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栽蒜苗(一)”教学片段与思考
2016-06-15赵美红
◇赵美红
“栽蒜苗(一)”教学片段与思考
◇赵美红
舒服的课,一定是不断解惑的过程。在进行北师大版教材五年级下册“栽蒜苗(一)”的备课、研课中,不断遭遇问题、疑惑,不断向专家请教,再实践、验证、修订,了然于心后又有新的问题。在备课过程中,我曾困惑的问题如下。
问题1:让学生记录蒜苗的生长情况,应该规定只记录到第14天吗?如何引出整理每个小组蒜苗高度数据的教学活动?
问题2:本节课整理数据的目的是什么?
问题3:在绘制条形统计图时,对于不能正好涂一格的部分,该如何处理?一格表示多个单位,表示多少比较合适?单位量的多少有范围吗?
问题4:独立绘制统计图环节,时间不够该如何取舍?
问题5:统计图表绘制完成后,分析些什么?除了分析最高、最矮的高度是多少,高度相差多少,整体高度大约是多少,还能分析什么?
在不断磨课的过程中,答案逐步清晰。如,教材中建议记录14天,是因为一般情况下,蒜苗生长14天可以看出变化的趋势,因此,观察、记录天数可灵活处理,记录天数多些更好。所以在学生的统计表、图的标题中我做了微小的调整,把14天抹去,换成“第( )小组蒜苗第( )天的高度统计表/图”,鼓励学生根据实际数据灵活选取天数。
一格表示多个单位,同样要根据学生收集的实际数据来确定和表示,把一格平均分成几份是把知识点扩展了,可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灵活处理。
统计不仅仅是为了解决某一问题才需要收集数据、整理与表示数据。学生数据分析观念的养成不仅指数据整理后的分析环节,而是经历整个实践活动,包括数据的收集、整理与分析等,强调的是过程的参与,而不是聚焦于某一个环节。
教学片段1:格子不够怎么办?
【背景】
在学生小组内完成蒜苗生长情况统计表后,引导学生思考:还有什么方式能更加直观、形象地表示小组蒜苗第14天的高度?
呈现12×8的方格纸,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尝试在方格纸上涂出条形统计图。此方格纸与小组4人所栽蒜苗第14天的高度数据值可能会产生冲突,出现格子数量不够的问题。
【片段回顾】
师:在绘制统计图中你们遇到了哪些问题?是如何解决的?
生:高度不确定,统计图纵轴上的数不确定。
生:我是4厘米 4厘米画的,到后来27厘米时,不知道该往哪里画了。
师:拿到这张统计图,观察格子,你发现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生:格子的个数不够。
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说说你们的想法。
生:我先看一下几位同学所栽蒜苗的高度数,有规律地排一下,在纵轴上写上这些数,这样就表示出来了。
师:看小组中每个人所栽蒜苗的高度是几,就在统计图纵轴上写上几。你们对她的办法有什么想说的?
生:我觉得这样有一些差得多,有一些差得少,不太好画。
生:有的蒜苗长得高,画不全,怎么办?
生:这样就是想表示多少就表示多少,不能看出每个人所栽蒜苗的高度情况。
师:在绘制条形统计图时,纵轴上相等的距离表示的数据应该是怎样的?
生:应该是一样的。
师:想一想,怎样解决格子不够的问题呢?
生1:我是从最高的高度算下来,每次少2。我们小组所栽蒜苗最高是20厘米,每次少2厘米:20、18、16、14、12、10、8、6。
师:你们发现问题了吗?
生:最高的格子写20,但从20写下来,18、16、14……少了4和2。
生:我觉得第一个格子可以表示6。
(有的学生表示不同意)
师:大家对你说的第一个格子表示6有疑问。你怎么解释?
生1:因为我是从上面算下来的,没有考虑到格子的情况。
师:大家知道,相等的距离应该表示同样多的数量,但是遇到格子不够或没有必要画那么多格子的情况时,该怎么办呢?我们可以这样处理,把某一格下面的几格都压缩在第一个格子里,用很多个小折线连在一起,表示省略的格子和数量。像生1的统计图,最矮蒜苗的高度都已经超过6了,就可以用小折线表示省略2和4。(鼓励生1试着修改一下)
师:如果我们不用小折线表示,该怎么解决格子不够的问题呢?
生2:可以用一格表示4厘米。
师:你怎么想到用一格表示4厘米呢?
生2:我的蒜苗最高是27厘米,用一格表示2厘米不够,换成3厘米一格还是不行。我想到5厘米一格,但有点儿差距,不好表示,就换成一格表示4厘米了。
师:你在调换一格表示多少厘米的过程中,考虑的是什么样的数据?
