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企业低碳竞争力构建

2016-06-15李碧浩陈波

商业经济研究 2016年9期
关键词:低碳经济气候变化风险

李碧浩 陈波

内容摘要:随着气候变化问题不断深入到经济层面,企业内部开始出现一条虚拟的碳价值链,这会对企业未来的运营带来显著的风险和机遇。本文对碳价值链的形成过程以及由此引致的商业风险进行了全面剖析。气候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因素亦将逼迫企业进行商业模式的创新。本文进一步构建了企业低碳竞争力模型,并对竞争力的评估、碳资产管理等核心要素进行了深入分析。

关键词:低碳经济 气候变化 碳管理 风险 竞争力 碳价值链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认为:“无论是否有意造成社会问题,企业承担社会责任都是天经地义的”。低碳经济对经济转型的要求最终会落到每个企业身上。如果不能够对企业的行为形成有效约束,那么就无法达到减排目标。未来的十年里,经济转型的成本将被分配给每个行业与每个企业,而这种分配方式既不是平均主义,也不是完全基于公平的市场机制,很可能存在着各种不合理的因素。这将给现有的企业经营环境带来一系列不确定性的变化,其中既蕴藏着机遇,也隐含着风险。

最大的机遇将是新一代能源技术的创新和应用,在智能电网的统领之下,各类富有想象力的能源技术将层出不穷,引领全球经济进入ET(Energy Technology)時代;最大的风险则是那些发展滞后、呈现老态的企业能否迅速变革商业模式。在低碳经济时代,企业必须重新评估生存的风险和机遇,以塑造新的核心竞争力。对企业行为外部影响的评估是一件极为复杂的工作,甚至常常无法界定。碳排放并非是某一个或几个环节造成的,它是所有的经济参与者共同促成的结果。温室效应带来的负面作用是长期且全局性的,在责任划分方面存在很多困难。

低碳经济本质上是对资本的一种规制。应对气候变化虽然也是社会责任的一部分,但仅仅通过社会契约已经难以取得成效。只有将企业的减排责任明确和量化,变成影响其利润的重要因素之一,企业才会有应对气候变化的经济动力。那些积极履行气候变化社会契约,为社会带来正面效益的“社会型企业”,应当具有更强的竞争力,并获得额外的回报。

在新的企业竞争力模型里,出现了一条虚拟的碳价值链。尽管它由企业的实际经营活动产生,却又与这些产品或服务的生产成本或利润分布情况明显不同,甚至完全脱节。一些创造最多利润的环节可能带来很少的碳排放,而利润较低的环节可能主导了大部分碳排放。同时,在不同环节降低排放的成本和效率也存在着差异。如果给碳定价,那么企业产品、服务的价值曲线将发生重大变化。这些处处存在的不确定性既给企业经营者带来了难题,也为企业价值创新带来了机遇。

气候变化带来的商业风险

当前的经济结构、产品生产流程及其支持体系都是建立在相对稳定的基础之上,而最近几年因气候变化导致的频繁的自然灾害已经让实体企业蒙受了巨大损失。保险公司和公用事业部门首当其冲。由于灾难事件发生的几率增加,保险公司不得不支付更加高昂的赔偿金,而公用事业部门由于固定资产投资巨大,回报周期长,一旦设施遭到破坏,不但损失巨大,还会直接影响到公共产品的供应,对经济运行带来威胁。但这种自然灾害导致的风险只是问题的一部分。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积极面对气候变化问题是因为他们已经感受到外部经营环境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新的经营风险正在浮现。

(一)法律政策风险

金融危机之后,全球范围内进入了气候立法时代。气候法案常常会覆盖到大多数行业,并提出苛刻的减排目标,而这些目标比较宏观,让企业界难以捉摸。同时由于国际气候谈判进程的不确定性,很多立法均是以国际谈判进展为先决条件,这进一步增加了企业面临的法律风险。

