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角兽”死亡潮将至低利润甚至负利润可以实现对市场份额的快速攫取,但如果这成为独角兽成长的常态,就有些令人困惑了。
2016-06-16葛甲新闻网站主编互联网分析师
文 / 葛甲 新闻网站主编、互联网分析师
“独角兽”死亡潮将至
低利润甚至负利润可以实现对市场份额的快速攫取,但如果这成为独角兽成长的常态,就有些令人困惑了。
文 / 葛甲新闻网站主编、互联网分析师
硅谷投资人艾琳·李初提出“独角兽”概念时,一个重要内涵是此类公司十分稀少。但美国独角兽公司的数量近年来呈直线上升趋势,随手一列就是一串:Groupon、Dropbox、Zuily、Airbnb、Instagram、Pinterest、Uber……
中国的独角兽近两年也出现爆发式增长。或许是担心移动互联网带来的这波机会转瞬即逝,国内创业公司更喜欢通过非常规途径,快速成长为独角兽。典型做法是大把烧钱,用金钱换时间。目前,国内被普遍认可的独角兽公司约有20家,估值认定宽松一点的话约有50家,另有50家估值接近10亿美元的公司可以视为“准独角兽”。但无论哪国的独角兽,都活得并不轻松。独角兽本就稀少,真正能修成正果的更是少之又少。
不上不下的尴尬
在美国,独角兽公司往往有一些明显特征:在某个垂直细分领域提供独特的产品或服务,占有相对主导的地位;在业务上致力于开拓新市场而非争夺旧有市场。
在中国,由于创业环境不同,上述特征缺乏基础,估值成为独角兽的唯一衡量标准。公认的国内独角兽包括新美大(美团+大众点评)、陆金所、蚂蚁金服、滴滴快的、小米、大疆创新、今日头条、爱奇艺、同程旅游等。从这个名单可以看出,国内独角兽的业务基本不具备唯一垄断性,在各自领域都有强劲对手,很大程度上还是要依靠融资和烧钱来抢占市场份额,与美国的Airbnb、Instagram、Pinterest等在业务上独树一帜的独角兽有极大区别。
即便是美国的独角兽们,也并非个个前景明朗:有的独角兽已经上市,但很快露出了“原形”;有的还没上市就已经没落;有的价值仍在,但估值大大削减。当然也有少数独角兽至今风头仍劲。Facebook、LinkedIn是过去成功独角兽的代表,后继者想要达到它们的高度,难度很大。
如今,越来越多的创业公司将成为独角兽作为短期奋斗目标,认为这是一家公司能够成功上岸的标志,不仅意味着资本的财务目标能够实现,抗风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也得到加强,但事实可能并非如此。独角兽既非成熟的大型平台类公司,又非刚刚起步的小型初创公司,却要面对跟二者相似的诸多问题,不上不下的位置有些尴尬。
巨头重重围剿
创业公司在达到独角兽的量级后,百分之百会遭到围剿。Dropbox曾一度被认为是创新势力的代表,其形式新颖的云服务颇得用户青睐,在微软、谷歌等巨头的夹缝中发展起来,获得了上百亿美元的估值。不过在之后的实力较量中,Dropbox暴露了它的脆弱,在OneDrive、GoogleDrive、iCloud等巨头们推出的相似产品的夹击下,经营出现困难。
同样的事情正在中国发生,且残酷性更胜一筹,美团是个典型的例子。原本美团、大众点评和糯米三分天下,美团的估值在2015年1月即达到70亿美元,看起来已是一只强壮的独角兽,独立做大顺理成章。但国内团购市场竞争过于激烈,几乎各家都在寻求巨头支持,美团不得不考虑别的对手“抄后路”的可能,最终无奈与大众点评合并,倒向腾讯,即便如此也未能阻止估值下滑。
类似的戏码几乎正在国内各个领域上演。今日头条这家非传统的媒体公司,凭借个性化的移动阅读服务赢得了用户,崛起过程可谓惊艳,可一旦各方力量将目光投向这里,它的日子立刻就变得难过;爱奇艺虽然在估值上已达到独角兽的标准,但其所在的视频领域强劲对手众多,背后多有巨头支持,以后会怎样还很难说;曾被称为业界神话的小米也不例外,行业对手里既有巨头,也有新生代的小不点儿,无不以削减小米的实力、打败小米为荣。
百度、阿里、腾讯,这三家中国最大的互联网公司,有钱有人有资源,复制一个模式不过是分分钟的事情。只要独角兽们做出的业绩足够引人关注,马上就会有相似的产品或企业冒出来。甚至你还没来得及成为独角兽,身后就已经有一群追赶者。
适度竞争可以提升公司的竞争力,过度竞争则是有害的。过去20年,死于对手模仿与复制的创业公司数不胜数,尤其是中国互联网领域,已不是简单的竞争角力场,而是一片野蛮的丛林。独角兽们必须充分考虑这片土地的基本国情,小心避免沦为巨头打击下的牺牲品。
