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园贷,“贷”来便捷还是麻烦?

2016-06-16王振亚通讯员李一凡胡启帆

湖南教育 2016年11期
关键词:网贷信贷贷款

本刊记者 王振亚 通讯员 李一凡 胡启帆



校园贷,“贷”来便捷还是麻烦?

本刊记者王振亚通讯员李一凡胡启帆

近日,郑州一名大学生小郑网贷负债60多万元后跳楼自杀的悲剧令人叹息,所释放的“引力波”更是引发持续关注。舆论普遍认为,是P2P网贷平台审查不严,面向学生违规放款,逼死了他。校园贷究竟是方便大学生借款、创业的利器还是引诱其过度消费的魔鬼,“贷”来的是便捷还是麻烦?

各种信贷引诱大学生

各类信贷风起云涌,大学校园也变得不安静。一张身份证,一本学生证,甚至不用本人签字,就能贷到数万元,这样的信贷广告正在大学校园泛滥。

记者日前来到长沙一所医学院校调查,在一栋教学楼的墙上看到这样的信贷广告:“最新网贷平台,下款快、通过率高,无中介。额度高、利息低,只要你有身份证和学生证就能贷款5千元到10万元。”离教学楼不远,又一则广告出现在食堂的墙上,“小额微贷,方便快捷,额度3000元至10000元,学生证、身份证、银行卡皆可作为凭证,无需抵押、当天放款”……该校的一位学生告诉记者,在校园看到这样的信贷广告并不稀奇,尤其是在厕所、食堂、学生宿舍等地随处可见,“最近学校保卫处清理了不少,原来才多呢!”

非独省城高校,在一些地方高校照样可以看到类似的信贷广告。在湘潭某高校学生公寓的墙壁上,一则名为“卓鼎诚信贷款”的广告也宣传类似的内容。记者以一名在校大学生的身份拨通了咨询电话,王姓接线员介绍称,只要是学生身份,即可以申请3000元至50000元不等的信用贷款,先消费,后还款,最快当天到款,还贷利率根据不同产品协定。

记者随机采访了十几位大学生,他们表示对这些信贷广告很少会理会。小李是长沙某师范院校广播电视学专业的学生,她经常在校园里收到信贷宣传单,她认为这种贷款可信度低,风险比较大。每学期有4000元生活费的小李平时很少买“大件”,也不愿贷款增加心理负担。

从2014年开始,“趣分期”“分期乐”“爱学贷”等多家专门针对大学生的信用贷款相继出现。相比于信贷公司,大学生们更愿意选择这些网贷服务。2015 年8月,某支付平台开通了“蚂蚁花呗”服务,允许用户在网购时通过该业务预支消费4000元的免息额度(前提是要在次月10日前还清)。去年11月湘潭某高校的小李,网购了iPad和kindle,总金额超过3000元。在线支付2000元后,他选择“蚂蚁花呗”来完成付款。他说,免息的服务让他没有心理负担,下个月初生活费到账刚好可以偿还这笔“贷款”。

像小李一样尝试选择类似网贷的大学生为数不少。调查发现,当他们在购买笔记本电脑、手机、数码相机、iPad、kindle等电子产品多会选择分期付款,或者小额度网贷。

调查发现,花样繁多的校园贷大致有四类:一是在校园张贴小广告的私人信贷;二是单纯的P2P贷款平台,比如“名校贷”“我来贷”等;三是学生分期购物网站,如“趣分期”“指尖大学”等;四是京东、淘宝等电商平台提供的信贷业务。

2009年,银监会发文禁止银行向未满18岁的学生发放信用卡,给已满18岁的学生发卡,要经由父母等第二还款来源方的书面同意。随后,各大商业银行纷纷停止针对大学生的信用卡,这为各类信贷进入校园提供了契机。

据中国人民大学信用管理研究中心撰写的《全国大学生信用认知调研报告》显示,在弥补资金短缺时,有8.77%的大学生会使用贷款获取资金,其中网络贷款几乎占一半。

方便背后隐患重重

只需要动一动手指,上传个人身份证、学生证,或者上传一段视频认证就能放款;有些网贷或者“白条”,按规定时间偿还可以免息。各种借贷平台的迅速崛起,为大学生创业、消费、旅游等提供了资金支持。不过,记者调查发现,无论是校园信贷还是网贷在提供方便的同时也为大学生埋下了种种隐患。