2007年,欧盟春季首脑会议达成了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即到2020年比1990年减排20%,而如果其他排放大国也积极行动的话,减排目标可以提高到30%。在此基础上,英国政府于2008年11月签署了《气候变化法》,提出更加激进的目标:到2020年比1990年减排26%,到2050年减排80%。《气候变化法》是世界上第一个用法律形式规定中长期目标的法案。这为英国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长期信心。许多发展中国家也纷纷开始制定气候政策和法规。中国政府宣布到2020年单位GDP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降低40%-45%。印度也宣布了自己的碳强度目标。除了国家立法外,不少地区和城市也制定了当地的政策法规,甚至提出了更为苛刻的目标。伦敦市从2010年到2012年耗资300万英镑,实现减排20.12%。纽约市推出了气候行动计划,目标是到2017年,每平方英尺的排放降低30%,2040年实现零排放。美国加州于2006年通过了AB32法案,把到2020年比1990年降低25%的目标写入法律。

另外一个不可忽视的风险来自于国际贸易政策。根据美国商务部的数据,美国钢铁进口量几乎30%都是来自中国、墨西哥和巴西等非附件I国家,铝制品超过1/3来自中国(杨波,2010)。他们非常担心一旦本国的这些企业承受更多的成本,会直接导致竞争力的下降,进一步加剧对进口的依赖。如果欧盟、美国等制定了严厉的气候变化政策,那么这些国家的企业经营成本会普遍提高,因此它们很可能会在涉及到国际竞争力的领域,对进口的高碳产品设置种种障碍,以维护本国企业的竞争力。这些障碍包括碳关税、碳配额购买、碳准入、碳审计与信息披露等。

(二)供应链风险

来自供应链的碳减排压力正在流入全球经济系统的脉络内。许多大企业由于受到本国立法或者舆论的压力,开始制定严格的气候战略,其中一条重要的原则便是:“必须要对自己的供应商提出同样的要求”。 IBM要求其3万多家供应商建立温室气体排放管理系统。供应商必须设定管理目标,并披露执行情况,同时也要向自己的供应商提出同样的要求。许多世界知名企业都将气候变化纳入核心战略中。这些企业的战略选择深刻影响着全球经济发展的脉搏。有关供应商的选择标准正在同步发生变化。大企业不再仅仅倾向于选择更低价格的供应商,而是更愿意寻求与那些能够共同履行社会责任、改善供应链质量的供应商进行合作,为客户提供更具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从而维持自身的竞争优势。由于处于全球商业链条的边缘,来自供应链的压力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尤为强烈。在低碳时代,来自供应链的压力将变得更加广泛和深入。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出口企业也开始未雨绸缪,提前应对。斯里兰卡著名的服装出口商Brandix投资400万美元,减少能源成本和碳排放,以符合未来可能出现的产品碳足迹法规。这样的企业还在不断增加,很多企业不只是为了履行社会责任,更担心的是自身的发展可能会受到潜在的影响。

(三)品牌风险

公众行为的转变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方式。尽管公众对气候变化知识仍然缺乏足够了解,也并不十分明确如何改变个人行为,但近些年来在许多媒体和NGO的宣传下,“低碳生活”正在成为引领中产阶级时尚潮流的新名词。英国Carbon Trust的一份调查显示86%的英国消费者希望喜爱的品牌能够通过降低碳足迹应对气候变化,50%的消费者强烈希望了解所购买产品的碳足迹。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气候变化问题已经开始影响企业的品牌价值。Carbon Trust对英国航空、饮食、油气、零售、银行和通讯等6个行业的品牌价值与气候变化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发现航空、饮食行业最为脆弱。

图1反映了品牌风险与碳排放密度之间的关系。航空业是典型的高碳行业,化石燃料的费用约占航空业成本的15%,其面临的品牌风险也最高。不同航线之间碳排放的差异将成为消费者选择的重要依据。部分消费者可能会考虑是否去选择一条具有碳社会责任感的航线,如果没有这样的航线是否可以选择一家更富有责任感的航空公司。例如,Summit Air公司就于2010年4月通过购买碳减排量成为加拿大第一家拥有碳中和航线的公司。

饮食行业既没有消耗大量的能源,也不制造高碳产品,却令人意外的成为品牌风险第二高的行业。原因是饮食占家庭消费的比重很高,尽管排放密度比较低,但其排放总量对家庭的影响却非常显著。食品零售业则具有很好的抗风险能力,因为这一行业可以灵活的根据市场需求变化调整产品结构,满足消费者的品牌偏好。

通讯业和银行业也是品牌风险承受能力较强的行业。通讯业的碳排放主要与服务器24小时运转有关。银行业的问题则不在于能源消耗,而是体现在投资和信贷业务上。如果银行更多的对气候友好项目提供融资,那么更容易获得消费者的好感。油气行业非常特殊,虽然这是一个绝对的高碳行业,但品牌风险也很低。影响油气公司品牌形象的主要因素是公司的经营理念,而不是其排放量本身。