新势力步步紧逼
在小心翼翼避开巨头、考虑如何往前走的同时,独角兽还要留一只眼睛注意新出现的追赶者们。崛起越快的独角兽,身后的追兵会越多。财富故事往往能引爆人们的创业激情,也许最终都做不成,但把独角兽拖下水并不是件难事。
滴滴快的号称自己占据了99%的出租车打车市场,在专车市场也有80%以上的份额,但Uber和神州专车对此报以嗤笑。按理说,拥有这等市场份额,也就意味着取得了定价权,更拥有了随意收割利润的权力,至少不必再补贴了吧,但事实并非如此。滴滴快的对于市场的补贴只是略有减少,并不敢十分放松。身后跟着实力强大的追赶者,放弃补贴就意味着市场份额的快速流失。更何况,用钱可以解决的问题只能算是小问题,用钱解决不了的才真是大问题。
小米原本是互联网手机里的绝对翘楚,其业务发展极度依赖增长的高速度,强劲追赶者的出现对于小米来说就是劫难。而现实是,小米的追赶者不是一个,而是一群。华为手机目前与小米平分秋色,且产品线齐全,小米一直想进入中高端手机市场但未能如愿。魅族、奇酷、一加、VIVO这些公司的崛起,又使人们看明白一件事:小米手机不是互联网手机的代名词。当小米的追赶者们奋力向前时,小米就无法保持过去的高增速,从而影响到估值。
内部创新乏力
应对围剿和追赶,只是独角兽保持高速增长的必要条件,源自内部的危机其实威胁更大,其中创新能力的衰退最为致命。
一些独角兽未大先老,组织管理混乱,创新能力缺失,陷入内斗不可自拔,最终沦为平庸的企业。人在一无所有时往往能迸发出最强的创新力,一旦成为有产阶级,考虑问题时就会有很多顾虑,创新力大打折扣。
保持创新能力是所有大公司都感到头疼的事,为此它们不断引进人才,把拥有创新思维和冲劲的年轻团队拉进自己的体系。虽然结果多半是原有体系将创新力量压制并驯服,但至少能给体系内的创新势力燃起一些光亮。但对于独角兽们来说就不是那么回事了,它们不具备大公司的固有基础,创新不成便意味着失败。
独角兽要保持创新能力,必须为自己设定某个切合实际的目标,且自身要有一个合理的业务拓展逻辑。
独角兽多是靠创新上位,典型的如Pinterest。但瀑布流不过是一个能迎合人们某种内在浏览喜好的产品形式,还远远谈不上改变人们的习惯。可惜的是,Pinterest并未在创新路上更进一步,加之一夜间冒出了许多模仿与追随者,这只独角兽的前景很快就变得不那么妙了。
独角兽要保持创新能力,必须为自己设定某个切合实际的目标,且自身要有一个合理的业务拓展逻辑。早来的成功人人都想要,但从另一方面来说,成功过早也可能使人思维钝化,止步不前。这是独角兽成长为真正巨头的巨大障碍。
一批独角兽会死去
在2015年上半年的O2O创业潮中,一大批创业公司做的是连接用户与实体店的生活服务类项目。为快速抢占市场份额,花了大把钞票进行补贴,试图以此获得新用户,并沉淀出用户习惯。很多公司已做到了很高的估值,甚至不乏估值上10亿美元者,最终却发现投资者并不买账,拒绝接盘。
2015年下半年开始的O2O寒冬,与靠烧钱膨胀起来的虚高估值有很大关系。在无人接盘的情况下,后续项目还在源源不断地按既有路径往上走,于是形成一个怪现象:即便其中有真正的好公司也会被误杀。至于那些全靠烧钱、并无真正竞争力的独角兽和准独角兽们,更是会死得很惨。
一个企业是要有商业模式的,而不该只有资本模式。商业模式的根本在于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创造出特有的价值,仅靠烧钱抢份额、造声势无法持续。国内市场前20名独角兽虽然看上去个个都很强,但把它们的利润加起来之后,会得到一个负数。低利润甚至负利润可以使公司的业务规模迅速扩大,实现对市场份额的快速攫取,但如果这成为独角兽成长的常态,就有些令人困惑了。
百度、腾讯、阿里巴巴这些大公司和大平台,在某种意义上虽然已沦为传统保守力量的代表,但它们都有着稳定而高效率的利润,在各自的领域已经建立起了先发优势,拥有巨大的用户规模,也享有使用者的习惯沉淀。许多独角兽公司除了有点钱去买用户,这些最基本的条件一个都没有。这背后的含义,只能是死亡。
当前国内正处在资本寒冬的初期,创业寒冬也许马上就要到来。待到寒冬末期,独角兽和想成为独角兽的公司们,也许会成批倒下。到那时,今天会成为前车之鉴,创业公司的发展困局才有望在冷静中得到反省和破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