生2:考虑的是最大的数据。
生3:我觉得也是要考虑最大的数据,数一下一共有几格,平均分一下就行了。
师:结合你们的数据在统计图上涂一涂、改一改,小组合作完成。
【分析与反思】
在第一个学生简单地将数据与纵轴数量对应后,我没有急于判断对错或指出错误原因,而是把问题抛给学生想一想,怎样解决格子不够的问题呢?在不断的讨论中,学生逐步明白确定一格表示多少个单位,要看最大的数据,需要把最大的数据包含在内,再去均分,从而得到一格表示多少。也就是要找一个标准,从而理解为什么纵轴上相等的距离表示相等的数量的道理。特别有趣的是,在学生绘制统计图的过程中,又产生了新的问题,有的数据不能正好用已有的格子表示出来,该如何均分每一个格子,使得数据的表示合理呢?在一步步的讨论中,学生逐渐明白,用一格表示 2个单位,就可以平均分成2份;如果表示4个单位,就可以平均分成4份。
学生在辨析中,逐步明白标准的制定是基于数据的分析,数据决定单位的大小。这样的学习对学生来说,是多么可贵啊!
教学片段2:统计图有什么用处?
【背景】
如何发现全班谁栽的蒜苗长得最高?体会条形统计图的用处。
【片段回顾】
师:从统计图中,我们可以发现每个小组栽的蒜苗最高的高度是多少厘米。要想知道全班谁栽的蒜苗长得最高,该怎么办?
生:可以把每个组最高的蒜苗高度放在一起比一比。
师:(现场录入全班12个小组最高蒜苗的高度数据)每个小组栽的最高蒜苗的高度(单位:厘米)分别是:21、20、33、24、23、58、36、42、20、36、34、27。最高是多少厘米?第二高的呢?
生:最高的是58厘米,第二高的是…… (停顿了一会儿)42厘米。
师:(出示12个小组最高蒜苗高度统计图)现在看一下,最高的是多少?最矮的呢?这回你怎么能一下子找到?
生:每个长条的高度不一样,很方便就能看出来。
师:这些所栽蒜苗长得高的同学,能不能分享一下你们栽蒜苗的经验?
(生答略)
师:关于蒜苗的生长情况,你还想研究哪些问题?
生:土培和水培哪种方法蒜苗长得高?
生:蒜苗为什么到后来就枯萎了?蒜苗的生长有什么规律吗?
【分析与反思】
此部分的教学,借助 ipad,通过直观、形象的演示,使学生体会到统计图反映数据直观、形象的特点,尤其在表示的数据个数较多时,统计图直观、形象的优势更加明显,所以在12个小组所栽蒜苗的最高高度的数据表示中用到了这一教学设备。
分享蒜苗长得高的经验,挖掘数据背后的形成原因,以指导没有栽种成功的学生吸取经验,也是对数据分析观念的培养。
问题意识的培养,要贯穿在每一个教学活动中,本节课学生的问题,可以为后续统计的学习埋下伏笔。如学生想研究哪种栽培方式蒜苗长得高,可以研究每种方式蒜苗的平均高度来进行对比,在平均数的教学中可以解决。又如,蒜苗每天的生长有规律吗?研究学生各自蒜苗生长情况的变化趋势,在折线统计图的教学中可以蕴涵其中。
【思考在延续】
一、亲身实验栽蒜苗,收集“有温度”的数据
学生栽培、观察、测量并用拍照、填写记录单的方式收集数据,这个过程至少持续14天。随着大蒜的发芽、蒜苗的长高,每个学生都获得了独一无二的、真实的数据。在蒜苗生长的过程中,学生有的遇到生长缓慢想办法解决,有的体会到及时换水带来的好处等。可以说,每一株蒜苗的生长都融入了学生的爱心与责任心,也有利于他们积累根据问题的需要选择合适方式来获取数据的经验。
二、尝试独立绘制统计图,尊重学生个性思考
“栽蒜苗(一)”一课注重在统计过程中学习表示数据的方法,通过统计过程与表示数据的结合,培养学生灵活选择表示数据方法的能力,学生记录的天数不同,栽培方式不同,蒜苗生长高度不同,表示数据的方法不同,解决格子数不够的策略不同,学生的思考独具特色。为了尊重学生的个性思考,即便时间上不充裕,但我还是坚持让每个学生经历独立绘制统计图的学习过程。
这节课,不能仅仅关注知识的习得、技能的掌握,还应让学生体会真实表示数据的必要性,形成按规则制定标准解决问题的意识,将课内外结合起来,使学生经历统计的全过程,体会数据蕴涵着信息,从而培养他们的数据分析观念。
(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