许多行业已经将气候变化因素考虑到业务模式中。表1中列出了部分行业面临的风险和商业机会,其中有些行业是否会受到气候变化的威胁还不明确,但已经出现了新的机会。

企业低碳竞争力构建

企业也可以像一个国家或者地区那样设置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制定气候变化战略,打造企业的低碳竞争力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需要对现有的业务模式进行评估,并建立一条全新的碳价值链。对这一价值链的管理需要运用新的技术和理念,包括评估低碳竞争力、建立碳足迹管理与温室气体平衡表以及实时减排策略。

(一)评估低碳竞争力

企业在制定低碳战略之前,需要首先明确自己在低碳模式下的优势和劣势。几乎所有的企业都会对低碳约束产生反应,例如高碳企业可能会突然面临着高昂的减排成本,低碳企业由于减排成本低,可能会意外获得碳资产,这是一种额外收益。当然,实际的低碳竞争力有着更广泛的含义,比如是否可以将减排成本转移,是否可以转变企业发展模式,迅速转型等。对于企业在低碳经济下的竞争力模型目前尚没有定论。企业的低碳竞争力可以从三个维度来衡量:内部减排的潜力,转移减排成本的能力以及碳资产管理能力。

1.内部减排的潜力。降低碳排放的潜力包括三个因素:能源需求强度、提高能效的潜力以及低碳能源转换能力。

2.转移成本的能力。由于应对气候变化的责任存在难以界定的困难,因此企业在成本分配中的谈判能力至关重要。这包括与政府和产业上下游之间的讨价还价能力、产品的需求弹性两个因素。

讨价还价能力。政府在制定国内气候变化政策的时候并不仅仅考虑各行业的排放情况,还要考虑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就业等许多因素。与政府的谈判能力会直接影响到行业整体的生存状况。如果气候政策对某一行业明显不利,可能会造成本国企业市场占有率下降的结果。美国在国内气候立法的过程中,行业集体谈判的模式起到了重要作用。对于单个企业来说,与产业上下游客户之间的谈判能力也是建立低碳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产品需求弹性。具有市场垄断地位的企业更倾向于将成本直接转嫁给消费者,这与产品的需求弹性有一定关系。有一些观点认为,最终减排的成本会全部施加到消费者身上,这确实是一种很容易发生的情况。但如果成本都转移到了消费者身上,则意味着经济转型失败。即使在充分竞争的市场上,若没有合理的政策规制,企业仍然很有可能联合起来向消费者转移成本。政府必须避免这种情况的大量出现。

3.碳资产管理能力。碳价值链如果延伸到金融市场上,则会产生碳资产。碳资产是一种虚拟的资产,它的价值与气候变化政策密切相关。企业可能会拥有两种碳资产,一种是政府发放的排放配额,一种是购买或自身产生的碳减排量。大多数碳交易系统都会鼓励企业提前为减缓气候变化做出贡献,因此企业可以将上一个履约期内剩余的碳资产进行储蓄(Banking),在下一个履约期使用。不过持有过多的碳资产会面临未来政策变化和价格波动的风险。

(二)建立碳足跡管理与温室气体平衡表

碳价值链的构造离不开以上几个环节,但通过这种方式构建的价值链主要是评估企业在低碳经济下的外部竞争力,并不能指出企业内部减排的潜力有多大,以及如何采取减排措施。企业需要更有效的工具评估内部减排潜力和成本,设计合理的减排方案,这就是碳足迹(Carbon footprint)。在英国政府颁布的《PAS2050指南:如何评估产品和服务的碳足迹》(以下简称PAS2050)中,将碳足迹定义为:由一项特殊活动或实体带来的温室气体排放,用于组织和个人评估自身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对于企业来说碳足迹就是产品或者服务从生产到销售、使用整个周期内每个环节的排放情况。它与企业的供应链(价值链)结合在一起,可以更准确地刻画企业的排放特征。企业进行碳足迹盘查具有如下的意义:向公众披露温室气体排放情况,提升企业社会形象;管理温室气体排放,确认减排行为;参与碳交易市场;提前确认自愿减排行为。