对于大学生来说,利息高是其借贷之后承受的最直接压力,也是各种隐患之源。

小夏是湘潭某高校汉语言专业的学生。大一时担任学生记者的她,想入手一台单反相机,由于自己资金紧张,她考虑通过“京东白条”进行分期支付,但“满18岁”的条件限制让她不得不选择信用贷款。2014年3月,小夏通过某网贷平台以5000元价格购买了一台佳能600D相机。按照信贷协议,她每月往固定账户里打入380元,分24个月还清。“不仅还贷战线长,结清后还要多付出一倍的钱。”小夏事后觉得很不划算。

无独有偶,衡阳某高校的小林也反映,网贷的利息很高。上学期,小林的生活费花超了,于是进行了三次网贷“补缺”,每次1000元。“每笔都是两个月内偿还,一次偿还530元。”小林说,还款利率还是蛮高的,以后他会尽量克制这方面的需求。

据河南电视台报道,跳楼的小郑利用其曾当过班长的优势,编造借口获得了班上近三十位同学的个人信息和家庭信息,并顺利从平台上获得贷款。小郑的一位室友是其中被“负债”最多的,高达11万元。但其表示,网络上和他有关的不少借款,签字和照片都不是本人。专家表示,不是本人借款都能通过,这显然是平台审核风控不严。大学生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而且喜欢“冲动”消费,审核不严的借贷平台,很容易引诱他们陷入利滚利的泥淖。

据知情人士介绍,别看这些信贷平台在贷款时审查不太严格,在收款的时候却相当“严格”,他们发展了一些高年级学生甚至社会人员来“督促”借贷学生还款,其中不乏使用盯梢、暴力、胁迫、拘禁等违法手段。一些信贷公司在与学生签约时,还会留下学生家长的电话,但事先并不告知学生家长。当学生难以偿付欠款时,便会与其家长联系。此时,“子债父还”就成了不得已的选择。

监管与教育不可缺

专家表示,通过透支自己的信用购买喜欢的物品无可厚非,但如果超出了自己的还款能力,甚至以牺牲生活质量为代价,就得不偿失了。大学生群体大多不具备独立的经济能力,生活费多来源于父母,不能任其成为信贷的“高危人群”。

2015年6月23日,最高人民法院专门就民间借贷问题出台了司法解释,规定年利率没有超过24%的,受法律保护;超过36%的,超过部分的利息不受法律保护。不少教育人士表示,高校是传播知识与文明的场所,不能任由信贷广告入侵,应加强对信贷广告的实质监控,严厉打击高息及高额罚息等变相“高利贷”入校园。“公安、司法、金融、检察等部门应严肃查处违法放贷和利用高息欺诈大学生的行为,并发挥以案释法的作用,加强校园互联网金融行为的监管,加强对高校的法治教育干预。”教育管理者许朝军说。

记者调查发现,网络信贷是新生事物,其经营行为远远比不上实体银行规范。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甚至监管根本就没有“上线”,不少信贷平台自定霸王条款,自设收费规则,布设“透支陷阱”,诱使一些大学生往下跳。中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学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音江认为,对于互联网金融平台,政府应当加强监管,明确监管责任,健全并细化相关法律法规,配套建立快速投诉通道,对企业完善风险评估、信息披露等机制。

大学生除了应交的学费和正常的生活费之外,本应再无其他大额开支,可是,现在不少大学生的“消费能量”竟然大到要通过网络贷款来满足。在资深评论员赵志轩看来,这不仅与大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消费观有关,也是学生间不正常的“攀比风”使然。他认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亟需为大学生补上曾欠下的正确消费观以及应该果断抛弃“攀比风”这一课。

猜你喜欢

网贷信贷贷款
不断滚动贷款,同时减记债务:政府如何才能从破产中更快恢复? 精读
聚焦Z世代信贷成瘾
P2P网贷中的消费者权益保护
Wang Yuan: the Brilliant Boy
My Huckleberry Friends:Even if the Whole World Stand against me,I Will always Stand by You
网贷平台未来亟需转型
网贷十年:迎来“去伪存真” 时代
旧信封
中国网贷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