和积极向上思想的感染和熏陶,让他健康成长”。

内心充盈着温暖和美好的克邦先生,曾用“踮起脚尖”的高考作文题写了一篇散文,全文洋洋洒洒两千多言,尽显不畏辛苦、努力奋斗、不甘落后的雄浑开阔之气。他立足本职工作,将财政比喻为一叶方舟,将自己比喻为一名钟情方舟、随舟前行的员工,他发出铮铮誓言:“‘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我早已与方舟浑然一体,同甘苦,共患难,亲密无间,生死不离。我愿在我的有生之年,始终不渝、坚定不移地在方舟上当一名默默无声、孜孜不倦的船工,或者是水手,尽职尽责,尽心尽力,埋头苦干,积极努力,为方舟的前行,为人民的富裕,为祖国的繁荣,殚精竭虑,不遗余力,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光、一份热!”

这就是克邦先生,一位内心向暖、砥砺前行的大写的人!

(作者单位:湖南省委党校)

猜你喜欢

母亲
母亲的债
给母亲打电话
母亲树 五章
母亲的“禅”
母亲
母亲点亮了我的一生
给母亲的信
母亲
摔倒的母亲
悲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