PAS2050详细说明了碳足迹的计算过程。第一步是建立产品生命周期流程图,确定原材料的比例,以及各种可能的活动。第二步是确定碳足迹的边界和各种活动的优先级,忽略一些影响较小的因素。第三步是收集活动数据和对应的排放因子,活动数据包括产品周期中所有原材料以及能源的使用量。第四步是根据活动数据与排放因子计算排放总量。最后一步是可选的不确定性分析。

通过碳足迹分析,企业建立起了碳排放基准线以及排放行为清单。一份清晰的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可以帮助企业评估潜在的成本和风险,如未来可能出现的政策或法律风险,销售额的变动等。根据清单,企业能够评估不同行为对碳排放的作用,并将成本控制与减排目标结合起来,设计合理的减排策略。在一些建立碳排放交易系统的地区,企业还可以编制自己的温室气体平衡表,对碳资产的变动进行财务管理。

(三)实施减排策略

企业在转入低碳商业模式、实施减排策略时,通常会经过三个环节:确定排放基准线,减排行动实施,排放或减排行为的认证与核实。

确定排放基准线。碳减排是一个创造相对价值的行为,基准线的选择是第一步,这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减排压力。由于企业的生产经营会随着外界经济形势而波动,从而影响到碳排放水平,大多数情况下,都会选择3年左右的历史平均值作为基准线,也有可能选择行业的平均排放作为基准线。企业的减排目标与减排绩效均是与基准线来比较计算。但基准线是一个渐变量,由于技术发展,政策变动均会逐渐影响到基准线水平,因此需要定期对基准线进行更新,例如每3年或4年重新设定一次。

减排行动实施。即使企业不刻意进行任何减排行为,排放量也会随着生产情况而发生变动。但这种波动无法预料,也没有创造价值,通常不会被认定为减排行为。企业可以通过采用具体的减排技术来直接实现减排,也可以通过改进经营管理效率间接实现减排。

从表2可以看到,企业碳减排与经营效率的提高本质上并不矛盾,很多时候甚至是一致的,将企业经营效率的提升与碳减排结合起来是一种有效降低减排成本的手段。

结论与建议

尽管国际气候变化公约遵循“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这一基本原则,但在被称为经济联合国的WTO的组织规则中并没有与之适应的条款。这两套规则将会同时发生作用,可能会出现一些矛盾和冲突。这或许是中国企业面临的最大风险。中国企业向低碳经济进军,还有来自如何在国内公平的分配减排责任从而构建公平企业低碳竞争力的压力。中国需要尽快建立起有效、公平的减排责任分配秩序,帮助企业塑造低碳竞争力。需要指出,中国企业要想快速向低碳经济进军,还需要充分了解自己的排放是由哪些因素造成的,排放的责任有多大,减排的潜力有多高。这就需要以企业信息化为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高度的信息化也就难有成功的低碳经济(杨志、陈波,2010)。低碳经济将是绿色技术、资本与信息化的有机结合。尤其是碳排放信息化网络平台的构建,是发现成本效率最优减排方案的基础设施。只有实现了“可测量,可报告,可核证”,充分了解了企业的实际排放情况,才有可能通过行政或经济手段进行有效的减排控制。总之,国际商业社会的游戏规则正在发生深刻变革,中国企业需要尽快适应低碳经济,主动将低碳约束内化为企业的竞争力。这对中国的企业来说,既是前所未有的挑战,也是巨大的成长机遇。

参考文献:

1.陈波.中国企业在低碳时代面临的风险与压力.绿叶,2010(12)

2.THE CARBONTRUST CO., 2005. Is your brand at risk from climate change?[EB/OL].(2005-3-20) [2011-5-6].http://www.carbontrust.com/media/84944/ctc514-is-your-brand-at-risk-from-climate-change.pdf

3.索尼亞·拉巴特,罗德尼·怀特.碳金融:解决气候变化的金融方法[M].石油工业出版社,2009

4.杨志,陈波.碳交易市场走势与欧盟碳金融全球化战略研究[J].经济纵横,2011(1)

5.杨志,陈波.中国建立区域碳交易市场势在必行[J]. 学术月刊,2010(7)

猜你喜欢

低碳经济气候变化风险
《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22)》发布
气候变化与环保法官
气候变化:法官的作用
低碳经济的理论的基础及经济学价值研究
基于新能源视角江西低碳经济发展研究
应对气候变化需要打通“网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